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学习,要从解决亲子关系的沟通问题开始
userphoto

2023.03.23 内蒙古

关注

孩子学习,要从解决亲子关系的沟通问题开始

老 秦 说

孩子的学习问题是困扰家长最大问题。

最近读书会分享了一篇文章,网名俏宝的妈写的《你还在跟孩子暴力沟通吗?》,文章里面一段话最令人记忆深刻:

“慢下来、静下来、放下来!有的时候,我们身体走的太快,会把自己的灵魂丢在路上。”

这个社会信奉唯快不破。房价,车贷、工作等压力逼着我们加快脚步,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焦虑与急躁只是让我们看起来很努力。

虽然理智与修养让大部分人告别了凌霸性的污言秽语,但焦虑还是让我们带着很浓的歧视、污辱与指责,这种语言仍有很强的暴力成分。

这种语言的杀伤力,并不比谩骂烈度低,只不是我们自己没有觉察而已。

我们的焦虑,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现在的不自信。同时也把这种情绪折射在了孩子身上,在浓浓的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中,我们习惯性地进行着强迫性重复,殊不知这种暴力语言标准动作的杀伤力,常常让孩子的走向自己期望的反面。

下面的语言,是不是大多数家长都耳熟能详:

考不好就不能出去玩了!

这么大了,还不懂事。

又犯这种错误,怎么说你都不听!

又考那么差!你怎么搞的?

你怎么不动动脑子?

还不开始学习,你要等到什么时候?……

父母是孩子最权威的预言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看看不当沟通在下面两个例子中对孩子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家胡慎之曾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题目是,《你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无法原谅你的父母?》

网友小天使说,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她妈在过生日时对她说过的话。

那天,她买了一个大蛋糕,兴冲冲地给妈妈祝福,说:“妈妈,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给你养老。”

她的妈妈很不屑地说:“我有你弟弟,用不着你养老。”

她瞬间呆住了,接着二话不说,拿起蛋糕就扔在楼下。

她很受伤,从此就再也没和妈妈说过一句话,直到她成家立业,也再没有回到过父母的家里。

网友小天使妈妈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也许只是导致母女关系的破裂。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当沟通造成的不仅仅是亲子关系的生疏,而是自信心彻底的摧毁,甚至是造成了性格扭曲和精神颓废。

也是在这次调查中,网友喵妈是这样描述她的父母和自己的沟通模式的。

喵妈自小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的生意人,从最贫苦的农民一步步打拼出来的,她爸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人不争馒头争口气”。

喵妈就是父母争口气的工具,从小,她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丢人”。

考试没考好“丢人”。

作业没做好“丢人”。

陪你母外出应酬没表现好“丢人”。

事情做砸了“丢人”。

“所以,从小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喵妈说,很多次,你在日记里写下:

“我究竟有什么用”,这种自我怀疑的思绪,如梦魇一般跟着她,直到今天,他活的畏畏缩缩,仿佛蜗牛一样缩在壳里,不敢迎接外面世界的阳光风雨。

不敢去参加舞会,怕丢人。

不敢上台演讲,怕丢人。

不敢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怕丢人。

后来,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她才知道,这种问题叫童年阴影,是父母给的。

所以,我们很多父母常常说子女不争气,不努力学习,成绩不突出,逆反心理严重。这是一种典型的失败外在归因,家长不会正视自己的错误,也不会找到问题的症结。当然他们更想不到,正是他们习以惯之的所谓为孩子好的语言,是造成孩子不争气的最大诱因。

孩子不争气和孩子没关系,只是你的沟通方式配不上你那个优秀的孩子。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后,他生存的环境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社会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完全可以试着开启与孩子正常的沟通模式,给孩子打开一扇更健康的人生之旅。

一、与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处理情绪

生活中因为沟通产生的问题,80-90%是因为情绪在作怪。处理情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又回到了心理学所说的“轮回”模式。我们看上去是为了孩子不学习而焦虑,其实是唤醒了我们心底那个幼年期形成的伤害的恐惧性回忆。这个回忆就是开启情绪之闸门。

与孩子沟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也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佛学里有个“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身念住”就是观察,首先是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哭闹、拒绝、不合作和逆反都有情绪原因,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洞察出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其次是也要感受自己的处理问题时的情绪反应,是不是有身体僵直、心跳加快,大脑充血的感受。如果有,首先要让自己静下来,三思而后,选择语言和行动。这里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决不是你的身心延长的附庸。

“受念住”就是感受,这种感受也是双方的。感受自己也要感受孩子。看到孩子不学习时,我们是否感受到了自己的恐惧、无助、愤怒和悲伤,想想这种情绪是孩子带给你的,还是唤醒了你学习与回报链中的某片记忆。这里你就要慢下来,学着和这种情绪和平相处。在感受自己时,也要感受孩子当下的情绪,更多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毕竟,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否定孩子的情绪,更容易让他失去学习的勇气。

“心念住”,就是情绪认同,双方都不能忽略,忽略家长的情绪,可能让家长的行为不能节制,忽略孩子的情绪,也难让他们行为从不理智的抵制中抽离。

“法念住”。中正客观地看待孩子不学习的状态,不定性后果,就事论事。就是不随意提出批评和忠告,家长的批评忠告本来是好意,但对孩子的成长,只能算做是给了他一种处理事件的“算法”,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里自己缺失的责任。以关心的姿态回应孩子的沮丧,会更可能让孩子集中于问题本身。

二、与孩子沟通要树立权威,而非滥用权力

虽然父母有教育和处罚孩子的法定权力。但处罚并不能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能让他们在下次犯错误时更加小心,更加巧妙掩饰。这种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说谎技巧,而不会教会他们诚实与负责的品质。

什么是权威型家长,就是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专家型”的权威和“亲和力”的魅力。这样既保证了家长的威信,孩子做什么家长说了算,又比较宽松,孩子把家长视为可靠的依赖,既严格又温暖。

“专业型”权威,就是以身作则、约定和认可。这种权威能让孩子感知到他遇到问题时,父母就是与他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帮手。这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给孩子是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家长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协同精神、自律品格与创新的兴趣。这里的沟通技巧就是描述问题、恰当提示、提供选择与率先垂范。

“亲和力”魅力。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自己的合作者与依赖者,而不是命令者与规范者。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与需求,同时也明确给孩子传递你的感受与需求。彼此的要求与需要,是在协商中求同,而不是命令中服从。在亲子关系中,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他也是一个重要参与者,对自己的学习有话语权,父母给的只是建议,而自己才是自己学习的目标规划、节奏把握与最终决策者。

当然,这种孩子的主观感知很重要,这种感知能激发孩子的配合意识,而不是真的在孩子的教育中不施与我们家长的力量而放任自由。这种力量是影响力而非强制力,需要一些小技巧。

比如在教育孩子中用一个词或手势来简单的提醒:“嘘……,伴以一个微笑的表情,示意大人正在做重要讲话”;

对孩子的过分言行采用描述而非攻击、取笑,但要坚决表明我们的态度:“妈妈知道你想回家,但阿姨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没给妈妈交待清楚,咱们这样一走,阿姨是会很伤心的,而你是不是要在这种场合充分展现你的男子汉风度?”;

或者打破常规,不用语言,而只用纸条交流,或者干脆切入孩子们的交流频道,用游戏的语言,变声或变调说出你的要求,这样会更贴近孩子心里而事半功倍。

三、适度表扬与合理批评,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在2009年统计了13个国家5000个孩子的家长的教育风格,证明了家长的教育风格对孩子的成绩的学习确实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总体趋势来看,家长在教育中的参与度越高,孩子的成绩就越好。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过度的夸奖也会让孩子产生审美疲劳。据PISA调查统计,美国就是对孩子泛滥表扬最典型的国家,但美国学生的PISA成绩远远低于中国上海学生的世界第一。

据PISA研究,通常家长对孩子都是评价性表扬,比如说你真聪明、真利害,你将来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这些语言,可能对婴幼儿有用。但针对过了13岁的小孩,威力就大打折扣。13岁后,孩子有了群体意识,有了自我界线,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观标准,虚泛的表扬不仅不会让他们舒服,可能还会产生反感。

正确的表扬应该是具体地指出孩子哪件事情做的好,哪个点子就是比别人更有创造力。

再就是不要轻易表扬,美国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表扬是最多的,而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最差的。

最后最重要的是,表扬就是要真正欣赏,而非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秀。真心大于用脑,真诚强于技巧。

相较表扬,批评孩子更要拿捏有度。最好是把注意力别放在错误上、还没有完成的事情上,从接纳孩子们所取得的成绩陈述他做的好的,或已经完成的部分,然后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儿童心智尚不成熟。作为强势的成年人。在与孩子学习的沟通中既要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让对孩子成长阶段的情绪不稳定有充分的认知,在学习中,孩子受到自身情绪的支配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某种程度要在让步中把控,避免孩子情绪失控,也不能任由自己权威的预言轻易毁掉孩子的自信,把我们过去的心灵伤害再次轮回到你的下一代中。

总之,人性是矛盾的。打赢内在比赛,既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在我们与孩子彼此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有价值的地方。教育孩子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一招致胜。

让我们放下所有的过去,对孩子报以理解与宽容。孩子向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向孩子学习,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心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八】对青春期的孩子怎么说?
孩子不听话,父母为何生气?看懂这些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如何冷静处理亲子沟通中出现的情绪问题
向孩子道歉,是你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
《玩法教育》Part5做孩子的成长教练
家庭教育要注意学会调适,沟通无极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