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评《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

内容摘要:白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内容上紧扣爱情的主题,尤其是对爱情和死亡之间的张力把握准确,在写作中对十四行诗的起承转合过渡巧妙,技巧上更是对传统十四行诗进行了继承和超越,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关键词:十四行诗 爱情和死亡 用典 押韵
  
  十四行诗作为西方经典的诗歌体式,在起源上同中国诗歌相近,原本也是有曲调配合的一种民歌。文艺复兴时期,在它的诞生地,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采用这一体裁发表了许多歌颂爱情的作品,使得十四行诗逐渐地开始向文人抒情诗转变,到了十六世纪后半期,十四行诗逐渐地被英国宫廷诗人移植,并在英国诗坛上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尤其是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问世以来,十四行诗更是被后代诗人所推崇,并且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诗人。但是在十四行诗这一以爱情为主要中心的领域之内,一直鲜有女性诗人的声音,直至十九世纪,在这个以男性为主要统治者的阵地上,突现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即著名的白朗宁夫人。
  《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是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品,集子的最后完成时间是1846年9月。在1847年发表时并没有公开发行,而是由私人印行了少数本子,甚至连书名也没有。直至1850年才公开发表,名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当时共有四十三首,至1856年第三版时,诗人增加了《过去与将来》这首,成为四十四首,最终形成这一组诗的定本。这个集子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足以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相媲美的作品,从而也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通览这44首作品,其核心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爱情进行写作的。爱情,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论是慷慨激昂,还是缠绵悱恻,都是它的书写表达形式。然而,在白朗宁夫人这部诗集中,对爱情的歌颂,同其他诗人的十四行诗相比较起来,既有着坚韧不屈的为爱奋斗的精神,也有着含情脉脉的低声诉说,形成了诗人自己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首先,关于诗歌爱情中心的表达这一核心,白朗宁夫人总是能做到在每一作品中都恰到好处的实现一个思想感情转变的清新脉络,从而能够凸显出诗人思想的深度和感情的饱满。以诗集的第三十二首《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来》为例来看,诗的开端马上就点出了第一个主题:“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来,第一次照上/你爱的盟约,我就预期着明月/来解除那情节、系的太早太急”,这分明是对爱情的疑虑,并以此为线索引出该主题的发展:对爱情的绝望,诗人无奈的诉说“我只怕爱的容易、就容易失望,我哪象/让你爱慕的人!——却象一具哑涩/破损的弦琴、配不上你那么清澈/美妙的歌声!而这琴,匆忙里给用上,一发出沙沙的音,就给恼恨地/扔下。”但正是在这情感的低谷中,发生了关键的转折,迎来了第二个主题:“我这么说,并不曾亏待/自己,可是我冤了你。在乐圣的/手里,一张破琴也可以流出完美/和谐的韵律”,这是绝望之中的惊讶,接下来则进入了由惊讶而产生的对爱情的信仰之中,“而凭一张弓,真诚的/灵魂,可以在勒索、也同时在溺爱”。在这首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起承转合的情感线索,从而更加彰显出诗人的感情涌动。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除却在每一首作品中进行连贯的感情表达外,在整部诗集中,也同样清晰地呈现着这种起承转合的情感轨迹,进一步扩展白朗宁夫人的感情世界,从而使这一整部诗集成为白朗宁夫人的爱情自传的诗体演绎。
  其次,白朗宁夫人在对爱情进行热切的歌颂与追求中,常常把“死亡”和“爱情”进行有机的联系。这种通过和死亡作斗争,来表达对爱情追求的决心的方式,和白朗宁夫人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十五岁时,诗人因为骑马而跌损了脊椎,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被禁锢在病床上,和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做着艰难的抗争。是爱情的到来,才使得这种抗争更添了关键的力量。
  理所当然,这种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就被反映在了诗集当中。在整部诗集的开头,“死亡”和“爱情”这一对立关系就同时出现,纠结在一起进行反复的较量。在第一首中诗人就写道:“我看见,那欢乐的岁月、哀伤的岁月——我自己的年华,把一片片黑影连接着/掠过我的身。紧接着,我就觉察/(我哭了)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在移动,而且一把抓住了我的发/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这回是谁逮住你?猜!’”此时的诗人“只是在挣扎”,做出了“死”的回答,然而在那银铃似的回音响起之时,一个意外的结果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不是死,是爱!”对于这样的爱情来说,诗人所要面对的考验和阻力更是巨大的。要想得到美好的爱情,所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诗人已经决心要接受这份可贵的爱情,就算是“那昏黑的诅咒落上/我的眼皮,挡了你,不让我看见,就算我暝了目,放上沉沉的‘压眼钱’,也不至于那么彻底隔绝”。诗人在此的表达十分清楚,哪怕是死亡来临了,只要有了爱情,无论在哪个世界中,自己都不再孤独。可以说,正是这份爱情,让诗人从一个“老是歪着的头儿——由于/忧郁的癖性——披下来遮掩着泪痕”的生活中振作起来,那种“原以为理尸的剪刀会先把它收去”的想法荡然无存,发出“可不想爱情的名分得到了确认”的惊叹。
  从诗人自身的立场来说,“死亡”并不让人可怕,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还有比“死亡”更让人恐惧的力量在阻挠她对爱情的向往。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发出感叹“唉,比谁都厉害,上帝的那一声‘不行’”,确实,在诗人的生活中,存在着那么一位专横粗暴的上帝——诗人的父亲。这个让诗人敬爱的父亲,同时也是经营牙买加殖民地种植园的奴隶主,他不能想象他的儿女们除了像对上帝那样对他唯命是从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感情活动。在奴隶制名义上废除之后,他在自己的的家庭中却仍然继续着这种野蛮统治。在医生建议让白朗宁夫人去意大利休养时,这位专横的父亲竟然和医生顶撞,认为女儿更应该去的是天国。这对于敢于追求爱情,为妇女维权的诗人来说,父亲所代表的落后的父权制度,更成为不得不反抗的对象,因此诗人决然之下,悄悄的离家出走,和白朗宁一起到了意大利。正如她在诗中所说:“世俗的诽谤离间不了我们,任风波飞扬,也不能动摇那坚贞;我们的手要伸过山岭,互相接触;有那么一天,天空滚到我俩中间,我俩向星辰起誓,还要更加紧握”。这样对爱情追求的坚定情怀,不由让人想起汉代乐府中所说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誓言。
  不屈斗争的信念,终于得到了确认,美丽的爱情战胜了病魔,战胜了死亡,克服了世俗的偏见。在第七首中,诗人发出衷心的赞歌:“站在/那里的我,只道这一回该倒下了,却不料被爱救起,还教给一曲/生命的新歌”。
  另外,诗人在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之时,还非常喜欢用典。“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中国古代诗论早有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一般来说就是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者是有影响的历史情境关系简缩为比较确定的语言,使用在作品的创造之中。从而使简洁的语言能指里包含着深重含蓄的广阔所指意义,进一步在实现文本层面上的凝练性时,在作品深层意义领域也达到更进一步的拓展。恰当的用典,可以古中出新,而不露痕迹,因此历来被诗人们所青睐。对于白朗宁夫人这样一位热爱希腊古典文学,掌握了拉丁文及欧洲多国语言的诗人来说,在十四行诗的写作中,使用典故更是得心应手。
  诗人在表示对生活的绝望的时候,这样表白自己“我,一个凄凉、流浪的/歌手,疲乏的靠着柏树,吟叹在/茫茫的黑暗里”,在此,“柏树”一词就是用典,因为在西方的习俗中,也常用柏树枝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诗人用在这里,其实是为自己时时被死神所威胁作出暗示,进而对于获得爱情的拯救做出了反衬。而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已经到来的爱情仍然犹豫不决的时候说道:“请不要这样指责我:我在你面前/露出一幅太冷静、忧郁的面容;你我原是面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那普照的阳光照不到两人的前额”,在罗马神话中,两面神杰纳斯就是这样,一喜一怒,一正一反。诗人向往爱情,但是家里那位像上帝一样的父亲,又严格限制着诗人,是屈服还是反抗,接受还是拒绝爱情,对诗人来说都是矛盾的煎熬。诸如此类的典故,几乎每一首中都可以找到,充分的彰显着诗人情感的丰富和才华的卓绝之处。
  当然,显示诗人的才华,也并不仅限于这几个方面,相比于莎士比亚式可以七次换韵的十四行诗来说,白朗宁夫人在写作上沿用了古老的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的格律,每行都押韵,在四个韵中回旋反复,这种用韵难度相比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来说是更大的,因此在写作技巧上白朗宁夫人也是更胜一筹。
  因此,说白朗宁夫人可以媲美于莎士比亚,是当之无愧的;说《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是英国文学史的珍品更是无可厚非的。可以说她的作品和随之流传的真挚情感更是世界文学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著与画:梅耶与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 | 叶扬
女作家们|说起爱情,这才是范本
爱情的力量与精神的魅力 白朗宁夫人小传
算来一梦浮生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四)
外国诗歌 >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