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的古书院:大盘点!

西行

广州教育历史始于西汉末年,三国时期,骑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办学。南宋时期,设有书院。清朝时,设立府学宫,为广州最 高学府,而番禺与南海设有县学宫。除此之外,民间自行筹办义学与社学。

清末年间,洋务派于同治三年在广州开设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大量教会学校也在此时成立,并在后来成立港澳分校,分别是培正、培道、培英、协和、真光。康有为在光绪年间开办万木草堂以教授新学。当时书院林立,著名的有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圣心明德书院、羊城书院、学海堂书院、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广雅书院、番山书院、莲峰书院。

广州拥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达113.96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广州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华南地区的科教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南分院落户广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产学研基地已明确落户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正式落户。香港科技大学将在广州南沙建设分校区。

万木草堂

位于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万木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

1891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租借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的邱氏书室部分房舍作为讲学堂(长兴学舍),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

邱氏书室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坐西向东,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是河南洛阳西部地区建筑与岭南建筑的结合体。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灰塑,青砖墙石脚,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5.8米,深三进35.3米,面积约为663平方米。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1892年,万木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氏宗祠(今广卫路附近)。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粤秀书院

创办于1710年,清朝康熙四十九年,为广东四大书院之首。原址位于现在的北京路书院街,正南门内盐司街原盐司旧 署,今已不存在。清初,康熙帝一改顺治朝对书院的压抑态度,实行。学、重科举的政策,鼓励各省、府、州、县兴办书院。各地方官员为了兴教。俗,培养人才,奠定本地科举基础,积极捐资办学。康熙四十九年,两广总督赵宏灿、广东巡抚范时崇、内阁学士满丕均率先捐银兴办书院,随后,各级官员纷纷出资支持。因书院位于粤秀山之南,故名粤秀书院。

书院位于城中心,周边为抚院及各司,道衙门,既便于各官坐课,亦便于考察,故粤秀书院之立可谓时时势际会,因人成事,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雍正皇帝亦降谕旨,着该督抚商酌奉行,各赐帑金壹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须预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在于存公银内支用。封疆大臣等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殚心奉行,则书院之设,士习文风有裨益而无流弊,乃朕之厚望也。从此,粤秀书院成为省级书院,受到和中央和地方政要的关顾,迅速发展成为省的文化教育重心,有“海滨邹鲁”之称。

瞿汇泉先生于2013年7月在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复建粤秀书院,成为广东省民政厅首家批复成立的书院。今日粤秀书院复建于越秀山群岭怀抱之中。为重续文脉,承继道统,书院结合现代人需求,恢复书院讲学、研究、藏书等功能。“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师友在幽静典雅的书院激发思想,成就人生,服务社会。承传“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的教育目标并继续发扬光大。

书院以博大、包容、和庸、忠恕的心性和品格,参学东方先贤经典原著,其中涵盖国学经典论坛,琴棋书画和文化交流、艺术品鉴赏、礼乐、香学、茶道、养生等课程。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儒家大智,到达生命另一高远境界。

越华书院

位于广东广州。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盐运司范时纪及商人为培育寄籍广东之商人子弟,而集资购布政司后街一所旧宅创建。院舍有四进:前座为大门;二座为大堂;三座为讲堂;后座为书楼及先贤祠。两厢长廊,另尚有堂、厅、室等20余间。环境幽静。延请名宿为山长,以培养“处则抱真学问,出则有真经济”之人才。初设膏火30名,皆给商籍子弟,其后,诸商久居广东,子弟多归民籍,甄别事例遂与粤秀书院同。

每年二月十日前举行甄别考试,旗、民籍子弟皆可报考。封门扃试,即日缴卷,由监院官收齐后封置竹笥内,另单写明考卷数目,送抚院衙门评阅,评定列榜。初期只设院长1人,每月派商人1名轮流经理院中事务。后生徒增加,自三十一年始设监院官1人,旋又添设副监院官1人,共同管理院中一切事务。嘉庆十一年(1806)盐运使蔡共武捐廉银修葺。十五年署盐返使杨炜、二十年盐运使方应纶屡增膏火名额。

光绪二十三年(1897)翰林院侍读丁仁长任院长,更定院章,规定除例课制艺外,兼课经史古学。凡课试者,必须在讲堂会考,不准携入室内。如点名不到或原取无名者,概不收卷,以防代替包揽。书院藏有图书二十七部,供诸生诵读。越华与粤秀、羊城、端溪书院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历年捐置基金,经费较为充足。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废,三十年二月以其地改建广州府中学堂。

羊城书院

位于广东广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督粮道蒋伊创建穗城书院岭南义学于城南龙藏街。雍正八年(1730)知府吴骞修葺。嘉庆八年(1803)布政使康基田改岭南义学为羊石书院,又将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刘茂溶建于城南木牌头之珠江义学改为珠江书院。嘉庆二十五年知府程含章因郡属书院虽岁延塾师,支修金,但未设膏火,无生徒肄业,遂将羊石、珠江二书院及广州义学合而为一,更名“羊城”。又更穗城书院为羊城书院外馆。请示巡抚及布政使司,得充公田700亩,变价得款,连同官绅捐款共银3万两。设立生童膏火170份,当年甄收内课生童各40名,外课生童各20名,共120名。订立规条,延请名师,实心教读。

程含章公暇亦到院中教诸生以“修身立品”、“实济时用”、“有体有用”之学,使之“达而在上为名臣为循吏”,“穷而在下于乡里教授孝悌忠信之理”。学重自修,定期开讲。先揭讲书日期于大门,届日教师出讲,撮要而言,生徒屏息倾听。诸生乡试取中参加会试者,公车盘费照在院肄业者膏火减半核给,会试中式者每年酌送经费,以资津贴。二十八年废,因院址狭隘,不足改建学堂之用,知府龚心湛将院地归为官产,别择地改建中学堂。

学海堂书院

阮元是骈体文的倡导者,阮元力图为骈文争得正统地位,事实上是为汉学在文学领域争得正宗地位。阮元的文学主张对学海堂的文学教学影响很大。他的“文笔论”也渗透于学海堂的文学教学活动中。阮元身为学海堂的主讲,其“文笔”的骈文思想应该是渗透到学海堂学生的头脑中了。学海堂重视骈文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重视骈文写作,每次考课都有骈文的写作。

学海堂的文学教学活动并不仅仅限于死板的课堂、枯燥的书本中,而是精心营造幽雅的文学创作环境。学海堂背山临水,远离尘嚣,是读书治学、为文作赋的绝佳场所。阮元对学海堂院址选择及院内建设可谓煞费苦心。学海堂地址选择三易其地,“初拟于前明南园旧址,略觉湫隘;又拟于城西文澜书院,以地少风景;最后拟于河南海幢寺旁,亦嫌近市。相视久之,遂定于粤秀山”。粤秀山“山半石岩,古木荫翳,绿榕红棉,交柯接叶”。阮元称之:“六艺于此,发其秀辉;百宝所集,避其神采。洵文苑之丽,区儒林之古境也”。

学海堂在培养人才和学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自从阮元建立学海堂,广东学子“见闻日扩,而其文亦渐近纯熟,岭海人物,蒸蒸日上,不致为风气所囿者,学海堂之力也”;“粤人知博雅,皆自此堂启之”。学海堂学生文集有30多种,有著述问世的学生,今可查者达300余人,几千种书。学海堂将学生课艺文编辑成册,有《学海堂集》4集,共90卷,所收诗文2000多篇。这些文集不仅仅是学生课艺之佳作,也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学海堂的文学教学和朴学教学一样,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菊坡精舍

建造时间清同治六年(1867)。建造者广东巡抚蒋益澧。因粤秀山麓长春仙观旧址改建。无斋舍之设,为专课举、贡、生监经史诗赋之所。九年仿《学海堂章程》订立《菊坡精舍章程》。

参加考课生徒来源有:具举、贡、禀、增、附、监资格者,或经学院考取各属经古,方准与试;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考取前列者,可酌送与课;具贤良方正,奇才异能者,可由各道、府、县核实保举,填注考语,申送到院与课。诸生务宜勤学立品,为士林表率。仿学海堂例,试以经、史、诗赋,使能各尽所长,务为根柢之学。每岁官课12次,自督、抚两院及藩、臬、运粮、道挨次轮课,周而复始。在精舍扃试,当日交卷,迟交者即除名出院。课卷封送院长校阅。课卷前列可资选刻者,另抄1册,由监院收存,以备刊刻。每月馆课2次,日期由院长酌定。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停办,三十四年与应元书院合并,建立存古学堂。民国时改为广州市立一中。

应元书院

位于广东广州。清同治八年(1869)广东布政使王凯泰创设于粤秀山麓应元宫。每年二月十五前进行甄别,选举人入学,录取正课30名,外课10名、附课25名。修业以备应考翰林,为广东书院中程度之最高者。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官课,十六为师课。考课内容为“四书”文1篇、帖诗1首。官课并附古学或策论、赋,至十六交卷。制艺、帖诗卷,皆为白折誊写,格照翰林院式,古学课题用殿试卷誊写,诗赋照庶吉士散馆式,策论照新贡士殿试式。

院舍中为乐育堂,右为红杏山房,左为仰山轩,堂前有堂3楹,匾题“正谊”、“明道”,东为监院室,又东为梅花书屋,再偏为董事所,有中门、大门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废。由两广学务处改为广东先贤祠,迁奉各书院历任山长牌位于其中,委绅董管理。二十四年与相邻菊坡精舍合并,建立存古学堂。民国间改为广州市立一中。

广雅书院

在广州城西北,光绪十三年(1887),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张之洞是晚清政府颇具影响的封疆大吏,不仅成为近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勇于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著名学者。1869年,他在武昌创立经心书院;1873年,又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1882年,在太原创立令德书院。然而这些书院的教育内容,基本不出传统的经世之学。后来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与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接触,才开始了解西方事务和自然科学知识。1887年,正在广东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为培养精于洋务的干练人才,自己筹措经费,亲自选定书院院址,正式创办广雅书院。

广雅书院院名取自“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学员由两广各州府县严格挑选,各选拔100名,一律住院,外出需请假、学不进益者开除,考试成绩70名内均有奖励,学制3年等,由于教育管理严格,培养了不少人材。教学既吸收传统教育模式,又具有新学的特色,对广东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书院之一。

1899年(清光绪25年),率先附设西学堂。1901年,清政府颁布皇令“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广雅书院遂改为两广大学堂,1903年再改为两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再度颁令:改学堂为学校,继续改良私塾。于是原“广雅书院”又改名广东省第一中学,1935年改广雅中学,实行“六二三”学科制,广雅中学的称谓一直沿叫到今天。抗战期间,广州沦陷,日伪驻兵于此。胜利后恢复广雅中学至21世纪初。

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位于石湾区莲子岗丰宁寺侧,是保存为完好的一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作为七堡内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莲峰书院历代多有修葺,仅乾隆二十三年各乡士绅就费了七百金,历时三个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民初废除了科举考试,莲峰书院由于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七堡总局”就设在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作为一个教育场所,拥有自己的产业,除店铺、田产收入,丰宁寺的收入亦归莲峰书院,光是丰宁的收入每年就近二千元。莲峰书院订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重建莲峰书院题名碑禁例》里面例有十二条禁例,其中提到如“如贪图方便,擅进院内叙欢……如违议罚”。莲峰书院右有丰宁古寺,建醮甚多,一坊一姓之醮不许混扰院内,即合众功果亦不得入院妄作坛场,倘在寺建醮,擅行开门,齐叙议罚缘首。从禁例里面可以看出,莲峰书院不是一般的宇宙之类的公共场所,而是一间森严至尊的地方,由七堡士绅订制的一系列禁例,得到了官府的认可与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嘉兴书院对联集锦
湖北南漳:明代凤山书院
清代教育
【中国书院楹联】广东省(二)
缪荃孙与南京高等教育
张曾敭的功与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