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皇汉医学》整理

      此书总论开宗明义就讲“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是为前人未发之真理,而亦医者、病者所信服之金玉良言也。中医方剂服用后,往往其反应有不预期之不快症状出现,是即称为瞑眩者也。因呈此等症状时误认为中毒症状而疑惧者不乏其人,其实似是而非之甚者也。若为中毒症状,则理当随服药之后而益增恶。”
      然西医不辨此理,以检温器为唯一之标准,只认体温之升腾,不问其阴阳,一律处以解热剂,宜施温药之阴证,反投以阴冷之水药,且更加以冰囊。故虽极轻微之感冒反易造成难治之病,往往诱发为卡他性肺炎等,致使病者濒危。

     疾病之大半因于肠管之排泄障碍(即食毒)、肾脏之排泄障碍(即水毒)与夫瘀血之停滞(即血毒)。此三因发源于脏器组织之腹部为百病之根本。诊病者不可不候腹。
      瘀血之属阳性者,配桃仁、丹皮之方;阴证者,配当归、川芎之方;陈久性者配以蟅虫、水蛭、虻虫、干漆之方剂。
      产后恶露日久不断,浅淡者芎归胶艾汤;污浊臭秽者桂苓黄汤。
      惟因痔疾,时时感发胃部膨满、停滞便闭、上逆不眠等腹证,随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之合方,服药仅一回,即泻下黏血之便,不惟血压大降下而前证亦为之大减。若单用大柴胡汤,则虽能泻下,必无黏血之便,且上逆等脑证及血压并无减轻。桂枝茯苓丸有驱瘀血作用益明矣,又藉此得知男子亦有瘀血证。
      下腹部触知抵抗物,按之而觉疼痛,且否定为宿便、结石、寄生虫、子宫妊娠等,则悉可指瘀血。此抵抗物及压痛称瘀血之腹证。
瘀血之脉诊:必见左脉,不见又脉。
      见小儿之诸急证上窜搐搦,刺双手之五里、地仓等穴,用口力吸出血。先看血色,次看委中、尺泽之细络定之。
     瘀血之外证为舌之鲜红及紫斑点,固为确论,而眼球结膜有如上之斑点或紫青色者,亦为有瘀血之征。又喘息、胸痛、肩背痛、吐血、脑出血等证,因瘀血者颇多。
      盲肠部有瘀血凝滞之远因,兼挟种种近因而发炎,可用大黄牡丹皮加薏苡仁汤。
     应用桂枝茯苓丸之目标,因脐下部之瘀血块,左腹直肌之挛急。
      桂枝汤之腹证:芍药、大枣、甘草之证,必诊得肌肉之挛急,而就中成游离状态之腹直肌最能明确触知之。故若认为此肌肉挛急时寸,以之为三药应用之目标。以此肌之挛急称为三药之腹证。然含此三药之桂枝汤证亦有腹复直肌挛急之现象,则此三药之腹证即不能不谓为此方之腹证也。但如桂枝汤证非瘀血性之腹直肌挛急必现于右侧,而左侧不全挛急,即或挛急,亦较右侧为轻。而于气上冲之际,亦必沿右侧而发而左侧不见矣。
     桂枝有防腐、刺激皮肤、镇静、镇痉、健胃、驱风、通经、祛痰、利尿诸作用。芍药为一种收敛。如欲发汗、祛痰、泻下、利尿诸作用,不宜用此药。
     柴胡治肝郁,甘草缓肝积之意。甘麦大枣汤中甘草缓肝积也。
      桂枝加芍药汤证及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证主有腹直肌痉挛痛,桂枝茯苓丸证及桂枝茯苓丸加大黄证左腹直肌痉挛痛。
      瓜蒌根又名天花粉,本药主治虚热止渴镇咳作用似乎麦门冬。然麦门冬之治虚热,以镇咳作用为主,止渴作用为客;本药之治虚热,以止渴作用为主,以镇咳作用为客也。又本药之治虚热止渴作用类似地黄。然地黄之治烦热,以治血作用为主,而以止渴作用为客也;本药但治虚热而不能治烦热,又不能治血证,而止渴作用为强。是以本药少与石膏为伍而多与麦门冬、地黄合用也。又石膏主用于肺结核之初期、中期,绝少用于末期者,而本药与麦门冬、地黄则少用于其初期,而多用于中期以后也。
      暮出汗者,盖由热而出之汗。虚热者其多发自午后。
      黄芪主治身体虚弱,皮肤营养不良而水毒停滞与皮肤及皮下组织内之一种强壮性止汗利尿药。
      人参之心下痞不如实证之坚硬,恰如抚薄板,止于凝结物之程度而已。
       术:为利尿药,然于临床上为肾机能障碍之征,此利尿之频数或减少与胃内停水为主目的;本药性温,含特殊挥发油,能刺激胃肠黏膜使之充血。如尿利障碍与胃内停水为主目的,身体烦疼为副目的而用本药。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猪牙皂)汤:肺痿有冷热两种,本方可治肺冷之痿。
      牡蛎、黄连、龙骨同治烦躁之药,而各有所主治。膻中者,黄连所主治也;脐下者龙骨所主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烦躁者,牡蛎之所主治也。牡蛎:以胸腹之动为主目的,惊狂、烦躁为副目的。牡蛎之病者,由于先天的或误治等之身体虚弱、腹部软弱而未陷于阴证者,用本药以此体质与胸腹动为主目的,惊狂、烦躁、幻觉、不眠等之神经症状及前诸家所说为副目的而用之也可。
      当归建中汤腹证:同为腹直肌挛急,然左侧殊甚,脐下部(殊于左肠骨窝部)有软弱瘀血块,呈一般贫血之虚状。
      黄芪建中汤加当归,治诸疡脓溃之后,荏苒不愈,虚羸烦热,自汗盗汗,稀脓不止,新肉不长者。
      桂枝甘草汤腹证:腹部见软弱无力,此心悸亢进不同于实证,不伴有血压之升腾为常。
苓姜术甘汤之肾著汤腹证:组织弛纵膨大,故腹部软弱无力也。往往类似八味丸证之脐下不仁,然无如彼之有口渴烦热之证,得以分之。又本方证之小便自利疑似猪苓汤证之小便淋沥,彼以阳证有口渴热状,本方证以阴证而无此等证,得以别之。小便自利者,有膀胱括约肌之麻痹。小便不利者,为利尿肌之麻痹也。
      苓姜术甘汤加杏仁名肾著汤,治孕妇浮肿,小便自利,腰髀冷痛,喘咳者。又治老人平日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者。
      干姜与附子具为大热药,兴奋新陈代谢之机能、驱逐水毒二者相等。然其异处在附子剂证有下利、厥冷等水毒下降之征,而少上迫之候;而本药证则水毒下降之征少,上迫而发呕吐、咳嗽、眩晕、烦躁等证者多。换言之,即附子治水毒之下降为主,而治上迫为客;本药治上迫为主,而治下降为客也,可知二药之别矣。吐衄下血之有阴无阳者宜之。
      苓桂术甘汤腹证:凡当瘀血上冲,必发于左腹部,且沿同侧腹直肌,不凭右侧而现;气及水毒上冲之际,必发于右腹部,且随同侧之腹直肌而上,常不凭左侧而现。此发作由于心身之过劳及其他近因而诱起,是痫及惊悸等病证,现今神经衰弱等之神经证。治饮家眼目生云翳,昏暗疼痛,加车前子有奇效。
      苓桂枣甘汤腹证:腹证上苓桂术甘汤为右腹直肌之挛急微弱,而本方有明显“按之则痛”之证。但与芍药之挛急浮与腹表而强硬者又异,此则沉于腹底,有软弱触觉而挛引也。
      八味丸之腹证:地黄治脐下不仁及烦热,具强心作用;地黄合泽泻、茯苓、附子为利尿作用;薯蓣、山茱萸有滋养强壮作用;牡丹皮佐地黄而治烦热,并可和血;桂枝抑制水毒之上冲;附子刺激新陈代谢机能,使脐下不仁等之组织弛纵者者可以复旧,并治下体部之冷感,及知觉运动之不全或全麻痹等。故包含是等药品之本方以济下不仁为主目的,尿利之减少或频数,及全身之烦热,或手掌、足蹠之更互的出没烦热与冷感为副目的,更参照上记及下列诸说而用之也可。
地黄有止血,利尿,强心,解热,镇咳,镇静,镇痛等作用。
      麻黄:如不闻喘咳水气之音响,然听诊胸部认为干性啰音,则即为本药证,喘咳水气之轻微或潜伏者耳。
      半夏之所治者,咳而喘;杏仁之所治者,喘而不咳,此其别也。
     杏仁:含有制腐制酵作用,治下等动物性及细菌性疾病之可能性可知。
      防己茯苓汤:此证四肢先肿而身不肿,与麻黄证异。麻黄证者身肿而及于四肢也。
      防己黄芪汤:凡防己所治者为虚肿,而自下起也;麻黄所治者为实肿,而自上起也。
      甘草麻黄汤:诱发于感冒者,以葛根汤、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之合方证为最多;葛根汤、桂枝茯苓丸合方或葛根汤、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合方之证次之;麻黄汤、甘草麻黄汤、小青龙汤证等则较少也。又不关于感冒而发作者,大概为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之合方,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之合方。薏苡仁:为肺痈之专药,疣类有效。
      连翘:解凝消炎性利尿药,有时得为镇吐药者。
      大青龙汤:故中风伤寒,不论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汗不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宜服大青龙汤,虚者不宜服也,此最易知也。处方多茯苓四逆汤证。
      半夏与石膏为伍时,有破饮镇坠之效,与小青龙汤加石膏、厚朴麻黄汤等同攻。又心下有水气,或胁下痛引缺盆者,宜小青龙汤加石膏。
      葛根汤:第一,当采用间接的诊断法,即诊有表证病者,非桂枝汤证,非麻黄汤证,非小、大青青龙汤证,如此表证汤方各证悉否定后,乃可断为本方证也;第二,本方治恶寒作用有力,则有恶寒之证时,先决其非阴证,更否定其为大青龙汤证,然后可肯定为本方证也;第三,本方之君药葛根,治发疹及小疮有特种之作用,故有此等病证之际,若见有发热恶寒,或恶瘙痒等之表证,则亦可决定为本方证也。
      小柴胡汤:腹证:病者仰卧,医以指头自助骨弓下沿前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压上之际,触知一种之抵抗物,并同时有压痛,为胸胁苦满也。咽干,喉塞,亡血家,淋家,衄家,疮家,动气,并不可发汗等,皆用此汤。
      仅知仲景方之单用,不悟加味合用之活机,遂以古方寡少,难应应众病,杜撰无数之劣方,故学者切戒,不可惑溺于此种谬论焉。后世方亦不无可取之处,其大半皆渊源于仲景之古方,故寓有加味或合方之意义者不少,非绝无参考之价值,不可尽废,但须学者之对于后世方,必以仲景方为准据,取其当然者,而舍其不当然者耳。
      大柴胡汤:病者心下痞而硬满,按之不通者为虚,痛者为实,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则黄自去,宜大柴胡汤。
     龟胸、龟背,虽不无小陷胸汤及大陷胸丸证,但以本方证未最多,老人之前弯证亦然。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气塞短气,但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短气为主证而以气塞为客证;橘枳姜汤,以气塞为主证而以短气为客证也。
     小陷胸汤:又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者,谓以指头轻打胸骨剑状突起之直下部,即诉疼痛也。
       瓜蒂:本药属于苦味催吐药,以其刺激黏膜之力弱,夺取水分之强,为催吐药之上乘。于胃肠有上逆之蠕动或有其机转为主目的,其他诸症状为副目的而应用之为宜。
      大黄黄连泻心汤:颜面潮红如醉,而有便秘之候,是阳虚而非阴虚者为目的而用之可也。“真红细胞增多症可否用之。”本方以降低脑充血与除心下痞,使血液分配均匀。
      疳眼生云翳,或赤脉纵横,或白眼见青色,羞明怕日者,痫家郁郁,而多顾忌,每夜不睡,膻中跳动,心下痞,急迫者,以上皆宜甘连大黄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以腹证上,心下痞,按之濡,而腹底有抵抗;人参黄连汤则心下痞硬,腹内虚软,而无抵抗之差耳。
      栀子:消炎解热性之解毒药,有作用于脑及心脏之特能。
       三物黄芩汤:按腹空洞无物者。余治血热,用竹皮大丸料、三物黄芩汤均有疗效。
      炙甘草汤:腹证:与桂枝去芍药汤相似。此方以地黄为主药,则脐下不仁及烦热之证,且心尖及腹部大动脉之悸动亢进为异耳。
      麦门冬汤: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痰声不湿者。
      竹叶石膏汤:肉脱、羸瘦、疲劳困惫之状,脉亦虚数无力,皮肤及口唇、口腔黏膜多枯燥,舌干燥,有白苔,而诉烦渴,呼吸浅表,屡伴咳嗽,腹部凹陷,甚者如舟底状,食机不振,而常恶心。
     麦门冬:为黏滑性消炎药,且为镇咳、强心、强壮、利尿药。
       大半夏汤:治呕而心下痞硬者。
       半夏厚朴汤:脉两寸皆短,两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证也。治咽中如有炙脔,或呕,或心下悸者。
       紫苏叶及子:亢奋性发汗,镇咳,健胃,利尿药,兼有镇静,镇痛,解毒作用。
       半夏干姜人参丸:有不热、不渴、不悸、心下痞硬、恶心呕吐之阴虚状者,即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亦无效也。
      白头翁汤:对急性大肠炎、赤痢者,本方加大黄治疗。消炎收敛剂,故可治此证,不待辨矣。但不如加大黄以诱导肠管也。
      木防己汤:治水病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而上冲者。大苦大寒,太阳经药(膀胱)。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中之湿热,为疗风水之要药。治肺气喘咳(水湿)、热气诸痫(降气下痰)、湿疟脚气、水肿风肿、痈疽恶疮或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非此不可。然性险而健,阴虚及湿热在上焦气分者禁用。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澉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论》)[注] 伤寒无汗,呕不能食者,此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也。若其人反汗出澉澉然者,此为转属阳明,乃少阳阳明之并病也,当与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以润下之,是示由小柴胡汤证转属于阳明证之径路,为今时所现之证也。山田氏云宜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由余之经验,须大柴胡加石膏汤之机会反多。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伤寒论》)[注] 若谵语脉短者,为邪热盛而正气衰,即阳证见阴脉也,故主死。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伤寒论》)[注] 此为表虚里实,若至于久,则发谵语,以秽气犯神明也(按:因细菌毒素犯大脑故也)
     大黄:仲景用大黄,特以利毒而已。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也。
      厚朴:《药征》主治胸腹满也,兼治腹痛。“主治因食毒或食兼水毒之胸腹满也”
      厚朴七物汤:治腹满发热,上逆,呕者,按此方合厚朴三物汤、桂枝去芍药汤而加生姜二两也。当有二方之证而上逆呕证。
      伤寒腹满,按之不通者为虚,痛者为实,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宜大承气汤。《玉函经》
       大承气汤腹证:或燥屎者,脐下必磊砢,肌肤必枯燥也。心下宽缓,自脐下至脐上紧张有力。因小柴胡仅有缓解两胁及心下,而不能解决中脘以下之硬满也。
      胃实谵语者,大承气汤加黄连,为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合方之意。
      芒硝:1、对于尿酸结石,反于此,其奏效之理由不明。2、对于胆石证,亚尔加里性矿泉有减轻发作及根治之效。3、又于子宫内膜炎等妇人生殖器病。又与利尿剂为伍,能治心肾疾患之浮肿。
      调胃承气汤腹证:腹不满(吐后,如腹胀满者,例外也),于脐中心之腹底及上下左右有凝结而觉抵抗,且有压痛者。治疗化脓性脑膜炎者。
      白虎汤:按病证曰不仁者,是无寒热痛痒辛及知觉之名也。(中略)所谓口不仁者,是口不能言语,或口不觉寒热痛痒,或口不能辨五味,皆谓之口不仁也。
      石膏:治烦热及清解大热,滋润枯燥,镇压上逆等,其效决非他药所可及。鼻疾患多石膏剂证,宜注意之。
      橘皮大黄芒硝汤:治饮食伤,吐下后,心胸尚不爽快,或嗳气吞酸者。又治痰饮家,心下或脐边有块,平素每饮食作痛,或吐食、吐饮、吐酸,嘈杂,大便难者,合桂枝枳实生姜汤。为解鱼毒之主剂。以橘皮一味烧黑,用骨鲠时有效。此不仅解鱼毒,诸兽鱼肉之毒,亦可治之。
      若心下有郁结者,用大柴胡加茵陈栀子汤,或大柴胡汤与枳实栀子豉大黄汤合用亦可。
      大黄硝石汤:《脉经》本方称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用芒硝,不用硝石。
      查胆证之轻重,以指重按病者之胸肋骨间,放指后,黄散,足亦(迹)白,而忽复黄者,轻证也,易治;按重,黄不少散者,重证也,当与大黄硝石汤合茵陈蒿汤,饭菜用蚬炒。
     桃核承气汤之腹证:由左脐旁天枢边一寸处,此证多因血气上冲而急迫(当为瘀血上冲),性情急暴不堪;或眼白多,其人如狂,触事易怒;或掷器物,泄散其怒之类,常使心腹间急;或有头痛、头重、衄血、龈血等患;或毒及下部,有痔疾、脱肛、妇人经水不利之患;或剧时胸胁逆满,挛急而痛,甚有噤口、断齿、卒倒者;或有攻于心胸,胸背彻痛,时时吐苦酸水者。服本方痛返增剧者,是瞑眩也。
      今之医家,大概若见四肢厥逆者,则用四逆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则用白虎汤;其次者附子理中、或真武汤、当归四逆之类;见有水逆者,不出五苓散之类;若不愈则用参附、独参之类,此皆现今医家之通弊也。
      知觉麻痹之多因于瘀血者。
桃仁:破滞血用之,其效有四:治热入血室,一也;泄腹中滞血,二也;除皮肤血热燥痒,三也;行皮肤凝聚之血,四也。本药为消炎性驱瘀血的解凝药,兼有镇咳,镇痛,缓下,杀虫,杀菌作用。
      桂枝茯苓丸之腹证:仅有左腹直肌挛急耳,而右侧全不挛急也。 又有桃仁、牡丹皮,故得征知有癥,即血塞在脐直下部,然不如大黄牡丹皮汤之小腹肿痞,及抵当汤之小腹硬满等之高度,而呈呈比较的软弱凝块,按之微痛为止。又以有桂枝、茯苓,则可能有如苓桂术甘汤证之上冲、目玄晕、心下悸等证。然与彼必伴水毒,沿右腹直肌上冲,而致胃内停水者异,必凭左腹直肌上冲,且无胃内停水也,故病者若诉上冲、心悸、心下悸等证,横经其左腹直肌而按之,认为挛急疼痛,且在脐下部触知软弱凝块,亦诊得压痛者。
      瓜子仁汤:大黄牡丹皮汤去大黄芒硝加薏苡仁方,治产后恶露,或经行瘀血作痛,或作肠痈者。冬瓜仁:消炎性利尿兼缓下药,而主治痈肿有特能。
      甘遂半夏汤,主心下坚满;此方主小腹满如敦状。
      下瘀血汤之腹证:瘀血块密着于脐下部之腹底,按之则有抵抗而压痛,然往往因知觉过敏,难以触诊,与其之瘀血证有别也。探诊脐下,指头触之,觉坚而急痛者,此方之正证也。
䗪虫:驱瘀血药,比桃仁、牡丹皮则主治其更陈旧者也。
      土瓜根:驱瘀血的利尿药,兼有消炎排浓作用。
      身黄脉沉结,小便不利者,胃热发黄也,宜与茵陈汤。
       抵当汤:上证有体虚者,虽有瘀血在小腹,亦不可专攻,然不攻则病不去,可此方去大黄加地黄,名通经丸。此四味煎水有疗干血劳者。
   桃核承气汤之血多结于得病之后;抵当汤之血多结于得病之先。水蛭:溶解凝血作用。血结重者,左手脉常相失。
      余按“腹满”二字,是诊干血劳之第一义。
四物鳖甲汤,由虎杖、鳖甲、桃仁、大黄而成。
类似小建中证,而虚赢甚,肌肤干,腹满挛急,按之坚痛者,为干血,大黄蟅虫丸证也。肺结核性咯血,用之。治小儿疳眼生云翳,脸烂羞明,不能视物,并治雀盲。
    干漆:驱逐陈旧瘀血,及发挥杀虫杀菌作用。
     己椒苈黄丸: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治腹满。口舌干燥,二便涩滞者。椒目:温性刺激的利尿药,主治腹水有特能。
      紫圆方:巴豆、代赭石、赤石脂各1g、杏仁2g。
      大黄附子汤:今反弦紧者,是水毒壅塞之明证。下焦鼻闭塞,大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温药下之。《金匮》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其病毒皆系沉痼不动者,必须先用大黄附子汤,以浮动沉于腹底之癖物,且此证沉痼于小腹之癖物等,尤须以附子浮动之。亦能自觉此沉痼物有翼翼之情形,然附子仅能激动其病根,故当更用大黄削取其摇动处而拔下之,又以附子加入于大黄中,互相扶持而上之,此药方之妙用也。
      乌头桂枝汤是自腹中及于偏腹者,此方自胁下痛引于他处者也。盖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附子与石膏为为伍亦然。
     项背强急,或腰痛者,为当归芍药散证,余皆本方证也。
理中丸:为汤,用于中寒,霍乱,太阴吐利证,厥冷者,加附子。术与附为伍,有附子汤、真武汤意,效能驱内湿,与四逆汤意稍异,四逆汤以下利清谷为第一目的,此方以吐利为目的也。
蜀椒:温性刺激的杀虫杀菌药,兼有健胃祛风,解凝利尿作用。
吴茱萸汤:本来此方为阴虚证之法剂,故其主治为食谷欲呕证,然服之呕反加剧者,非阴证也明矣。所以谓属上焦,暗示其以小柴胡汤为主治也。因本方证是属于内,由下方迫胃;小柴胡汤证是属于外,由上部迫之者,且有寒热之差,但皆有呕证,甚相疑似,判别不易。故师托说本方之证治,以示二方之类证鉴别也。尚有稻叶克礼之《腹证奇览》本方条云:用柴胡而不能治者,此证间有之,因胸胁苦满,而呕不已故也。然胸胁苦满而呕者,用柴胡而愈。如柴胡证,唯胸满者,是吴茱萸汤证也。又由亡师之爱儿,濒于危笃,用小柴胡加吴茱萸汤而得奇效观之,能窥其间之秘要故也。然尾台氏所著《类聚方广义》本方条云:得汤反剧者,益与此方,则呕气自止,但一帖药,二三次服为佳。呕而胸满者,先呕而后胸满也,则以呕为主证,而胸满为客证矣,与小柴胡汤之胸胁苦满而呕者不同。
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四逆汤以利为主。
四逆汤以下利厥冷为主,吴茱萸汤以呕吐烦躁为主,又治脚气冲心,烦愦呕逆,闷乱者。
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食谷欲呕者,与呕而胸满之三证,同为水毒由内之下方,迫于肺胃所致。头痛者,此毒更上迫,而侵及头脑之剧证。
桂枝汤以头痛为主,干呕为客,故头痛在首;吴茱萸汤,以干呕为主,头痛为客,故头痛在末。
四逆汤: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伤寒论》);《医宗金鉴》云:“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 太阳篇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虽未下,但脉反沉,故知里寒,必是脱简。本条当是“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也。”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伤寒论》;“寒”字有二义,一为寒冷之意,一为水毒之义。当温之“温”字,一如字义,一为除水毒也。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注:“膈上”当作“膈下”;厥阴篇第三百六十三条云: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盖与本节同因而殊证耳,按小柴胡汤之心烦喜呕,黄连汤之欲呕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之食入口即吐者,皆胸中有热也;吴茱萸汤之食谷欲呕者,中焦有寒也;《金匮》大黄甘草汤之食已即吐者,亦由胸中有热也;此条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欲吐,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为邪气实于胸中,阳气因之而闭,故不论其寒热,以吐达其郁闭也;若其人手足厥冷,不吐饮食,惟干呕者,此为膈下有寒饮,盖因脾胃虚寒,不能转化水浆也,不可吐之,宜以四逆汤急温之,中焦得温,寒饮自散矣。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云云者,疑有调胃承气汤证,故日不可下也。 愠,心被郁积而烦愦也。此条之“温温”,盖谓恶心愦闷状也。
附子粳米汤:若有呕吐下痢时易疑于半夏泻心汤证。然彼为阳证,而心下痞硬,且雷鸣多在脐以上,而疼痛不剧;此为阴证,心下不痞硬,雷鸣多在脐以下,而腹痛剧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一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者。兼治遍身有疮疖,如癞风,肌肤不仁,不知痛痒。此方与大黄牡丹皮汤同为治肠痈之方。
败酱草:消炎、解凝、排脓性之利尿药,而带有驱瘀血作用。
天雄散:治失精,脐下有动,上冲恶寒,小便不利者。又按,失精家小便不利,脐下有动,或恶寒,或冲逆者主之。言盖失精梦交,水气之变,故以术为主药也。
芎归胶艾汤:因有地黄,则烦热著,且有脐下不仁证。有阿胶,为治脱血有力。
治妇人产后,崩伤,下血过多,虚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之神方。腹痛引腰股,或觉胎有萎缩状,身体痿黄,起即眩晕,四肢无力,腹满无热实证者,为用本方之眼目,宜精思之。
川芎:温性强壮药,有去贫血性瘀血之特能。
当归:客咳逆上气。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
艾叶:温性收敛性止血药,兼有强壮作用。
当归芍药散:此治血晕,脑贫血。明目治弱视。自小腹至胸下挛急,是左月腹直肌挛急也。尿色如血者,瘀血自泌尿器排泄之证。仲景所谓厥阴病,即脑贫血之剧者。当归芍药散之腹候,脐旁有拘挛,其痛推右移左,按左移右,痛彻心下或背之七八椎也。妇人之胃及子宫痉挛,有宜用本方者,多奇效。
黄土汤之腹证:因里虚而阴阳相半,故腹部软弱无力。心脏及腹部大动脉虽虚悸(黄土证),心下虽痞满(黄芩证),然脐下不仁而无力(地黄附子证),外表则烦热、恶寒;或烦热(地黄证)与恶寒(附子证)交互,四肢,殊以手掌足蹠烦热厥冷交代,尿利减少(地黄、术、附子证),泻下颇易,殆常现诸种之出血(地黄、阿胶、黄芩、黄土证)。
     黄土:龙肝散之功能,可用于心痛、反胃、中恶等证。腋臭,小儿脐疮,频涂亦可用之。小儿重舌,和醋涂。又产后恶血攻心而痛者,以酒服二钱;崩漏带下,吐血咳血,及催生,下胞衣,有大效。病候曰逼心下 ,呕吐者;治法曰以虎翼饮、伏龙肝汁煎服。本药为温性收敛药,有镇呕止血之特能。
附子汤:治身体挛痛者,附子芍药术也;疗小便不利者,附子茯苓术也;医心下痞硬者,人参作用也。
白通加猪胆汁汤:以附子、干姜回阳,以猪胆汁压痞塞,以葱白温下元,用人尿镇坠下行之品,引肾中欲飞腾之阳气而归源。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论》)[注] 本条宜作“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服白通加猪胆汁汤,而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也”。
乌梅:清凉性收敛药兼有杀虫、杀菌、赘肉腐蚀作用矣。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注:排心胸间之寒邪,导下水气 ,舒畅正气,则厥寒复温,脉带阳气而愈矣。冷者,自内冷也,属于内之词也;寒者,自外来也,属于外之词也。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当归四逆汤:腹皮拘挛,似桂枝加芍药汤及小建中汤之腹状,且左脐旁天枢 上下有挛痛者,似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证,于右小腹腰间有结聚,手足冷,脉细无力者,当归四逆汤证也。 下焦之寒气,上在心下,正气抑塞,不充肌表,不及四肢,血脉涩滞,无决流之势。细辛能散中焦之冷气,排除抑塞胃口之水气;通草能引其水而利小便,通关节,便导其阳;余为和血脉,滋达正气者,桂枝汤之方意可知矣。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蛙鸣,又腹中或左或右,病人自觉有冷处,或自腰至足股处,或左足全体觉冷证,是用此方之标准也。用于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当归四逆汤证,而胸满呕吐,腹痛剧者。治产妇恶露绵延不止,身热头痛,腹中冷痛,呕而微利,腰脚酸麻或微肿者。
通草:消炎性利尿药,兼镇痛、排脓、通经作用。
四逆加人参汤: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本条当作“恶寒脉微而复利,利不止者,亡阳故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此方以亡血、亡津液为目的,后世一名参附。仲景阴虚主附子,阳虚主人参。(分别为阴证的津液虚,阳证的津液虚)
葵子:黏滑性利尿药,兼有缓下作用。
蒲灰:消炎性利尿兼止血药。
乱发霜:合鸡子黄煎为水,疗小儿惊痫;清凉性止血药。
戎盐:解凝性利尿药。
硝石:不外于硝酸钾,有消炎、利尿、解凝作用。
蛇床子:温性的收敛消炎药。
柏叶:收敛性止血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中医临床方证4
胡希恕教授专病专方用药经验总结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26--31)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三)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皇汉医学》精华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