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何以演义之七: 智勇之士
userphoto

2022.12.18 加拿大

关注

三国演义演的是英雄的故事。英雄有梦想,建功立业、济世安民;英雄有情怀,忠孝仁义、慨当以慷。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在他们钟爱的说书人的演绎下,反复重温英雄的神话,创造了他们茶余饭后最激情澎湃的精神家园。

英雄要想俯仰天地、纵横寰宇,单靠自己的梦想和情怀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智慧、有力量,有一套为他舍身搏命的战斗班子;而当天下大乱中原逐鹿之际,战斗也不是单枪匹马的侠客论剑,而是无数豪杰智勇之士共同奏响的一曲曲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然而不要忘了,在老百姓心里,英雄始终是有忠奸之辩的,得人心者即便是输也输得豪情悲壮,失人心者纵使是赢也难免卑鄙下流。而这一切,也正是三国说书人最好的演义方向。

刘备既然是演义里正义的化身,那么刘备集团本身就自带主角光环。一代名相诸葛亮暂且不论,民间所谓的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全都是光彩熠熠、闪亮登场。

关羽、张飞: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史书上对关张二人其实没有外貌描绘,除了提过关羽的胡子。显然,对于主角的形象刻画,说书人从来没少花力气,尤其是关羽的“面如重枣”——红脸,相对于曹操的白脸,可谓丹心如见。

关羽、张飞与刘备相聚,据史书是在黄巾起义之前,三人“恩若兄弟”,并无结拜之说。但说书人恰到好处地为他们的出场设定了先天的忠义标签——忠为荡尽家财、为国平乱,义为异姓结拜、亲如骨肉。

赵云:赵云一出场就和文丑大战五十回合,救了公孙瓒,后来与刘备相识,惺惺相惜,终于归入刘备的部下。事实上,“常山赵子龙”一早是自带队伍归入本地强豪公孙瓒部下。

马超:“面如琢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一出场就随父马腾兴兵勤王,杀死李傕两员大将,光彩照人。然而事实上,马超的整个人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马腾本来和董卓等人同属西凉军阀,演义里所谓的马腾勤王讨伐李傕其实是个人私怨,马腾也从未参与衣带诏。后来马超兴兵与曹操对抗并非为报父仇,反而恰恰因为马超兴兵,造成远在许都的父亲马腾及其他家属被害。

早在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为了安心对付中原势力,就加封了马腾、马超,后来马家还为曹操扫荡袁绍残部出过力;到赤壁大战前,曹操征调马腾入朝,隐隐有挟持为质之意。马超个人能力颇强,与刘璋、张鲁交好,在西北快速发展,很快成为凉州军的代言人。当时远在东南角的周瑜的二分战略居然想到联合马超对付曹操,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

马超反曹是因为钟繇打着征张鲁的名义,出兵关中,威胁马超。只是这次起兵非但没有成功,还因此连累了整个家族;马超自己也被打得走投无路,甚至还因为不忠不孝倍受防范和鄙视,后来投靠张鲁、刘备都不得重用,到刘备称帝后不久就郁郁而终(马超一直想借刘备的势力杀回凉州,所以刘备其实一直疑忌马超)。

简而言之,马超名列蜀汉的“五虎上将”,并非军功,而是出身。所以,为了匹配关张,说书人只好用尽力气为马超脸上贴金,强行改一出忠孝两全却虎头蛇尾的故事。

黄忠:甫一出场镇守长沙,与关羽三番大战,互相敬服。后来魏延斩杀太守韩玄,长沙陷落;刘备亲往黄忠家里相请,方才投降。可谓才德兼备,不卑不亢。

然而事实上,赤壁大战后,刘备收取四郡相当顺利,黄忠是随韩玄直接投降刘备的。

刘备是要当皇帝的,也是当成了皇帝的,而好皇帝最重要的素质是仁德爱民,这一点前文已述,从怒鞭督邮到携民过江,真真假假的改造层出不穷,最终塑造出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明君形象。那么,老百姓所钟爱、所信仰的其他优良品质,又如何表现呢?

还是“五虎上将”。

忠义:演义里说书人经常称关羽为“关公”,甚至直接简称“公”,这是后世以忠义闻名天下的关二爷独有的待遇。

曹操攻刘备,关羽被围于土山之上,曹操爱惜人才,张辽劝降。此时关羽提出了著名的“土城约三事”,一句“降汉不降曹”、“千里寻兄”尽显忠义本色。

然而事实上,关羽投降并无条件;而后离开时封金但未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则更是虚构,甚至连被斩杀的那些守将也是凭空编的。

智勇:虽然关羽、张飞在史书上多次被称为“万人敌”,但演义里的绝大部分传奇轶事都是说书人编的。比如关羽:

没有青龙偃月刀,此物大约宋代才出现,并且不是作战武器,只在礼仪性场合使用;

温酒斩华雄是不存在的,华雄死于孙坚;三英战吕布也是编的,刘关张基本跟讨董无关;

出其不意“刺颜良”,但并无诛文丑,“斩颜良诛文丑”大抵源于说书人讲起来顺口;

单刀赴会见鲁肃恰恰相反,单刀赴会的是鲁肃。且结果也是孙吴获利,双方以湘水分割荆州;

刮骨疗伤也不是真的,那时华佗已死了很多年了;水淹七军虽是事实,但前提上关羽并未攻克襄阳,而汉水暴涨也是天灾而非人谋……

还比如赵云:

赵云在正史的角色更像刘备的护卫队长(“特任掌内事”),而非冲锋陷阵的战将。当阳长坂坡一战,刘备和祖先刘邦一样,抛妻弃子仓皇逃命,保护妻小的重任就落在赵云身上。史书上仅有四个字,“得免于难”,然而经过历代说书人的不断演绎,赵云一杆长枪七进七出连伤曹营数十余将,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勇不可当的大英雄(至今当阳市还有赵云雕像)。

关羽、赵云英勇如此,那其他几位呢?

关羽曾对曹操说,张飞于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后来据水断桥时一声断喝,吓得曹军屁滚尿流;而马超与张飞单挑、黄忠与关羽单挑俱是才堪伯仲、旗鼓相当……显然整个“五虎上将”团队的个人武艺在演义英雄谱系里都是第一梯队的。

因为无数后天塑造的优良特质,“五虎上将”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英雄偶像,然而真正的事实是:“五虎上将”从未真正存在。

在刘备称王大封群臣时,关张马黄分别位列前右左后将军(三品),而赵云只封为翊军将军(五品),根本无法和其他四人同列。

后世首先为赵云提升形象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将五人合并成一传,赵云与黄忠同列。从此后“五虎上将”的说法渐渐浮出纸面,并最终在毛宗岗版的演义里确定顺序为关张赵马黄。

有趣的是,与《三国志》的五人合传相对应,陈寿也将曹魏政权的五大名将合传,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称“五子良将”。从正史上看,此五子的战绩和能力相对“五虎上将”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因为他们身处演义英雄的对立面,除了像张辽的合肥大战和徐晃的解救樊城这类谁也抹不掉的功绩,绝大部分都被说书人平平淡淡地一笔带过。

更有甚者,比如三国后期与蜀汉对抗的核心大将张郃

张郃长期令蜀汉非常忌惮,甚至当刘备在汉中消灭夏侯渊时还有过感叹,“当得其魁”——要杀也要杀张郃啊!

然而这个张郃到了演义里不但被剥夺了功劳,还被剥夺了才智。

诸葛亮初次北伐攻克曹魏三郡,但在街亭遭遇曹魏的前线总督张郃,结果马谡失街亭使诸葛亮的北伐提前告终。然而在演义里,这一趟功劳全被司马懿剥夺了。

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遭遇司马懿拒守。诸葛亮退军时设下埋伏,本来张郃拒绝追击,但司马懿以军令强迫张郃,结果张郃中伏身死。到演义里,这一幕又变成了张郃不听司马懿的劝阻,主动要求追击……

提到曹操的五子良将,就不得不提比他们更厉害的“诸夏侯曹”。

其实,无论我们平时怎么夸赏“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基本上都只是将,而不是帅。蜀汉方面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马超本也是诸侯,但降蜀后受压制失去发挥机会);曹魏方面即便是最著名的张辽防守合肥、张郃防守汉中也只是局部保卫战,并非完全意义的镇守一方。

曹魏真正的名帅是被演义黑得看不清脸的曹仁

和刘备、关羽的关系相似,早期的曹操同样是不分兵则矣,分兵则曹仁带一路;和早期刘备、关羽到处奔走不同,曹仁辅佐曹操南征北战,立功无数。

赤壁败后,曹操北归,仍留下曹仁驻守荆州要地江陵。为了拿下江陵,东吴派周瑜倾尽全力用了一年时间才赶走曹仁;在西部马超反曹时,曹仁总督诸将扼守潼关,最终大破马超;后来曹仁又调往荆州前线镇守咽喉要地襄阳,成功抵御了关羽的围攻;从此曹仁长期总督南方诸军事,而吴蜀则再也没人能越过襄樊一线。

然而,正是这个曹仁,在演义说书人的口中,完全成了各路英雄杂耍般欺负的倒霉蛋。

徐庶出山,跟曹仁斗了一次战阵,曹仁败了;

孔明出山,跟曹仁试了一把火攻,曹仁败了;

南郡大战,中了周瑜的诈降计,曹仁败了;

襄樊大战,主动挑战关羽,结果曹仁大败,丢了襄阳……

无独有偶,蜀汉也有一个被黑得看不清脸的名帅,魏延

刘备称帝时,蜀汉定都成都,南北有两大门户。都督荆州的是关羽,都督汉中的众人原以为是张飞,连张飞也认为非己莫属,然而刘备却将重任交给了魏延。

按史书记载,刘备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然而可惜的是,魏延是演义内定的英雄对立面、蜀汉反贼,所以这句千古名言只好被说书人忍痛割爱了。那么,魏延到底是怎样从名将变成了反贼的呢?

首先是伪造出身。

史书上记载,魏延自带部曲随刘备入蜀,屡获战功,得到升迁。也就是说,刘备入川前都没有魏延什么事,然而说书人特意为魏延编造了两个情节,一是襄阳反刘琮,二是长沙反韩玄。虽然战乱年代也讲究“良禽择木而栖”,但这两次反叛旧主足以让诸葛亮直指其非,“脑后有反骨”。

其次是安插罪尤。

魏延确实多有军功,但也多次自矜其能颇有傲慢之意(相对而言,蜀汉的虎将们几近完美),而让老百姓最为咬牙切齿的是演义里的魏延竟然跟诸葛亮之死有关。本来诸葛亮病逝军中大抵源于鞠躬尽瘁、积劳日久,但神一般的诸葛亮临死还能“逆天而行”以七星灯禳星续命。为了不违背历史真实,说书人很“恶毒”地安排魏延冲入军帐,踢翻祭星主灯……

最后是改写结局。

史书上记载,魏延个人性格不佳,与蜀汉群臣不和,尤其与杨仪关系势同水火。到诸葛亮执掌大权时,杨仪、魏延一文一武几乎是蜀汉最优秀的人才,诸葛亮明知二人不和但因为才能不忍偏废。然而正是诸葛亮的“不作为”以及遗嘱退兵时倾向于杨仪,最终造成了二人相争的悲剧。事实上魏延只是不服杨仪,并无反叛之心,但到演义里,魏延的造反变成诸葛亮临死前料定之事,甚至提早定好密计斩杀魏延……

老百姓崇尚英雄,反抗暴君;崇尚仁义道德,反对奸猾诡诈。历史的进程里的每个英雄人物,其实都是无比复杂,没有谁是几句话能说得清的;然而老百姓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形象的标签,更喜欢精神的标签。在这些标签里,英雄变得纯粹,故事变得简单;也正是在这些标签里,三国故事成为中国历史最经典的传说,一代代口耳相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被误解最深的八大上将,曹真并非草包,张飞也并非草莽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惨败却为何不用诸葛亮、马超和魏延?
魏延凭啥和关羽比(历史篇)
被诸葛亮埋没的蜀汉名将,打得曹操狼狈而逃,却在历史上遭人唾弃
另一说的三国五虎上将~~~~ – 铁血网
《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