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谈“管理”,我们在谈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实施管理、被他人管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什么是管理?管理的精髓是什么?越是在新名词层出不穷的当下,越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是不是无形之中弄丢了一些基础概念?阅读本文,被誉为“欧洲德鲁克”的管理学大师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教授对管理的基础概念做了一番透彻的阐释。文中,马利克教授指出,管理是一种技艺,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

从资源到价值


  

1.管理是从资源到价值的转化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从资源到价值的转化。


我个人认为,这是对管理最恰当、最简洁的定义。它使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管理这一社会职能的实质,同时也为我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接下来,我将列举一系列论据详细阐释,究竟什么才是所谓“好的正确的管理”。这些论据都遵循着同一个事实,即只有从企业外部、从所有组织机构以外,才能获得资源和价值——两者都是如此。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就是知识。


知识广泛地存在于企业外部,早上员工上班的时候把它带到办公室,晚上员工下班,它也就跟着回家了。明天还来不来?谁也不敢保证。


而像在电脑上分析数据这种“知识”,与知识管理专家口中谈到的各种“知识”并无多少关联性。因此我们也可以对原先的说法稍作修改,以使其重点更加突出:


用“知识”换掉“资源”,即管理是从知识到效益的转化。这样我们也就抓住了正确理解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核心线索。


和知识一样,价值也产生在企业外部,存在于企业活动的受益者处,掌握于顾客手中。


2.真正重要的价值只有一种


价值分两类,一类是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创造的,还有一类则是能帮助企业实现自身既定目标的。


至于德语中的“价值”一词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汇,我的观点与经济学家不太一样,他们认为应该是“utility”(效用),而我则使用「value」(价值)。而且真正重要的价值只有一种——它不是股东价值,不是利益相关者价值,也不是其他任何内部价值,而是顾客价值。


只有在那些支付账单的地方才会产生价值,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顾客才会支付账单,或者反过来,凡是支付账单的都可以视为顾客。


只要牢牢抓住这一根本思想,就可以把无数歪曲和误解,特别是许多与公司治理相关的悖论排除。


因此,各个等级的管理者都会受到一种本性的驱使,根据外部的变化对内部加以调整。这种逻辑的结果就是,所有机构、企业、组织的管理方向都应当遵循从外到内的原则。


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发现了,在现实中管理方向却往往是由内到外的,这一相当普遍的管理观念其实是错误的。

管理是一种技艺


1.管理是一种职业


长久以来,我一直坚持认为应当把管理当作一种职业来看待。在这里,我们着重针对的是职业的绩效性和成果。


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本质上和其他职业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对管理的要求和期许应当或者说必须达到与其他职业相同的水平。


不论什么职业,符合其内部发展状况的核心要素都是与其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比如说,牙痛去拜访牙科医生,向律师进行法律咨询或是在音乐会上看到乐团指挥,这些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对方的专业技能。


而这一点在管理者身上也是一样的,专业技能应当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或者至少具备这种素质应当成为他们的努力方向。因此,管理者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这也构成了管理者是否合格的衡量依据。


之所以选择“技艺”这个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当然必须承认,今天我们重视的不再是手工艺或者动手做的工作,脑力劳动占据了我们的视野。知识作为资源的重要性,我在前面已有提及。


现如今,所有的社会类型都在全速向知识型社会转变,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其行为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绝对影响的群体,不再依靠体力和手工技巧,而是依靠知识进行生产劳动。然而越是如此,就意味着隐藏在手工业中的行为元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重要。


2.管理意味着行动


管理意味着行动——要动起来,要做事情,要去实现、去完成。


知识如果没有被有效投入到创造绩效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毫无意义。所以,只有知识并不能成就管理,管理也不是知识的产生和传播。


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管理是从知识到价值的转化。要做到这一点,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从知识到价值,还需要“行动”。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会在讨论管理时用到“行动”这个词,这里更常用的概念是“行为”。“行动”是一种“行为”,而“行为科学”可能更偏爱“行为”这个概念。


但是我认为这个概念对于管理的本质来说则太过苍白、中立和被动,“管理者的行为”这种表述显然也十分空洞。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宽泛的行为,而是那种能创造绩效和成果的特定类型的“行动”。

管理是一种实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今天口中的“管理”都被当作是一种艺术看待——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艺术”一词又从何而来?


这的确十分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大企业家的成就常常让许多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被“神化”成了伟大的天才,却没有人想去探究一番,他们的成就到底是如何取得的,他们做了什么事情,追求着怎样的目标,采取了何种措施等。


彼得·德鲁克是对管理做出正确理解的第一人,他使管理具备了可学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教学成为可能。


德鲁克之所以能找到管理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是因为他没有满足于从前的陈腐观念,也不相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他一生都在和管理者以及企业家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同时观察他们。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彼得·德鲁克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提问:


这个人获得了成功,是什么让他如此成功?


他的成功源于何处?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什么让他拥有这种独特魅力?


德鲁克的这种研究创举是对管理实践的巨大贡献,他自身也成了新的学术标杆的代名词,只有少数佼佼者才能达到他所到达的高度。


管理本身不是学术研究,而且作为一种职业,它也不应该试图成为学术研究。


管理是一种实践,一种“临床实践”。但是对管理的思考、领会、表述、探讨、求证,却无一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这并不是为了经验主义而经验主义,也不是屈服于任何强势集团,更不是跟在主流观念后面人云亦云。


当然,大学里的教与学不能和学术研究画上等号——学术研究的首要一点是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地口头和书面表达,严谨地探究、提出论据、验证并说明理由;这意味着必须反复讨论,坚持不懈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


然而涉及管理,其首要任务是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需要象牙塔里的学者冥思苦想的那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理的十本必读书
时间管理的问题
陈春花之《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需要思考什么?
商学院前行路上弥漫出来的“大管理味”(1)
管理者的时间耗在哪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