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简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单兵装备



七十年前的今天,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抗美援朝伟大斗争正式开始!

那么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单兵装备大概是怎样的?这些装备又是如何发挥出巨大作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吧!

武器装备:国产50式冲锋枪


国产50式冲锋枪是解放军的第一代国产制式冲锋枪。50式冲锋枪以苏联著名的波波沙41型冲锋枪为基础加以仿造与改进。其继承了波波沙高射速、弹丸穿透力强、操作可靠、结构简单、制造便捷的特点。在近距离下使用该枪的班组能打出密集火力网,杀伤力极强。

波波沙41型的各部件俄文名称。

图片来源:

http://junshi.gmw.cn/2016-11/23/content_23073681_3.htm

50式冲锋枪与波波沙的最大区别在于制造工艺与弹夹容量。

第一点咱们先说制造工艺。波波沙冲锋枪上有些地方使用铆接,但这个技术对于当时的新中国兵工业而言还是有点复杂,所以我们把一些零件改为了焊接工艺。50式和波波沙的机匣、枪管护简都是用厚钢板冲压而成,成本低、易加工。此外,通过枪管膛内镀铬,枪管护筒前端超出枪口并稍微向下倾斜的设计,50式大大减少了枪口上跳的情况,提升了稳定性。

我们大概看一下枪管护套是如何制造的。首先裁切一块厚钢板,冲压出孔洞,然后沿着图示虚线弯折,最后把接缝焊接起来,护套就做好了!

第二点咱们就要说到弹容量了。国产50式冲锋枪主要采取的是35发弹匣供弹,而不是71发弹鼓。其实国产50式冲锋枪既可配用35发弧形弹匣,又可配用71发圆形弹鼓,这种双重容弹结构有效提高了武器的火力持续能力。

国产50式冲锋枪的背带结构

志愿军之所以很少用弹鼓,一是因为71发弹鼓的制作工艺较弹匣复杂,二是因为弹鼓在受外力碰撞后,容易变形从而影响供弹可靠性。但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弹鼓重量不轻并且弹药消耗量太大。


波波沙41型的零部件拆解图,弹鼓体积非常硕大。

图片来源:

https://www.sohu.com/a/195825820_617309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参战初期推进速度奇快,后勤又经常受到“联合国军”空军袭击,补给往往跟不上。前线战士们需要把弹药省着用。在战斗中,人会极度紧张,有时就不由自主地把扳机一扣到底,71发子弹瞬间就会打光。因此在相同作战情况下,一个71发弹鼓的消耗速度远比两个35发弹匣的消耗速度快。虽然弹鼓有着火力持续性优势,但考虑到继续作战以及长途奔袭,装备弹匣是最明智的选择!

资料来源:

https://wenku.baidu.com/view/67ea86f9aef8941ea76e05e9.html#

单兵装备:制服与给养

我们以一名配备比较齐全的士兵为例。

一:军用棉帽

在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为了适应高寒的作战环境,吸取当地服饰特点,采用了大护耳风帽作为制式军用棉帽,以棉布加皮棉制作。后来随着解放区扩大以及军队后勤改善,材料逐步发展到了皮帽。下图右即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款式,抗美援朝早期我军战士也戴了许多旧款棉军帽。

图中左侧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冬季军帽,是在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帽上改进而成。主要采用了斜纹布为布面、贴绒内衬和棉内里,改善了排汗透气性,减少了帽子与战士头发冻在一起的事情发生(在高寒地区,汗水很快就能结成冰坨粘在毛发、皮肤上面)。而朝鲜军队、美国军队也都有装备类似款式的棉帽。

雷锋同志的一个经典形象就是头戴军用棉帽。

另外,在1951年后,棉帽护耳上增加了耳孔,提高了战士头戴棉帽时对四周的听觉感知力,防止听不到防空警报与指挥员的命令。把护耳向上折叠起来后,耳孔与透气孔能刚好对上,所以透气性依然很好。我军使用这种款式的军用棉帽直到现在,这种大护耳棉帽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标志。

二:没有任何军籍与番号识别标志

这里不是作画失误,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士兵军服前没有胸标,帽子上也不会有帽徽。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老英雄回忆,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为防止敌人刺探我军人朝部队的规模、编制及动向,我军采取了军装上没有军籍番号的保密措施。该措施取得了相当的效果,使“联合国军”很长一段时间误以为我军人朝兵力仅为几个师而已。但实际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的入朝部队就达到了兵团级规模。而刚接触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美军士兵无比惊讶于“朝鲜军队”忽然又变得那么多,并且非常能打!

三:子弹袋

解放战争中许多子弹袋是手工缝制的,做法和品类都不相同。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子弹袋已经成为我军的制式单兵装备之一,统一生产,款式一致。扩展阅读《浅析1949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

解放战争中的弹药袋+干粮袋

四:雪地披风

雪地披风基本就是块白布。除了遮挡风雪外,白色涂装也有利于在冰原中隐蔽。中国人民志愿军还装备了一种雨披。这种雨披不仅可以遮风挡雨、隐蔽潜伏,还能把四块雨披通过边缘的孔洞、绳扣连接成一顶完整的帐篷!非常实用!

五:棉裤

中国人民志愿军早期穿着的就是普通军用棉裤。而到了抗美援朝中后期,军裤的裤脚那里会缝有两根布带,能将裤腿系紧。这样即可以防止寒风灌入裤腿,又可以减少行进中的衣物摩擦声,利于我军发挥善于夜战与在近战中接敌的优势。同时,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老英雄回忆,当时的“联合国军”在战场上还使用了细菌战、化学战,系紧裤腿有利于防止带菌动物(跳蚤等)或生化粉尘接触身体。

六:解放鞋

刚入朝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大多还穿的是手工缝制的黑布面千层底布鞋。布鞋在朝鲜战场上暴露出了一经浸湿就难以干燥的问题,非常不适合雪地作战。另外在山地与冰面上的抓地力也不足。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加速换装50式军服,其中就有我军历史上沿用至今的著名制式军鞋——解放鞋!该鞋为帆布面,快干透气、坚固轻便。鞋头敷设橡胶,能够有效防止鞋头被雪水、泥水浸湿。鞋底为橡胶材料,抓地力与耐磨性优秀。

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战士穿着的还是早期款式的解放鞋,鞋头橡胶是黑色的(如今大多是军绿色的)。鞋跟处可能没有橡胶,只是缝得厚实一些,具体有待考证。虽然相比千层底布鞋解放鞋的透气性好很多,但放在如今,老款式的解放鞋也有透气性和透湿性较差的问题。

七:工兵铲——可以用于挖掘战壕、切割以及近战等等。战士们有时也会用镐头。

八:棉被

九:备用的千层底布鞋

十:军用水壶

当时的军用水壶还比较简单。以帆布带织成护套,壶嘴是木塞。这种军壶的保暖性并不好,因为金属导热快,没有内胆的水壶倒入热水后很容易散发掉热量。另外壶塞用久了密封性也不是很好。壶身受到磕碰也容易变形。

十一:手榴弹袋

冲锋枪和手榴弹是进行近战、夜战最有效的武器,“联合国军”曾经哀叹道“黑夜是属于中国人的!”木柄手榴弹投掷起来比较方便,简单讲就是以一定技巧抡起来再甩出去。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缺少重武器的情况下,为了摧毁敌军坦克与堡垒有时会使用集束手榴弹。集束手榴弹就是把几枚手雷绑在一起。但集束手榴弹有两个致命缺点,一个是投不远一个是起爆不同时。投不远是因为重量太大。而起爆不同时是因为引线时间并不能做到一致,往往一个先爆炸后把其它几个崩飞了。所以效果并不像缠起来后看着那么威猛。

所以在抗美援朝中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大量使用爆破筒作为爆破武器。

十二:军用挎包

志愿军战士有时每人要携带三十斤干粮,以备够自己一周使用的军粮。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当时国内还很不稳定:台湾(国民党)、西藏(噶厦)、新疆(三区)、青海(民族割据问题)、外蒙(苏占),都是大隐患。美国海军还开进了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的登岛作战计划。1950年时新中国的工业有一半在东北,于是朝鲜战争后美军又轰炸了我国东北地区。所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稳定了朝鲜局势,保护了中国大陆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及世界和平。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第230页)

在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七十周年之际,向保家卫国的英雄们致敬!

参考资料

李顺宁: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模型世界》杂志2008年08期 第72页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XSJ200808024.htm

齐德学:“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916/c85037-31862992.html

胡德利,马志杰:二战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卓著的冲锋枪——波波沙及仿制品50式冲锋枪

https://wenku.baidu.com/view/67ea86f9aef8941ea76e05e9.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愿军战士的24种单兵装备,让我们向曾经“最可爱的人们”致敬
只有箩筐和竹竿,这位卫生员怎么俘获3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兵?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致敬伟大的抗美援朝人民志愿军
1958年10月26日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回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