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地缘政治特征系列文章(十七)
userphoto

2022.12.05 重庆

关注

两片海

中原周围被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蒙古高原、山脉和海洋所包围,唯有北面的蒙古草原地势坦荡,几乎无险可守。

中原之北是从西辽河流域绵延到欧洲多瑙河,长达8000千米的亚欧草原之海,公元前1000年,草原上出现了游牧部落,游牧是人类对于资源不稳定环境的一种生态适应。《游牧者的抉择》165页游牧社会结构极其简单,游牧民依靠动物奶、奶酪、动物肉、乳品和黄油、奶酪、酸乳等乳制品来源皮毛乃至狩猎为生。经常需要围猎,迁移转场。在公元前9至8世纪间,马作为乘骑-无论用于战争、迁徙或放牧-在亚欧草原上迅速扩散。《游牧者的抉择》119页

游牧民驰骋于草原之海,他们拥有马和骆驼的机动性。

游牧社会作为迁徙社会不能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农耕区的粮食、布匹、茶叶等;游牧民不断迁徙、转场、围猎,生活场景与战斗场景相一致。游牧民季节性迁徙,留下富含微生物和幼虫的粪便和生活垃圾,利于卫生。

中原农耕帝国的主要敌人是来自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骑兵和东北冷湿森林中的猎人。马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游牧民的食品来源,游牧骑兵有马和骆驼机动性军事优势。 

随着中原农耕帝国的统一,修建连接长城,防范北方草原游牧民的威胁是中原农耕帝国的核心任务之一。长城不仅起到预警、防御的作用,也起到资源封锁线的作用。蒙古干草原资源匮乏的游牧民迫于环境的压力,结成巨大的游牧帝国,以劫掠中原。中原农耕帝国与北方干草原的游牧帝国的冲突成为中原农耕民中古历史上的主线。

中原北方的干草原,一次又一次组织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庞大强悍的游牧帝国,挑战南方的农耕帝国,多次征服中原的一部分,甚至两度君临中原,与中原农耕民有过长期冲突与融合。游牧、狩猎民人口少,掌握的资源不多,却使中原农耕帝国疲于奔命,更能击败广土众民的中原农耕帝国,《游牧者的选择》1页

                                     (2)中国400mm等降水量线

400mm等降水量线由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北延伸,将中国分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4000米,有垂直地带性效应。

中原年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的地区古代才能发展农耕业;4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以东的地区大部分就是中原农耕帝国几千年的基本盘,唯独东北无霜期低于150天,古代无

法耕种,冷湿的森林中稀疏的分布着狩猎者,农耕经济基本分布于中原;中原地区几乎囊括了超过3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大洋吹来的暖温汽流,将雨露洒在中原适于农耕的土地上。

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长城以北的蒙古干草原,干旱到难以发展农耕业,更适合游牧经济,蒙古干草原稀疏分布着游牧民,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生产不稳定,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很大。风调雨顺时,生活就好些;遇到严寒或白毛雪天气,日子没法过了,不得不去掠夺有储存的农耕民,农耕的效率远高于游牧。发生天灾,游牧民必然会南下中原就食,劫掠农耕民。

中原农耕帝国的威胁来自蒙古干草原上的游牧民、东北湿冷森林带的狩猎民。蒙古干草原游牧民的人口甚至不及中原农耕区人口的1/100。中原农耕区人口众多,产业、技术、文化相对发达,分工细密,游牧狩猎民有马和骆驼机动性的优势。

蒙古草原地势空旷,迫于环境的压力易于形成大型游牧帝国。蒙古草原游牧民,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以至蒙古,常常聚合成大型游牧帝国。

魏晋马鞍和马镫发明后,在马上更稳定了,游牧民可以建立重甲骑兵,冲击力更强大。

游牧民草原之路的使者,传递着亚欧大陆各个边缘农业区文明的重要成果,车轮、青铜冶炼、治铁术,使得亚欧边缘的农耕区文明的差距不超过300年。

亚欧草原游牧民的迁徙避免了东亚世界的孤立状态,促进了亚欧边缘农耕区的发展,亚欧草原连接亚欧世界。

中原农耕区处于亚欧大陆东部边缘,紧邻亚欧草原东翼的蒙古干草原。中原农耕文明处于半孤立的状态,但可通过草原之路从亚欧大陆边缘各文明区获得车轮、青铜器、冶铁术和植物种子等重要文明成果。

(3)漠北草原-游牧民的老巢

蒙古草原大型家养哺乳动物是主要的陆上运输工具,马更成为亚欧大陆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

中原农耕民受到来自西北边疆草原游牧民、东北森林渔猎民马和骆驼机动性力量的威胁;游牧部落在年头好的时候累积人口,气候不利时,降水少,下白毛雪,干旱年份草原只能供养人数少,面临缩减。

北方边疆寒冷的天气让无数游牧、狩猎民冒险南下就食。游牧民或狩猎民文明程度远低于中原农耕民,由于天性骁勇、弓马娴熟,拥有骑兵机动性的力量,生活场景就是战斗场景。

戈壁把草原分为漠南草原和漠北草原

戈壁横亘在蒙古草原中央,南北宽度在300千米-400千米之间,面积达百万平方千米,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戈壁隔离了漠南草原与漠北草原,中原农耕帝国要越过戈壁非常艰难,史称“横绝大漠”。

只有在中原农耕帝国最强盛时期,才能横绝大漠,打到游牧民的老巢,汉武帝时期、东汉和帝时期、唐极盛时期、明初时期、清朝康雍乾时期;拥有强大、迅速而猛烈的打击力量扫荡漠北,只是替草原上的其它游牧部落扫清崛起的障碍。草原又会崛起新的游牧帝国。

漠北草原无霜期短,古代种不出庄稼,农耕民的军队在漠北草原军事行动要从漠南运输粮食。汉武帝时期“横绝大漠”的每个骑兵得六个人为其提供后勤补给,运送粮草供应的人往往十所剩二三。司马迁称,中原每运送64石粮食只有1石运达前方。漫长而艰难的后勤补给补给线,超出了中原农耕帝国的承受极限,很难从中原持续不断地获得后勤补给;要统治漠北草原就必须驻军,中原农耕帝国军队如驻守漠北,沉重的跨越戈壁的后勤补给难以承受;绝大部分的蒙古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变量都太大,而不适于农耕业发展。如果转为游牧,会异化成另一种胡族,只能撤回。                          

漠北草原是游牧帝国安全的后方。历史上漠北草原是多个游牧帝国的老巢,漠南草原为游牧帝国的前线。游牧与农耕的冲突构成了中国中古历史的主线。中原农耕帝国有3300千米容易被人侵犯的北方脆弱的边界,中国不得不构成一体,才能生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之路?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 4
蒙元文化概况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和草原帝国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
乌兰布通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盛衰的转折点
当游牧民族政权也开始修长城时,这意味着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