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朝历史人物 - 殷墟世界遗产
商朝历史人物
来源: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华夏第一名相------伊尹
伊尹,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尹是右相之意。相传他生于伊水,故名伊尹,甲骨卜辞单称“伊”。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他陪嫁到商汤进食的机会向其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是欣赏,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资格,并提拔他为宰相。公元前1600年,伊尹辅助商汤灭了夏朝,商朝建立。他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还把太甲流放到桐达3年之久(《竹书纪年》记载为7年),并摄政管治国家。到太甲后悔了,才把他迎回继续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50多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伊尹死后,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达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伊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而且始创用陶器煎服中草药,以增其疗效,为中草药煎服第一人。除此之外,伊尹还精于烹饪,因在烹饪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被后人尊为“烹饪鼻祖”,中国餐饮业最权威的奖项“中华烹饪技术创新大赛”,即取名“伊尹奖”。
文武双全女将军------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第一位。名好,“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上称“妇好”、“后妇好”,“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商王朝的后人们还尊称她“母辛”、“妣辛”。甲骨文中有200多条卜辞与妇好有关,内容涉及其祭祀、征战等方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在宫廷祭祀先祖,对外征战打仗。这两件神圣的大事被妇好一肩挑之。    商朝祭祀活动通常由地位较高的奴隶主来主持。妇好则因很好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品德而经营受商王之命主持各种非常重要的祭典活动,育读祭文。她的虔诚感化了许多王公贵族,博得了他们的信赖。她被商王任命为卜官,刻写卜辞,参与朝政决策,利用神权为商王朝服务,从而成为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妇好多次率兵征伐土方、羌方、人方和巴方等国以开辟商王朝疆土,是武丁时期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不少男性将军都属她领导,著名将领沚、侯告等都在其麾下。卜辞有“登妇好三千,等旅万乎伐羌”的记载,则是对妇好作为杰出女军事家的真实写照。妇好具有文治武功的才能,这段卜辞记载了她带领所属三千军队和其他士兵一万人征伐羌国,俘获大批羌人。在对巴方作战中,她布阵设伏,断巴军退路,武丁自东面击溃巴军并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成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在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人方等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征战中,她也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浴血沙场,劳苦功高,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成为朝中擎柱。妇好墓中出土的两件铸有“妇好”铭文的青铜钺,形体巨大,装饰华丽,是商王派她出征时授予的“尚方宝剑”,也是她拥有兵权的象征物。妇好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使武丁时期的商王朝达到极盛时代。
妇好因军旅之劳英年早逝,仅活33岁。史书记载为“积劳成疾”,生卒年代和死因不祥。有资料说妇好死于公元前1200年。那时作战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妇好虽为将领但也要上阵作战,或阵亡或死于暗伤复发都有可能。从翻译的甲骨文还看到: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妇好因难产而去世也成一种可能。武丁为厚葬妇好,没把她葬在洹河北岸的王陵区,而葬在了自己的宫殿区。他还率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一次次大规模祭祀和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汤这三位先商王,祈愿亡妻深达幽冥,身边有三位伟大的先人照看。
妇好所处年代太过久远,那时尚未发明纸张和印刷术,寥寥甲骨文的记载实在太过简约。可以想象,如果以后世的文明程度记载妇好的丰功伟业,妇好必然会像后来的花木兰、穆桂英等巾帼英雄那样,成为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李惠莉)
姬昌
姬昌,即周文王,殷商时周族人的领袖。由于他笃行仁政,尊老爱幼,招贤纳士,深受周族人民的喜爱。同时,周围一些小部落也纷纷向他投靠,周族势力日益扩大。殷纣王看到这一切,心里十分不安。他害怕周族的强大,更害怕姬昌谋反。于是就把他召到京畿,把他囚禁在了羑里(今汤阴县羑里城),使之与族人隔绝。姬昌被囚禁期间,以其大智若愚的气魄,披沥七载,发奋钻研中华瑰宝先天八卦,融入天、地、人之关系,并进而推演为64卦,即被后世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部古老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西方学者称其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巨著”。后来,姬昌获释,并被纣王封为“西伯”。在他的领导下,周族人更加强大起来,终于在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时,打败了殷纣王,建立了另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周。
师般
在武丁时期,有一位有名的人物,名字收师般。关于师般的名字,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说“师”是“老师”的意思,因为师般原是武丁的老师,所以叫“师般”;有人说:“师”是“军旅”的意思,因为师般是带兵的将领,所以叫“师般”。不管“师般”的“师”字怎么解释,师般这个人确实存在。从安阳师院编辑的《甲骨文电子字典》中,可以搜集到近百条关于师般活动的卜辞。这些珍贵的资料就是师般这个人的原始档案。
在后世文献中,关于师般的记载可以从《书经》里找到:“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意思是说,历代辅助明君的人,在武丁时期,便有像“甘盘”这样的人物。这里的“甘盘”,据历史学家考证,就是本文说的“师般”。今本《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意思是说,(小乙)六年的时候,小乙命令他的嫡长子武丁住在黄河边,拜甘盘为师学习。
后世文献中的记载,实际上都是把当时的传说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些都不是最直接的材料,甲骨文中的记载才是商代第一手材料。
对于师般的记载,根据近百条卜辞,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师般是商朝武丁时期的一员名将。《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6209片,反映了武丁时期一次重要征伐逤方的战争。逤方是位于商朝西北的一个方国,长期与商王朝为敌。《合集》6209片记载的这次战争,是武丁亲征,出征前举行祭祖,点名让三员名将出击,其中就有师般。
第二,师般又是武丁时期的一名文职重臣。朝廷经常有许多重大事情需要派遣大臣去办。师般“叶王事”的卜辞,屡见不鲜。所谓“叶王事”就是“勤王事”。王室有事,臣下为之效劳,就是“勤王事”。顺般经常作为朝廷奉命出使,可见地位的显赫,例如《合集》8836片:“戊辰卜,宾,贞乎师般取于夫。”辞意是:戊辰这天占卜,贞人宾贞问:“召唤师般前往夫地催缴贡赋,可顺利吗?”
第三,师般更是武丁身边的心腹近臣。师般在朝廷上不仅拥有文武大权,在武丁的心中还是关键时刻的依靠对象。武丁时有个王子叫子画,原来很忠诚,掌握一定兵权。后来他背叛朝廷,武丁就派人杀死他,派去的好几个人中就有师般。《合集》32900片说:“……王令师般……师般途子画。”“途”,假借作“屠”。辞意是:商王(即武丁)命令师般杀死子画。此外,武丁还亲自为师般占卜。如《合集》4226片说:“贞师般其有祸?”辞意是:贞问师般会有灾难降临吗?
从有关师股的大量卜辞中可以看出:师股是武丁驾前重要的辅弼之臣。甲骨文中没有宰相的说法,从师般的活动及与武丁的关系看,用后世的说法,师般该是武丁时期的一位名相。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郭青萍 刘永革)
圣人傅说
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圣人的,不是孔夫子和关羽,而是傅说(音悦)。他比孔夫子早生800多年,得到圣人称号则早了2000多年。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大宰相,他于公元前1135年出生在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太臣村一个卑贱的奴隶家庭。当时的奴隶是不准有姓氏的,只有官员和臣民在对帝王有功时,皇帝才赐姓。傅说虽生于奴隶之家却天资聪明,勤学好问,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商代气候温暖,雨水多降,水涝成灾,通往中原的运盐古道常被洪水冲断,商王朝就从四方征召奴隶筑路防洪以保盐路通畅。傅说被征,在筑路中发明了“版筑”技术,彻底改变了奴隶们的劳动状态,使他们的工效大大提高,他也以此轰动朝野,闻名天下。
正以布衣身份云游四方拜访名人的武丁见到这位没名没姓的奴隶,看他气宇轩昂,仪表不凡,通天文知地理,谙人世懂阴阳,问之对答如流,且所讲道理深刻,便认定此人必是大贤。但商代祖规戒律严谨,贵贱等级分明,奴隶平民不能入朝为官,武丁便绞尽脑汁让这个奴隶入朝为相。商代人十分相信鬼神,他对文武百官说自己梦见上天赐与他一位贤人来辅佐治理国家,却无人相信,武丁令画师将“梦中圣人”的相貌画出来,朝廷官员无一能对上号,便派大臣郑达天下搜寻。终于在傅岩(也叫傅险,今山西平陆县城郊东部圣人涧)山上找到这位“梦中圣人”,武丁赐他傅姓,又因特别高兴而赐名说(悦),并封为宰相。
公元前1427年,任宰相的傅说不负朝廷重望,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从整饬朝纲入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从王室开刀,推行新政。他向武丁提出振兴商朝的方略------《傅说三篇》,建议武丁政治上要任人唯贤、不分贵贱,要把贤人光、吴、并、望乘和妇好全都委以重任;军事上要强化武功训练,装备军事,征服鬼、土、荆四方国家以开拓疆域,并要加强周边防御,巩固王朝领土;经济上要掠夺奴隶和财物,增加国家收入,还要减徭役,轻薄赋。“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
傅说为相50年,其献给武丁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南到长江流域,北到燕山,西到陕西,东达海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奴隶制国家。彪炳史册的傅说在世就被称为“圣人”。享年89岁的傅说,死后葬在其故里圣人涧马跑泉边。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家乡人民曾为他建过三座“傅相祠”。位于林虑山的王相岩,传说3300年前武丁和傅说曾在这里的悬崖岩洞居住过,王者、相者住过的地方叫王相岩,住过的村叫王相村,绝壁崖头的千年古橡树叫王相树,他们到过的山岭叫王相岭,经常来往的山沟沟,沟口叫王相口,用过的水井叫相井,傅说占卜坐的石椅叫王相椅,后人还在这里建了傅说雕像。
在不少史料中记载,傅说死后变成了神,化成一颗星宿叫“傅说星”。屈原的《远游》中说:“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之一”。《庄子·大崇师》中说:“傅说是亡,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车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晋书·天文志》中说:“傅说 一星,在尾后,傅说主章祝,巫官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傅说诞辰日,他的故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官祭大典,四面八方的傅说后人载歌载舞,表达对先贤的祝福和崇敬。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李惠莉)
箕子
箕子,商朝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原名胥余,因封于箕,爵为子,故称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商末三贤。
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巫学家及其“占卜”宗师,其专职是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授时制历,并以此指导国家的农事、渔牧或者出征讨伐活动。箕子观测天象的地方据说在他的封地“箕”地(今山西陵川箕子山)。箕子谙熟占卜和阴阳历法,商纣王曾向他询问时辰,先秦文献《韩非子》载:商纣王在朝歌宫中整日整夜地寻欢作乐,弄得连时辰也搞不清了,就问身边的人,谁也说不明白,只好派人去问天道,箕子向他系统地讲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等共九项,都是人道。《尚书·洪范篇》也记载了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时箕子大讲天道五行之事。南北朝时范晔在写《后汉书》时,还将天象观测和阴阳卜筮称作“箕子之术”。
纣王当政后,箕子曾官居太师,辅佐朝政。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越来越荒淫残暴。比干、箕子、微子、辛甲等大臣纷纷向纣王进谏,纣王执意不听。比干因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无奈之下,箕子为保全性命就佯狂披发为奴,隐而鼓琴自悲为乐;一说“箕子漆身为厉(麻风)以避杀身之祸”,后来纣王下令将他囚禁起来。
周武王灭商之后,命如公将他释放出来,并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道,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好言安慰,请他归顺大周,但是箕子宁死不降,要远走辽东。周武王无奈,并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朝鲜侯,并免行君臣之礼。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德,临行前写了一篇《洪范》给武王。文章中详细总结了殷商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奉劝武王一定要实行仁政。《洪范》篇实际上是周武王克殷之后,造访箕子时向他询问治国方略的记录,也是箕子写下的治国纲领。在这篇文章中箕子已经提出了“民主”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的思想。
后来箕子自封地朝鲜返回国内去朝拜西周王朝时经过故地朝歌,看到曾经高大威严的王宫成了一片废墟,荒凉败落、长满禾黍,伤感悲痛之余就写了一首《麦秀歌》,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儿好仇。”诗意大致是:“(朝歌田野)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也染绿大地,你这个顽劣的小孩呀,不和我友好自顾瞎淘气。(朝歌大地)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已染绿大地,你这个可恶的小孩呀,不听我的话落下啥结局!”十分真实、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当时的情感,殷朝的旧民听到了纷纷为之泣下。他这首诗为后世屈原、杜甫、李煜、陆游、辛弃疾等众多文人所推崇、效仿。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后来专门撰文称颂箕子,尤其对他教化朝鲜、推行道德,做了充分的肯定,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
另有一说周武王灭商,命人将箕子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后,箕子便沿淇子西上,在今山西陵川县境内的太行山深处隐居,周武王为寻访箕子也到过这里。《陵川县志》与《山西通志》中载:“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访以治道,于此纳履焉”。今陵川境内有箕子山,箕子册上有谋棋崔,册上布满了黑白分明的小石子,圆滑光洁,像围棋子。传说箕子在这里发明了围棋,与仙人对弈,此山故名谋棋山。当地民间现仍保留有远古“占方”棋类,流传着箕子在该地弈棋的远古传说。箕子山上不但有谋棋岭,而且还有箕子洞。据说当年箕子洞的顶壁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许多灰白色圆点,形状如围棋一般,或者说更像一幅古代星象图。箕子山古时有巨石,石上留有巨人足印,据说这足印也是箕子当年所留。
箕子死后葬在了梁国之蒙县,其墓地被后人称为“箕子冢”。朝鲜半岛的人民也纷纷建庙来纪念他,平壤市内至今仍有箕子陵。1996年秋天,韩国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心道文到郑州办事,还专程赶淇县箕子庙认祖归宗,献上自己深深的敬意。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王秀萍)
比干------千古直谏第一人
比干(公元前1092年---前1029年),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代贵族,商朝第十五代王太丁(文丁)帝的儿子,十六代王帝乙的亲弟弟,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据《孟子杂记》载:“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可见,比干本名干,因受封于比(今山东省曲阜一带),故名比干。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受封的王,又同时担任当时的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比干是商代以死谏君的忠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他和箕子、微子尽心尽力辅佐纣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并称为商末三贤,孔子则尊其为“殷三仁”。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曾把他和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但同时也是纣王王位的积极争取者。《尚书·微子篇》载:帝乙在位时间很短,病重期间,曾宣比干、箕子等进宫商议继承王位之事。箕子劝帝乙立长子微子为王位继承人,比干却力荐次子帝辛(即后来的纣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议。最后,帝乙采纳比干的建议立辛为王位继承人。帝乙病重期间,比干曾向鬼神祈祷,保佑哥哥身体健康,并许愿只要哥哥能够恢复健康,自己情愿代之以死。比干的心肠深深感动了纣王,纣王曾经对他格外尊敬。
帝乙死后,纣王取位,比干全力辅佐纣王治理国家。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坦言地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纣王无言以对,脑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土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削蹄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比干死后,葬于朝歌城南三十五里之王畿上。今卫辉市城北约7.5公里顿坊店乡,有一座小山一样的大土冢,就是比干墓。该村也因存有比干庙(墓)而命名比干庙村。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比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臣,应予以褒奖,就在比干墓地汲县为比干封了墓,《尚书·武成篇》中曾记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北魏时孝文帝因墓建庙,后世历朝帝王又多次对墓地进行修建。
“比干剖心”的故事在民间妇孺皆知、长传不衰。传说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南行。他知道南行之地(今河南新乡县),就会长出心来。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妇人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就会死!”比干听后,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骤然间,天地皆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埋于土中,人称之“天葬墓”。今天,每到绿叶返青之时,比干的坟墓上都会长满三个叶的没心菜,传说这种没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的,墓地周围的古柏,因悲伤过度都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后来都变成了“弯柏”。
如今,3000年过去了,虽然比干的躯体早已化作一抔尘土,然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永留人间、名垂青史。后人“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更使我们对一代忠臣肃然起敬。
比干还是林氏先祖。传说比干被挖心后,其妻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姓,史称林坚,他也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王秀萍)
微子
微子,商代贵族,生于商末周初,末代王帝辛(商纣王)同父异母哥哥。本名启,因为封在微,爵位属于子,所以叫微子。微子仁慈贤明、德行高尚。按照商代“父终长子即位”的继承法,微子本应继承太丁帝的王位,但由于微子的母亲不是太丁(文丁)帝的正妃,所以微子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就遭到以比干为首的一部分大臣的反对。最后,帝乙采纳了比干的建议,立帝辛为王位继承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商王室已颇讲嫡庶。微子虽为长子,因庶出不得立,纣为正后所生,虽非长子,却可以继承王位。纣即位后,微子并没有因王位之争而对纣王有所偏见,相反,却是一心一意与比干、箕子等人一起辅佐纣王。
微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面对纣王的暴政,微子心中充满了焦虑和困惑。为维护殷王朝的统治,他曾多次规劝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充耳不闻。无奈之下,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公元前1047年(帝辛三十二年),周武王观狮于孟津,准备伐商,纣王急召微子、箕子及攸侯喜(攸,同条,地名;侯是爵位,喜是人名)等勤王,但为时已晚。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微子手持祖先的祭器来到军门,脱去上衣,露出臂膀,反缚着双手,跪着前行,向武王投降,武王亲自给他解绑。
武王灭商建周后,一方面在周朝内部大封功臣谋士;另一方面又对商朝的遗民采取安抚措施,将箕子封于朝鲜,又下令纣王的儿子武庚(字禄父)统帅殷商的旧民,统治殷商都城附近的地方和俾守商祀。没过多久,武王病死。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在此困境下,其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便以王叔身份摄政。同宗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便勾结殷纣王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企图复辟。周公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服了殷的余民。
周公平武庚、管叔、蔡叔之乱后,为加强对殷商旧地和遗民的有效统治,便借此机会继周初武王分封诸侯后,进行第二次大分封。将武庚、管叔、蔡叔所管辖的殷遗民一分为三:一部分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国号卫;一部分曾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或愿意臣服的殷商贵族则迁进成周洛邑;一部分封给了微子,让他遵从商朝旧典建立宋国,管理商朝的遗民,允许他们继续保留宗庙,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都睢阳,封地在今商丘东,其地理范围大致在今河南东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东、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
成王封微子为诸侯,一方面是因为周室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存亡兴灭”的至德,尊崇殷商的后裔;另一方面是由于微子仁慈、贤明,深受商族遗民的爱戴;再则,因为微子建立的宋国保存商代的文化传统最多,被看做古代礼制的典范,受到各路诸侯的尊重。成王此举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同时也彻底消除了殷商遗民复辟的隐患。微子建立宋国后,曾到周王朝去拜见天子。今存古歌《有客》一首与微子有关,《诗序》载:“《有客》,微子来见祖庙也”,也就是说这首歌是微子来朝周祖庙后,周王设宴钱行时所唱的乐歌。微子死后,葬在他封地的一处小山上,人们称作微子山。今微山县境内还存有微子的奠地,后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仁慈、贤明的殷商遗民,足见微子品性之高尚。
(安阳师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王秀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殷商绎史(下)
妇好与商王武丁的爱情故事很名,但真相让你浪漫不起来!
武丁和他的妇人们
信阳博物馆三
关于殷商王朝的10个知识点,观影必备!
一片甲骨的惦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