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漫谈:澶渊之盟改变了什么?

宋辽边境,有一座瓦桥关。自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开始,这里归属契丹。后周世宗于959年伐辽,收复十六州中的两州,中原政权和契丹便以瓦桥关为界。

公元1003年,辽萧太后与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南侵,大军长驱直入深入北宋境内。辽军连战连捷,从河北直扑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开封。

01

战争是谁的责任?

辽发动战争,是不是真的只想收回瓦桥关,已无从考证。从战争局面来看似乎不完全是,但辽所言“收复”并不无道理。

因幽云十六州本是中原政权的皇帝石敬瑭与契丹所签协议割让,白纸黑字怎可随便推翻?周世宗用兵,乃是撕毁协议出尔反尔,此事站在辽国的角度看并无过错。

辽人不傻。当年耶律阿保机已经占领了开封,最后还是退回北方。石敬瑭从契丹搬救兵,辽军送至黄河便返回,不再深入,他们知道自己无力统治中原。

宋太祖的统一战争先南后北,辽并未趁虚而入,乃至宋太宗攻灭契丹的保护国北汉,辽也没有大力报复。倒是宋人始终抱着幽云十六州不放,数次兴兵,只不过大都吃了败仗。这一次辽军南下,表面上看战争是辽挑起,但实际上不断挑战的,是宋。

大兵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亲率大军至澶州,与辽军对峙。辽军虽言猛壮,然而并没有实质性攻下宋多少城池,他们的战略就是直冲开封而来,逼宋与其讲和。

宋立国以来,多次扬言要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太宗更是数次兴兵北犯。辽此次出兵,应当有彻底解决南方军事威胁的意味,萧太后之政治能力不可谓不高。

02

宋能硬扛到底吗?

要打仗就必有损失,辽军主帅萧挞凛被宋军射杀,萧太后十分悲痛。后人结合辽军战绩,判断辽国更加需要和约,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辽并不急于求和,不达目的,大不了退去就是,反正被侵略的一方是宋而不是辽。

辽的战法与后来的金类似,深入宋境为主,攻城为辅,不得不攻城才攻,意在压迫宋朝廷,迫使宋帝投降。就算有损失,并非不可承受。相反,宋才更加需要和约,否则朝廷不保,江山都要改姓了。

公元1005年1月,经过一年的周旋,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内容如下:

一、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

三、双方谨守边界,幽云十六州仍为辽所有。

四、双方边界互不增加军备,互不侵占土地。

五、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双方维持了百年和平,两国友好交往,促进了南北经贸和文化往来,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北宋每年给辽支付的岁币,仅占财政收入的很小一部分,远远小于军事战备开支,对宋来说是大大的划算。

况且,幽云十六州既已割让,按理就应当属辽,“自古以来属于中原政权”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自古以来”朝鲜、越南、大理也曾经属于过中原政权,唐朝还控制过中亚咸海,宋为什么不去争,却偏偏要盯着幽云十六州不放呢?

03

签约后宋舒服吗?

澶渊之盟虽然对宋有好处,但谈判的过程绝对谈不上光彩。宋真宗岂敢承认自己是因为打不过才讲和的?他时时不忘表达自己的得意,似乎是打了一个大胜仗。

《宋史·王旦传》记载“契丹既受盟,寇准以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可是真宗嘴上说自得,心里必定不痛快。

中原人的世界观中,认为四海之内都是“天下”,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的世界秩序,是每一代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然而,澶渊之盟却打破了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天下不再只有一个皇帝了,宋与辽成了兄弟而非宗主和藩属。宋帝不再具备天下唯一的身份,是不是再有什么人自称皇帝,也可以合法存在,甚至与老赵家称兄道弟呢?这对宋来说,不仅是道德危机,更是政权危机。

按照这一套逻辑,“澶渊之盟”就是不折不扣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宋辽平等条款严重干涉了大宋的“文化自主”,严重动摇了大宋的“理论自信”。从宋人逻辑出发,为了“弥补”这一点,真宗皇帝行动起来了。

宋真宗皇帝决定登泰山封禅。“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这是宰相王钦若的解释。封禅是展现皇帝受命于天的重大典礼,自古封禅泰山者,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这里面除了秦二世之外,基本都算是明君雄主。

真宗认为,加入他们的行列就能够重塑皇帝的权威。同时,也要让百姓看看,皇帝都登泰山封禅了,足以证明先前签订澶渊之盟并非打不过辽军。而是打了大胜仗,因为怜悯辽军疲惫远征,为了安抚他们才签订和约的。

04

和平是谈来的还是打来的?

自宋立国起,就扬言要收回幽云十六州。理由是幽云十六州占山川屏障,一旦失去,中原政权不好防守。可是防守的前提是有人要打你,如果没人要打你,又谈何防守呢?于是宋人便大事宣传辽人蛮、狠、野,是狼子野心,欲吞并宋土,国内同声一气要收复失地。

然而,宋太宗屡次发兵都遭到了失败。高梁河之战,竟身中两箭,从此一直被箭伤困扰,最终死于伤口发作。1003年辽军南侵,迫使真宗签订澶渊之盟,确认幽云十六州永远属于辽国,并支付岁币,换来两国和平。

寇准抗辽,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当皇帝和寇准带着二十万大军开进澶州之时,宋辽就开始了谈判的先期工作。这些都在“主战派”寇准的主导下进行。

宰相寇准谈来了和平,只不过兜兜转转几十年,大宋不仅没有“收复”寸土,一切回到原点,反而还要付钱“买”和平。大宋支付的这“岁币”,是吹牛的钱。

但要说大宋完全软弱无能,却也不客观。辽军有能力深入到黄河边,但再往南打却不行了。宋军20万屯驻澶州,辽军劳师远征,已无力再战。如果宋军完全不抵抗,萧太后即便不想占领开封灭宋,又岂能拒绝送上门来的美餐?

05

“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

和约条款的议定,也是双方实力对比的体现。宋朝虽然要支付岁币,但守住了五代旧境,保住了被周世宗出兵夺下的瀛、莫两州,实际上划归辽方的只有十四州外加辽通过战争夺取的易州。

同时,两国互市仅在边境地区的榷场进行,辽人无法深入宋境开展贸易,以冲击宋的政府专卖制度。

由此可见,和约的达成,并不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两国实力的对比是客观因素,事实就摆在面前,谈判的结果,在谈判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虽然订立了澶渊之盟,可是宋人并不服气。时时想着不惜一切代价洗雪这个“耻辱”。百多年后,宋徽宗上台,撕毁澶渊之盟,另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约定两国合谋共同灭辽。

宋徽宗誓要夺回幽云十六州,出兵攻打已经只剩下一个幽州的辽国,却依然吃了败仗。这让金人看到了宋人的真实实力,但金人仍然依约把幽州交还宋。

不想徽宗完全不知自己几斤几两,获得幽州后又得寸进尺,索要当初未在协议中明文约定的太行山外诸州。见金人不悦,又起了背弃宋金联盟,再去联合辽国残余势力的念头,终酿成靖康之变的导火索。

06

签约是韬光养晦吗?

在宋徽宗一帮人看来,澶渊之盟只是韬光养晦的“拖刀计”,并非真要与辽平等共处,终究要再起兵夺取幽云十六州的。那么澶渊之盟是“拖刀计”吗?我们无法获得可靠的资料来证明这一点。

中原政权对外交往中,暂时性退缩,使“拖刀计”的历史久矣。汉与匈奴和亲,唐太宗与突厥灞桥之盟,待到后来实力强大,都毁弃和约,刀兵相见。宋太祖为了统一,定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连契丹的保护国北汉都不敢碰,可太宗一即位就忙不迭挥师北上。

根据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认为,澶渊之盟也是一次“拖刀计”。即便如此,这个“拖刀计”在辽身上已经不好使了,而和约本身也是辽对付“拖刀计”的手段。双方虽然约为兄弟,但在军事实力上辽强宋弱,让宋支付岁币就是为了维持军事实力辽强宋弱的局面不轻易改变。

和约中,双方约定了不在边境加强武备的限制性条款,从此宋无法轻易向边境调兵以暗度陈仓。一旦宋再有异动,机动性更胜一筹的辽军,完全有时间部署应对,甚至逼宋重谈,提高岁币的要价。

公元1044年,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宋夏和约规定,西夏已占宋领土全部划归西夏,同时宋还要向西夏缴纳岁币。

这事让辽不高兴了,辽指责宋四大罪状:一是周世宗毁约夺取瓦桥关南十县;二是宋太宗侵犯幽州;三是西夏已向辽称臣,宋兴兵伐夏却不告知辽;四是宋在边境修筑工事,增添边防。

前两项是无理要求,周世宗、宋太宗时期的事情,都已在澶渊之盟里谈妥,再说无谓。但后两项要求,确是宋理亏。1045年,宋辽重新展开谈判,约定增加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辽要求加钱,宋自有决定给或不给的自由,老赵家可没有做那种假装先给再反诬别人敲诈勒索的丑事。

07

结论

想当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换来契丹出兵扶持北方朝廷。宋政权继承五代而来,也是受益者。既然已经割让就不该随意毁弃和约,兵戎相见。辽国兴兵犯境,其目的正是逼迫宋彻底放弃夺取幽云十六州,而并非要侵占宋多少城池,这一目的最终通过澶渊之盟达成。

宋人从老祖宗那里继承的自我中心主义世界观,早已不符合历史形势,再坚持无异于自欺欺人,澶渊之盟对整个民族思想上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舜钦评传》之《楔子》
《梦华录》里的皇帝,被笑话了1000多年
北宋几代皇帝渴望灭辽国,宋徽宗终于“灭”辽,为何却因此亡国?
影响中国历史的女人——大辽萧太后
【辽国疆域的纵贯线】·壹
坐拥幽云十六州的辽国,为何在澶渊之盟后不再南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