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年看了115本书,最爱这十本

 
简单的回顾了下16年看过的书,似乎也只有这件事情,贯穿了16年的始终。很开心,16年看了115本书。


从这115本书中,挑了10本最爱的书,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而且其中几本,比如《鼠疫》《斯通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价值观,也让我慢慢的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所有这些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都会不同程度上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幸运因为阅读,内心变得很充实,也很幸福。如果此生只能有一件深爱的事情,那我想,应该就是看书了吧。


1


《鼠疫》

加缪


加缪的这本《鼠疫》,无论时间相隔多久,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会不断的在我脑中浮现,并且会不断的发酵,引发我的思考,或者在另一个层面来说,是一种价值观的重塑。


鼠疫就是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鼠疫患者,真正战胜鼠疫,使鼠疫退去的从来都不是英雄主义,而是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没有特别的闪光点,而且和英雄主义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不作恶。他们选择站在弱者那一边,同时也与自己体内的鼠疫杆菌做斗争。


看完《鼠疫》,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一句:“我不想做英雄主义,我只想做个男子汉”!

2


《斯通纳》

约翰·威



斯通纳就像塞万提斯一样,一直都在追求,一直都在搏斗,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却固执的坚守自己的原则!


斯通纳并没有被一地鸡毛的生活给完全困住,虽然他也曾为他不幸的生活感到费解。但却从不沉浸在这外在的不幸中,他的内心一直都是有寄托的。只要给他一间书房,他能够完全沉浸在文学的世界。


以前会恐慌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失败者,但是看完《斯通纳》之后,也慢慢的能够接受自己“失败”的一面。以前会觉得心有所属,到哪都不觉孤寂。现在觉得,心有所属,内心会很安定,也会更加活出率真的自己!


哪怕没有取得世俗所定义的成功,那又如何呢?哪怕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索性活出完整的自我,这才是我想要追寻的生活!


3


《麦克白》

莎士比亚




如果说《鼠疫》重新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斯通纳》给我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那《麦克白》与我而言,则是一种警醒。每个人心中都有潜藏着的欲望,对于唾手可得的权利和地位,人们很难逃过欲望的引诱。


出征凯旋的大将军麦克白,听到女巫的语言:君王,麦克白。于是心中深藏着君临天下的野心便被激发出来。随后在妻子的蛊惑之下,密谋杀害了现在的国王,自己登上了皇位的宝座。但是在杀害老国王的那一刻,麦克白感叹:告别了,永恒的睡眠。


女巫的预言只是一个小火苗,而夫人的枕边风也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发挥实际作用的,则是麦客白自身对于权力的渴求和对于王位的觊觎。


看完这本书,感叹的同时也会警醒,我们很多时候能够扛过所有外在的压力,却很难跨越内心的魔鬼和那颗多变的心。


4


《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与其说是城市的描写,倒不如说是想象的描写,因为这其中的每个城市都是虚构的存在。但是卡尔维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所有的这些想象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对于人性本身的刻画。


表面上写的是城市,但是实际写的却是欲望,符号,文字,贸易,以及这些名词背后隐含的哲学意味。并且无论何时,你去重读,随意翻开任何一个城市,你都会有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5


《半生为人》

徐晓



因为徐晓和《半生为人》,也因为一起创办《今天》杂志的这一批理想主义者,让我得以了解到八十年代知识青年的文学生活。他们内心的赤诚和对于文学的热爱,影响着现在的我。正如《今天》影响了整个80年代,而创办《今天》杂志的这一群人,也依旧在影响着现在热爱文学的人们。


不过徐晓对我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于此,而是她能够坦然承认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她说人的内心就像是一个湖底的怪兽,每一种内心的世界,都左冲右突,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你左冲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自己的囚徒,是自己的结果。


这段话,哪怕两年之后重读也依然深深的引发着我的共鸣,直到现在也经常会想起。但是徐晓说了,我们是自己的囚徒,是自己的结果。但是我们依然能自救。这就足够!而且我相信唯有自救,才是出路。


6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帕慕克




当麦夫鲁特在深夜的伊斯坦布尔街头,叫卖钵扎的时候,他的脑袋里在酝酿着各种幻想,回忆与想象。


他的一生都是在街头度过的,而日复一日的街头行走,这些脑袋里的怪东西也帮他构建了另一个世界。正如书中追后一章的导语说的:“只有行走,我才能思考。停下时,我的思维也会停止,我的头脑跟随我的双腿行动”。


现在读小说,越来越容易被书中的小人物所感动,有时候有一份自己挚爱的工作,有一个自己可以深爱并且想念的人。虽然并没有取得世俗上的成功,但是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原则和善良,这样的人生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读到书的最后一句:“在这世界上,我最爱拉伊哈”。那一刻感觉温暖平静,有种无言的感动。


7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看《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也不觉得她的生活就是no zuo no die,相反,对于她,更多的是惋惜。


如果包法利夫人生活在今天的法国,我相信她的悲剧不至于这样决绝。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她就体验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并经历过罗多尔夫和莱昂的爱情伤害。当浪漫的幻想破灭之后,再次遇见夏尔·包法利,也许那个时候,她才会真正懂得夏尔的好,并且甘于婚姻的琐碎以及这些平凡的日常。


如果还没有去经历这个世界的热闹与喧嚣,就得忍受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生活,任凭谁,都会想要折腾点什么出来吧。人的心本就充满矛盾,而所谓的平衡,一定要经历过后,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抉择。


关于包法利夫人的人生悲剧,这是值得反复去思考的问题吧,也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又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感悟。这也是经典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吧,它能让你看见故事里的人生,也可以去反观自己的人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人,也了解自己。


8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阿列克·谢维奇



1986年4月26日,苏联东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次暴躁所产生的核辐射是当年广岛长崎的300-400倍,但是在爆炸发生后,苏联当局并没有第一时间疏散人群,而是为了纪念当时的五一劳动节,将消息进行封锁,广播里无数次的播放着:“局势很稳定”。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发后的第二天,图书馆里关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的书都不见了,所有关于核辐射的书都突然间失踪了。似乎只要这些知识不被了解,人们就可以处于一个很安全的境地。


更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切尔诺贝利的核污染现在仍然在继续,战争的伤痛总有停止的那一天,但是核辐射带来的污染却是无止境,也无从消灭。当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不应忘却科技曾带给我们的灾难!


9


《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忍心一下子将它读完,看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感叹,马尔克斯写的太好了。这种好并不是辞藻有多么的华丽,而是他描写情感的方式,特别细腻,但是却又特别的真实。看书的时候,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和他们一起经历情感的甜蜜,等待和煎熬。


马尔克斯的这本书真的算是一部关于爱情滋味的百科全书,关于初恋,暗恋,失恋婚外恋,老少恋,黄昏恋,等待,殉情等各种。只有你想不到的感情,没有他写不出来的表达的方式。除了惊叹惊叹,还是惊叹!


而小说的最后,五十三年十一月零七天的等待,换来生命尽头的相逢,让人感慨万千。有时候真的感觉遇见了,此生你就是那个唯一,此后的岁月里,无论遇见过多少人,有过怎样的感情,也无法逃离最初的那份感情。


10


《流浪集》

舒国志




喜欢舒国志,更多的是喜欢他那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没有太多的必要去羡慕他人的光鲜亮丽。这并不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不葡萄酸的态度,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努力去达成它。


正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就不会去羡慕和嫉妒他人的生活。反而会为身边人取得的任何一个小成功,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开心和欢喜。


看到别人的成功,会为他开心。然后回过头来,走自己的路。我相信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生活从来不在别处,而是在当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7 斯通纳
我们人人都是斯通纳
谁害死了爱玛?
我喜欢的十部文学经典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当安宁回归,愿你我心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