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分享 |晓宗说晴雯(完整版)

语音线上分享:晓宗

主持人:云天

语音制作:经典导读圈


嘉宾简介
主讲人:晓宗

嘉宾简介:晓宗,曾在大学任教十年,现专门从事红楼研究,经典导读圈特聘老师。作为骨灰级红迷、曹雪芹的铁粉,如今的她惟愿大家学会读《红楼梦》,并能够从中受益,像香菱一样,开启诗意的人生。


晴雯的判词为什么列在《金陵十二钗》判词首位?作者对晴雯的定义,晴雯在一部《红楼梦》中的地位,到底该怎么理解?


各位经典导读圈读书会的书友们,大家好。2018年8月2日,晓宗又来给大家说《红楼》了。今天要说的人物,是晴雯。


《红楼梦》接受史上有一个公案,那就是《芙蓉女儿诔》是到底祭的谁?多数人认为,它是祭晴雯的。但有人质疑说,晴雯只是个二等丫头,应该不配宝玉如此华丽隆重的祭奠;更配不上那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说是祭黛玉的,才更相称;而且黛玉抽花签抽的就是芙蓉花。还有人说,诔文祭的应该是所有的女孩子,因为晴雯死亡前后去世的女孩极多,她们都是薄命女儿。


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是三个。书中也就此写的极明白,诔文就是宝玉是为晴雯之死而写的。那为什么后世还产生了那么多疑议呢?事情的原因,出在对晴雯这个人物的把握上。是后人没能准确的把握到曹雪芹给晴雯的定义、或者说晴雯在一部《红楼梦》中的地位,晴雯在宝玉的生命中的意义,造成了这些问题。


一、晴雯,就是情文


问题的答案,要先从《金陵十二钗》这个概念说起。作者在小说第一回中交待说,作品有五个书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我们知道,一本书不需要这么多名字;且这其中除《石头记》和《红楼梦》,其它书名也基本没被采用过。事情很明显,作者并不是认真要给书起这么多名字,而是在假借它们,隐含一些重要的关于这本书的信息。这就是真事隐假语存。那这些书名是什么意思呢?曹雪芹也分别进行了巧妙的交代。在小说第5回中,他就解释了其中两个。一是《金陵十二钗》,一是《红楼梦》。这一回的回目,就称作“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láo曲演《红楼梦》”。说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判词。这些判词,是理解书中人物的指引。正确理解它们,对书中人物的解读,才不会跟作者的原意产生太大的偏差。所以这部分内容,被称为“指迷《十二钗》”。然后警幻仙子又命人演了一套《红楼梦曲子》给宝玉。曲辞里写的,就是书中人物的命运。这是作者对书中人物命运提前进行的演示,所以称“曲演《红楼梦》”。那我们今天先就十二钗判词部分,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指迷的。


大家还记得,十二钗判词是如何呈现的吗?书中说,判词分三层存放,分别是正册、副册、又副册。宝玉先取出的,是最下面的又副册。判词第一首是晴雯的;后面是袭人的。宝玉看不明白,就扔下它,抽出了中间一层的副册。才看了一首香菱的判词,就又放弃了副册,打开了十二钗正册。这次他一气看了十二个女子的判词。但只有十一首。因为判词第一首,是黛玉宝钗的判词合在一起的。


现在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判词的呈现采用了这样的顺序和方式?为什么副册与又副册只呈现这几个人物?为什么要把黛玉和宝钗写在一首里?作者如此安排,到底是给我们指的什么迷?


后世有很多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无数猜想。还有人大费周折,将副册与又副册人物进行了增补,都补成了十二个。当然,没有一家做的能让大家信服,反倒因此产生了一些无解的问题。比如,薛宝琴、邢岫烟、李纹、傅秋芳、尤三姐、张金哥、尤氏等主子辈的女子们,该归到哪个册子;副册是以薛蟠的妾香菱为首的,书中身份为妾的出色人物实在不多,哪些人配进副册呢?连袭人这个未来的姨娘也只列在又副册,那鸳鸯这样的,又该归到副册还是又副册?这些等级高于晴雯的大丫环们若都归在又副册,其他丫环又当如何?需知书中出名的大丫环就十多个呢。何况还有龄官等小戏子们、四儿小燕等小丫环们和智能儿等人。只三本册子,该如何安置法,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没搞明白曹雪芹的笔法的表现。


其实,十二钗,并不是十二个女子的意思。十二这个词,不是个实数。《红楼梦》里,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谜语。要想找到谜底,得按作者的要求来。作者说,猜书中之谜,要像行射覆之令一样,室内生风方可(62回)。若讲到外头去,就太泛了。他也早就将各种问题的答案,留在了书里。以这个问题而论,答案在小说第37回。宝钗和湘云拟了十个菊花诗题目。湘云说,“十个还不成幅,越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宝钗说,“既这样,越性编出它个先后次序来”。湘云说“如此更妙,竟弄成了菊谱了”。补齐后,宝钗说,如此“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以当时的情景看,总共5个人写诗,拟10个诗题有何不可呢?菊花的品类很多,诗题却完全没有涉及到这一点,这算是什么菊谱?且不过是几首咏菊诗,怎么就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那么聪明的曹雪芹,怎么说出这么些不通的话来呢。其实,这段看似不通的文字,正是为给十二这个概念作注解的。十二,是全部、所有的意思。这一点,警幻仙子也已经为我们指迷了。她说,薄命司中“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金陵十二钗,指的就是的金陵所有女子。一部《金陵十二钗》,写的就是金陵大地上的所有女子们的生命故事,就是一本女儿谱;这与说《红楼梦》是“为闺阁昭传”(1回),是同样的意思。


那现在来看,为什么晴雯的判词被放在第一位,而副册的只出现了香菱的?这自然也有寓意。这标注的,就是晴雯的地位。为什么晴雯会有这样的地位,要从其名字的寓意来看。曹雪芹好用谐音作谜语。晴雯二字,谐音就是情文。把晴雯列在所有判词之先,是说要读通《金陵十二钗》,首先得明白一个问题,它是一部情文。这部情文写的,是神瑛侍者用情浇灌生命之花,也就是绛洞花主贾宝玉带领众女儿创造了怡红快绿如诗如画的人生的故事。这,是理解全书人物和故事的前提、基础。这首判词放在最前面,放在最下面一层,便是这个原故。而副册判词只呈现了香菱的,也有喻意。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晓宗今天就且不细说了。


再看正册判词。判词第一首,是黛钗合用的。它的意思是说,弄清楚黛钗二人的先后次序,是正确理解全书人物,首先要过的一关。这一关过不了,后面的人物的解读,是做不好的。判断这两个人的优劣先后,需要以对作品的理念的理解和接受为前提。曹雪芹知道,那个文化中的人们,不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理念和定义。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那不异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的担心,是正确的。试想作者那样明白的支持宝黛爱情,还给了黛玉以绛珠仙子的来历,“阆苑仙葩”的定义,太虚幻境最欢迎的真正清净洁白女儿的身份,后世还有那么多抑黛扬钗的言论;作者的观点和主题隐藏的那么巧妙,他的书还曾多次被怀疑和禁止。若他若直说出答案来,肯定早就大祸临头了。所以他选择把问题留在这里,供人们慢慢思考和讨论。只要我们记着作者这番指迷,记得这是一部情文,记得要以情作为主线和指引,就终有寻到作者真意的一天。


晴雯相关情节的解读



二、晴雯相关情节的解读


现在回到对晴雯的解读上来。我们要记得,晴雯就是情文。凡是书中晴雯出现的情节,晴雯的话,都关乎情;凡是刻意写到晴雯离开或无端消失的情节,则就相反。贴紧这个思路,从事理和寓意两个层面进行推论,就一定能找到书中真事。那我们现在就来解析书中几个相关的情节。


第一个,撕扇子千金作一笑。这是书中关于晴雯的经典情节。那这一段的感人之处何在,晴雯的光辉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凡事都有个原故。 那我们就先从事情的起因说起。表面上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晴雯帮宝玉换衣服的时候,跌坏了扇子。宝玉便叹道,“蠢才蠢才,将来你自己当家立事,也这么顾前不顾后的?”晴雯因此生了气,顶撞了宝玉。在袭人的调停下,这架越吵越厉害,直闹到宝玉差点撵走了晴雯。


那晴雯为什么生气呢?因为在怡红院,曾经摔坏过多少贵重的玻璃缸、玛瑙碗。宝玉从来没生过气骂过人;宝玉天天说的,是希望众人守着他,大家一起化灰化烟。今天因为摔坏了一把扇子,宝玉就骂她蠢,还说到要她将来自己当家立事,像是要撵走她似的,晴雯自然不能接受。


可是,宝玉今天,为什么表现这样异常呢?这,才是事情更深层的原因。那原因,要从端午宴说起。宝玉一肚子烦恼,就是从端午宴上带回来了。


端午宴,是全书写的最最冷清无趣的一次宴会。是王夫人专门宴请薛家母女赏午的。宴席上,王夫人坚决不理宝玉,薛宝钗也冷着脸不理宝玉,凤姐知道王夫人不自在就不敢说笑,黛玉以为宝玉是为宝钗不开心就很不自在。所以一场节日宴会,就在十分冷清尴尬的气氛中迅速结束了。宝玉从小在万千宠爱中长成,人又会说会笑。向来有他参加的宴会,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样的事情,是他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话说回来,这事确实太反常。哪有请了亲戚赴宴,却把气氛弄成这样的呢?一向被称作老好人的薛姨妈,怎么也不出来缓和下气氛?一向被称作懂事的薛宝钗,又怎会在主人王夫人面前摆出一副不理人家儿子的架式来?那是因为,事情的病根,就在王夫人和薛家母女身上。


王夫人和薛家母女这样,是因为前一日宝玉黛玉和好的原故。宝黛之前大闹了一场,两三天都没有见面。众人都以为,两个人这回肯定要分崩了。贾母急的派了凤姐前去劝和。谁知凤姐去时,二人已经和好了。凤姐将他们拉到贾母面前,还夸张的将二人和好的样子形容和打趣了一番,引的众人哄堂大笑。可众人笑了,有两个人却深深恼了。那两个人,便是薛宝钗和王夫人。


说起来,薛宝钗当天出现在贾母房里,是不应该的。因为当天是她哥哥薛蟠的生日。她那几天,应该是在家帮着母亲张罗事务、招待亲友的。书中说,薛家只带了几房家人入京,人手少。薛蟠生日时,只贾家就去了多少人,何况还有王家和其他亲友、门客和伙计们。家中摆酒唱戏,大宴宾客,忙的一塌糊涂。宝玉是客人,推病不去就罢了。宝钗作为主人,一向被视作薛家的顶梁柱,被视作最能为母亲分忧解劳的好孩子,怎么不在家帮着母亲张罗,倒跑到贾母屋里闲坐呢?宝姑娘连自家这样的大事都无心打理,也顾不上贾家众人猜疑,跑来坐着,自然是为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宝玉黛玉的关系。宝姑娘关心这个问题,是为自己的金玉良缘;因为宝玉黛玉二人分崩,金玉良缘才有戏呀。她知道,那二人关系不论进展如何,都得要给贾母一个交待。她赶来贾母处守着,便是为此。薛姨妈对此事的关心,一点也不亚于女儿。所以她主动担起所有的事务,打发了女儿过来等候消息,见机行事。


宝姑娘是抱了好大的想头,来贾母处的。她甚至想着,事情或许是因为宝玉之前对自己一段雪白的膀子动了心,而引起的。她多希望,凤姐儿会带来宝玉黛玉从此分崩的消息。谁知不只二人已和了好,好像还有联合起来讽刺自己的意思。她俩闹成这样也没分崩,连自己露出一段酥臂这样的招数都没有效用,宝钗再想不出来,还有什么能将他俩拆开。从小战无不胜的薛宝钗,不由恼羞成怒。她气的借着责骂前来寻她玩笑的靛(dian)儿,指桑骂槐的敲打了宝玉黛玉一通。这就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可宝姑娘将宝玉黛玉二人当众敲打的十分惭愧,也没解气。因为她要的,是宝二奶奶的位子。宝玉不接受她的笼络,不离了黛玉,宝姑娘就高兴不起来。所以直到次日,她气还没消,坚决不肯搭理宝玉。不用说,薛姨妈对宝玉和这个结果,也是满心烦恨。她哪还有心思,为谁去和悦宴会的气氛呢。


王夫人,则一向深恨宝玉不听自己的话,不肯像贾珠贾兰那般用心科举入仕之道。她想着,自己对儿子,“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还是不相干”(34回),一定是因为事后有其他人又来招惹他,把他引回了邪路。宝玉一向爱亲近女孩子们。宝玉身边的女孩们,因此成为王夫人怀疑的对象。与宝玉最亲近的女孩,又是黛玉,众人也都知道宝玉最听黛玉的话,偏黛玉又从不劝宝玉这些。王夫人便在心中怀疑和怨上了黛玉。但因为贾母疼爱黛玉,她不敢表现出来。


眼看宝玉黛玉关系那样亲密,贾母又那么疼爱她们,王夫人便担心贾母会作主将黛玉许给宝玉。她又想着,既然宝玉愿听女孩子们的话,那在他身边安插几个肯劝他上进的好女孩,再禁吓住或撵走那些勾引他不务正的狐狸精们,事情自然就好了。而宝玉未来的媳妇,要在此事中起到最大的作用,必需得合乎这个条件才行。因为王夫人立定了这个主意,又深深担心外面聘来的女孩不知底细,坏了自己的事,便悄悄在心里,定下了未来媳妇的人选。那便是她的外甥女,一向以懂事知名的薛宝钗。但要促成金玉良缘,需要先阻止宝玉黛玉结合。王夫人为此很费了一番心思。她想着,贾家地位最高的人是元妃。只要她发了话,贾母也只能俯首听命。王夫人因此借入宫探望的机会,向女儿求助。可是元妃没有直接指婚,只借了赐端午节礼的方式进行了暗示。偏偏贾母和宝玉,都对元妃的暗示没有什么反应。而宝玉和黛玉的合好,让王夫人心中一刺未平又添一刺。她一腔怨怒却不好表现出来,便一声不吭回房装睡去了。


可薛宝钗和王夫人这些心思,宝玉哪里会想的到呀。在他心中,母亲是疼爱自己的。宝姐姐是为人大方温厚的。薛蟠生日,自己推病没去。见了宝姐姐,自然该主动解释一番才是。他和宝钗之间一向玩笑惯了,甚至常“相互讥刺取乐”的(19回)。他哪里会想到,今天一个小玩笑,就招的宝姐姐大发脾气呢。


宝玉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宝姐姐的反应,让他不由震惊和烦闷。他想不出事情到底是怎么了,他的心里充满了困扰和迷茫。这样的烦愁,他不方面跟怡红院的丫环们说;黛玉总因金玉良缘的传言多心,她也才被宝钗敲打了一番,宝玉便也不肯去找她说。凤姐似乎是知情的,可当时是她午睡时间,不好打搅。茫然无所之的宝玉徘徊了半天,便转到了王夫人这边。这也容易理解。在正常的经验中,母亲这里不是最好的港湾,还有哪里是呢?


王夫人背着脸睡在榻上,让宝玉的寻求落了空。但他一眼看到金钏正困的合着眼给王夫人捶腿,就来了精神。宝玉当时才十二三岁,金钏却已是跟了王夫人十多年的人。王夫人也说,金钏虽是丫环,却跟自己女儿差不多(32回)。这样算来,金钏是看着宝玉长大的小姐姐,也是与宝玉一起长大的姐弟俩。两人之间一向很亲密。宝玉见金钏困成那样,便想帮她做点什么。他瞬间忘了刚才的烦恼,塞给金钏一粒香雪润津丹。再看王夫人正睡着,猜想她才从贾母处回来,肯定还要睡上一会子。宝玉便悄悄逗金钏说话,帮她解困。金钏果然很快醒了困,跟他说笑起来。宝玉见状,才放下心来。


宝玉才放了心,却见母亲忽然翻身起来,打了金钏,说好好的爷们都被她勾引坏了。宝玉想不到,母亲竟然会在自己面前装睡;他更想不到,自己在母亲心中,竟然是个被勾引坏了的男人。所有的对话,母亲都听到了,却是如此解读。这份震惊和羞辱对于宝玉,比薛宝钗刚才说他总跟其他姑娘嘻皮笑脸,更又严重。宝玉更想到,这样的罪名对金钏一个女孩子,是何等的耻辱和可怕。宝玉想为金钏辩解,可是他不能。一个被女人勾引坏的大帽子,本来就是他这个少年羞于面对的;他连为自己辨白都不能,又哪里有资格为别人辩解?何况那样一来,就等于说是王夫人错怪了金钏;会让母亲觉得,自己是为了庇护丫环而将不是推给母亲。那不异是在母亲面前,更坐实了金钏勾引坏了他的罪行。宝玉也深知,在贾府,长辈们往往是借惩罚丫环,惩戒孩子的。今天金钏的惩罚,是免不了的了。而他自己除了逃开,没有别的选择。他心里怀着一线希望,希望母亲只是一时误会了,过后就会冷静和明白过来;希望她能看在金钏伺候了十几年的情分上,减轻对她的处罚。


次日的端午宴上,宝玉发现,自己的希望落空了。金钏没有出现,自然是被撵走了。这已经让宝玉十二分的伤心和愧疚了。母亲王夫人的表现,更让他如雷轰顶。宝玉曾以为,自己自幼与金钏像亲姐弟一般,也说笑惯了。母亲就算昨日一时误会了他们。经过一夜的冷静和反思,也该有所回转才是;便是一时冲动撵走了金钏,只要有所反思和后悔,过后自然还会叫上她来。谁知母亲至今还坚决不理自己,这是坐实了自己和金钏的罪名了。这样一来,金钏是再不会回来了。那自己呢?自己一向最依赖的母亲,竟这样怀疑和否定自己;一向“惜老怜贫”又最爱“斋僧敬佛”的母亲,对身边的孩子,却完全不能理解和信任。这让宝玉深深感到羞辱和惊恐。他无法想像,自己将来应该如何与身边的女孩们相处,又该如何面对母亲;如果再也不能与这些清净女儿们相守相伴,如果连自己的母亲也不再能信任,那将来的人生,会是怎样?


同样让宝玉惊异和不知所措的,是一向以大方温厚知名的宝姐姐,也还因昨天一句玩笑不理自己。一向慈爱的姨妈,今天也冷冷的。宝玉想不出,事情到底是怎么了,自己又该怎样才能挽回母亲和宝姐姐的心。自己未来,又该何去何从。似乎生命在一瞬间,变的彻底黯淡和绝望起来。宝玉内心有种预感,自己可能从此就要告别曾经的锦绣人生。这种预感,让他生出无限的沮丧和恐惧来。往常最会说会笑的他,在宴会上最活跃的他,因此失去了所有的能量,再说不出一句话来。


有了昨天的教训,宝玉不再寄希望于找谁去寻求安慰。所以宴会结束后,他就径自回了自己的怡红院,长吁短叹。偏晴雯又跌掉了扇子。那一记声响,打破了宝玉压抑的情绪的闸门。他不由的就发了两句感叹。那感叹里,有离散二字。那是一向最怕离散的宝玉,对人生的无奈,对未来的灰心。这样的意思刺伤了晴雯的心。她顶撞说,这是二爷自己生了气,就拿主子的身份压派自己。


过后宝玉被薛蟠请去吃酒,天黑才回来。在院子里,遇到了躺在凉榻上的晴雯。晴雯躺在这里,自然是为等宝玉。因为晴雯事后冷静下来,进行了反思。她觉得,中午的事情,是自己反应过激了。宝玉那样长吁短叹,一定是遭遇到了很不开心的事,不是因为自己跌了扇子生的气。一个人气恼伤心的时候,话语里带出些情绪来,是常有的事。自己明白是他心里有气就罢了,不需要将他的情绪理解为是针对自己的,更不该因这份猜疑产生的气恼,就将袭人一并怨进去。晴雯心中十分后悔和不安,所以她躺在院中,专等宝玉回来,以见机行事。正因为晴雯已经在心里认了自己的错,所以宝玉说她越发娇惯了,说她不该把袭人说进去,晴雯都全未怀疑和反驳。


而宝玉与晴雯一样,也早就此事认真进行了反思。他想到,事情的起因,是自己把从别处产生的愤怒和沮丧,转嫁到了晴雯身上。自己伤了心生了气,应该自己面对和承担。若是希望得到晴雯的理解和安慰,该正面跟她解释才是。那样发作,是迁怒于她。这对晴雯,是不公平的。晴雯没有责任和义务做自己的出气筒,担待自己莫名其妙的情绪发作。难怪她因此伤心生气。而她那样对袭人,也便是因为将从自己这里产生的伤心和怨愤,转嫁到了袭人身上。


宝玉的反思,正中事情的病源。造成这一连串波折的原因,就是迁怒。王夫人因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而迁怒于宝玉、黛玉和金钏;薛宝钗因为心中失望和愤怒,而迁怒于宝玉、黛玉和靓儿;宝玉因为对母亲的愤怒对未来的恐惧,而迁怒于了晴雯;晴雯因为对宝玉的怀疑和气恼,而迁怒于了袭人。这一连串的风波,就是迁怒造成的冤业。这,也便是现代人所说的踢猫效应。


宝玉认为,迁怒于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是无情的。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内心情绪的责任。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强行转嫁到别人身上,将别人当作没有感受和尊严的出气筒,给别人增添痛苦和烦恼,这是没有担当的,也是没有平等与尊重可言的无情之举。这样的做法,会给别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更会使这些不好的情绪随着迁怒传递开去,酿成一系列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


事情关系到自己的母亲,宝玉不好就此对晴雯解释些什么。他也认为,不管自己的愤怒从何而来,都不是可以迁怒于晴雯的理由。所以他选择主动拉住晴雯,跟她分享自己就跌扇子一事进行的反思与体悟。宝玉说,跌坏扇子没什么。东西呢,本就是为人所用的;能使物尽其用,就是对物的尊重和成全。而对物的用法,可以因人而异。比如,谁说扇子就只能拿来扇风取凉呢,有人喜欢撕着玩,也是可以的。只要是怀着一份感动和欢喜去使用,而不是怀着怨恶有意毁坏,就是爱物了。宝玉的意思是,自己并不是因为心疼扇子而责备晴雯的;所有的错处,在于不该对她迁移转嫁内心的愤怒。不论是待人还是待物,不迁怒,不把对方当出气筒,怀着感动和欢喜去面对,才是以情相待的意思。


会在乎别人的感受,会记挂和反思与别人相关的事,肯主动接近别人并进行解释,这才是自己认识和熟悉的宝玉。晴雯的心,因此安定下来。宝玉分享的爱物的道理,晴雯也用心聆听和领会。她笑着说,宝玉的话,听着是那么个理儿;自己呢,就是喜欢撕扇子玩的。看到晴雯认真听自己分享,愿意较证自己的话和感情,宝玉十分高兴。他赶紧递过自己的扇子,让晴雯撕成了几半。曾经的隔阂与不愉快,便在扇子的撕裂声和笑声中,烟消云散了。


宝玉和晴雯间这段故事,是起自情,结自情。宝玉的沮丧和烦恼,是因为恨怕“心使碎了也没人知道”,怕一腹深情从此无人能理解和接受。晴雯的气恼,是出于希望得到宝玉的尊重,出于死也不肯离开宝玉的深情。晴雯一句死也不出怡红院的门,安了宝玉的心。宝玉平静下来,对内心情绪进行了整理和反思,体悟到一段新的情理。他和晴雯也因这件事,彻底突破了等级文化造成的隔阂,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情感。


促成这个结果的,是晴雯对情的坚持,是宝玉对问题的思考和体悟。宝玉那段体悟,便是一段深透的情理。宝玉从不认为自己是主子,就有压派丫环们的特权。这份对人的平等、尊重和爱护之心,便是情。内心有情的人,才能体悟到这样一段情理,创造一份这样的人际关系。


对这段情理,书中安排了一段文字作为对照。凤姐生日泼醋那回,平儿无辜遭到了凤姐贾琏的打骂,十分委曲,直哭的哽噎难抬。薛宝钗看不下去,便说道:“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天不过她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曲,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那意思是,凤姐儿会被人嘲笑,平儿便该心理平衡了;凤姐作为主子,就有随便发脾气和把别人当出气筒的特权;平儿是奴才,就连委曲伤心的正常权利都没有;凤姐往常给平儿些好脸色,平儿便该忠心赤胆的服侍她;若平儿胆敢因凤姐的打骂伤心委屈,她对凤姐一向的好便都是假的了。可凤姐儿被人嘲笑了,平儿就该开心了吗?这是把平儿当成什么人了?平儿作为奴才,就该连伤心流泪的权利都没有了吗?生而为奴,是平儿的痛和不幸,不是平儿不好,更不是别人剥夺和作践她的理由。宝姑娘竟拿着平儿的不幸和痛来责备她,实在是太太无情。这样的话,自然也只会增加平儿的委曲和痛。所以还是贾母派了大丫环琥珀来传话,说承认平儿受了委曲,许诺要让凤姐给她赔不是,才让平儿渐渐好了起来。待宝玉真心替贾琏夫妻道过歉,平儿才彻底平复,笑出声来。无情宝钗这段言论与情兄宝玉这段情理,便是情与无情的鲜明对比。


可惜的是,那个时代的人,能领悟宝玉这份情理的人太少了。人们秉承和坚持的,往往是那种无情的论调;人们惯做的,是将等级文化赋予的位分,当作了践踏和剥夺别人的特权,当作了肆意迁怒于别人的资本。这样的意识和做法,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了无尽的冤业,导致了普遍的生命悲剧与社会悲剧。晴雯和宝玉能突破了这个文化传统的魔障,撕开它造成的魔障与隔阂,发现和体悟一份不一样的情理,建立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做法和品质,是何其的美好和宝贵呀。


可叹的是,事情的始作俑者王夫人和薛宝钗,却从没就相关事情有一点点的反思和体悟,更不曾面对和承担过自己的责任。甚至连金钏之死,也没能让她们有一丝醒悟。在她们的猜疑和打压下,宝玉身边的生命悲剧,越演越烈。曾经怡红快绿的宝玉,渐渐灰掉了所有的生活热情与能量,最终遁世而去。而今天这场打击,若不是宝玉后来体悟到了晴雯的美好和深情,发现自己的心还有人理解和珍惜,只怕从此可能就疏远了众女儿,放弃曾经的选择,走上王夫人要求的人生道路。事情闹到晴雯(情文)差点被赶出怡红院,赶走晴雯必是要王夫人作主,便是这个意思。是紧接下来的宝玉挨打,让事情暂时得到了缓冲。王夫人的眼泪和薛宝钗的送药,又让宝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对她们的信心。所以宝玉怡红快绿的生活,又延续了几年。直到绣春囊事件触发了王夫人的心病,她决心要下死力将宝玉逼上正道。宝玉才真正断了那如诗如画的美丽人生,失去了晴雯。


第二个情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过生日,院中几个大丫环和小丫环私下凑了钱,要单独给他庆祝。袭人将事情告诉出来,宝玉连忙说,不该让小丫环们出钱才是,她们是哪来的钱。晴雯说,她们没钱,我们是有钱的?哪怕她是偷来的钱呢,你只领她的情就是了。宝玉听了,连连称是。


晴雯这段话,又是一段情理。众人悄悄相约凑钱,要陪宝玉过一个难忘的生日,这是大家对宝玉的情意。这是情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既然是情的问题,那就面对和成全大家的感情,跟大家一起过个美好快乐的生日就好了。至于往常大丫环和小丫环因等级不同造成的月钱多少等不相干的因素,便无需攀扯进来。担心事情会给谁造成经济压力的所谓善心,也就大可不必。本是情出自愿,谁也不是被强压着头出的钱;多有多出,少有少出,还穷了谁不成。便是将来有人缺钱时,难道就不许他为其尽一份心?而若再计较哪个出的钱多,哪个出的钱少,那便是见买卖而不见真心了。事情是钱的问题还是情的问题,要界定清楚;是当下的问题还是曾经的其他方面的生活经验,也要区别开来。这番远不同于传统道德之教的情理,不是情姑娘说的,能是谁说的呢?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相反的例子。就是晴雯不在的情况。


第一个情节,宝玉被打后,贾府的门生敷试家派了两个婆子来探望。书中说,婆子们辞了宝玉,“晴雯等”送至桥边方回。这话说的其实不通。送外面来的客人,哪有只送到沁芳桥边,不送出园子大门的道理?不怕婆子们迷路吗?其二,事情说到婆子们告辞,也就罢了。何必定要说到派人送了婆子,又何必点出是半天都没出现的晴雯来当这差使呢?


事情如此,自然就有原因。后面两个婆子对宝玉那番议论,是“极无知识”的“勇男蠢女”的见识。宝玉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宝玉聪明智慧,宝玉品质的光彩与宝贵,全部被她们说成了呆傻和没刚性。这样的识见,是愚蠢的、是无情的。作者专门点出这是别了晴姑娘后的议论,便是这个意思。


而作品第五回中说,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前,有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环在旁相伴;宝玉醒来时,却是“袭人辈”丫环搂住他道,“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那在宝玉醒后,晴雯的名字为什么就消失了?那是因为,接下来的事情,是袭人出于一番关于地位和利益的算计,借促成宝玉初试云雨情,夺占地位一事。这样的选择,与情无关,甚至是无情的。晴雯的名字,自然就消失了。而一心巴高往上的小红抓寻了机会到宝玉跟前倒茶回话、薛宝钗绣鸳鸯梦兆绛芸轩时,晴雯都无端消失,书中晴姑娘从未与无情薛宝钗有过任何交集等,也便是这个原故。


晴雯和袭人的对比,晴雯判词解读



其实所有《红楼梦》的读者都能猜到,曹雪芹肯定是褒扬晴雯的。可是在进入文本解读后,我们却往往说不出她的美好与光彩何在,倒是总看到她不合我们的标准和预期。以上文举的几个例子来说,多少人没看到晴雯的深情与敏慧,没有体贴到晴雯对情的感受、领悟和坚持,却看到她摔坏了东西,便认为该被教训;看到她顶撞宝玉,便评为轻浮放纵,锋芒毕露,又不守奴才的本分。我们更结合她的不幸结局说,她这样的行为风格会得罪人,会招来各种祸患。断言她该早早发现人心险恶并严加防范,早步步为营的算计地位和世俗利益,才算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界定,我们对人物的评价,承袭的是流传了千年的礼教理学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功利主义标准。这些东西与曹雪芹用的情的标准和理念,完全不同。用那些套路,自然解不出书中的情理,看不到晴姑娘的光辉。这是被文化的乌云浊雾,遮蔽了心窍。这中间的不同,是以情论道,与延袭传统评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就是晴雯与袭人的不同。


曹雪芹就是将那种承袭了传统的价值追求与处世机巧的人,称为了袭人。这种人一生忙的,是研习生存的机窍,前途的算计。她们善于用世俗的道德行为范式进行表演,搏取各种赞誉,作为追名逐利的砝码。她们表面上懂事守礼,事实上一腹“争荣夸耀”之心;因为追求好处,才是她们真正的目标;道德二字,只是被当作了随机取用的工具罢了。花袭人暗中借“不为越礼”四字为己开脱,用云雨情谋占地位;她借暗示有人引坏宝玉,取得了王夫人的信任,向姨娘的位子迈进了一步,便是例证。


仔细想来,袭人对宝玉所做的,只是照顾他的衣食起居。这本是她的职分,她却借此为资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宝玉进行以传统价值观为标准的否定和改造。宝玉的好与宝玉的权利,宝玉对她的深情,她从不介意也不珍惜;她真正为的,不是这个她不认可也不接受的人,是那个能供她“争荣夸耀”的宝二爷姨娘的位子。她真正用心尽力的,是一针一线的鏠制自己的嫁衣裳罢了。为了增加夺取这个名分的筹码,她不愿宝玉亲近其他女孩,尤其是那些不服自己掌控的聪明漂亮的女孩们;为使将来这位子上附加的利益更大化,她一心将宝玉往世路上逼。这样的做法,与晴雯用心理解和珍重宝玉,从精神层面理解呵护和成全宝玉,完全不同。


为了打造成那件嫁衣裳,花袭人曾费了多少功夫,曾做出过多少好看的花样子来。这个过程中,花袭人动用过身边许多人助力。从院中的丫环们、到湘云、宝钗等人。然而,没有这些算计的晴雯,却不为其所用。书中说袭人烦湘云、宝钗等做过针线,偏支使不动晴雯,就是这个意思。作者不是说晴雯懒,是说她不屑于那样的营求,不屑于为袭人作嫁衣裳而己。当然,这也便是她遭祸的原因之一。撕扇子一回,开篇便是写花袭人一腹争荣夸耀之心,便别有寓意。


花袭人与晴雯哪个好,跟薛宝钗和黛玉哪个好一样,是《红楼梦》接受史上的一大话题。在那个无情的文化里,晴雯遭遇了误解和陷害,不幸“抱屈夭风流”了。多少不能理解她的人,益发因此将她定义为一个失败者。那袭人,自然便是所谓成功者了。可这样的结论,是无稽的,经不起推论的。以为袭人成功了,只是被传统灌输遮蔽了心智的人们的意淫罢了。半生机关算尽,用于拉拢和改造一个自己不理解不尊重也不接受的男人,甚至动用了助力金玉良缘的手段;结果却是在宝二奶奶过门后,就被赶出了贾府,嫁给了曾经最看不起的戏子。这样的人生,算什么成功?只是成功的害惨了别人罢了。


袭人一生,是巴高望上的一生。她因为觊觎一份遥远的好处,就主动套上一副沉重的名枷利锁作为盔甲,将人生做了名利场,争驰和拼杀。身边的美丽风景,全都视而不见。这样的选择,只是用背叛人性出卖灵魂的代价,去换取肉体的供养而己。这跟晴雯总能面对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总能感受和收获一份份感动和回忆相比,哪个才算活出了生命的色彩和质量了呢?二人的高下优劣,看判词的顺序,就知道啦。


四、晴雯与宝玉


宝玉与晴雯的关系,是又一个重要命题。晴雯和袭人,是宝玉身边两股影响最大的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宝玉对生命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了情的美好与无情的可怕,也越发坚定了用自己的深情去温暖和呵护人性之美的人生选择。“为这些人死了也情愿”(34回),便是神瑛侍者最郑重的誓言。宝玉致力于为身边的生命带来色彩、温暖和生机,致力于在人心间播洒情种,致力于创造一部以情为业的不同于他人的生命篇章。说晴雯越来越成为情兄心上一等的人,便是其意。


宝玉的智慧和深情,宝玉创造的那段风流奇异的人生故事,是那个以功利为要的文化中人所不曾见过的。众人不知道如何界定这样的品质和选择,又嫌恨他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预期,所以对之进行了百般猜疑和批评;因为嫌他不能给人带来世俗的好处,又对他进行了各种毁谤。他的事业与他创造的生活,记录其生活的这部情文,因此也遭到了各种毁谤。这些毁谤,冤屈和荼毒了宝玉与这部情文。晴姑娘落的抱屈夭风流,便是其写照。


可是宝玉说,晴雯虽然长的好又口角锋芒一些,可究竟并没有妨碍到任何人。事情确实如此。细看来,晴雯没有妨碍过任何人什么事。她没有像别人担心的那样,带坏了宝玉,坏了袭人的追求。就是她明知自己是被人冤枉和算计而死的,临死也没有任何怨毒和诅咒,却依然是笑着对宝玉说,自己去了,希望他们好生过下去(78回)。这就像宝玉虽然身处内闱,也没有做出过亵渎哪个女孩的事;虽然借着贾母的庇护争取到了相对的自由,却从没放松了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一样。书中没有哪个男子,有他的才情、智慧和慈悲。宝玉的选择和人生,更没有伤害到过谁的利益;倒是温暖和帮助过多少人。因为恐惧于他不合自己的要求和预期,便猜疑他会荼毒了谁妨碍了谁,只是国贼禄鬼一流被无知和恐惧之心驱使的结果罢了。王夫人说女孩长的漂亮的便必定不安分,就是狐狸精,就是这种推理的典型表现。


王夫人没有认真考察,就将自己的猜疑和恐惧作了实证,撵走了晴雯。导致了晴雯含冤而死。因一句玩笑导致了金钏之死,因为与院内丫环们的私密玩笑导致了晴雯四儿芳官等被撵走,这让宝玉深深感到羞辱和震惊。他终于想到,自己的母亲是抱定了怎样冰冷残酷的信念,将自己往科举入仕之路上逼;想到往后的日子,注定不再有尊严和自由,不会再有生机和色彩。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趣呢?只是“徒桎梏而悬附兮”罢了。


宝玉想到,事情如此,是因为自己生在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家庭,自己作为母亲唯一的儿子,根本就没有选择以情为事业的人生的权利。自己与晴雯(情文),注定没有这样的缘。而自己这段追求和故事,也只会徒自落的被尘俗遮盖和蒙蔽。“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便是这个意思。


事情确实如宝玉所想的一样,气急败坏的王夫人从此铁了心要压住他。宝玉的人生,从此变了格调。宝玉的生活,从之前的如诗如画、风流奇异,变成残酷凄凉,充满丑恶和死亡。晴文死后,便是迎春误嫁孙绍祖和薛蟠悔娶夏金桂等事,便是其征兆。而宝玉人生的可怜和无奈处,恐怕又更甚于这两家。情兄之后的遭遇,让人不忍猜想。想来《红楼梦》从此收笔,也不算太遗憾。至少能让读者们可以借着前面的故事留下的感动和余温,保留那么一点希望和想像。


而事实上,这恐怕是曹雪芹有意为之。因为前八十回文字里,作品的主题和主线,已经得到了相对完整的阐释和呈现。只要把握到它们,便无需再纠结于故事完整于否,纠结于人物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故事和人物的结局,小说第五回和清朝人的批注里面,已经给了足够多的交待,足够多的“指迷”,何需再加猜想和求证呢?不完整的不是作品,是我们的解读结果。我们真正跳不出和突不破的,是从传统文化延袭而来的各种思路和观念的误区,是它们给我们的内造成的魔障。能拂去这些心头的乌云浊雾,便就不会那么纠结于故事不完整的遗憾了。


五、晴雯的过去未来


《金陵十二钗》判词里,写的是书中人的过去未来之事。那晴雯的过去未来,是怎样的呢?


书中说,晴雯是贾母给宝玉的丫头。贾母认为,孩子要宠爱,要金尊玉贵的将养,才能长的聪明伶俐会说话,长大才有出息。要是让他们从小在大人面前从神似的立规矩,就容易长的老实呆板。贾敏和元春,都是在贾母这样的理念中养起来的。她们的成长情况,让贾母更确信了这样的理念。所以她决定用自己的威权,庇护宝玉这个孙子,把他养成贾府未来的希望。宝玉也确实从小就表现出了百个不如他一个聪明可爱。所以贾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给了宝玉相当多的庇护和自由。不逼他进学堂,也不将他往世路上逼。贾母是家中最大的威权,没人敢否定和对抗她。因此宝玉自幼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便与别个不同。在众星捧月的围随中,在爱的浸润中长起来的宝玉,因此长的温暖、智慧而深情。他也用这样的的品格,创造了一段风流特异的人生故事。这些都是拜贾母所赐,所以说晴雯是贾母赐与他的。


让贾母意想不到的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宝玉,成长的像她希望的一样聪明伶俐,却又超过了她的预期。尤其是宝玉对女孩子们的好,让贾母也无法理解。贾母为此曾暗中察访过,是否是因宝玉知道男女之事了,所以格外亲近和关照女孩们。察访的结果,是否定的。贾母只好解嘲说,宝玉大概是个女孩子托生的。


事情再往前推论,晴雯起初,是赖大家的当作玩艺儿送给贾母的。那是因为,只有依赖和仰仗尊长的庇护和疼爱,孩子才能将养的聪明伶俐。这样的教养观念,被人当新鲜话说与了贾母,并得到了她老人家的采用。所以说,晴雯是赖大家孝敬与贾母的。


但王夫人的识见,与贾母完全不同。婆婆的聪明能干和丈夫另有姬妾,一直让王夫人活的十分不安。所以她急于借儿子的表现,争得脸面,巩固地位。因此她严格约束儿子贾珠,使他从很小刻苦读书。贾珠的成绩,成了王夫人的安心药;王夫人想着,小儿子宝玉也能这样,就更好了。但宝玉自幼被贾母抱去教养,贾母对他万般宠爱。王夫人心中很不情愿,却因忌惮婆婆,不敢干涉。况且当年贾珠在世,王夫人的心思都在他身上,便也不太顾得上年纪还幼小的宝玉。再看宝玉早在三四岁之前,就已由元春教着认识了几千字了,王夫人也就罢了。后来贾珠之死,让王夫人这个母亲的教养方式受到了否定。这便是书中所说的,“过严恐生不虞”。王夫人不免更在贾母面前,失了教育孩子方面的话语权。对宝玉的教养,她更不敢再明白主张了。然而,看到宝玉过着完全不同于自己预期的生活,不肯上学和用心世路,王夫人心急如焚。尤其眼看赵姨娘的儿子贾环入学攻书,贾政又对他十分青目时,王夫人更坐立不安起来。她多想立刻把宝玉逼进学堂里去,却不敢对贾母说;她时常找机会背地里批评和教导宝玉,却都没有效果。王夫人深恨宝玉不听话,却因为知道那是自己唯一的指望,不敢逼坏了他;王夫人恨贾母宠坏了宝玉,却不敢表现出来。她一肚子化解不开的恨毒,便转移到了宝玉身边的女孩们身上,认为是她们勾引着宝玉不务正,导致他不听自己的教训。这种猜疑和怨恨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宝玉年龄的增长,随着贾府的衰败,越积越深。大观园中发现了绣春囊一事,彻底触发了王夫人这个心结。她恨的命人抄检了园中所有丫环的东西,并逐走了宝玉身边所有可疑的丫环。为防止宝玉求情讨饶,她坚持冷着脸不理宝玉。就是宝玉因此大病一场,王夫人也明知是自己做的太过分的原故,也决不肯有半丝回转。既然母亲不允许自己亲近任何人,也不允许任何人亲近自己;所有亲近自己的人,都会落得不幸的结局。宝玉也只好被迫告别了曾经的选择和生活,失去了情文。


可是,王夫人实在是太不了解宝玉了。她以为宝玉会因为害怕自己,因为身边没有引他不务正的女孩,便会屈服了。但宝玉不是那样的人。宝玉内心,远比她知道的要温暖和坚强。宝玉越清楚的看到身边的恶的可怕,便越知道情的价值与重要。所以他不会忘了曾经的选择,不会忘了晴雯,也不会真的屈服于王夫人的淫威。宝玉暗中下定决心,要在王夫人布下的天罗地网撕出一条口子,寻找和创造属于生命的美。宝玉虽留不住晴雯,却悄悄保留了晴姑娘的指甲,便是这个意思。而宝玉这个情种,最终在无路可走时,也便是选择将那铁网撕开一道口子逃出去,去到清冷寂寞的青埂峰下。回到那里,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他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希望用这篇情文的美打动世人,引发世人的思考与探索,引导众人发现情的美好与价值,减少和消除无情文化造成的冤业,疗愈世人各种冤业之症。


六、晴雯的判词


下面我们来看看晴雯的判词。那判词画,不是人物也不是山水,而是满纸滃染的乌云浊雾,是说一部情文《金陵十二钗》所写的,不是人物也不是山水风景。作品的真实内容,被作者假借满纸假语村言的笔墨,隐藏起来了。


那片乌云浊雾遮住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一个情字,一套了不起的情理。它们,就是这部情文的光彩所在。当时作者不敢将它明白呈现出来,是因为他知道,那片乌云浊雾,是外部的文化制度,更是人们心中的识见。他希望,将来能有一阵风雨的力量或日月的光芒,驱散这些乌云浊雾,重现一片晴空。但这份希望,很难实现。世人虽猜到晴姑娘是美好的,能看到她的聪明灵巧,却往往因为被陈旧破败的传统评价思路和价值导向遮蔽了思路,迷失了方向,重新回到对她的批评和污名化上来。所以称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在众人眼里,晴雯“大不成个体统”,不合乎一个奴才应有的样子。可这正是晴雯的可贵之处。作为一个自小命运如此悲苦的人,晴雯的心灵从没有被压垮。她反倒能突破当时的文化强加在她心灵上的枷锁,突破当时陈腐破旧的各种观念,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美,体悟生命的真谛,去争取自己的尊严和生活。出身贫贱被卖为奴,不是她的不好,只是她的不幸;能在这样悲苦的情况下,得到这样的识见和追求,是她的伟大。身比天高,身为下贱,是对她的不幸身世与命运的怜惜,也是对她自身品格的赞美。


书中的晴雯,因为自己的美好和智慧,得到了宝玉的理解和尊重。那些嫌恨宝玉不肯走上世事人情之路的人们,没想过事情是因为自己的标准和预期太荒唐无稽,倒因为失望和气恼,而猜疑和嫌恨了长相美丽又伶俐的晴雯,说是她引坏了宝玉。晴雯的美,被说成了罪恶。随着宝玉年龄的增长,这样的猜疑和怨愤,便成了众口铄金的毁谤。以至于人们不经任何仔细的推导和求证,便判了晴雯的罪,扼杀了她年轻的生命。世间唯一理解晴雯之美,唯一为这个美丽生命日日哀悼的,也便是情兄宝玉一人。这便是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皆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就是情文。所以晴雯判词写的,也是《红楼梦》这部情文的品格与遭遇。书中的绛洞花主贾宝玉,不走传统预设的人生道路,为人不合乎传统的规矩准绳,却带领内闱女孩们,书写了风流奇异的人生篇章。她们司空见惯的游戏,让天下十停走了五六停的薛宝琴、让世事上经历过的李婶,都“深为惊异”(50回)。以此为内容的情文《红楼梦》横空出世,惊艳了世人的心与眼。世人深深为书中故事和人物所吸引和感叹,却不能体贴和推论出宝玉的品质与坚持,倒为他不合于自己的标准和预期而纠结和不满。世人深知作者的智慧超群、文字风流、笔法灵巧,却探寻不到书中真事,只将这部奇作小看作一篇游戏文字,甚至是野史传闻等下作文字。甚至有人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被书中故事吸引,而生了不安分的心,不再信从自己的灌输和安排,而对这本奇书百般贬低和毁谤。


可世人不知道,曹雪芹不是简单要写一篇故事,他是要阐释和弘扬一份人生至理。曹雪芹深信,只有情,才能补上那个千疮百孔的无情文化的漏洞;才能让人们超越那无情文化的控制和侵害;他深信自己的识见和理念,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部经典的价值和影响。只是他也深深的知道,这份认识与理念,是不为礼教理学文化所接受的,是那个文化中人所不能理解的。一旦直说出来,必定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好借着世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当时文坛上地位地位不高的文体——小说,悄悄进行表达;借真事隐假语存的笔法,巧妙隐藏起自己的观念。他希望,人们能从书中普遍的生命悲剧和社会悲剧,看到那文化的荒唐和无情;希望束缚人们思路、蒙蔽人们心智的那些东西,终有一天能被一些“轰雷掣电”的事故打破和驱散。希望世间有人能因为牵念于作品的美好动人,而一点点体悟到其中的事体情理,发现这本情文的奥妙。他相信,到那时,这部情文的光与热,便能像炭火一样迸发开来(爆炭),照亮、温暖和点燃世人的生命。


曹雪芹概括说,自己的创作动机,就是以情补天、“济世救人”。这一点,他在书中多次进行了巧妙的透露。其中一处,便是“勇晴雯病补雀裘”。作者要设计这个情节,说会补裘的只有晴雯一人。是因为晴雯就是情文,就是一部《红楼梦》。在他看来,表面无限华美的传统文化的袍子,有着不为人知的漏洞。这个漏洞,只有用情的理念,才能补起来。但在那个倡扬存天理灭人欲的文化中,情是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的;以情为主题的作品,被称为会“坏人性情”的有毛病的。但即使这样,作者也坚持要写出这部以情为主题的奇文,以借它去补上那个漏洞百出的旧文化的缺失。这是作者一生的事业,是这部情文的使命。说晴雯这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要做的;书中必是晴雯才会补裘,晴雯必是在病中补裘,便是这个原故。


我们知道,《红楼梦》面世之前,就有许多作品标榜情主题,宣称是以情抗礼的。那《红楼梦》与它们的不同,在哪里呢?其间的不同,在于对情的概念的界定。曹雪芹认为,之前的各种以情为名的作品,对情的定义都出了问题;因为它们界定错了这个概念的内涵,所以其作品根本没能触及和写出“儿女之真性情”。因此,他决心自己写一部大旨谈情的奇作,重新界定和演绎这个概念。曹雪芹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演绎,确实非常完美。他这部奇作,真正呈现人性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令人读来心动神摇。这部情文的风采,是以往那些所谓谈情之作加起来,也比不了的。说“这些丫头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便是这个意思。而作者将自己这份了不起的功夫,称为界线。说除了晴雯没人会界线,便是这个意思。而作品冒着这样的风险,去做这样一项事业。这样的做法,自然该称是“勇晴雯”了。


结语


总结说来,晴雯是宝玉心中一等的人,是因为宝玉就是清醒和坚定的选择了温暖和照亮世间生命,选择了用情去灌溉所有生命之花,作为终生事业的。这样的选择,创造了无尽的美景妙事,成就了最美的人生篇章(情文)。说情姑娘是宝玉心中头等重要的人,便是这个意思。而晴雯之死,让宝玉知道,自己从此再难继续曾经的美丽人生,再难坚持曾经的选择。所以才“一心凄楚”的写下那篇悼念晴雯的文字,又“依依不舍”的做了祭奠的仪式。


曹雪芹虽然不敢明白暴露作品的主题和自己的真实意图,却在书中用了各种方式和方法,巧妙的进行透露,给读者指迷。但因为他的主题“新奇”,又笔法隐曲,所以这些内容,依然很难为读者所把握。可以说,书中情节,都需读到三四遍以上,才可能慢慢看到其中的妙处,然后才能把握到内中事体情理。若要把握到这些情理,需要人保持清净洁白的心,去了追名逐利的尘心。说晴姑娘一向最喜爱冰鲛之彀(HU),和泡三四次以上才出色的枫露之茗,就是这个意思。时间和篇幅有限,今天的分享,就只能到这里了。到于晴雯相关的其它问题,比如她的黛玉的关系等,相信各位书友在今天的分享的基础上认真推论,自然能找到答案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人物介绍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喜欢贾环的是彩云还是彩霞 答案在晴雯的判词中
王夫人在贾府败落中的责任
珍爱红楼――黛玉嫁宝玉会幸福吗
珍爱红楼――彩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