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攀登高地阶梯:东周列国的地理命脉争夺(上)



从西周建立开始,征服者就注意到了中国二三级地理阶梯的重要性。当时的人们,当然还没有“地理阶梯”这种十分现代的概念。但是周公的谋划和后来春秋战国时帝王将相们的认识,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理解地理阶梯分界线的意义,就是解读列国兴衰的独特切入点,也可以为战国时代列强的国运兴衰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在此视角下,整个东周时代都可以概括为秦-晋-楚三强,依托地理分界线俯冲向东方的历史。

西周封建对地理阶梯的运用


周人的成功本身就是占据了更高地理阶梯



得益于羌族联盟和西部蛮族小国们的支持,周人成功的利用居高临下的俯冲态势,击败殷商并镇压了前代的残余势力。其主要势力向东,开始了大规模的封建殖民。而西周统治核心所在的第二级地理阶梯,就是西周维持武力统治的保证之一。这里对东方形成俯冲态势,有易守难攻的地形,还有与外界联系的最佳途径。

西周的大规模封建,总体继承了周人灭商的态势。本族嫡系和主要同盟的领土,大都位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在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东西两侧,西周分封了燕国、晋国、郑国、息国、邢国、卫国等姬姓诸侯国,组成了一道面对东方的防线。该防线北起燕山南麓-南达南阳盆地。防线后方的战略要地包括了三门峡、汾河河口等地,都有两个或三个一组的姬姓诸侯防御。确保主要的通信线路和行军路线掌握在本家人手里。


周人对封建的成员有明显的区别对待



这条防线上还有很多天险。除了险峻的太行山外,还包括关中-洛阳这条东西向的轴线,连接着东西方的两大据点洛阳和丰镐。这条通道崎岖而狭窄、林木茂密、高山耸立,有利于防御者出击但不利于侵略者进入。天然地呈现出西高东低,向东俯冲的态势。在工程技术不发达的周代,以上这些确实是十分难得的天然屏障。东周历史上从正面强攻函谷关的战例,整体上是败多胜少。

在黄土高原以北和关中以西,就是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前者是内亚游牧民族迁徙融合的内陆海洋,黄土高原则是游牧海洋的南岸。因为不断地融合与征伐,这里源源不断地产出精兵猛将,保证晋地统治者的武力优势。关中背后的河西走廊,也通往遥远的西域世界,可以让这里的统治者保持着对外的联系。周穆王西游的传说,就是周人与西部世界交流的神话版本。


周人因地理阶梯而具有军事资源优势



在气候上,这些地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季风型季候和大陆性气候。因为更接近亚欧大陆的内部环境,所以农作物产出总体上不如中原和长江沿岸平原。这就需要贸易补充物产,帮助丰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互动。后来的战国时代,中山和赵国人还因地狭人稠而喜好经商,但却是不喜欢务农。

此外,当地气候条件和地形有利于培养优质的战马,这在冷兵器时代是极其重要的优势。秦人和赵人的祖先,都是为周天子牧马和驾车的大臣。秦非子以善于牧马而得到周天子的封赏。赵国的祖先造父是周穆王的御者,因为能快速驾车得到了天子的赏识。说明秦人和赵人的祖先都有悠久的牧马传统,对于他们后来的军事实力壮大,以及和北方草原民族的联系都十分有利。


西周的封建战略从地形图上看会更加明显



相比之下,东方诸侯的农业较好,但是其他地理条件都会受到限制。在遥远的山东半岛北部,有唯一的边缘大国是齐国。在封建之初,这个国家就被夹在姬姓的鲁国和燕国之间。而且齐国附近的东夷反抗比较激烈,说明姬周对于姜子牙这样功高盖主的最大功臣,也不是完全信任的。

后来的齐国凭借着国营工商业和鱼盐之利积累起不俗的国力。但在地缘上却有致命伤。齐国西北部的燕山南麓和华北平原几乎一马平川,在遭到进攻时无险可守。后来的齐晋争霸,晋国就先后在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和公元前555年的平阴之战,将战火烧到了齐国西部的平原地带。这两次平原会战都以齐国惨败而告终。而且在平阴之战中,作为晋国盟友的鲁国还计划越过山地袭击齐国都城临淄。这也给齐国造成了巨大震慑。


齐国本身的战略环境就非常不好



所以一旦齐国周边出现强权,领土西部和北部同时遭到攻击,自己就会防御不暇。战国时期的乐毅五国伐齐成功,就是这种地理劣势的体现。所以无论是齐桓公争霸,还是掀翻魏国的霸权,都极力避免战火燃烧到本土。在秦国歼灭其他五国后,齐王建选择投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内陆的三面国土几乎无险可守。

至于齐国南边的鲁国,只是在开局阶段很强。但是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古老的周礼文化,造成了这个国家对变革的不敏感。很快就被后发的齐楚甩开距离。但正如周初统治者所料,鲁国与齐国差异巨大,最终成为了牵制齐国霸权的一颗棋子。为了生存,鲁国长期依靠联络姬姓的晋国和吴国。后来居然不顾身份,联合蛮族出生的越国和楚国对抗齐国霸权。虽然齐鲁两国地理位置接近,但是鲁国长期属于晋国或者吴越的势力圈。最后被战略重心东移的楚国征服的。


鲁国的价值仅仅在于牵制齐国



前朝还给周人遗留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比如淮河流域的东夷族诸国和殷商系的宋国,就位于平原上,处于姬姓同宗和前代帝王后裔的围堵之中。很多与殷商联系密切的东夷族遗民,被封在黄泛区平原上。它们有很多以“丘”为名的大城镇,暗示这些地方是高地和古代废墟。因为在黄河泛滥的黄泛区平原,只有高地才能作为长久的中心。

但这也暗示了一点:这些小国往往无险可守。比如宋国领地平坦,其国都四次被楚军围攻。这类平原地形就很好的限制了殷商后裔再崛起。

随着封建制度的结构问题和周朝-西戎关系全面破裂,原先的周人权威灭亡了。平王东迁则把周王室迁徙到了平原地带的洛阳,从而失去了东西通道的西端。虽然还在二三级地理分界线附近,但却位于四战之地。而且和西方的联系途径被彻底切断,所以周王的衰败就是必然的。


周人的霸业衰微 从被赶出高地开始



楚国的地缘哲学

楚国的早期中心 丹江口地区



在西周后期,南方楚国的威胁日益被提上日程。由于文化独特和政治制度上的大不韪,楚国长期被周人视为危险的蛮族。但楚人的早期发展其实和周人类似,也在利用了二级地理阶梯的优势。

虽然楚国发源地也属于季风气候区,但是其土地相对贫瘠。传统意义上的扬州和荆州,分别是《禹贡》里9类土质的第八级和第九级。说明以当时的评判标准来说,是非常难以开垦和劳作的地方。但从第二级地理阶梯向下俯冲的原则,依旧适用于楚国。


楚人的老家在《禹贡》中被评为次等土地



正当秦晋在黄土高原上进行你争我夺,楚国也在长江和汉水流域,书写着自己的崛起史诗。楚国的早期基地丹阳(今丹江口水库附近),位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平原地带的延伸地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楚国也以从西向东的俯冲态势开疆扩土。在这个阶段内,楚人以狩猎、渔业和粗放农业混合经营的模式发展。好在南边的荆山中有小铜矿,山下有小规模土盐资源,为楚国获得了初步发展的资本。

为了摆脱恶劣的地理位置,楚人在发展中非常重视两类资源。第一是利于农耕的平原地带,发展粮食储备。第二是战略资源--铜矿,那是铸造礼器和兵器对铜的主要原料。为了获得这两种资源,楚国的主要进攻方向是今天的中南部地区。


湖北西部和安徽是主要的铜矿产区



所以对从秦巴楚山区起家的楚人而言,最诱惑的平原地带。除了中原地区,还有伏牛山、桐柏山和大洪山所环绕的南阳盆地,这里盛产粮食作物且水源充足。

经过邓国所在的襄樊,楚国人可以进入水网更加密集的江汉平原。这里有长江汉水经过,出产犀牛、大鳖、野象、麋鹿等珍宝。经过江汉平原向东,就是江南丘陵地带。这里居住着淮夷、群舒等松散的部落,组织程度非常低,国力残弱。但是群舒所在的安徽地区,却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整个江南丘陵地带也是有各种矿藏。


楚人的恶劣生活环境 塑造了其善战的勇武本性



商王和周天子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地,商周文献将湖北和安徽地区的贵金属称为“南金”或者“吉金”。而且还在铜矿运输线上建造要塞,保护运输线路。比如武汉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就是商王护送运通通道的要塞。

为了遏制楚王的发展势头,防止楚国控制战略资源。周人在汉水流域,依托汉江和涢河设置了两道防线。将以姬姓随国和姜姓申国为首的贵族封在这里,结合楚国西部的巴国,庸国,鄀国等蛮族小国,想把楚国锁死在丹阳山地中。


周人为了防御楚国 设置了两条防线



不过,这些小国给楚人的阻力,远远小于晋国给秦国制造的障碍。为了开阔江汉平原,楚国进行了早期版本的远交近攻,用3代人的时间破除了周朝的两道封锁线。

在征服了以随国为首的姬姓诸侯后,楚国得到了通往诸夏世界的重要通道--义阳三关。楚文王为了营造国土的安全外围,又与蔡国合谋袭取了冥厄三塞外的息国(河南信阳附近)。在取得了息国之后,息县成为了楚国出兵中原的大要塞。


先秦时代的息国就位于河南南部



因为获得了足够多的平原领土,楚国积累实力。他们立刻北上第三极地理阶梯的南阳盆地,灭亡了申国、吕国和邓国,得到了南阳盆地。楚国从这里可以西可出武关,经今商洛山,直抵今关中盆地挑战强秦。还可以向北进入伊洛盆地窥视周室。更可向东穿伏牛、桐柏山间的楚国长城。这是楚人北进中原的另一条通道。

至此,楚国疆域的核心地带已基本奠定。之后的楚国就是以江汉平原为核心,向着中原所在的黄泛区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伸展的。所以楚国的发展,大致符合从第二级阶梯到第三级阶梯的俯冲态势。


楚人北上中原的夏道



春秋战国时代的霸权流转

所谓春秋五霸 在实力上其实完全不对等



在春秋争霸中,真正能争夺霸权的,其实还是处于二三级地理分界线附近的楚国、秦国和晋国。经过一番较量之后,局面是秦国和地缘形式最差的齐国作为次等强国,不断挑战作为顶级强国的晋国和楚国。

齐桓公虽然是春秋早期的霸主,但是主要的结盟对象和统治范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秦晋两国正在西部奋斗,构成了比较独立的西部故事,与齐国几乎没有交集。也就是说,齐国其实没有与二级地理阶梯上的强权交手对抗过。在和楚国的对抗中,齐楚也没有同对方真正交手。齐桓公是凭借联军的体量优势与楚军和解。可见齐国的霸权成果,其实也非常有限。受制于地缘因素,齐桓公之后的两次试图崛起,都因晋国的武力干预而战败。


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实际上没有和强权交过手



随后,诸夏霸主的宝座短暂地通过宋国传入晋国之手。他们是周天子的姬姓同宗,也算是迎合了周人祖先的良苦用心。晋人也充分利用着二三级地理分界的优势。他们以黄河和太行山为屏障,核心位置就在山西南部运城盆地。在不断兼并戎狄和同宗小国后,晋国的霸业以城濮之战为起点,维持了长时间的强势。

与此同时,取代西周地缘真空的是秦国人,也开始强势挑战着晋国。他们在西周的鼎盛时代,居住在渭水中游,以放马和作战的形式抵御戎狄入侵。西周颠覆时,他们又是周平王东迁的护驾者。在获得了周天子开出了空头支票后,秦人如获至宝,拼尽全力将关中的应许之地变成了现实。


周天子的东迁 全程有秦赵两家的先祖护驾



这样的地缘格局和文化传承,深刻地影响了春秋初期的秦国历史。秦人一边与西戎作战扩充实力,一面对关中的周遗民剿抚并用。在族群构成上,秦国是由少数东夷、周人,以及大量底层西戎构成的。但是在文化和认同上,秦人因为继承了周朝的故地的遗民而自称为“夏”。所以继承了周朝文化的他们,顺便想继承周朝的地缘优势。到了公元前677年,不断东进的秦国,已经收复了岐山以东的西周故土。之后,秦人一直把杀出关中作为主要使命。

但挡在秦国面前的,是同样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晋国。这个戎夏混血的大国,在地缘和民风上与秦人比较类似。秦穆公先是希望用婚姻的方式,控制晋惠公和晋文公。但是二者都有独立外交的意志,不受秦穆公的摆布。这注定了“秦晋之好”的破裂。


从世系上来说 晋国也是周天子的同宗



在城濮之战后,秦晋联军包围郑国。而郑国人烛之武看出了秦国东进天下的理想,提出将郑国变成秦国的东方基地。准备用秦国驻军去制衡晋国对郑国的干预,并得到了秦穆公的认可。后来秦穆公趁着晋文公去世,希望在中原的郑国建立一块飞地,于是三次杀出崤山函谷关。但三次大举出击中,秦人有两次遭到晋军居高临下的伏击,损失惨重。这迫使秦穆公专注于对西戎霸业的开拓。稍后的秦国还实行了戎狄化改革,简化陈冗的周礼和政治制度。结果导致秦国被视为戎狄,东出的阻力一时间更大了。晋国就此稳稳地坐牢第二级地理阶梯。

虽然晋楚争霸中,晋国因为卿大夫割据而略微落下风。但在战场上,第二级地理阶梯带来的军事优势依旧非常明显。双方的三次正面会战,楚国只赢得了邲之战,那还是是靠晋国诸大夫内部不和所取得的。在鄢陵和城濮,楚军成分复杂,造成了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楚人的战马和战车兵弱于晋国。


楚人在军事资源方面无法同晋人相比



为了挽回晋楚争霸的不利局面,晋国开始扶持太湖流域的姬周远亲--吴国。吴国的威胁巨大,险些将楚国腰斩。在吴国攻破郢都时,辛亏盟友秦哀公派出500乘战车,经过南阳盆地来到楚国,才一举击败强弩之末的吴军。

作为对吴国崛起的回应,楚国联络了绍兴地区的越国,威胁吴国的后方。越国王室是楚王族的分支,作为对晋国联系吴国的回应。吴越争霸中的主要谋臣和将领,如文种、范蠡、伍子胥和伯嚭等都是楚人,算是楚人对吴越地区的人才与文化倾斜。


吴越争霸其实是晋楚争霸的附属品



最后吴越称霸的结果是越人取得惨胜。越王勾践意识到了楚国强大的战争潜力和文化积累,也看到了吴国为争霸中原而消耗国力,最后被自己趁虚而入。于是放弃了不切实际的争霸中原的理想,而是立足于本土。越国从此长期满足于孤悬海滨,只要不主动联系魏国或者秦国,楚国基本上不太提防越国。楚国的争霸重心则回到了中原大地和江淮流域。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楚国大多数时候是背对巴蜀,满足于从四川地区获得少量铜与土盐。但是随着战国格局的到来,楚国人和其他诸侯国一样,被迫重视他们曾经忽视的第二级地理阶梯,并将与秦人展开殊死的搏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争霸:表面上是各国的权谋纷争,实际是不同地理单元的对抗
从武王伐纣到秦灭六国,梳理地缘阶梯对周朝诸侯争霸格局的影响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二目:《春秋》第三十四回??泓水城濮
楚国攻齐,秦国守边
郑州为何会成为夏商周更替、春秋诸侯争霸的关键?
退避三舍:后发国家如何战胜前任霸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