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废掉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逼着他瞎努力
对于当代中国父母来说,最焦虑的事情,莫过于孩子的教育。
深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他们,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孩子,直接将孩子捧到宝座上。
为此,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说:

“孩子,我让你好好努力,只是不想你将来吃苦。”

“孩子,不奋斗的人生,注定会低人一等。”

口号说得好听,现实却很残酷:
孩子拼尽一生追求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跑线;
你拼尽一生给予孩子的资源,只是别人看不上的边角料。
而孩子被迫放弃了爱好、追求、想法与欲望,按着父母的规划一步步走,也走失了自己。
让孩子瞎努力,最终毁掉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1

父母盲目跟风
只会苦了孩子
有人说,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最大的区别就是:
“中国父母都在给孩子‘进补’,而外国父母却给孩子‘做减法’。”
在中国,孩子没参加任何培训班就是另类,不仅同学好奇,连其他家长也不懂。
“你家孩子就这么聪明,不用上补习班?”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多学点东西,才不会落后。”
丽丽妈妈就是一个典型。
她是公司高管,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连对女儿的要求也是。
丽丽读四年级时,成绩一下子掉了下来,丽丽妈立刻给她报了全科补习班。
可孩子天天熬夜学到十一点半,成绩反而越来越差。
丽丽妈特意请了家教,每月1万块,每天晚上都给女儿上课。
那天我去找丽丽妈,看到丽丽呆呆地坐在书桌前,抬头看了我一眼,又继续低头看书了。
我很心疼孩子,之前多有灵气啊,现在都给折腾没了。
丽丽妈却毫不在意:“只要成绩上得去,她就算成了呆子我也乐意。”
多少父母和丽丽妈一样,盲目跟风给孩子报这种班、那种班,却没考虑过孩子受不受得了。
不管孩子成绩好不好,报补习班一定是有用的。
兴趣要从娃娃抓起,弹钢琴、学画画、学武术,一样都不能少。
可孩子真的可以学这么多东西吗?
可孩子真的乐意接受这些东西吗?
父母们管不了那么多。
他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一再跟孩子强调:
“这是我们的良苦用心,你一定要好好学!”
中国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毁掉下一代。

2

中国式父母
正在逼孩子瞎努力
中国的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这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
汇丰银行做过一项关于家庭教育支出的调查。
在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的花费上,香港、台湾和大陆分别上榜前十。
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名列第一。
台湾以5.6万美元排名第五。
大陆以4.3万美元位居第六。
他们可以说是竭尽所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仿佛在中外教育中,只有中国的父母才过分在意孩子的起跑线。
可有没有想过,那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连父母自己都不知道。
德国的孩子是没有起跑线的,孩子读幼儿园时,甚至连一个字母都不认识。
然而,德国历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高达108名,排在世界第3。
而我们在孩子3岁时就让他背单词,背古诗;5岁时就学钢琴,学画画;8岁时学奥数,狂补课……
到了18岁之后,孩子成功考上理想大学了,就再也不肯用功学习,泯然众人了。
我们在教育孩子上,似乎都撞上了同一个盲区:
只要付出了时间和金钱,那就是努力了。
可有些努力,本质上就是浪费。
我们强迫孩子上辅导班,可孩子学不进去,就是浪费钱;
我们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可孩子根本不感兴趣,到最后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被父母逼着“瞎努力”的孩子,只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叛逆,做什么都跟父母对着干。

一种是软弱,从小习惯了百依百顺,哪怕长大成人也不敢说“不”,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与其盲目追逐别人的起跑线,不如开创自己的起跑线。

3

最好的教育
是让孩子“看见”自己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经典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先让行人脱掉大衣。
北风拼命地吹,寒风凛冽之下,逼得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缓缓地吹,慢慢的,行人觉得热了,也就脱掉了大衣。
最终,南风大获全胜。
而我们的父母就如这股风一样,不管外力有多大,都比不上孩子内心的自发力量。
一个孩子愿意学习,愿意努力,愿意成长,不在于父母怎样逼他,而在于他内心的渴望。
这就是为什么主动学习的孩子,总是比被迫学习的孩子要优秀。
在孩子的成长中,内心的满足感比外在的成就感重要得多。
之前,一位痴迷做饭的小男孩上了热搜。
他每天一放学后就钻进厨房,研究菜谱,烹制美食,小小年纪已经能做出很好吃的饭菜了。
可妈妈却很头疼。
“他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就捣鼓饭菜,回回都考倒数第一。”
网友们却很羡慕小男孩:
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确实很棒。
在这一点上,小孩可能不懂,可我们做父母的,却是深有体会。
有人说,为人父母,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
只要鼓励孩子全力以赴地追求,他就能走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通往成功。
而那些父母强加的担负,只会成为禁锢孩子的枷锁。
只有打开枷锁,孩子才能卸掉重担,做回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看见自己,并且做回自己。

4

让每个孩子展现天赋
是父母的终极使命
美国有一个叫做弗林的男孩,因为嫌弃妈妈做饭难吃,决定自己亲自做饭。
妈妈问他:你真的决定做这个了?哪怕做这个很苦很累,也愿意坚持?
弗林大力点头: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于是,妈妈给他买了很多烹饪书,爸爸给他打造了专属厨房,还为他报了培训班。
经过专业培训的弗林厨艺大涨,并逐渐得到业界的认可。
他开了一家“晚餐俱乐部”,俱乐部里总是坐满了食客。
他曾被邀请在美国白宫做饭,成为享有盛名的“小厨神”。
他登上《纽约时报》餐饮版封面,被美国《Vogue》杂志专刊赋予“料理界的小贾斯汀”的称誉。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也是。
父母最该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寻找真正的兴趣,也不是瞎折腾,让孩子瞎努力。
而是充分给予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正如作家龙应台所言:
“上一百堂美学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里走一天;
教一百个小时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菜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裤脚。”
有位知名的教育实践者说过自己对于教育的担忧:
“我看到孩子在面临选择时,总在说‘我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他们谈到的自己,总让我觉得那个‘自己’很遥远,好像不是一个他们认识的人。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被允许成为他自己。”
我们的父母把孩子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成功者”,但真正能够成功的,少之又少。
因为别人的成功经验,永远不可能一模一样地复刻到另一个孩子身上。
直接在孩子身上照搬别人的经验,只会害惨了孩子。
越“努力”的父母,越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不要总逼着孩子非干什么不可,因为“努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不要再让孩子“瞎努力”了,我们要学会退位。
让孩子做自己,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成为他自己原本就期待、就喜欢的模样,比任何教育都管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为你的父母,你才能来到清华”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就牢记“五多去、一少去”,教育效果会翻倍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线在哪?!
父母为培养“小网红”赚钱,把3岁女儿喂到70斤
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逼着他瞎努力
为人父母有四种格局,你是哪一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