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金波:该拿什么拯救被“保健品”骗局俘虏的老人

文 | 宋金波

▍骗局

网上看过一个故事。某姥姥,1990年代初迷信气功,接下来迷信各种磁疗、远红外、微波、生物能……现80多了,心脏已搭桥,每天絮絮叨叨:“其实是××保健品救了我,不然我早死了。”家人苦思拯救之策:找专家(各种各路中外神仙),全跪了;找关系对付商铺,商铺倒是关了,老人家颤颤巍巍坐两小时公交去城市另一头接着买;找小保姆看着,小保姆说不过老人,跪了,辞职……最后的转机,是老人家遭遇非法集资,积蓄被骗光,没钱了,家人控制经济来源,才算远离“××保健品”。

也有发生在身边的。前不久,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在他确诊重疾之后到离世的一年多时间里,买了八九万元的“保健品”,却不肯到正规医院治疗。这位朋友心情可想而知。

后来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个“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的帖子,各种吐槽评论咬牙切齿。对大部分人来说,一个“老”,一个“小”,最是让人操心。现实中,“小”的已然占用大多数注意力,“老”的还不省心,不听劝,破财伤身,自然又是心疼,又是恼怒。

查证了一下,知道在西方,比如国人最喜欢对位的美国,也有主要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但远没中国这么普遍,几乎成为一个“行业”。我也向一些四十岁上下的朋友做了简单调查:当我们六十多岁的时候,你觉得会陷入这样的“保健品”骗局吗?答案还都很乐观。我个人相信这种乐观,即到我们这代人老了的时候,“保健品”骗局必定还有,但打击面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了。

所以我把“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先简单界定为一个“当下中国”的现象。必然的,就存在一些“中国特色”的因素,以及“时代特色”的因素,促使这类骗局超乎寻常大量出现。

在“老年人保健品骗局”中,有几个参与程度不同的相关方:“保健品”的生产销售方、监管部门、入局的老人们、“我们”——老人家的亲友团,想做吃瓜群众而不可得的人。

先从源头说起。

▍“市场”

“保健品”的产销方还要细分为厂家和销售渠道,尽管很多时候他们是一伙的。厂家提供产品,也就是“保健品”。销售,则手把手将老人家们牵到“局”里。

“保健品”和“保健食品”,其实还不是一回事。严格说,“保健器械”也属于保健品,类似《神雕侠侣》里“寒玉床”这种。但国人日常说的“保健品”,其实主要指“保健食品”。为了统一,下文主要使用“保健食品”,但实际上很多“保健器械”,都有“保健食品”同样的问题。

无论在哪个国家,保健食品都是食品,不是药,不可以宣称自己有药用价值。宣称自己有“神奇疗效”的保健食品,不必检验,都是骗纸。

中美两国如果有可以对位相比的领域,保健食品一定算一个。因为美国的保健食品市场虽然成熟且庞大,但也不过从1980年代才真正开始。那时中国改革开放后不久,“气功热”流行——倒是交相辉映。

中美两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差不多,“灰色程度”也差不多,厂家或经销商搞点猫腻,手段还是差不多。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保健食品的要求只是不允许做任何“疗效宣传”,强制要求在包装上注明“本产品不用于治疗、预防、处理、防治任何疾病”。如果违反,FDA就可以警告,拒不改正会被起诉。但宣称产品对身体某一机能有所帮助却可以,叫做“功能宣称”。比如说,“治疗骨质疏松”是“疗效”,不被允许;但是如果说“有助于骨骼健康”,就是“功能宣称”,厂家认为有证据支持就可以使用。很多时候,这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存在着灰色地带。在中国,情况也类似。2015年,美国保健食品市场曾经爆出丑闻,主要是产品内没有宣称的成分之类,跟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也都很像。

但中美保健食品也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药”的“食药两用”导致的。

在中国,中药的存在,使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限变得异常模糊。一种生物产品,比如某种蛇,既可以是一种食材,也可能是某种中药材,还可以是“滋补品”,一种很难界定其范畴的东西。

这使不法厂商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药剂成份的动机更强了。因为很多消费者根本就没有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购买服用保健食品时,是把它当作药品的替代品,甚至是“超级药品”看待,指望能有一般西药达不到的“神奇”疗效的。

非法添加的害处非常明显,有时是致命的。非法添加有些是管制类药品,如在止咳药中添加吗啡类及其衍生物,也有正在应用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如壮阳药里添加西地那非(就是伟哥)——想想那些“硬三天”“草本固精”“西藏牦牛鞭”等城乡结合部味道浓郁的“药”名吧,都是这类货色。因为没有明确剂量提示,也没有医嘱,宣称无副作用,这种“保健食品”常常导致患者盲目加大剂量,事故很多。更可怕的还有在保健食品中加副作用太强的上一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比如降压的硝苯地平,猛加,是食品么,又猛吃……

还有些保健食品,比如有机锗类保健食品,在欧美很多国家,早已确认对人体有毒害作用,限制上市,但在中国仍大行其道。这就像何首乌的毒性早就确凿无疑,但因为是“传统中药”,我就会赫然在上海某正规超市的调料柜上看到有何首乌出售一样。

保健食品在美国和中国的监管也有些差异。FDA实际上比较弱势,保健食品不需要审批,宽进严管,一切责任由厂家担负。只要不吃出明显问题,或涉嫌加入违禁成分,FDA并不过问。这也仰赖美国完善的法治体系。中国情况刚好相反,需要审批,想拿到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志并不容易——但一旦通过审批,实际销售中的管理就没那么严了。保健食品厂商广告宣传中打擦边球的比比皆是。

一个著名的号称“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品牌,以姚明做代言,整个包装没一个字说可以治疗关节疾病或腰酸腿痛的,但用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小人关节有问题的示意图(小人关节被放大、染红),暗示意图昭然。不要说老人,不了解保健食品的人都可能认为这是治疗关节痛或腰酸腿疼的“药”。

当然,有些保健食品,因为有“中药”或“滋补品”的光环加持,暗示疗效更为“合法”。比如“药食两用”的阿胶,就宣称“对缺铁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咳血、吐血、便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胎漏等出血症有很好的疗效”。当然,还不止此,很多民间宣传的阿胶疗效更神乎其神,几乎包治百病。这其实已经属于“夸大宣传”,但药典上白纸黑字,监管部门也没什么办法。

从销售手段上说,目前保健食品常见的销售手段,直销、面销、会销……非议也不少。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监管部门人士,描写保健食品销售场景:

进门就被镇住了。像是在开联欢会,不是骗子在上面唱,是老头老太太上去唱!骗子们把他们的老巢搞成了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性质,老头老太太特愿意去,欢声笑语一片,在这里才是真正找到了归宿感啊。骗子比儿子亲,儿子光想花老子的钱,骗子才关心老子的身体。然后怎么办,认骗子当干儿子呗。不夸张,真的,卖蜂胶胶囊的店里一百多个老人,全认一个骗子当干儿子了。

这些骗子抓住老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讲个课发个毛主席像章啊、发一纸儿挂面啊、发个梳子啊什么的,天天讲天天发,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那蜂胶胶囊店的骗子,认了百十个爹之后,给爹们说,你们给儿子包个红包呗,十块不嫌少,一千不嫌多。瞬间上万元到手啊!骗子收了这些红包之后,带着老人们坐上大巴,去了一个庙,到那儿又免费给老头们上香,给每人求回来一串开光佛珠,保佑爹们长命百岁。老人们感动坏了,这厢还没完,接着你猜怎地?骗子又把那百十个红包退还给老人了,不但里面原有的钱一分没动,还每个里又添了一百块!这下老人们彻底感动完了……

但说实话,在销售端,除了暴力胁迫或传销,一般的直销、会销性质的销售方式,无论里面有多少“洗脑”或是“暗示”,只要在监管红线之内,甚至只要不出线太远,很难监管到位。这可能和保健食品本身的灰色属性密切相关,而“药食两用”的现实存在,又将这一领域的灰度大大增强了。

▍老人

所有社会的老人,当然都会相对弱势,也都容易被骗子盯上。老人的弱点,主要是信息的缺乏。这种缺乏一方面可能是信息本身匮乏,也有很多老人家是主观问题,交流、沟通、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意识欠缺。

但是,中国的老年人,确切地说,大致出生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的老年人,还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这一代(实际不止一代)中国老人家青少年时,经历过极特殊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有的信息都是自上而下、强行灌输的。这使他们中很多人的质疑精神、自学能力、知识更新的办法,乃至获取新知的欲望,都受到了压抑。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的时候,他们已经人近中年,自我更新、重塑的能力,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观层面,还是对于信息的接收的方法论层面,都受到了限制。

在中国,1980年之后至今,是一个时代列车猛然加速的时代。对很多今天的老人家来说,变化不是匀速线性的,就像把他扔到了外国,就像一个人进入黑洞的引力场会被撕碎。时代跃进的过强张力,会给人带来巨大焦虑和错位感,而且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所有变化中,城市化的影响又尤其大。1980年前中国也有大城市,但那时即便是上海北京,老人独居空巢的情况也没那么普遍。老年人空巢现象,大概还是2000年后,成为比较为人关注的现象。空巢老人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就不多说了,结果是普遍相同的:他们缺乏温情,缺乏关注,甚至缺乏安全感。

这一代人,在当年“砸三铁”“国企改制”时,就是所谓“40-50”一代。这一代人中的很多人,几乎没有机会选择转型。即便是那些运气较好,没有遇到极端困境的人,也必然会遇到其他不那么显眼却很真实的压力。他们的无力与和失落不仅体现在能力上,也会体现在心理上。

我就见过,有老人明明家里计算机放了好几年,但不去手把手教,他们是不会主动打开电脑自己尝试的,尽管一个7岁孩子都能很容易自行掌握相关操作。很难形容他们的这种心境:既抗拒,又恐惧。

他们也经常会注意掩饰自己的失败、无力,他们嘴上可能说自己老了不行了无所谓了看你们年轻人的了,但实际上内心从来都有股不平之气。

这种心态和他们一向就有的权威主义塑造的思维模式合体,要么当他有点钱,能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就会加倍固执己见;要么经济无力,需要儿女接济,不免心理失衡,攒着劲,暗地里固执己见。

我说的这些,当然都是一种普遍、群体的现象,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程度会相当不同。

这些问题,在美国,或者欧洲,也存在,但不同代际之间,裂痕是相对顺滑的。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在短短三十年里出现的社会变迁、生活场景变化,能与中国相比。这样大规模人口的和平时期的社会转型,全世界也许三两百年也就遇到这么一次,而最强的张力落在他们身上。

是啊,这些老人家,“中头奖”了。

▍我们

“我们”是谁呢?这些老人的子女辈。我本位地算算,定义为是6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间出生的人吧。勉强也有20年。

“我们”什么样呢?也不消说,成功人士当然有,有些则连白领都算不上。这不重要,关键是,跟父辈都很少能见面。不仅在一线城市,连县城也这样。有些外省到北上广深打拼的,也许和家中老人一年也未必见一面。就算同在一个城市,每周末能吃个饭,很不容易了。

中国这一代中青年人面临的经济和竞争压力,是空前绝后的。

这当然是个大问题。父母辈那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缺口,同时也是知识信息的缺口。家人间的交流效率变得非常低。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销售小哥那么容易得手了,这和刚失恋的姑娘容易泡上一样的道理。

而且这种隔膜是深刻的,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一小块。

当我们的父母迷恋某些保健食品及轻信销售小哥时,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我自己的经历,气急败坏居多,全面否定居多。很久后我想,在那个时刻,我的话会让他们觉得有挫败、羞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么?我当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他们健康开心,还是为了宣示自己无需证明的正确呢?

统统可疑。

权威主义下的“蛋”,很难允许自己作为原本的权威,却接受来自晚辈居高临下的(即使不是晚辈主观上)“教训”,但由于双方在认识能力、掌握信息上的落差,“居高临下”式的信息倾泻,却又常难避免。

这种场景是全方位的。

有几个人没抱怨过长辈“落后”的习惯与意识呢?吐槽经常是这样的:他们离开《新闻联播》就觉得失去了主心骨,他们唱“样板戏”甚至唱封建气息浓郁的颂歌,他们对人间的帝王有神一样的迷信,他们不辨群己界限喜欢干涉,他们有时会颠倒记忆、以苦为甜,他们会倒视历史、罔顾忠奸,他们身上有旧的时代难以洗刷的一切烙印,像被施了诅咒……

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心灵被“俘虏”,可能是个“骗局”,却也无法排除半推半就的成分。对这样的老人家,启蒙式的“教育”经常导致抗拒、“冷战”甚至“热战”——保健食品还需要钱,是个财务问题,但是信仰什么,观看什么,作为子女是无论如何不能强制的,话说多了,都是冒犯。

有“解决办法”么?我还是怀疑。尽管任何程度的沟通努力,都应该是有益的,但终究可能还是没什么用。一个先天缺陷的新生儿可能手术治愈,也可能永远没有有效的手术方案。有些障碍注定无法跨越,有些看起来理想的答案,实际上在可行性视野之外,相当于不存在。

除非时间,用最残忍的方式,把一切差异强悍地抹平。

小结一下:保健食品骗局的问题不是当下中国独有,但在中国当下最为突出。这里有医疗传统问题,比如中药的“药食难分”,也有监管问题。但其中最难解也最特殊的,是因为时代跃进造成的整整近两代人,与社会和亲人形成的隔膜。这种隔膜不仅体现在这些老年人容易被“保健食品”骗局放翻,更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隔膜的修复,在个体上可能但有行动即有善果,但从群体角度,未必有根本的解决方法——你总得在接受、排斥、斗争、无视等几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但选择的却未必是对你和老人最合适的选项,最终迎来的,可能还是没完没了的解不开的结。

一代人本就缺乏自省和沟通的能力,他们的下一代也只是比他们略好一些,这不是单纯的个人性格问题。

未来也未必乐观——最糟糕的情况是,当我们自己老了的时候,对保健食品免疫,却眼见下一代陷入类似骗局。

▍彩蛋

快到新年了,总要有点让人开心的东西。

对于和骗子们“里应外合”的老人家们,尽管有那么多失败案例,但……毕竟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向食药监反映,还可以有这些选项:

方案一,正面开火。这个比较简单直接,就是一旦听说老人家被蒙到什么讲座,约上几个靠谱的兄弟伙,“打”上门去,一定不讲理,直到卖“保健食品”的主动提出退钱退人、一拍两散。这个方案的风险是,分寸较难把控,而且要保证对老人家保密。

方案二,借力打力。据说老年病要老年人治,所以不要自己给老人家做工作,要找其他老人家,最好更老的,来跟他们沟通。另外,老人家不是迷信电视特别是央视吗?安利一部电视剧,《老有所依》,全是揭露保健食品之类骗局的。风险么,可能你搬来的救兵也被腐蚀下水。

方案三,师贼长技。“保健食品”的销售凭什么能俘获老人家的心?因为投其所好,有情感交流和投入。所以,拿出更多时间陪他们说说话,再不雇个会聊天的保姆,支持组织邻里老人健康活动,还有,给他们买好保健食品——对,用你放心的、正规的、知根知底(虽然可能也没什么用)的保健食品,遏制他们去买加了各种天晓得的药剂的廉价“保健食品”的欲望。钱已经花了,你把他们房间用“正规”保健食品塞满了,他们买新的放哪儿呢。

方案四,以毒攻毒。就是骗咯。比如说,找个远房朋友,说是某个“保健食品厂”工作或工作过的,“不经意间”揭老底,黑得越彻底越好,要让他们连求证的心思都死了才行。

还有更极端的。据说,有人在老人家中意的“保健食品”里下了泻药(当然事先准备了止泻药),然后,一次,然后,两次……就没有然后了。

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注意危险,请勿模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人为何狂买保健品?六大推销骗局一一拆穿!
宇航人保健品骗局揭秘如何防上当,向老人推销保健品骗局如何识破(2)
【曝光】最新骗局曝光,100种套路专骗老年人,116万被骗光!赶紧看好您的钱包!
老年人买保健品 小心这些骗局盯上你
扒一扒四个专坑老人的骗局,莫让父母变可怜人
保健品“坑老”现象调查:“一眼假”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