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怎么看时间?看看先人运用智慧制作的这几个计时装置(二)

古代先贤们一直为研制记录时间的装置不懈努力着。

圭表、漏刻、日晷、香篆炉,

这几个装置,按观察时间长短来看的话,

都属于短时间计时,几刻,几个时辰;

那么浑天仪和水运仪象台就是更上一个级别的装置了,

可以观察数月,一年的时间。

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

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

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

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

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

后来,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

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

武帝时落下闳(hóng)制造了浑天仪,

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

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唐代著名僧人一行和梁令瓒等设计制造水运浑象。

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

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

北宋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

公元979年对浑天仪进行了重大的革新,

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象仪——太平浑仪,又称水运浑象。

可惜,有关张思训仪象的文字记载过於简略,更无绘图留下来供我们研究。

其实浑天仪是浑象和浑仪的总称。

浑天仪仿制图

复原图

浑象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

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类似天球仪。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

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

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

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

汉代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

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

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

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

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

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

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

夜里,室内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

结果是仪器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

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

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

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

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

张衡先用竹篾制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

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

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

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

从汉代到北宋,

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

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

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示意图

苏颂《新仪象法要》草图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

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

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

它是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局部结构图

根据《新仪象法要》记载,

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为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

高大约有十二米,底宽大约有七米,共分为三大层。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

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有木板屋顶,

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

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

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

一昼夜转动一圈,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

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报时装置

第一层木阁又名“正衙钟鼓楼”,负责全台的标准报时。

木阁设有三个小门。

到了每个时辰的开始时,就有一个穿红衣服的木人在左门里摇铃;

到了每个时辰的正中,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门里扣钟;

每过一刻钟,一个穿绿衣的木人在中门击鼓。

这层木人动作由昼时钟鼓轮控制。

第二层木阁负责报告时初、时正。

二层木阁

该层木阁正中有一个小门,

每逢各个时辰的开始时,一个穿红衣的木人持时辰牌出现在小门前;

每逢各个时辰的正中,一个穿紫衣的木人拿着时辰牌出现在小门前。

此层共有红衣木人和紫衣木人各12个,

时辰牌牌面上依次写着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

这层木人的动作由昼夜时初正轮控制。

第三层木阁负责报告时刻。

报告时刻

该层木阁正中有一个小门,

每到一刻,一个穿绿衣的木人持刻数牌出现在小门前。

此层共有96个绿衣木人,刻数牌牌面上依次写着初刻、二刻、三刻、四刻等。

这层木人的动作由报刻司辰轮控制。

正子时、正卯时、正午时、正酉时,时兼刻,紫衣小人出场。

因此只有96个绿衣小木人。

第四层木阁负责晚上的报时。

该层木阁中间有一个小门,木门内置一小木人,

逢日落、黄昏、各更、破晓、日出之时,木人击钲报时。

这层木人的动作由夜漏金钲轮控制。

第五层木阁负责报告晚上的时间。

报告晚上时间

这层木阁中间有一个小门,

日出、日落、昏、晓、各更,一个穿红衣的木人持牌出现在小门前;

各筹(点),一个穿绿衣的木人持牌出现在小门前。

这层木人的动作由夜漏司辰轮控制。

起更(16:48)、日落、昏、一至五更、日出、晓、收更(7:12)共11个红衣小木人。

每更五筹,共30个绿衣小木人。

注:冬至夜六十刻、夏至四十刻,冬至-夏至,每九天增加一刻,即日出/日落小木人每九天,从起更向一更移动半刻;昏/晓为日出/日落下两刻半,即昏晓间,冬至五十五刻、夏至三十五刻,昏/晓小木人随日出/日落小木人每九天向下移动半刻。

五层木阁共有12个紫衣小木人、23个红衣小木人、126个绿衣小木人、1个击钲小木人,累计162个小木人。

每层木阁内都有相应的机轮或轮辋,

上挂抱牌木人;或用拨牙拨动门口木人手臂敲打乐器。

这些机轮都装在一根机轮轴上,

机轮轴有传动机构和天柱相连,天柱是贯通全台上中下三隔的传动轴。

天柱下有个下轮,与枢轮轴伸出的地毂相结合。

当作为原动轮的枢轮转动时就经过地毂传动,使天柱旋转起来,由此带动全仪。

动力机构

在下隔的中央部分设有一个直径达3米多的枢轮。

枢轮上有72条木辐,挟持着36个水斗和勾状铁拨子。

枢轮顶部和边上附设一组杠杆装置,

它们相当于钟表中的擒纵器。在枢轮东面装有一组两级漏壶。

壶水注入水斗,斗满时,枢轮即往下转动。

但因擒纵器的控制,使它只能转过一个斗。

这样就把变速运动变为等间歇运动,使整个仪器运转均匀。

枢轮下有退水壶,在枢轮转动中各斗的水又陆续回到退水壶里。

另用一套打水装置,由打水人搬转水车,

把水打回到上面的一个受水槽中,

再由槽中流入下面的漏壶中去,

因此,水可以循环使用。

打水装置和打水人则安置在下隔的北部。

整个机械轮系的运转依靠水的恒定流量,

推动水轮做间歇运动,带动仪器转动。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

尤其是吸取了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

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

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

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

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古论今│中国治器计时【二】
水运仪象台
大型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
苏颂和《新仪象法要》
天文仪器的制造
测天仪器:赤道式装置浑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