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陶瓷基本名词术语
国陶瓷基本名词术语 [引用 2011-11-07 05:39:56]
 
 
字号:

中国陶瓷基本名词术语

陶土 制造陶器用的原料。多种粉状或土状的矿物集合体,常含有砂粒或粉砂。陶土含有有机物质,呈灰白、黄、褐红、灰黑等色,具有吸水性、可塑性。陶土加水调合后可制成各式器皿。古代泛称制瓷原料为陶土。

黑陶 胎体器表均呈黑色的陶器统称。黑陶制作形状规则,器表打磨光亮。其艺术特征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代表器形有单耳杯、高柄杯、鼎、斝等。黑陶被誉为我国"造型艺术的鼻祖"。黑陶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因而被命名为龙山文化的代表。

灰陶 胎体器表呈灰色的陶器统称。灰陶利用还原焙烧成,陶胎坚硬,经久耐用。品种有烹饪器、食器和盛贮器等。其装饰纹样,有陶拍拍印的绳纹、篮纹;有用尖状工具刻划的方格纹;还有用堆贴手法制成的绳纹等。灰陶多采用模制,圆器则用陶车。

彩陶 用色彩绘制图纹的古代陶器品种。彩陶多为手制,壁薄而均匀,外表多以黑红等色做彩绘原料,以植物、动物、几何形等为纹样。造型以杯、钵、碗、罐、瓮为常见。我国彩陶分为以下几大类型:①半坡型仰韶文化彩陶;②庙底沟型仰韶文化彩陶;③半山型马家窑文化彩陶;④齐家型文化彩陶;⑤大汶口彩陶等。

白陶 早期陶器品种,以胎体和器表均呈白色而得名。制作基本采用手制,后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形有鬶、爵、豆、钵、罍、壶、卤、觯等。纹饰有兽面纹、夔纹、云雷纹等。白陶是同期仿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被认为是当时王室和贵族作祭祀的礼器,是殷商物质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紫砂陶 用紫砂泥等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称紫砂陶。紫砂陶质地坚硬,器表不施釉。制品最多的是茶具。用此类茶具泡茶,不失原味,茶水不易变馊,耐热保温性好。紫砂陶还具有色泽素雅,富有民族风格等特点。

硬陶 古代陶器的一种,亦称印纹硬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有发现。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细腻,烧成温度较高。器表拍印有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纹饰。硬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

软陶 古陶器的一种。它分泥质与细砂质两种。软陶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纹饰构成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因此,软陶也称"印纹软陶"。器形与硬陶较接近。我国江南地区古代遗址中出土较多。

高岭土 瓷胎原料,亦称瓷土,因产于江西浮梁县高岭村,故名。高岭土呈白色或浅灰色,无光泽,有滑腻感,手捏即可成粉末状,干燥后有吸水性,潮湿后有良好的可塑性,系各种结晶岩风化和温热变化后的产物.是瓷胎的重要原料。我国高岭土产地除江西浮梁高岭外.还有江苏苏州、湖南大德岭等。宋代景德镇窑始高岭土制瓷。

青瓷 又称青釉瓷。以釉色呈青而名。我国瓷器制作始于青瓷,故"原始瓷器"又有"原始青瓷"之说。青瓷的呈色剂为铁的还原色。在历史上,所谓缥瓷、秘色瓷、越瓷、龙泉瓷等,多半是指青瓷而言。

白瓷 器表施白釉的瓷器称白瓷。它以含铁量低的坯胎,施以纯净的透明釉而烧制成。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白瓷。

彩瓷 凡是以彩釉为饰,或以红、蓝、绿等诸彩为装饰图案的瓷器,均可通称为彩瓷。彩瓷是我国瓷器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三彩、辽三彩开我国彩瓷之先河。明清的彩瓷生产更得到飞速发展,名品佳作享誉中外,如明成化斗彩,嘉靖、万历五彩;清雍正、乾隆粉彩、珐琅彩等。

彩绘 以各种人造着色无机化合物或天然着色矿物或金属着色材料,在陶瓷制品上绘制各种不同的彩色纹饰,称为彩绘。彩绘是陶瓷装饰技法。代表作品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明、清时代景德镇烧制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

印花 印花即将刻有花纹的印模,打印在未干的陶瓷坯体上,使其呈现出稍为凹凸的装饰花纹,再施釉烧成,呈浅浮雕效果。

剔花 又称"剥花"。指在未烧的陶瓷坯体上,挂化妆土或不易流动的生釉,趁其半干时,用刻针勾刻出花纹,然后按照花纹的要求,用刀剔掉纹样外的化妆土和釉,使留下的花纹具有浅浮雕效果。另外,由于使用刻针、刮刀一类工具剔划,产生的刀痕和刻线等具有类似绘画的艺术效果。

刻花 指用竹刀或铁刀在未烧的陶瓷坯体上刻划出阴线图案。通过多种刀法的不同运用,在坯体上刻出长短、粗细、宽窄、方圆、深浅以及不同角度和斜面的线条,形成既单纯质朴又丰富多样的纹饰。刻花始于唐代越窑,其碗、盘都有刻花,条纹较粗。刻花常与划花技法相结合使用,故又通称"刻划花"。

划花 用竹、骨、铁制的针状和签状工具,在成型后的陶瓷坯股上,划出各种图案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划花技艺。常见的划花图案有植物纹、动物纹、鱼藻纹等。

贴花 指用模印或捏塑的装饰纹样贴在陶瓷器物的坯股上,再施釉烧成。具有浮雕的装饰作用。早在东汉时的釉陶上已有精美的印模兽相贴花。到了三国与南北朝时的青瓷上有动物、花卉的模印和手塑贴花,均极精妙,以后各代都有佳作传世。

镂雕 亦称镂空、透雕。指在陶瓷体上透雕花纹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堆贴 又称"塑贴"、"堆雕"、"堆塑"。是将印出或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陶瓷的坯胎上,然后罩釉烧制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如魏晋南北朝遗址出土的陶谷、魂瓶上,往往堆贴有楼阁、人物、鸟兽、家禽等形象。

纹饰 用来装饰美化器物的花纹和图案。纹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纹、诗词书法等。

龙纹 陶瓷器主要装饰题材。龙纹曾为原始先民的图腾,后来演化为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传说龙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能登天人渊,行云降雨,因而常与祥云、波涛组合成云龙纹。

人面鱼纹 古代陶器纹饰。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

几何形印纹 古代陶瓷纹饰。陶瓷器模印花纹中呈菱形、圆形。方形、三角形、逗点形等的纹样,或由这些纹样组合成的图案,统称几何形印纹。

回形印纹 古代陶瓷纹饰,简称回纹。指陶瓷器模印花纹中连续出现的"回'字形纹样。

布纹 古代陶瓷纹饰。为陶瓷表面呈现的纤维织物印痕。半坡遗址陶器上已见类似麻袋或粗布的纹路。战国和秦汉陶器上也可见布纹。

席纹 古代陶瓷纹饰。是在陶坯未干时放在席子上印出的席子编织印纹,多见于器物底部。典型的席纹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扁平人字形席纹,圆条和扁条垂直交错的席纹等。

弦纹 古代陶瓷纹饰。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网纹 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纹样。因以斜方格组成形似鱼网的画面,故名。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钵内描画有落网的双鱼。

篮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其形如竹篮的条状纹,故名。用刻有横条纹的陶拍在半干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的表面就有重迭和交错的篮纹。云南地区的傣族和佤族尚用拍印法制作印纹陶器。

绳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花纹形式如编结的绳痕,故名。陶器成型后,用刻有绳纹的陶拍或缠绕绳子的陶拍拍打,使绳纹清晰印于坯体。

篦划纹 瓷器的传统装饰纹样。指用蓖状工具划出一排排等距的波浪纹,故名。东南沿海地区青瓷、青白瓷多用此装饰。其线条千变万化,波浪自然生动。

竹林七贤 瓷器的传统纹样。指以魏晋时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于竹林饮酒、抚琴、吟诗作乐为题材的画面。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常以此为主题纹饰,有青花及五彩绘"竹林七贤"的器物传世。

宝相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纹样。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经过艺术处理后,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通常指的是变形莲花,花朵紧凑又富丽。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此类装饰题材较多。

釉 瓷器装饰物。指覆盖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一般以长石、石英、粘土等作原料。化学组成为硅、铝、铁、钛、钙、钾、镁、钠等的氧化物。釉的种类很多:按胎体质地,可分为瓷釉和陶釉;按配料,可分为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等;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外观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裂纹釉。

釉下彩 高温颜色釉品种。因彩色纹饰在釉下不易脱落,故名。先在生坯上彩绘纹样,施釉后入窑高温烧成。釉下彩瓷器最早见于1983年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盘口壶,为釉下彩绘羽人鸟兽和仙草云气的纹饰。

青花 釉下彩品种。亦称"白地蓝花"。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器胎上彩绘,外罩一层透明釉经125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青花具有恬静素雅、清新明快之感。据考证,青花首先烧成于唐代河南巩县窑。明清两代除用国产陂塘青、珠明料外,还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和回青料。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指以氧化银为呈色剂在素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白地红花,色彩鲜艳明快。此品种烧成于元代德镇窑。

青花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指一件器物上同时用青花、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蓝红辉映格外艳丽。始烧于元代景德镇窑。以蓝、红两彩表现的四季花开庭园景色的"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是元代的代表性作品,于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

釉上彩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色彩附于器物表面,故名。先在烧好的素白釉器物上,彩绘各种纹饰,再经 750- 900摄氏度低温炉烘烤而成。釉上彩品种有红彩、五彩、三彩、粉彩、金彩、墨彩、珐琅彩等。

五彩 釉上彩品种。是在已烧成的素白釉器物上,用多种彩料描绘图案纹样,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五彩品种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明嘉靖、万历期间有一种官窑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代康熙五彩以民窑居多。

粉彩 釉上彩品种,亦称软彩。此品种借鉴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彩料渲染作画,再经低温炉烘烤而成。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比五彩更加丰富,以淡雅秀丽为特色,感觉上比五彩柔软,因此又有"软彩"之称。粉彩是在清代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创烧的一个釉上彩新品种。粉彩用料多为进口料,故又有"洋彩"之称。

珐琅彩 釉上彩品种。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在烧好的细白瓷上作画,然后入窑炉供烧而成。珐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泽的珐琅彩。珐琅彩瓷具有轻、薄、坚、细、洁的特点,有黄、蓝、紫、红等着色。珐琅彩是在康熙时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的画师创烧。属于清代宫廷御用瓷器。

结晶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是利用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密集地形成线状的、点状的、斑块状的、花朵状的结晶形态。在黑釉上露银白色细丝如兔毫状的,称为"兔毫";银灰光泽的小圆点称为"油滴"。清朝又出现"茶叶末"、"蟹甲青"、"鳝鱼黄"等新品种。

黑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釉料中铁的氧化含量超过5%。经高温焙烧而呈黑色光泽。最早产于东汉浙江上虞地区,但釉色不纯正,呈黑褐色。唐代长沙窑和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均有烧制,其中以定窑烧制的薄胎黑釉器最为名贵。

白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洁白细腻的坯体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釉色白润光亮。白釉色调有粉白、象牙白、青白、黄白(牙黄)、雪白等多种。

天蓝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生坯挂釉,经高温还原焙烧成后呈浅淡蓝色,近于天空之蓝。呈色稳定,釉面光洁。是康熙时景德镇窑的新品种。

青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釉中含有3%左右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商周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期阶段。六朝的青釉呈色青绿,匀净光润。唐宋时日臻成熟,创出了千峰翠色、艾色、粉青、梅子青。苹果青、冬青等不少名贵品种。

洒蓝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也称"雪花蓝"。以钴为呈色剂的色釉与白釉相叠施釉,经过高温烧成后呈现不均匀的如洒出的蓝色斑点,晕散开来又如片片的雪花。始烧于明宣德年间,其特点是釉层较厚,微微凸起,凝重的蓝色中微微露白,白中又闪出淡淡的蓝色,这种制品极少。清康熙时,釉色转薄不凸起,洒蓝釉加金彩装饰的较多见。

茄皮紫 高温颜色釉品种。以锰为呈色剂的釉料中加入适量的碱,经高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样的深紫色。清康熙时景德镇窑烧成。

黄釉 低温颜色釉品种。以铁锑元素为着色剂,素坯挂釉,经低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晶莹。盛烧于明清时景德镇窑。清代的黄釉,以氧化锑作呈色剂,有娇黄、姜黄、蜜腊黄、蛋黄等色调。成化、弘治时期的黄釉器更为娇艳,代表了历史上黄釉器的最高水平。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也称"'胭脂水"。在烧好的白瓷上,吹上一层极薄的含金的铅釉,再用800摄氏度低温烧烤而成,外釉鲜艳,明丽如胭脂。制成器物,胎薄、体轻、小巧秀丽,里釉洁白,外釉鲜红。烧成于清康熙时,雍正时制品最美,传世品稀少。

珊瑚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色近于红珊瑚,故名。以铁为呈剂经低温烘烤而成。雍正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瓶、珊瑚红地粉彩花鸟纹瓶,皆为罕见精品。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绿油色如孔雀尾翎上翠绿羽毛,故名。明正德时制品釉薄匀净,色彩鲜艳,最为名贵。清康熙时盛烧孔雀绿,制品丰富,釉色深翠,光泽很强。

孔雀蓝 低温颜色釉品种。以钢为呈色剂,生坯挂釉,经低温氧化焰烧成,呈现娇翠的蓝绿色,近似于孔雀尾翎上的蓝色羽毛。此为清康熙时景德镇窑的新品种。

红釉 也称"铜红釉",又名"郎窑红"。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施于坯胎,在高温还原焰下烧制而成。元代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多呈猪肝色,不够鲜艳。明初烧成的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为名贵品种。清康熙三十年( 1691年)后,在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时,将明朝中期以后中断的"铜红釉"加以恢复,故 其有"郎窑红"之称。当时又创烧出"豇豆红"、"霁红"等新品种。

冰裂纹 亦称"开片"。宋代哥窑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过早出窑使瓷器骤然遇到冷空气也会产生冰裂纹。

圜底 指陶器底部为圆形而向外凸出者。这种形式的陶器底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普遍出现,如红陶盆、钵、罐等器皿中较多。圜底沿袭的时间较长,到战国时期仍有,所以是我国早期陶器底部的主要造型。

圈足 陶瓷器足的一种样式。是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圈足始于唐代的瓶、壶、盘、碗等器具上,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类器皿几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

款识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底部所书写的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一般称六字款;写"永乐年制"、"雍正年制"的则称四字款。官窑的朝代款有篆、楷两种字体,称为篆书款和楷书款。在款周一般都画双圆圈或双方圈。民窑的朝代款,其字体则以行书多见。款识的种类较多:有干支款,以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纪年款;有明代王府定烧瓷器时底部书写的王府款;有以私人定烧瓷器的自家堂号或名字或别名的私自款;有因名字用珐琅彩书写后凸起形成堆垛的堆料款;有书写吉祥语的吉语款等。

瓷器的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产重要的鉴定内容。有的装饰仅见于某一朝代的画面上,如早期青瓷上常见的带状印纹贴铺首或佛像纹样,为西晋时独有。而隋代青瓷上则多用朵花、草叶、条纹母体的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带状或图形图案或构图的模印装饰。有的纹饰则几个朝代延袭使用,成为传统纹饰,但又各具时代特征。如莲瓣纹,南朝时多以双划线表现,瓣身瘦长;唐五代时莲瓣头尖削;元代的则宽博。所以,瓷器的装饰是瓷器鉴定时,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

瓷器主要的装饰技法

印花 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模印于坯体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即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瓷器装饰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定窑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划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划出线条纹样的一种装饰技法。宋代较盛行,图案有花卉、人物、禽鸟、龙凤等。

刻花 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的技法。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以宋代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 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其特点是花纹凸起,具立体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山西地区瓷窑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别具一格。

贴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器物,以及河南矾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名噪一时。

剪纸贴花 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上一种装饰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如在黑釉茶盏器内,饰以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花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 指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状的栏框,其内再绘花绘、图案,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因这种方法有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开光。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开瓷器上再烧成的一种装饰技法。宋定窑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传世。文献有宋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的记载。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有所见。

镂空 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清乾隆时镂空工艺达于顶峰。有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皆为精妙之作。
装饰特征

瓷器的装饰技法是指装饰所运用的工艺和技术。装饰特征则是指因运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而在瓷器的装饰特征,也是鉴定瓷器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及宋代龙泉窑个别品种。因为胎骨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时,器口釉汁下流,釉层薄处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现铁黑色,即所谓的“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由于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釉面开片,大纹片呈现黑色,小纹片呈金黄色,一黑一黄,即所谓“金丝铁线”。

开片 又称“冰裂纹”。系因瓷器装烧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

出筋 南宋时龙泉窑的青瓷,制作时某些部位作条状凸起,施釉时刻处的釉层极薄,颜色因而浅淡,形成对比,此即“出筋”。

蚯蚓走泥纹 瓷坯施釉后晾坯时,釉层产生裂痕,焙烧时釉汁流动使裂痕弥合,产生如蚯蚓走泥蠕动后遗留的痕迹,故名。为南宋河南禹县钧窑瓷器独有的装饰特征。

蟹爪纹 宋代汝窑青瓷独有的装饰特征。釉片纹犹如蟹爪,故名。

泪痕 瓷器施釉时,因釉厚而下垂形成似落泪后留下的痕迹。宋定窑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瓷器器形若按大类分: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 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 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盘

盘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 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 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 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四)瓶

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五)盒

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 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七)壶

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 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 、釉里红雁纹 、蓝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十一)炉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十二)灯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质,一般以长石、石英、粘土等为原料。亦作 、油、锈、 砷 ,又称油水、釉汁、锈浆、釉药或垩泽。商代原始瓷器上已使用。釉的化学组成为氧代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经温式球磨调成油浆,用浸、喷、浇、荡等方法施于坯体表面焙烧而成。由于所含金属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的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白釉实是无色透明釉)。瓷器上釉不仅可使表面光洁,防止对液体、气体的吸收,提高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而且以各种釉色作为洪托,使瓷器器皿除实用外,更具观赏性,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由于装烧和施釉工艺的差异,各具自己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以这种特征反映在釉彩上便形成许多釉彩品种,如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红……等等。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生产出的瓷器产品,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釉彩品种,我们便可以比较准确地判定某一瓷器为何时何地的产品。因此,了解瓷器的釉彩品种,对于瓷器的鉴定,如断代和辨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釉彩的种类很多,每个种类当中又有许多品种,主要有:

釉上彩 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 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 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 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 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 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豇豆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 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 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 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此外还有酒蓝、茄皮紫等。

宋哥窑瓷与仿哥器的鉴别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但在传世瓷器中,却有较多哥窑产品,这些传世产品,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数百年来,人们十分看重这类瓷器,一直为收藏家赏玩的理想佳品,其市场销售甚高,因而,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那么,哥窑真品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我们鉴定宋哥窑器,首先应当注意其胎釉、造型等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宋代或元代哥窑器的胎质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瓷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茶褐色、黄褐色、青灰色等多种,胎骨较坚细,叩之声音清脆。从釉色来看,有粉青、灰青、米黄等,粉青色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窑温最高,因而应属最好釉色。灰青釉烧造于中性焰中,米黄色产生于氧化焰中,三种釉色色调的不同主要是窑内气氛的不同所造成,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釉调。哥窑瓷釉面都有开片,开片的色调也有多种,有红褐色、茶褐色、黑褐色、淡褐色、棕红色、淡黄色等。开片纹路通常小于官窑器,但也有较大开片。从造型看,哥窑瓷的形制与宋官窑器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与官窑、汝窑瓷相比,哥窑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类,有的甚至更小。总的说,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无论是瓶、罐的高度还是盘、碗的口径,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由于哥窑瓷器的名贵,后世仿品不断出现,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元代即有许多仿哥窑瓷制作。现今所见最为明确的是明宣德以后的景德镇仿哥瓷。宣德和成化御器厂的仿哥瓷,主要仿其釉色和开片,器底则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大明成化年制”款,且土质、造型与传世哥窑器多有不同。现今传世作品中有较多仿哥瓷属明代中晚期仿烧,造型多数为文房四宝,其特征不同于宋哥窑,也不同于宣德成化仿哥窑,与清代仿器也不同,不书底款。清代雍正、乾隆官窑的许多仿哥瓷,也多仿釉色、开片,底书清朝款,制作十分讲究。由于景德镇均为白瓷胎,因而,用酱褐色涂于器口及底,仿出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纹片、造型过于精工,清代特征十分明显。晚清、民国时期,仿哥瓷多出现于市,许多作品粗制滥造,有些仿宋器形制,有的书“大明成化年制”款,有的书乾隆款,当然后两种已不属于仿宋哥窑类型,但第一种仿宋器中,有部分为牟利而仿制的作品,颇能乱真,然而釉面、开片多不及宋器沉着稳定和自然,有精神不足之感。有的釉面火光太大,有的过分失透,有的胎体重量过重或过轻。也有的造型与真品不太相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三)
永乐时期瓷器的认识(四)(1)
元代景德镇瓷器类别
『陶瓷文化』彩瓷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枢府瓷|什么是枢府瓷?元代瓷器中的一股清流
国宝瓷器细图(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