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对重庆高山蔬菜产业的调研与思考
重庆的高山蔬菜,是指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宜耕地种植的商品蔬菜。重庆市所处的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是全国高山蔬菜优势产区,有较长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重庆市高山蔬菜在保障夏季蔬菜均衡供应、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赴位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部分区县,对高山蔬菜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武隆区高山黄瓜基地
一、重庆市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增市场供给。我国高山蔬菜种植自古有之,传统的高山蔬菜为零星、粗放种植,主要为山区农民自给自足。高山蔬菜的规模化、商品化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高山蔬菜分布在三大区域,即中部长江流域,北部坝上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西部云贵、青藏高原;覆盖18个省(市)、120个市县,基地面积3000多万亩,常年播种面积4500多万亩,产量9500多万吨,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蔬菜总量的13.65%12.68%。重庆高山蔬菜规模化种植起步较晚,2008年,重庆市提出并支持发展以原武隆县(现武隆区)为重点的高山蔬菜产业带。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23年,全市有17个区县种植高山蔬菜,基地面积49.25万亩,播种面积129.45万亩,产量217.87万吨,在蔬菜产业中占比分别为21.8%10.1%9.2%。特别是其主打品种在7-10月上市,为缓解全市“秋淡”蔬菜市场供求矛盾、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增田园美景。重庆市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在高山区域种植蔬菜,为山区增加绿色,变郁郁葱葱的蔬菜田园为美丽的蔬菜公园,为山区增添独特的风景线;同时,郁闭的蔬菜为裸露的山地土壤盖上了厚厚的绿色“被褥”,有效保护了山区脆弱的自然生态,减少了水土流失。近年来,重庆武隆、奉节、彭水等区县的高山蔬菜基地,利用冬季空闲地种植甘蓝、白菜、花菜、榨菜、菠菜、萝卜、宽帮青菜等耐寒越冬绿叶蔬菜,为昔日冬季的山区黄土地,披上亮丽的新绿装,扮靓了山区冬季田园,美化了山区环境,装点了山村乡野。
武隆区高山辣椒长势喜人
3.增农民收入。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为高寒山区农民群众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据重庆市农科院调研数据,全市高山蔬菜亩均产值9800多元,因区域和品种及年度市场价格差异,全市种植高山蔬菜亩纯收益4005000元不等,其中城口县因远离市区,交通相对闭塞,物流成本较高,外地蔬菜较少,生产的高山蔬菜全部就地销售,纯收益高达5000元以上。武隆区双河镇荞子村凉水组张文勇,全家3口人,2023年种植高山蔬菜20亩,高品质番茄2亩,获纯收入11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开州区河堰镇倪家村5组王诗明,种植高山蔬菜65亩,年收入30多万元。高山蔬菜产业吸引了大批业主,带动农民就地务工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奉节县鑫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海拔12001800米的龙桥乡,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模式建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采用“资金土地入股”“二次分红返利”等模式,带动1200余农户规模种植高山蔬菜7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000余亩,同时,通过基地种植、冷链加工、蔬菜销售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00多人务工,年支付务工工资800万元以上。
4.增乡村人才。发展高山蔬菜,吸引吸纳了大批人才,为产业发展贡献智慧、贡献力量。方智远、李天来、向仲怀等院士均亲临重庆市武隆区高山蔬菜基地指导,大幅提升高山蔬菜产业科技含量。重庆市农科院与武隆区联合成立高山蔬菜研究所,一批专家入驻高山蔬菜基地。同时,通过鲁渝合作,在高山蔬菜研究所成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鲁渝协作工作站”,吸引重庆、山东蔬菜专家共9人在武隆常年从事高山蔬菜研究,其中山东省4人。重庆最大的水果销售商之一的重庆果琳鑫园科技有限公司秦洪伟,率公司成熟的销售团队与武隆区合作,2023年在双河镇打造武隆高山番茄谷,总规模近2000亩,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带动帮助周边农户销售高山蔬菜260多万元,成为当地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常年种植高山蔬菜2000多亩,全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留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出生于1982年的该村2社李祥彬,2004年从部队复员回村,从事高山蔬菜种植,在番茄、豇豆、茄子、辣椒等高价值蔬菜种植方面潜心观察摸索研究,收获了自己独特的种植经验。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的“90后”刘青山,大学毕业后于20186月来到重庆市巫溪县,在塘坊镇打造200多亩高山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并通过订单,带动塘坊及文峰、朝阳、尖山等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辣椒1000余亩、甜玉米800余亩,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
巫溪县高山辣椒种植基地
5.增产业业态。高山蔬菜基地发挥山区避暑纳凉优势,打造休闲观光瓜果长廊、彩色观光菜田、开心农场等,建设“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游客观光旅游、采摘体验、休闲避暑。重庆果琳鑫园科技有限公司在武隆区双河镇流转土地建设营运的500亩高山番茄基地,吸引30余万游客观光采摘,采摘金额80余万元。高山蔬菜产业也带来了蔬菜加工业的兴起,武隆区培育蔬菜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石柱县的莼菜加工、奉节县的酸菜和泡菜加工等也有一定规模。
二、重庆市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前景广阔
1.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是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重庆市高山蔬菜产业均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区,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交通物流、气候特点等制约了一些产业的发展,而高山蔬菜产业将一些限制性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为山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好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2.高山蔬菜本身具有内在品质优良的优势。高山蔬菜所处高海拔区域,自然生态良好,冬季严寒,病虫害越冬基数低,病虫害发生率相应较低,加之复种指数低,因此,化肥农药施用相对较少,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蔬菜产品优质安全,被业界专家誉为“优质蔬菜的代名词”。
3.发展高山蔬菜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710月,我国蔬菜主产区的夏季蔬菜陆续进入收尾季节,全国蔬菜市场供给相对短缺,需要高山蔬菜承担“上菜下运”职能弥补市场空缺,保障市场供给。而全国高山蔬菜发展历史较短,规模较小,高山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在蔬菜产业中的比重分别只有13.65%12.68%,重庆占比更低,仅为10.1%9.2%。以重庆月度产量为例,2023710月蔬菜产量为709.47万吨,月均177.36万吨,最低的10月仅为149.14万吨,而全年月均产量为197.4万吨,若要补上这一缺口,则需高山蔬菜增加产量80余万吨,可扩大种植面积47万亩以上。夏季收获的番茄、辣椒、茄子、豇豆等茄果类、豆类高山蔬菜耐运输,还可打入全国大市场,成为重庆蔬菜产业新的增长点。
4.发展高山蔬菜还有较大潜力可挖。一是土地空间潜力。重庆市山区耕地资源丰富,受气候条件限制,大多山区冬季耕地闲置。特别是重庆市100万亩烟叶产业带,常年种植烟叶40多万亩,蓄水设施、耕作道路、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配套,但大多在冬季尚未利用,完全可以种植一季萝卜、白菜或羊肚菌等耐寒越冬蔬菜、食用菌。二是加工需求潜力。目前,一方面,高山蔬菜产区加工尚是突出短板,制约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如在高山蔬菜集中区适量布局蔬菜加工业,将有力促进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重庆市也面临蔬菜加工原料不足的问题,如重庆榨菜加工所需青菜头缺口就在100万吨以上,需从四川等地调入。如高山蔬菜基地特别是烟叶基地冬季种植一季青菜头,则可扩大种植30万亩以上,填补全市榨菜加工的原料缺口,加上青菜头鲜销的广阔市场,还可适度扩大高山青菜头种植规模。
酉阳县高山辣椒基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基础设施配套。一是自然条件较差。高山蔬菜产区地处山区,位置偏僻,海拔800米以上,没有干道公路通达,没有水量充沛的河流和地下水资源。二是配套基础设施不足。高标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少,90%以上的基地缺蓄水设施、灌溉管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田间耕作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也严重不足。三是装备落后。高山蔬菜种植需要的育苗设施大棚,全市仅5000余亩,仅占全市蔬菜设施大棚的1.7%,且90%以上布局在武隆区。智能化装备、水肥药一体化等设施及起垄、施肥、覆膜、采收等机械装备几乎为“空白”。
2.缺有效科技服务。一是技术人员少。重庆市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数量少,区县农技服务部门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一般只有12人,有的区县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武隆区是重庆市高山蔬菜发展规模最大的区,全区高山蔬菜基地面积20万亩,2023年种植面积28万亩,区农业农村委从事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人员也仅有4名,还要负责十分繁杂的行政事务工作。开州区河堰镇种植高山蔬菜5000多亩,最远的蔬菜基地村距镇政府20多千米,全镇蔬菜技术人员仅2人。二是技术难题多。武隆、丰都、涪陵、石柱多年种植高山蔬菜的基地,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面积近年逐步增大,已达3万亩以上,近5000亩蔬菜基地由于根肿病不能种植十字花科蔬菜。重庆市农科院联合山东省农科院攻关,筛选出抗根肿病十字花科蔬菜品种,并进行示范种植。武隆区安排资金,对种植农户承诺收益,但农户担心受损而不愿接受新品种。三是成果转化不及时。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筛选出适合高山栽培的蔬菜品种1739个,集成、研发新技术16套,编制、发布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地方标准10项、技术规程17项。但万州、开州、城口等高山蔬菜基地区县的种植农户却基本不知晓这些成果,还在为品种选择等犯愁,且普遍存在种植茬口不科学不合理、育苗方式传统落后效果较差、栽培技术不配套不先进、病虫害防治不规范等问题,已有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及时充分的转化应用。
3.缺完整产业链条。重庆市高山蔬菜产业,尚缺完整产业链条。一是在生产方面。专业育苗场少,全市高山蔬菜仅武陵山区有6个集约化育苗场,面积不到200亩,即使春、秋两季100%投入使用,也仅能覆盖5.5万亩种植面积。此外,专用农机、专配肥料等也还是“空白”。二是在加工方面。由于无高山蔬菜精深加工布局,全市包括高山蔬菜基地、烟叶基地近50万亩的适种区域,本可在冬季种植一季萝卜、青菜头等加工鲜食兼用蔬菜,但因交通区位条件差、担心产品鲜销困难而被迫放弃种植。此外,产地预冷、采后商品化处理、储藏保鲜、冷链运输等加工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三是销售方面。缺乏销售服务主体,基本依靠自产自销和经销商上门收购,毫无销售定价话语权;销售渠道单一,除少量销往市外市场外,多数以本市甚至本区县为主,销售半径小,销售渠道分布集中,竞争压力大。
4.缺完善组织体系。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重庆市高山蔬菜产业,均为业主或农户一家一户自主经营、自谋发展,业主单打独斗、农户各自为阵,镇乡、村社未能将种植业主有效组织起来联动发展。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品种选择心中无数、随意性大,导致零星分散、不能产生规模效应;栽培技术各自摸索,生产水平整体不高,导致单产较低,效益未能发挥到应有水平;销售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闯市场能力弱。二是现有合作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地方建成的专业合作组织,也未能有效发挥应有的组织作用。如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2013年成立的竹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有会员300多户,但未能将会员组织起来,也未能为会员开展生产销售等服务工作。
四、思考与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高山蔬菜作为重庆市蔬菜产业新的增长点和促进山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整合农田建设、水利、交通、农机、设施农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等资金资源,在全市高山蔬菜基地相对集中区域,统筹规划建设蓄水设施、灌溉管网、田间耕作道路等基础工程,装备集中育苗大棚、避雨设施、宜耕机械、杀虫灯等农业设施,提升高山蔬菜基地综合产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强化科技服务。“织网连线”,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高山蔬菜科技服务网络。市农科院、市农技推广总站加强与高山蔬菜基地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度,尽快将成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区县派出科技特派员,服务高山蔬菜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基地农户、种植业主掌握高山蔬菜种植技术,提高基地科技水平。基地区县、乡镇农技人员包片包业主包农户,及时帮助指导解决服务高山蔬菜基地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基地村社干部、种植大户中培养技术骨干和“土专家”,帮助基地种植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提高高山蔬菜基地种植水平。
武隆高山番茄基地
3.补齐产业链条。持续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大高山蔬菜科技研发投入,在适宜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研究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而持续的科技支撑。支持高山蔬菜基地市场主体建设适度规模集中商品化育苗场,提升育苗科技含量,带动提高蔬菜种植水平。以全市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在高山蔬菜基地布局采后初加工,在基地区县农产品加工园区、食品工业园区适时布局精深加工,带动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打造高山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宣传推介,加强预冷、仓储、冷链运输等销售设施建设,畅通产销预警信息,加强产销对接,扩大销售半径,全链条带动高山蔬菜产业效益提升。
4.提升组织化程度。加强对高山蔬菜基地乡镇、村社的指导,支持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工、销售等方面提升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有效对接,组织种植业主、农户按市场需求、加工产能等,布局对路品种、交流种植实用技术、统一代购生产资料、组织产品销售等,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助力乡村振兴。

刊于2024年2,作者为: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马 平

稿njkjzzs@126.com,广稿。


END

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峨眉山市:高山蔬菜 山区农民致富新产业
古浪县:高原蔬菜食用菌 助山区农民增收
中国每种3棵大白菜,就有一棵的种子来自济源凤凰网河南
璧山:重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特别报道 | 屏南:沃野奏欢歌 乡村焕活力
募阳村:山区香葱种植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