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针讲义

http://www.huanghaitao.com/

第三节、火针的取穴(2

    
  “阿是揣摸定位法,即切之思之,思之切之,以侦察为手段,以感应为依据,以揣摸应移变。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名气穴骨孔等,《甲乙》常有陷中”“宛宛中之语。《针灸穴名解》比喻经筋犹如山脉,经络恰似两山之间河川,穴位则是沿河两岸之城池港口,可见空穴”“孔隙之意。所以临床取穴,要注意揣摸探寻空隙之感,避开骨骼、肌腱、血管等,而不能拘泥于骨度分寸或同身尺寸。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首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之《千金要方》,在卷29“灸例第六中言:凡孔穴在身,皆是藏府、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可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由此可见,其本意是灸疗及临时救难时应急而设,并非常规针刺治疗时所用。在灸疗及特殊情况下为抢救而取穴,有时有些误差是允许的,但在针刺治疗中的人为误差则不是应该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因其简便实用,故应用较广泛,如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等。在统编教材及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都这样写到:手指同身寸指医者用自己的手指比量取穴,但应用时应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同时又指出:手指同身寸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我们认为作为教材及国家标准不应有含混之处,否则令学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初学者,取支沟及足三里时,动辄以一夫法比量。且不说医者之手与病者之手相关甚远,即使以患者自身之一夫比量,相符者也很少。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明代张介宾之《图翼》中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则指长,人肥则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临床上除个体差异外,在疾病不同时期,气血运行情况不同,经筋濡养状况也不同,就会有相应的拘挛或舒展而导致腧穴位置随之移动。这样,就可假设不同文献所载腧穴位置的误差,即是腧穴移动变位的结果。腧穴分类之一阿是穴,即是变动的对病经穴。有人认为,经外奇穴如阑尾穴、胆囊穴,不过是宁失其穴,不失其经之足三里、阳陵泉之移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所以阿是穴的定位,千万不能拘泥于固定尺寸,要仔细揣摸穴处皮、肉、筋、骨、脉等,通过指切、按压找出与疾病直接相关的,使病者快然反应的敏感点,要以病者快然及指感来确定腧穴准确位置。
      
此外,在火针疗法中,阿是穴也可称为火针针刺点。火针的针刺点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1
、敏感点:特点是知觉点:表现为痛、麻、木;
    2
、非敏点:特点是非觉点:表现是条索、硬结、粘连;
        
针刺点的部位:
        
针刺点的部位可在经筋上,在肌腱起止点上,在骨面上,在筋膜上,在经络上,因此针刺点的寻位还可以用如下方法寻找。
  1
、肢体静态对称比较法:即在非正常处寻找针刺点。让患者直立、正坐、或平卧等,摆正肢体,上下左右,前后地进行对比观察。
     
⑴ 比形态(粗细、大小、丰薄、平凹、长短、曲直),异常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⑵ 比软硬度,硬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⑶ 比弹性,无弹性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⑷ 比运动功能,功能障碍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⑸ 比力量大小,力量不足者为患处,必有针刺点。
   2
、身体运动寻找法:
        
让患者做身体各部的运动,怎么疼痛怎么动,运动中的最大疼痛处,可寻找到针刺点。
   3
、骨面搜寻法:
         
使患者坦露患处肢体,对疼痛病灶处的骨面进行搜寻,可寻找到针刺点。
   4
、沿经线扣击法:
         
沿着患处及通过患处的经线,进行扣击寻找。即如上所讲的痛点选穴法。选择穴位时不能离开辨证,要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基础上,通过腧穴按压诊断,直接选择指切阿是样敏感穴,即为针刺点。因此处是病之所应,故可直达病所。
    5
、平面浮摸法:
      
对病灶处的表面皮肤进行浮摸,以确定痛点,即针刺点。
      
对针刺点定位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
、要运用寻找针刺点粗、精二步定位法:
   
① 根据骨度尺与病灶进行粗略定位;
   
② 持好针具,于刺针前再精确定位。
    2
、按压皮肤时应避免皮肤的滑动移位,以免针错所确定的痛点部位。
    3
、避免患者体位移动,使所确定的痛点错位,故针刺点定位后,患者的体位不宜再移动。
      
火针取穴顺序
      
火针取穴还要重视顺序问题,即针刺顺序。依不同的病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治疗,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刺顺序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古人对此所论不多,又缺乏今人的系统整理,所以现代针灸书籍及针灸教材很少提及,临床针灸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感到无据可寻。
      
北京针灸医师邵淑娟等人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几十年的临床摸索总结出一套针刺顺序规律,其基本原则是:
      
调理阴阳,顺应自然,护卫正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来抵御疾病。
 一、依证的虚实定序:
           
阴盛阳虚,先背后腹;阴虚阳盛,先下后上;先补其虚,后泻其实。
   
二、依主客经传变定序:
表里同病,先刺主之原,后刺客之络;表里未传,变先补客之原,后泻主之络。
   
三、依病症定序:
   1
、痛症:先远刺,后近刺。如急性胃脘痛,若先刺足三里、梁丘等远道穴,再刺中脘、上脘等局部穴,往往能取得立竿风影的疗效,反之常会加重其痛疼。
   2
中风,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半身不遂发生时,患侧经脉上的腧穴,由于正气虚、邪气实,已难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治疗时,为更有效的调动人体的正气,应先从健侧入手,先刺健侧腧穴,以调补营卫,调理阴阳,运行气血,再刺患侧以泻邪通络,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采用这样的针刺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患肢痉挛(肌张力高)等合并症的发生。
        
毫火针的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除局部选择阿是穴外,再寻经选穴,以相呼应,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
      
《针灸大成》中说:先以墨点记道,使针时无差。目的是保证取穴的准确性。爪法即是如此。故临床上常以手指甲在所取穴位上切压出痕边,做出记号,然后用龙胆紫进行标记;
      
临床上还可用指甲横纵两向切压出字型痕迹,以十字中心为点,进行针刺。
忌以墨汁点画,否则针眼留下黑记。

第三节、火针的取穴(1)

      经络学说是我国历代医学家长期临床实践中反复观察,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而逐渐形成的。经络学说起源很早,但成为有系统的理论学说,还是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学说中,最早计载的《内经》--《领书--经脉篇》,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勾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经路。人体通过经络把各个气官主治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穴位是经络组成的基础,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敏感器官系统,刺激某一穴位通常只对它的器官系统发生影响。针灸实践表明,针灸效应常因施治的穴位不同而不同,如取穴不当,则甚至不起治疗的作用与效果。
        
火针的取穴,离不开押手。押手在火针疗法中是指非持针的手,进针前起着协助确定或稳定腧穴或病灶的作用,出针后起着缓解疼痛的作用。这不同于毫针,还要协助刺手进针,并减少进针过程中的疼痛。所以毫针针刺过程中,要随时体会押手的感觉及针刺的深度。火针押手的作用体现在进针前与出针后,而不在进针过程中,故而火针的押手看似不关紧要,实际至关重要。火针押手的主要作用是刺针的定位。古人云:善针者,信其左,不信其右。所以进行火针治疗前,摸准就显得至关重要。进针时的方向、角度及深浅,全凭手上功夫。此功夫又称为切诊。腧穴下的虚、实,肌肉的丰、薄,压痛点的异状,病灶的深浅等,往往要靠切诊定位。一般而言,凡以病位定深浅的,切诊基本可以定出进针深度的多少。
       “
有诸内必形于外,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经络理论治疗常见病的过程中,在针刺临床检查穴位时,发现有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而这疼痛是一种疾病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的功能障碍。
      
这是因为人体正常的脏腑生理机能,在受到破坏时,就一定会在体表某一部位相应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产生压痛、过敏、肿胀、硬结等现象,这些现象,由于经络在人体内循行部位不同,脏腑在体表,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而且有的反应为局部性的,有的反应为全身性的。
      
压痛点往往是针刺点,而针刺点却不一定都在压痛点上,如有的针刺点在穴位上,在变性的结缔组织上等等。
        
软组织因受到跌、扑、闪、挤、压、割和牵拉等而引起的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在自我修复后遗留下来的神经受损或受压、肌肉萎缩或挛缩、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等造成的酸、麻、胀、痛及功能障碍,造成动态平衡失调,使人体在活动中或在静止状态下,组织器官不能维持体内的力学平衡。
      
人体组织受损伤后,软组织就会发生损伤或炎症,即出现渗出性等炎性反应。肌体约经一个月的静止,结缔组织便会增生而出现粘连、挛缩和疤痕。这是由于疼痛肌体在静止状态下的自身保护,在修复过程中致使局部形成了粘连、挛缩和疤痕,结果使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神经、筋膜之间粘连并卡压了神经或血管,不仅在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疼痛、缺血和缺氧,而且通过疼痛的恶性循环影,也会响到附近的肌肉,导致肌痉挛。多种因素造成了肌肉、韧带、筋膜、肌腱和滑囊的位置及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而破坏了肌体动态与静态的平衡。
        
这些粘连、挛缩和疤痕,在临床上一般能摸到较硬的条索、硬结或团块,但在多种情况下也不尽然。局部的肌痉挛,随症状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病人除了有明显的压痛外,并无硬的条索或结节。多数慢性组织损伤疾病都有一些固定的痛点,也有些点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粘连、挛缩或是疤痕,而是远离病人的患处的病位,如膝关节损伤,痛点在血海穴。
        
当针刺在这些压痛点及有压痛的穴位上时针感强,疗效好。反之针刺在无压痛的穴位时,针感和疗效相对都差一些。在临床工作中,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已确诊的典型病历,着重反复的检查该病有治疗作用的经络和穴位,有意识地去寻找穴位压痛及其规律,形成规范性医疗操作是很有必要性的。
        
切诊常用揣、爪二法。
        
揣穴是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实质就是临床称之为的阿是揣穴法,如果粗讲揣穴,即是根据病情,沿一定的经络走行进行揣摸。火针选穴着重病灶局部,以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选穴。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以指尖深按之,寻找压痛点。以指肚浮淌之,以判断异物的形状,以异物中心为病灶点,故而在揣摸的过程中要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经,勿失其痛的原则;
         
细讲阿是揣穴法,则又分为阿是选穴法阿是揣摸定位法两部分。
阿是选穴法选择穴位时不能离开辨证,要在脏腑、经络辨证基础上,通过腧穴按压诊断,直接选择指切阿是样敏感穴,因为这是病之所应,故可直达病所。
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基础上探压相关诸穴,选择阿是样敏感穴,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即针对性,这在疑难病诊断与治疗上更具有重要意义。
        
如徐州针灸医师周夫瑞先生治疗一中年女病人,患者无明显诱因在行走时突然全身僵硬,四肢姿势固定,卧床后又开始全身震颤,持续1分钟震颤缓解,而又全身僵硬,面色苍白,神志清楚,牙关紧闭,脉细杂乱。急针水沟、合谷、太冲、涌泉、内关无效,继针肝俞、肾俞亦不应,苦思无计,乃探寻背俞诸穴。指触在心俞、厥阴俞之间时却如扳动机关,病人呼好,针入后僵硬、震颤皆立愈。自言病即于此,惜不能言。至此方悟本病面色苍白、脉细杂乱,乃心血不足、子病及母,肝主筋,故病见筋僵筋颤。病本在心,标在肝,故取肝俞不应,内关虽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但长于理气而不长于补虚,故亦不应。随又针足三里以大补气血,加以巩固。随访5年未作。由此可见,临床上除脏腑经络辨证外,尚需穴位辨别以期直达病所。
      
又如其治一老年舌强病人,针哑门、廉泉不效,无奈,遍切与舌咽相关诸经各穴,滑肉门穴下有硬结,按压时病者点头,面有喜色,针入病者即能言。
在揣摸取穴的过程中,我们常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但在火针的治疗中,我的观点是宁失其经,勿失其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也是我三十余年火针临床的经验的总结。
        
在俄罗斯阿穆尔州有一位大货车司机,常年腿痛,在医院做了各项检查,没找出病因,来找我治疗。经查体,我摸出其腰侧有一硬节并有痛感,于是就抓住不放,毫火针二针下去后,让其下地活动活动。他说,这条腿我治了十几年,从未缓解过,今天感到有些舒服了。治疗了半个月,有的同行叽笑我,说把结节扎得像马蜂窝似的,但其硬节消失了,腿痛也痊愈了。

《毫火针》讲座之十

 第四节、火针的刺法(1

      
火针的刺法是适应不同病症的针刺方法。火针经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体内,针尖与针体温度随即急骤冷却下来,这种瞬时导入体内的一定量的高温,是火针独有的经穴激发效应及肌体安全无损的保证。在这一条件下,火针在医疗实践中产生的五彩缤纷的种种刺法,便迈着创新的脚步,纷至沓来。
         
一、按针刺速度、方式分类:火针有速刺、顿刺、留刺、点刺、灼刺和割切、烙熨7种刺法。
   1
、速刺法:速进速出,深达穴中或病灶底部。
火针对准穴位或病灶快速刺入后迅速出针,整个进针过程非常快捷和短暂,仅用1 /10秒便完成针刺操作过程。火针疗法主要以速刺为主。故速刺为最常用的火针刺法之一。操作的关键是针尖的用力一定要和穴位垂直,否则易出现弯针。速刺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用以缓解疼痛,治疗脏腑疾患,调节机体功能。
   2
、顿刺法:速进缓出,深浅皆宜。
乃为停顿之意,暂时停下,不同于停止。犹如书法所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动者为顿笔。顿刺是火针刺入穴位后,保持一定深度不动,滞留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2分钟。这时部分患者可出现热感传导,待热散尽,再缓缓出针;有的将此法与速刺法比较而称其为慢刺法,慢刺法有缓慢进针之嫌;还有的将这种进针的停顿动作称之为按刺法。之,久压不动方以谓之,故称按刺法亦稍见偏差。看来火针疗法的诸多概念与问题确实须要加以规范。
      
顿刺法有其特殊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瘰疬、肿物、囊肿……各种坏死组织和异常增生的一类疾病。也用于需浅刺部位如头皮部及关节浅表处,用来治疗偏瘫及关节炎、滑膜炎等。
   3
、留刺法:速进憩出,深抵穴中。
留刺是针钵刺入穴中后,不出针,留驻穴中,息针数分钟至十几分钟。是毫火针的主要刺法。《针灸大成》中说: “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以留。此种说法是由于当时针具的局限性所致。针体粗长则机械损伤大,蕴含热量多,容易造成肌体损伤严重。毫火针留刺时只留针不运针,既不捻拨,也不提插,待针处微见红晕即可退针。
   4
、点刺法:速刺速出,浅进皮下。
点刺只是用烧透的针尖,轻轻点刺,入皮仅12分深。是复刺的主要针法。
    5
、灼刺法:速刺不进,烙在皮上,稍缓提针。
灼刺针尖轻触皮上,轻缓灼烙,又称点灼,适用针具广范,多用于皮科。
    6
、割切法:平针,不刺不进,深无可及。用烧红的针锋或针体纵向水平烙割,横切之。多用于皮上息肉等。
   
7、烙熨法:平针,针锋落于皮上,贴之不动,以热烙之。用于皮肤久不愈合之溃疡面或较大脓血窦道等。
      
以上7种针法,是火针的最基本的针法,也是火针的基础针法,是母法,由这7种针法,可以繁衍出不尽的针法来。
      
二、按每穴针刺入数次分类:火针有单刺和复刺二种刺法。
    1
、单刺法:每穴只刺1针为单刺。
    2
、复刺法:每穴刺入2针以上者为复刺
        
三、按针刺几何形状分类:有穴刺法、围刺法和灸刺法。
    1
、穴刺法:为单刺,多用于深刺,于穴位或病灶上只刺一针者。刺后其状为一孔眼。
    2
、围刺法:为复刺,多用于浅刺。用火针围绕病灶进行针刺的一种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刺后其状为一圆圈。在病灶周围施以火针可以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围刺法主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患。
    3
、灸刺法:为复刺,使用点刺法或灼刺法。对同一穴位点灼35下,点与点之间互相既不相远,又不重叠,其状呈小三角形或梅花形。多用于头皮、皮下组织薄少之处。
        
四、按针刺方向分类:有直刺法,斜针直刺法及平针割烙法。
    1
、直刺法:与皮肤垂直进针,即针体与皮肤夹角为90度。
    2
、斜针直刺法:使皮肤表面倾斜,针体由上向下垂直进针,针体与皮肤夹角成30度-45度。
    3
、割烙法,沿皮肤水平纵向运针,或割切,或烙熨。针体与皮肤夹角约为15度左右。
      
五、按每穴针刺密度分类:有散刺法和密刺法。
    1
、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火针针刺法。它具有温阳益气,以改善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治麻、止痒、定惊、解痉、止痛。一般每大于15mm刺一针。针具最好选用略粗火针,以点刺或灼刺为宜。
    2
、密刺法:是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火针刺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的密一点,以每针相隔不大于10mm为宜。密刺疗法以足够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病损组织的新陈代谢。此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
    
六、按腧穴性质分类:有痛点刺法、络脉刺法和经穴刺法。
    1
、痛点刺法:在病灶局部或有关穴位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即阿是穴,在痛点上施以火针治疗。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的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可使局部经气畅通、气血运行,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主要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各种神经疼痛。
    2
、络脉刺法: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刺法,恰似放血疗法。用于热症、实症等。
    3
、经穴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辨证,辨经,按经取穴,在经络上施用火针的方法。通过火针对经穴的刺激,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多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
      
七、按体位的不同分类:有体针刺法和耳穴刺法。
体针刺法适用于上述各种火针刺法。耳穴火针刺法,另立一章,单独讲座。

第四节、火针的刺法 (2)

      
《灵枢》记载中根据不同的证候而选取不同的针具,根据不同的针刺部位而采取不同的针刺方式颇多。由于是非同一时期的同一人的经验所记,故所记载的针刺方式,同名同义,异名同义,重叠杂出。梳理一下,《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虽然这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如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以适应十二经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以五脏病变而提出的五刺,但这些刺法基本上都是可以应用于火针。
      
九刺中于不同位置取穴相刺的刺法有6种。其中直接取位的刺法有输刺经刺络刺分刺”4种,分别取输(俞)穴、经脉、络脉和分肉。
间接取位的刺法有纵向远取的远道刺和横向对侧取的巨刺”2种。另外特殊针刺方式的刺法还有3种,即浅皮刺之的毛刺,割切刺之的大写刺和以火烧针的焠刺
      
九刺之法中,只有粹刺与大写刺可将针体烧红而用之吗?显而易见,非也。只要思想树立了创新的观念,九刺之法,均适用于火针针刺,均可以用火针来针刺,你可以试试看。
      
再说十二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所以又称十二节刺。十二刺针法主要表现在不同位置的刺针,不同深度的刺针和一穴多次的刺针。
        
以不同取位的刺法有偶刺(前后偶对)和阴刺(左右同用)2种。
以浅刺形式的刺法有直针刺(沿皮平针刺)、浮刺(沿皮留针刺)和赞刺(直针点刺)3种。
        
以深刺形式的刺法有输刺(深及穴下)和短刺(深及骨上)2种。
以多刺形式的刺法有报刺(一穴多刺)、恢刺(一穴多方向刺)、傍针刺(一穴二针刺)、齐刺(一穴三针刺)和扬刺(一穴五针刺)4种。
        
最后说五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
        
五脏刺有:浅刺于皮,快出于速的半刺有以穴为中心,散刺出血的豹文刺;有多取关、节近处肌腱行刺的关刺;有左右开弓,形似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的合谷刺;有以直为要,直进直出,深刺至骨的输刺
         
纵观《灵枢官针》的九刺十二刺五刺,不难看出,刺法不是固定的,静止的,一层不变的。刺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是以迎合与适应不同疾病的治疗需要而在变化着。
      
各种刺法根据不同病变的不同需要而在变化着,无非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择位而刺,或前后左右,或经脉关节不同位置的变化;
    
二是择度而刺,或深或浅不同程度的变化;
    
三是择形而刺,或点,或线,或圆,或侮花,或三角不同几何形状的变化;
    
四是择数而刺,发针量或一,或二,或三,或五不同针数的变化;
    
五是择向而刺,或皮上,或皮下,不同角度方向的变化;
    
六是将位、度、形、数、向,融汇贯通,交汇一体而刺,或是二项,或是多项的不同配合与组合。
      
火针由于针具的丰富多彩,由于经气激发的高效,由于刺法的精巧灵活,所以,不但大多能够实现《官针》中的刺法,如赞刺类于火针点刺;少针而浅入的毛刺,类同于火针的疏针点刺;输刺类同于毫火针的留刺;短刺类同于火针之顿刺等等。而且还可以有所发挥,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如沿皮刺,又称作横刺的直针刺,是否可以用火针的在皮上进行短线点刺相而代之呢?多针刺是否也可以用以火针的复刺呢?
        
再如报刺(一穴多刺),可理解为一个病灶上的多刺。在针刺病灶压痛点或肌肤间有条状或结节的同时,火针一针出针后,让病人在活动中再找痛点,继而续刺之,一针一动,动中于炳灶处寻找痛点,痛则再刺,至痛止。(要根据病症和患者体质下针,针刺不得过量,即三四针。)
         
总之,如此众多的刺法,怎样才能掌握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临床,善于实践。

 第五节、火针的手法

      
火针的操作手法,包括对火针针具的持针刺针。这是卷舌与平舌的两个不同发音的词,同时也表达了两个不同手法的含义:
        
持针,即用手拿针的方法,当然还有用器具拿针的方法,如止血钳夹持法;
刺针,即使针体进入皮下的操作方法,也被古今针家称之谓进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等。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搞针灸的,你会拿针吗?对他,你一定会嗤之以鼻,不屑回答。
      
如果有人问你,你会拿火针吗?我想你一定会略略犹豫一下,再作回答。因为火针的持法与毫针等其它针具持法是有很大差别的。其最大有差别就是拿针手的指、腕、肘之间的变化。
        
毫针单手持针与进针时,大指与食指唯恐失落,紧捏针柄,亦便于手指用力。中指鼎力相助,或扶于针根下,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或支于肌肤上,指端紧靠穴位。掌心朝下,挟肘屈臂,以腕为轴,拇食二指向下用力按压,中指随势屈曲,先破皮而后进,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破皮与进针两个动作连贯自然,浑然一体。指力与腕力的配合,协调一致,天衣无缝。毫针的刺入,或直或斜,或速或缓,或插或捻,或飞或弹,整个过程,动作乖巧灵珑,姿态轻盈如绣,一副大家闺秀之态。
      
火针的持针与进针,貌似硬汉,速进速出,实为更加细腻讲究。大、食、中三指持针,型似手握毛笔,却不是手握毛笔之法。手持火针,恰如水中提起鲇鱼,捏轻了鱼儿提不起,捏紧了鱼儿反滑出。虚拿轻捏,力不在指上,虚掌空屈,不紧不松,这样持针,为的是刺入碰到硬物时,针柄可从指间滑脱,避免针下硬物致使针弯伤人。掌心对向怀中,与胸保持一定距离,犹如虚怀空抱。掌腕要僵直,肘尖略抬,使肘臂悬空,为的是力从腕出,以肘为轴,顺势就劲,垂直而下,力取自然。
      
速刺时,腕力要均匀直下, 针不斜发。切不可甩腕,切不可使用暴力。此乃火针持针入穴基本之法。
      
粗火针顿刺时,收指塌腕,使掌侧根随针体的刺入,同时落于肌肤上,扶而不动,使之停针,保持一定的深度。停针后持手势暂时稳定不变,以免针体左右晃动。
毫火针顿刺,用留刺法,将针入穴约1分钟出针即可。
留刺时,针入穴内则五指炸开,似惊鸟弃食而起,将针留于穴内。指如张翅,但要放松,取其自然,不得做作,不得僵硬。
      
点刺与灼刺时,持针如速刺法。腕平肘活,动作轻盈。点刺与灼刺多为复刺,故要求一针一烧,不紧不慢,节奏适中。
    
割切时,水平持针。一手用钳钳住被割物,提起于皮上不动,一手持针割切。割切时针体要一烧一割,烧透下针。针体只拉不送,最忌拉锯似的往来运针,以保证针体的火力充足。
   
烙熨时,水平持针.一烧一烙,待针体冷却时再烙熨下一针。
火针刺针的方向,总的原则是由上向下,由外向里,顺势就劲,自然进针。不可逆向刺针,不可反手或翻手刺针。
      
火针在一人端持酒精灯,一人烧针的配合下,可以实施双手刺针法。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
火针押手进针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舒张法: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用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另一种为提捏法:对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毫火针进针较难,必须在掌握了细火针进针的技术后才能施针。具体手法于毫火针一章中细讲。
      
火针用针的形式是一刺一割一烙;火针运针的速度是一疾一缓一停。刺则疾之,割则缓之,烙则停之;火针出针的速度是有快有慢,速刺快,顿刺、留棘慢。烙针则暂停。故而火针凡刺皆快,愈速愈好,一插到底,不复续入;火针凡割切皆慢,愈轻愈好,一针不成,再续不迟。出针快慢,视法而定。
      
火针进针要领有八个字:安、随、透、准、息、平、硬、松。
第五节、火针的手法 (2)

      
火针进针要领有八个字:安、随、透、准、息、平、硬、松。
神要安:对患者施火针疗法必先告慰病人, 令其神安而勿惊惧,消降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穴要随:随时调整病人不同姿势,使穴位容易垂直进针。既便是斜刺入针,也要使针由上向下垂直刺入,只是将穴位或病灶皮肤调整成斜面,保持针体仍然是垂直刺入。如眉心穴取坐位仰头,使针体由上向下垂直刺入等,即斜针直刺法。
        
调整穴位的位置,一般可以让患者做如下的坐、卧、躺、爬、仰等姿势。
穴位怎样才算调整好了呢?刺针之前先试针几次,所谓空扎,即不烧针模拟虚刺穴位几下。空扎穴位感到动作顺畅自然时就可以点火烧针了。
        
烧要透:烧透之针,既易于进针,又有疗效。否则针入则痛剧伤人,不入则针弯伤肤。
    
针要准:进针位置要准,深度要准,这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气要息:屏气下针。只有屏住气,才能使动作平稳敏捷。
    
腕要平:以肘为轴,不可甩腕进针,以保证针体垂直进入。
        
心要硬:凡行火针,须有临阵之将心, 方可果断用针。《针灸聚英》中曾明确地指出:火针甚难,须有屠儿心,刽子手,方可行针。说的就是行针者不可心惧手软,未下针心先畏惧几分,颤抖着的手,那针是很难刺得的。
      
手要松:持针要松,虚持针柄,达到既可入针,又不强入的地步,以防皮下弯针。
      
如何迅速掌握这八个字呢?首先要于临床之外进行练习。一要练心,二要练针。
练心的本质在于观念的转变,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挑战,因为现代针具的精致细腻,已使火针有了根本的改变,火针确实不像想象的那样疼痛,那样可怕了。只是说上一百次,一千次,不如亲自实践一次。
      
练心要做到临阵不慌不乱,操针有序,下针稳准,首先要在了解火针,懂得火针治疗原理的基础上,到火针临床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是走马观花也好,首先来一个感性认识,以便从思想深处能相信火针;其次要自身感受火针,体验火针。欲知梨子的滋味,必须亲自尝上几口。先是由有经验的医生在你身上用火针刺上几针,体会感受,然后再用火针在自己身上刺几针。如果自己畏惧火针,最好不要施针于人,即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他人
      
学习火针疗法,说到底关键还是动手。因此练针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练针要用道具来练习。只要按照要领练熟速刺、顿刺、留刺3种基本刺法就可以了。有了一定的手感与技巧之后,再施用于临床。
      
怎样练针才好呢?说到这倒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来。那就是火针普及之难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叹蜀道之难,虽山高路险,却是有形之难,尚可开腿迈步以行之。而火针之难,是无形之难,让你心怕,让你手软,让你有手不能用,有脚迈不开。
      
今日有关火针论述的书刊文章,或遵过时古训,一统旧日观念,或闭门造车,任由想当然,辟如:金属针体,烧针则必烫手,这是想当然,让你不敢动手;火针不管粗细,扎上就惨不忍睹,让人疼痛忍受不了,这是想当然,让你心怕;
      
去年也是这个节气,我回国。一位省级医大的针灸科主任告诉我,有一女患者,吉林榆树县人,双下肢疼痛,不能蹲坐,一坐下去,大腿肌健疼痛得很,幕名前来针灸,但治疗半月有余,病情不减,让我用火针试试。我去了一摸,患者半腱肌处有一条索形硬结,遂用火针速刺之,当时结开,下床一试,可以蹲坐了,患者极为满意。此时主任临床上正带二位进修大夫,问其火针治疗原理。主任随口说,因火针杀死了神经,故不痛耳。此说亦是想当然。且让人心惧三分。
        
然而这许多的想当然,为火针的发展,造成许多麻烦。教人练针也是这样,想当然,让你有心也练不成。
        
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针灸手法学》中讲的火针刺法练习。其方法是,可取旧胶片23张,装订一起并挂于墙上,高低同眼睛水平,距胸前l米。依前法持针,在酒精灯上烧达通红后,迅速刺向胶片上的某点,试问,临床上针灸操作或施用火针有这等姿势吗?
      
又说刺完后复原再刺,反复练习,始则穿透为度,逐渐达到根据意念深达l层、2层或3层。一层胶片厚不足0.2mm,把手劲控制在0.2mm之间,这可能吗?退一步说,既便可能,临床上有意义吗?
        
又说熟练后再练从上向下、从下向上、从后向前等不同方向的刺法,……”这不是四面八方的折腾吗?尤其是在酒精灯上烧达通红后,从下向上的刺,临床上办得到吗?如此火针之练法,比蹬蜀道还难。如此火针之教法,不仅仅是误人子弟啊,更延误了火针的发展。
      
《实用针灸手法学》中还说:火针的临床操作,其手法虽然较毫针刺法简单一些,但其操作的技巧性要求很高。
      
我说火针的临床操作,其手法比较毫针,不是刺法简单一些,而是刺法更为简捷,更为精炼。简单的手法还需要技巧性高的操作吗?因此练针,亦须十二分地用心。
      
练针的道具用什么东西好呢?练习毫针刺法的纱布棉团,不适用于火针练习,于是一些热心人想了好多主意:叠成厚纸板的,摞成厚胶片的,切成塑料泡沫块的,弄块玩具胶泥团的,贴上不干胶的,蒙上厚绒面的等等,然后在上面画上圈,点上点,做成记号,练习烧针扎准。这些方法都可以。
      
还有更简单的办法,信手抓来一个水果蔬菜类的东西,如香蕉、苹果、茄子、土豆之类的果肉丰实之物,裹上报纸,以扎报纸上大小及不同的字来练习手法的准确。
如果要找更真实的感觉,不妨市场上买一块肉条,同样是裹上报纸练习针刺。不要怕粗俗难看,尖端技术往往是从最原始处开始的。不要怕把肉扎烂,炖在锅里一样吃着香。练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手型及操作手法,或站或坐,坚持一手端着酒精灯,一手烧针刺针,形同临床的姿势与动作。
    
练针时一定要保持针尖由上向下,或由外向里,与穴面垂直入针,并控制深浅一定的指力。毫火针一插到底时亦应控制下针指力,避免针根处的针柄触及皮肤,对皮肤造成烫伤。
      
关于速刺法的学习,深圳一位同行发表文章认为:一般来说,使用速刺法治疗时,因速度极快,除非针技炉火纯青,否则在极短的时间里内,特别是初学者很难体会到针下沉紧。因此在平时的毫针针刺过程中,要随时体会押手的感觉和及针刺的深度,再运用火针时方能得心应手。
  笔者认为,操用火针,既使是针技炉火纯青者,也体会不到针下沉紧1/10秒内的进针,停针,出针,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瞬息感觉,不是人体灵敏性所能涉及的,倘若感到针下沉紧,则必定是针体火力不足,粘针所致。
 
第六节、火针的深度(1

        “
刺有深浅,烙有割熨,此为对火针针法的高度概括。
        
由于火针的针法只有刺与烙的形式,所以在众多的针法中,临床最常用的则多是速刺法:垂直刺入,快进疾出。这里就有个刺入多深的问题。
        
针刺的深度,是对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深度,是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深度密切相关的。
火针针效的事半功倍,很大程度在于深度,保证刺入深度正确也是火针基本要求的一个方面
      
火针进针深度,古代医学文献中多有记载,然而确切深度却从来没有明说。如《针灸资生经》中有用火针微微频刺微微轻轻轻轻浅浅浅浅则针下勿深,勿深是多深?
      
《针灸聚英》中有切忌过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针灸大成火针》中也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
切忌过深”,“切忌太深”,这不能过深”,“太深又是多深?
       “
不可太浅太浅不能去病这浅又是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是3分还是半寸。老祖宗除了这定性的论述外,为什么就一直没有明说呢,就是让你去自悟,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但消息取中也惟消息取中耳,上面论述里的这个字到底是何意? 也让人有一番琢磨。
      
有人仔细推敲消息取中后言:当有二层含义。其一可理解为zhōng),即中间,不深不浅之意。其二则应理解为”(zhòng) ,即刚好、深浅恰到好处之意也。中病即止也。
        
不管是否合适,对消息取中的认识,笔者有自己的理解,认为这个字,并非是指中间的中,亦非恰到好处之意,应当为动词中的(zhòng dì)的中。乃箭靶,中的乃射中了箭靶。古人已经告诉你了,针下深度要不深不浅,还啰嗦要取中间干什么?所以话锋一转,语重心长的又嘱咐你,,关键是针下要中的,深度要准确无误啊,不能任由胡乱扎来。不是火针疗法的重要保证么?有有的放矢,深度准确,中病方能即止。不是吗?
      
《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这里一是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二是强调不同的针法各有各的原则。各种不同的原则中当以不伤及组织器官为总的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毫针之下,必须施以手法方能得气,所以毫针的原则是既要使针下气至所及,又要以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
      
毫针经气之量,由刺激量的大小决定,而刺激量的大小,除运针程度,留针时间外,则取决于针下的深度,由深度来确定机械能量的多少,来调节刺激量的大小。
      
要正确掌握毫针针刺深度,必须注意,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要与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医疗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综合来作考虑,灵活掌握。
        
《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针体入穴均不宜深刺与久留。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入穴之针可适当深些,可长些时间留针。
      
火针则不然,刺入的深浅不能套用对毫针的要求。

第六节、火针的深度(2

      
火针则不然,刺入的深浅不能套用对毫针的要求。火针有自己的原则。火针凭借火力,一针之下,温通经络,激发经气,推动气血,故火针不以有无气至定深浅,不以手法定深浅,唯一考虑的就是针下不伤及组织器官即可。
      
火针的刺激量主要是由热量所决定的。针粗携带热量就多,针细携带热量就少,当然火针也有机械能量的结合,主要是以针体粗细来定夺刺激量之大小。
      
火针刺入的深浅,主要是以肌体的状况所决定的,这个肌体状况,指的是生理部位肌肉的丰薄,血管神经潜伏的位置,病灶的深浅,也就是说火针是以病位定深浅,要求既能劫部,又不伤皮肉为佳。当然火针的粗细,也是确定刺入深浅的重要因素之一。细针深进,粗针浅入,粗细火针的这种变化目的,一是为了使所带热量应相当,二是针眼开口听需要,如放脓引流等。
      
关于腹部针刺深度,有必要多说几句。腹前壁的深部为腹腔,腹腔内有许多重要脏器,上腹部深面脏器主要有肝、胆、脾、胃、肾等;下腹部深面的脏器主要是膀胱及大肠、小肠。针刺腹壁部穴位,若深刺,易刺伤上述脏器。深刺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脏器损伤。有些损伤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例如刺穿膀胱、胆囊,使尿液或胆汁外溢,引起腹膜炎等。
       1997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张建华等人对腹部常用的17个经穴(胃经4个:不容、承满、梁门、关门;肾经5个:幽门、腹通谷、阴都、商曲、横骨;脾经1个:腹哀;肝经1个:章门;胆经1个:京门;任脉5个:鸠尾、巨阙、上脘、中脘、曲骨)的针刺深度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针灸医生提供不损伤腹腔脏器的安全深度,以避免刺伤某些脏器引起不良后果的发生。
    
其方法是取51具较新鲜成年人尸体,定穴,冰冻后,用解剖学断面方法切割成穴位断面标本,等自然化冻后,测量穴位皮肤浅点至脏器深点间的距离,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结果:得到腹部17个穴位浅点至深点间的安全针刺深度范围。即临床医生针刺腹部经穴一般应在1.2寸左右,30mm。这一针刺深度针尖已入腹腔,有可能刺中脏器。
      
据临床观察,刺中消化道,如无反复长时间提插,引起损伤反应不明显。如果刺中肝、胆、脾、肾和膀胱,又反复长时间提插,会引起较严重的损伤或后果,例如脾出血、膀胱内尿液外溢等。所以针刺下腹部穴位,建议患者排空小便,膀胱回归盆腔,可大大减少刺中膀胱的可能性。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针之深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不无道理。故而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在具体针刺中,病位分布在肌体上不同的生理部位,对入针深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言以蔽之曰,凡毫针不得深刺之部位,火针都不得深刺之。如风府穴,绝不可深刺,胸腹部也要特别小心。后头部包括枕部及项部,该处治疗多以颈椎病或颈性头痛为主。火针用顿刺法,进针约12分,针尖刚刚刺到颅骨即可。项部的刺法与后枕部也有区别,项部软组织较深厚,且往往病变组织也多位于较深层次,故用火针速刺法,深度可达约0.5寸。
    
胸背部深层是胸腹腔,如病变部位或压痛点下明确是肩胛骨、肋骨、胸骨骨面时,或在棘突旁开之肌肉丰厚处,可用火针深刺。但如病变部位在肋间等肌肉薄少处,则浅刺,以免造成气胸。如肋间神经痛、腹外斜肌损伤、下后锯肌损伤、胆绞痛等,操作时一定要弄清痛点与肋骨的位置,小心操作。
      
四肢部使用火针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刺中神经干、血管等,如内关、三阴交等处。但在肌肉丰厚处,则可以深刺。如足三里等,深达1寸余。如关节炎、关节滑膜炎、陈旧性踝扭伤等皮下软组织薄少处,可浅刺。如骨缝深隧,火针也可沿骨缝深刺之,如膝关节。
      
笔者在俄罗斯行医时,曾有一名子宫肌瘤患者,已预约好治疗时间,可到点没来。时正深冬一月,隔二小时她一瘸一拐地来了。原来她同时也犯严重的关节炎。因为塞车。不能行走,故来迟了。她只经人介绍说火针可以治疗子宫肌瘤,不知道对关节炎也有相当好的疗效。随即让她暴露关节,去掉敷药,中粗火针速刺法,沿膝眼骨缝一针,深入1.5寸,立即止痛。当时她边活动着腿边高兴地说,我可以跳芭蕾舞啦!进针如此深度,使在场俄罗斯同行大为震惊。后来这位患者与笔者合影留念。
      
通过上述病例不难看出,火针刺入的深浅,并非以体质的虚实强弱,患者的男女老幼,病症的轻重缓急为依据,而以肌体生理结构与针的粗细为依据。这一点与毫针等的刺法截然不同。
      
《针灸大成》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火针实际只要刺针即得气,关键是针刺位置与深度要准确。
      
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从火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经脉所循之处,较之肌丰肉满,可深藏于底,络脉所在之处,较之肌薄肉贫,多浮于皮下呢?

第七节、火针的刺激量

 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强弱与临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火针治疗除了要掌握好深度外,还要注意一个量度,即刺激量。
        
刺激量是机体在针刺时,得到刺激所产生的反应量。火针刺激量的调节不同于其它针法,火针的刺激量主要是由针体的粗细与刺入深度来调节的。
      
针体愈粗,刺激量愈大,针体愈细,刺激量愈小。
      
刺入愈深,刺激量愈大,刺入愈浅,刺激量愈小。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素问诊要经终论》亦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
      
上述遵循病情、时令等变化施针深浅的说法,实质均是针下刺激量的变化问题。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病而宜,因法而宜,控制火针的最佳刺激量,是提高和保证疗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火针治疗所产生的刺激总能量,这里包括每日,每次肌体(经脉)的刺激量,每个病灶的刺激量,每个穴的刺激量,乃至疗程的刺激量,应该控制在肌体适应能力的基础上。由于机体对针刺的敏感程度,耐受性、反应能力,疾病的性质,接受针刺的脏腑经脉、穴位特性,以及体质的强弱,情绪是否稳定,饥饱状态,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接受刺激量大小强弱的能力,因此操作者应用多大的刺激量应审视而定。
      
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仪器能准确地测出刺激量的大小多少。所以临床医生仅能从经验中得出自己的主观体会,提出粗线条的程度估计。是强刺激,还是弱刺激,以及强弱刺激在整个疗程中的合理安排。
      
相比之下,火针刺入的深度与痛感程度关系不是很大,而与火针的粗细程度成为正比。粗火针的痛感强,有时就以细火针多刺的方法来保证穴位刺激量,治疗时要依人辨症来控制取穴数量与针刺数量。其量多少与大小,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宜过量,但不可以少。一定以病症需要与肌体能够适应为基础。
      
笔者年轻时胆壮气盛,初试火针,总以火针疗效神奇而显耀,往往追求一针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保证每穴位的刺激量度及每次治疗的刺激总量,是火针取得疗效的一个很重要的法则。因此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每次治疗后需要间隔时日,只有在适度范围内,才可能通过周围健康组织的再生予以修复,重新恢复原有组织结构。即古人所云:凡下火针,须隔日一报之
      
报之的为何意?《千金要方29•用针略例第五》中言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隔日一报,三报之后,当脓水大出为佳。又言: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报之。此二例条文中的字、均意为隔一日复针一次。
      
在《广雅释言上》中有云;“报,复也。乃前贤将字引申为重复、再、接续等意义。
    
验之今日临床,一般隔日一次,亦是正常。有些疾病,要视病情而定。急之,如缠腰火丹,初起每日一次清热止痛,后期可隔3日再刺。缓之,如痒症,火针止痒效可23日,痒发前针之为好。如急性疾病,3次针之无效者,则应改换它法治疗;慢性疾病,101个疗程,间隔1周,再针下一疗程。
      
如果有人刨根寻底地问,火针到底该用多大的量?实话实说,笔者心里也拿不出一个定数。火针到底该用多大的量?目前只能凭医生的经验,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来判断与定夺,也许这就是中医的奥妙之处吧,有时让你只可意会

 

第八节、火针的出针

      
火针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对进针点(穴位或病灶)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感染。其步骤是:首先定点,或用甲紫画点,或用指甲切出十字。
      
如用是用甲紫画的点,接下的步骤是:用干棉球吸干点上甲紫,用典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典,酒精干后即可进针。
      
如用指甲切记十字,酒精棉球脱典后要及时进针。不然皮肤弹性恢复,所作指甲十字就看不清楚了。
      
火针针后主要是出针方法及出针后的处置问题。
      
出针在毫针中又称起针、退针。火针的出针是整个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环节,预示针刺结束。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处理外,都要用消毒干棉球迅速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或用拇、食二指沿着经络方向,往复轻划针孔两侧,亦可一张一弛微微拿捏,则能散气止疼,但针孔不可揉搓,以免出血;不可触及,以免感染。要十分注意,针后不能用酒精棉球按压针孔。一是加剧痛感,二是不易封口。
      
毫火针留刺后出针的方法似同于毫针,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使针体松动后,再随势将钟缓缓提至皮下,然后出针。切记不可猛拔,给病人带来痛苦。
      
火针顿刺的出针方法,要用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掌根按于肤上不动,手指稍划圆圈,即可上提出针。动作要轻盈,速度要缓慢。当针退完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有时火针针孔当时并不出血,而在过一时,即1-2分钟之后,血由针孔渗出。
    
出针后还要询问患者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对于留刺的针要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征象。
      
火针的针孔的处理,要视针刺深浅及针体粗细而定,细火针、毫火针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中粗以上火针,出针后需处理的,用消毒纱布贴敷,胶布固定,或用创可贴贴敷1—2天,以防感染。
      
火针后,针眼处皮肤可出现微红、灼热、轻度肿痛、痒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处理。
      
在针眼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若针眼或局部皮肤发痒,红肿,甚至出现脓点,不可用手搔抓以防感染,可保持局部清洁, 一周内会自行消失。针眼处红肿加重,分泌物增多,可外敷金黄膏等外伤药物。
      
如刺破血管,引起血流不止,可立即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青紫处先冷敷,使血管收缩止血。第二日再行热敷,以便瘀血的吸收。 火针出针后如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火针治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现象。
1)、晕针。
      
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火针治疗而又未被告之,未得到安慰的患者,也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或因患者体位不当,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因素发生。轻者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如出现晕针,应立即停止治疗,毫火针则除去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重症未能缓解者,可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2)、滞针。
      
火针的滞针与毫针的滞针的性质不同。毫针滞针是肌纤维缠绕针体所致,火针则是因火力不足,致使针体与皮下肌体粘滞不利,这是造成滞针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在烧针、刺法上下功夫方能解决火针的滞针问题。
3)、弯针。
      
火针与毫针的弯针,造成的原因相似:由于手法不熟,用力过猛,使针尖碰到较硬组织所致弯针是其共性。毫火针留刺时,由于局部肌肉瞬间痉挛造成弯针是火针的个性。
      
火针与毫针弯针表现的形式亦不同,毫针只弯于皮下,而火针不仅弯于皮下,还常会弯于皮上。
      
皮下弯针,其因已述;
      
皮上弯针,则是火针针体火力不足所致。火针皮上弯针会造成皮肤浅显灼伤。当时伤痕并不明显,也无疼痛,过后结痂。一般不需要处理,为防感染,也可用创可贴贴之。
      
毫火针选择的过于纤细,如直径0.25mm的毫火针,用于松软皮肌上,也常会造成弯针。因此要注意防止弯针,避免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切记,凡皮上弯针处,均需及时补刺,以保证火针的疗效。
4)、断针。
        
火针断针,此情况极为少见。多是由于多次性使用的针具,因剥蚀后继续使用而产生的。遇此情况,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 如断针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断针残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 如断针完全没入皮下或肌肉深层,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防止断针,要对火针针具要随时修整维护,必要时进行更换,以保证针具使用的常用常新。

火针的安全(1
      
不管是听说过火针的还是没有有听说过火针的,不管是接触过火针的还是没有接触过火针的,只要一谈起火针,首先被关注的就是火针的安全问题。尤其是现代人,一方面人们的自卫防范意识比过去大大地提高了,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大大的提高,于是想的多了,想的细了,也就想的复杂化了。真理向前再迈进一步,就是歪理、谬论。于是一些媒体的宣传与介绍,甚至有的专业的医学论述,对火针疗法的安全性也产生了怀疑,心有余悸,顾虑重重,说起来吞吞吐吐,底气全无。
        
如有的论文说:(火针)要求速进速出,因留之过久会致筋焦骨伤,造成患者的额外痛苦。
       “
筋焦骨伤”“额外痛苦,火针好可怕呀!疼苦已是不小了,不能额外再受伤害。有的说:火针疗法能治疗多种疾病……同时,它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如疤痕体质的人和有血液疾病的人不能接受火针治疗。
      
有的说:发热的病症,不宜用火针。
      
有的说:火针能杀死神经火针能瘀阻血管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有的说: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针。还说: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有的说:火针的适应症为风寒湿痹,不可滥用并说:糖尿病人或皮肤易化脓者禁用此法。"更有甚者,提出:“……足部尽量点灸,不针刺(火针),以免留下疤痕。
      
等等…… 归纳以上,火针的安全问题不外乎三个方面:即火针的禁忌,火针的事故发生,火针的注意事项。
      
有些问题已在前面不止一次的讲过,如面部可以用细火针或毫火针刺之,火针具有广泛的适应症等等。下面重点讲一下其它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发热的病症,是不是不宜用火针。
 
贺普仁教授认为,火针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如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虚证得火而壮者,犹如火迫冰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证得火而解者,犹如火能消物,,实则泻之之义也;痰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因此说,火不虚人,以壮人为法也。由此可知,疾病不在于寒热虚实,火针皆可宜之。
      
二、糖尿病人,可不可以用火针疗法。
      
糖尿病人可以用火针疗法。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不但可以,而且疗效相当突出。
      
对糖尿病人,要注意其皮肤的针前与针后的严格消毒。皮肤化脓,或久不收口,固然有自身免疫等问题,但主要还是感染所致。火针具有双向调解作用,因此对皮肤易化脓者,及疤痕体质的人,只要消毒严格,是不会产生不良作用的。
      
三、火针能瘀阻血管火针能杀死神经的问题。
      
火针能瘀阻血管和能杀死神经,这种说法,是属于臆造,并非事实。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还是对火针极不负责任的歪曲,可由后人去评说。但对火针今天的发展所起到的负面效应,对火针疗法的抵毁与伤害,确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而起到了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后果。
    
以火针细微之体,虽携挟高热,但热量有限,刺入肌内,与体液相接,骤然散去,失去高温的针体怎么能有杀死神经,瘀阻血管之能力?实验往往是最好的验证。只要你付诸这小小的动物实验,立即就会真相大白,明白其中的道理。
       “
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这种观点能不能成立?这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
        
火针针刺是应避开血管、神经、重要器官,但绝不是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血管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有经络样的功能。过去我们在理解血管与经络的关系时,注重于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而忽略了血管壁的经络样作用。
      
血管壁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交感节前纤维来源于延髓缩血管中枢和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在到达血管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组合、交叉,交感神经的兴奋效应往往是全身性的和整体性的,来源于局部的刺激常常引起广泛的效应,因此针刺体表血管或深部的血管,通过交感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侧角及延髓,产生交感反射的范围比刺激范围大得多,有时甚至是全身性的,交感神经的活动必然能起到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
      
当然,这只是建立于目前所知的关于交感反射知识上的针刺作用机制,实际上血管本身的感受和反射功能要复杂得多,比如,血管壁上除肾上腺素能末梢外,还有胆碱能末梢,后者如何起作用还不太清楚。
      
因此血管除运行血液外还可接受针刺、传递信息。血管通过血管壁的交感传入和交感反射功能,实现着接受和传布信息的作用。
      
血管在这方面的作用显然并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生物学科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然而古人却较多地采用了刺激血管的方法来调节机体的植物神经机能。在《内经》中记载有一种将针刺入血管的特殊刺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日本学者渡仲山也发现,穴区血管分布比非穴区血管约多4倍。有的学者还认为,穴下存在的躯体神经,与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经丛相联系的吻合支或汇合区,是气感及其效应伴同发生的原因之一。每一个穴位都是血管、神经束、支、丛和游离未稍或各种神经感受器的集中区,而非穴区则不同。
        
这说明穴区比非穴区组织内存在着更为密集的血管、神经及神经感觉器等。从某种意义来说,针刺穴位就是通过刺激这些血管、神经及神经感受器来调整或改变肌体的病理状态,使之趋于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关键不是刺没刺中血管,而是:
   
1、刺中血管之后的处置与处理;
   
2、刺中血管的部位如何。如大禁25穴位于腋下动脉天府下五寸,肱动脉最浅表处,刺破必大出血而死或重伤。

火针的安全(2)

     火针杀死神经之说,夸大了事实。火针刺中神经干,可经引起放电样反应。甚至会导致局部麻木,功能暂时性减弱或暂时性消失。一般不需治疗,二至三个月可恢复。关键是迅速退针。
  有报导,因针刺太溪穴而导致足底麻木;因针刺手五里或内关穴而导致中正神经麻痹,中指功能减弱;因针刺足三里而致小腿麻木;因针刺曲池而致小臂疼痛等等。此皆为针刺位置不正,或针刺过深所致。实质是针下不准之祸。
      
针下不准之后果,并非火针所特有之。毫针等各种针刺,针下不准皆可造成对人体的危害。针后异常感,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刺伤内脏,毫针等皆可有之,而唯独火针,万目睽睽之下,众目之的,无事亦生非。因此所谓火针不安全之因素,不是火针之个性,老独一处,而是针刺之共性,如毫针,唯其温文乖巧而蔽之。
        
关于火针的安全问题,贺普仁教授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学术大会,会后专题《火针治法》报告中说,在座的朋友可能是国际上的朋友,有的国家对火针还有些不了解,很害怕,可以大胆的告诉大家,火针是非常安全的,没有因为扎火针出现任何事故或其它问题的。怎么样,这应该说贺老是给对火针安全持有怀疑态度的人的最好的一支镇静剂吧。
      
只要按照火针疗法的要求去做,火针的安全性是不容置疑的。火针的安全性不但不比其它针灸疗法低,而且还更上一层楼。因为火针的无菌性进针,让其它任何针具的进针,都是望尘莫及的,逊色三分的,都是无法相比的。而且让那不注重针具消毒,或只消毒针具而不勤于双手消毒者相形见绌,自愧不如而无地自容。
      
五、火针的注意事项。
      
施实火针,首先要遵守针灸治疗的一切规则,即共性之处。针对火针疗法的特点,还应该再注意以下四点:
    1
、接受火针治疗,往往最大的障碍是心理上的,这是一误区。因此对初次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应作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积极进行配合治疗。
    2
、刺激量不宜过度。尤其对身体虚弱或寒热敏感者。
        
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勿怪之。
      
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书中引孙思邈言曰:凡下火针,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此为中病,无害事。
 
因此火针刺激量过度,有时可出现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的现象,此大都为中病,无害事也,多为2日即可消失。
    3
、面上刺针,注意针柄根处不要触及皮肤。
    4
、注意用火安全,酒精灯不要灌得过满,棉球酒精不要蘸过饱,不要烧了患者皮肤、头发,汗毛等部位或烧伤衣物,加热器不用时要立即切断电源。。
    5
、防止针眼感染。火针治疗的三天内不可洗浴,针眼瘙痒不可抓挠。
    6
、注意检查与维护针具,发现有剥蚀或缺损时,则不宜使用,以防意外。
 六、火针的禁忌症。
      
火针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方法,因此针灸的禁忌症也都是火针的禁忌症。如不明原因的急腹症,这是手术的适应症,而不是针灸的适应症。
 
如早期的恶性肿瘤及大月份的怀孕妇女,都是火针的禁忌。
      
如经期孕期的妇女,腹部及血海,三阴交等穴则都要慎刺或不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倪海厦人纪教程简体整理稿之针灸
火针的深度
贺普仁的贺氏针灸三通法详解-贺普仁
中医公开课免费领,针法、径路、穴位、疼痛一堂课全讲清楚……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针灸的操作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