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校园欺凌的初步解析和干预尝试

校园欺凌,一个大多数人很熟悉却又很陌生的词汇。一来历年的新闻报道未曾间断,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二来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将其正常化,除了家长出面、学校协商,或者希望孩子“打回去”,尚无更加具体有效的解决策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最重要是让我们开始意识到欺凌行为对于被欺凌者造成的心灵创伤和成长阴影,让各界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个儿童保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纷纷出谋划策。

自2016年5月,我们关注“校园欺凌”并尝试探索干预策略开始,就不断收到各方朋友转来“校园欺凌”事件的微信文章,以及电话咨询或干预建议。然而,如此复杂的事件,我们才刚刚行进在讨论理念及策略、调研和评估、课程设计的路上。可以说这个过程很煎熬,因此每次看到这样的文章和听到这样的事件,都感到责任和无力之间的心理矛盾。

我们在前期的实务和调研中发现,由于“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在更多学校还有大量的欺凌现象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加上“校园欺凌中的角色流动”,让我们意识到仅仅协商和解决某一次具体的欺凌事件收效甚微。以及“校园欺凌的传承性”,需要我们增强学生为本的理解,去探索整体的干预策略。

“校园欺凌”,是成人社会文化的缩影,更折射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在“校园欺凌”中,有我们能够清楚识别到的欺凌行为中的各方问题,以及未能觉察到的日常生活中的成人示范。因此,我们认为:欺凌行为中的每一方都是受害者,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同时需要看到“旁观者效应”对欺凌行为发生和欺凌文化形成,所产生的助长和助推作用。

校园防欺凌,从哪里开始?

基于以上的逻辑,成都市高新区美锦社区公益发展中心决定先从课堂的普适性教育开始探索,并联合西华大学社会工作系、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广元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研发团队。


以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三种角色为切入点,依照“结构性”、“参与性”、“情境化”、“探索性”的原则,通过4节核心课程,试图从“我是一个被欺凌者”的角度让学生觉察“哪些是欺凌行为,欺凌会产生什么后果”;从“我是一个欺凌者”的角度去理解“具体欺凌行为的因果关系和发生机制”;从“我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共鸣“旁观者效应的助长助推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最后从“我要做一个改变者”实现“学生同伴计划中每个人应当如何应对和改变”。


本轮课程目前开展到第2节,我们已经收到很多的反馈和启发。团队深知目前的探索还很粗浅,4节课程也无法回应和解决不断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更难以对被欺凌学生产生心理辅导。但团队希望通过课程的探索和“双向培力”,逐步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增长我们的能力,并和他们一起去构建校园防欺凌中“预防——监督——协调——辅导”的机制和策略。

期待更多的同行者分享经验,一起探索和改变。更呼吁儿童、老师、家庭、学校、社会等一起协力,为儿童保护和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欺凌者不用道歉?芬兰却靠这个办法让校园欺凌狂降了50%!
校园欺凌的要素和特点
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校园欺凌中欺凌者的心理特征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
教育管理 | 学校欺负及其干预研究【元旦快乐!】
少年的你,力量哪里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