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的健康成长与良好家风建设

首先,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拥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里的孩子自然就是能量满满,幸福感十足,做事有条不紊,自信、好学、自律、孝亲、尊师、爱幼等。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因为欠缺家庭成员之间所有长辈给与的爱,在一定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爱的力量,成长和发展,就会有偏差。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情绪、厌学、逆反、厌食、抱怨、网瘾、没有正当的爱好。若夫妻眼里只看到孩子,看不见婚姻中的配偶和自己,孩子没见过父母恩爱的模样,他(她)也会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未来的婚姻中。夫妻关系,才是稳定家庭的定海神针。孩子乐于看到父母恩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恩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做一个快乐的孩子。给孩子最好的家教,莫过于让他看到父母恩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总是能闪耀独特的光芒,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好的亲子关系取决于父母内在好的情绪模式,亲子教育的核心关键点,不是着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遇到问题时,父母首先把关注点放在自身的情绪状态上,把自身的情绪状态调整好,当父母自身的情绪状态好的时候,亲子状态自然就会好。当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感觉卡住的时候,不要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否则我们有愤怒、困惑、不开心的情绪产生,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孩子的一个外在反应触发了我们自己内在的情绪,事实上是我们内在情绪心智的问题。并且,孩子的行为触碰了我们成年人童年时候的情绪心智。

任何家庭要经营好感情,时刻把丈夫,妻子放在心上。忙了一天,回家第一件事,先抱抱心爱的他她。然后,一起亲亲可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从不吝啬对他(她)的崇拜与欣赏,真心感激他(她)对家庭的付出。在特殊的日子里,彼此给对方准备一份礼物,交给对方的同时,郑重其事地告诉对方:“我爱你。”在天朗气清的时候,两个人出门散散步、谈谈心,将两颗疲累的心妥帖安放。这些琐碎的日常,既是平凡生活中的惊喜所在,更是埋藏在时光长河中的暖意来源。

先是好夫妻,才会是好父母。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首位,会大大减少家庭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稳固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你爱孩子,那么请先用心爱你的伴侣。爱不会越用越少,反而越来越多,只有夫妻相爱,孩子才会得到更好的爱。因为父母终将离场,孩子也要独自飞翔。那个陪伴我们品尝苦辣甜酸,见证我们辉煌落魄,牵手走完人生旅程的,无他,唯配偶而已。      其次,家庭成员中老人无德,子女不孝,男人无志,女人不柔,家道不兴。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因为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了灾难。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美满的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

为人子女,年幼时,很难在生计上帮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让父母担忧,长至成年,要尽心尽力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作为子女,应以尽孝为已任,以孝为根,能承祖业,弘扬家风,立志超过前辈。兄弟姐妹是一家,无条件的帮助,不惜一切代价。一人有难,其他人要到位帮助,条件好的应该尽量帮助条件差的。兄弟姐妹间相亲相爱,父母要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指责抱怨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的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0-6岁是孩子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感受。如果父母是以愤怒、批评、指责、嘲笑等方式表达爱,孩子是感受不到爱的。同样一个被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内心也感受到极度缺爱,是源于爱的阳光没有照进他心里。6岁之前的孩子,是听不懂大人讲道理的。因为大脑进行语言分析、逻辑分析和判断,需要理性脑的参与,而这个年龄段,理性脑的发育还没有成熟。

家风决定孩子的教养

  中国向来高度重视家教和门风,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培养出无数伟大人物,无不得益于此。现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小家伙转,孩子时时刻刻都扮演着被爱的角色,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得满足他们,爷爷奶奶却变成了万事都做的保姆型爷爷奶奶,而孙子却不知不觉的做了爷爷奶奶的身份,时间一长,家庭顺序的颠倒,长辈的抱怨,孩子的不满,父母的筋疲力尽,搞得整个家庭充满了负面能量。

  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更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

  父母总希望给孩子物质的东西,须知最好的给与就是自家的教养和优秀的品格,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会让孩子获益,并且孩子向自理自立的个体发展,成长为真实的自己。孩子懂得感恩才会得到幸福,父母创造了孩子并以足够的精力供养着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的溺爱,孩子不懂回报,即便走上社会也会遭遇碰壁,甚至可能无法无。

教会孩子懂得感恩是父母的职责

  孩子感恩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如果没有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完全不懂感恩的孩子比狼更可怕!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由于目前社会种种原因造成家庭对孩子从小百依百顺,没有任何约束已经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了,家长在孩子眼中毫无威信,当孩子得到了比他们需要多得多的爱,家长往往会丧失教育的能力,也就是你爱之水淹没了海,全呈现的是溺爱的效果。

  当今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无止境的索取,一旦小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不依不饶。还有一些大学生,上几年大学,要花掉家里十多万元,家长们省吃俭用,有的家长不惜举债。然而一些学生比着买高档服装、手机、名牌鞋袜、电脑等,花父母的钱一点也不心疼,仿佛向父母要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是工作了还有许多年轻人心安理得依靠父母生活着。其实,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们品尝寒冷,他们就不知道温暖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艰难。

  父母对孩子过多关爱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他们只有经过苦中苦才能寻找到甜中甜。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幸福。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与其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不如高质量地陪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时刻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付出。让孩子先从感恩父母开始,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事后要说谢谢等,通过这种小的事情、小的情绪让孩子熟悉这种感恩的状态,并最终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感恩之心,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通过感恩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带给自己的快乐。当孩子们感到他人的善意时,就想到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成长之路,孩子要学会感恩与尊重,让感恩,形成一个重要仪式,让孩子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让感恩成为爱的最好方式!

孩子健康成长,从小父母及家庭,要从孩子的两个生命养育开始。生理生命和心理生命,重要的是心理生命。心理生命主要以心理营养为主,用食物“喂”出健康孩子!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作为父母首先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一切,0~3个月,孩子出生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叫作无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孩子只能用哭来表达,最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接纳。父母不知道以后孩子会不会孝顺、好不好看、乖不乖?但是尽你所能来满足我、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孩子渴求的、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0~3个月的孩子在父母的生命中是最重要,即使父母很忙或身体不舒服,但孩子饿了、生病了,父母都会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孩子的一切。这样对于母亲而言,做到这些并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促使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提供一切。生理上,提供乳汁;心理上,提供无条件的爱。在妈妈的眼里,孩子一定是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可是如果在宝宝0~3个月大的阶段,由于某种原因,妈妈情绪发生变化,身体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爸爸就要承担起这个任务:看护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这时,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没办法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另外一个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因此,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孩子心里认定的重要他人是自己挑选,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他可能就会选择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从这个人身上,孩子希望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中都会一直去寻觅直到找到为止。上小学,他(她)会去找小学的老师。上中学,他(她)会去找朋友,会很早谈恋爱。他(她)会非常希望弥补曾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内心情感欠缺的补充,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孩子就会一直带着这个渴望长大、工作、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直寻找一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人,在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缺失与遗憾。如果缺失父母的爱的流动与能量的保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任性、很坏、很糟糕。起目的就是引起父母的关注,从中找到答案看看父母是否爱她?也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这个答案,从而导致他(她)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

婴幼儿安全感的保护,中国人的习俗,刚刚生完孩子的家庭中不易迎接客人,要等到满月,吃过满月酒后才能允许家中有访客,从根本上也是保护了孩子的内心安全感。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逐渐与母亲分离一点。孩子的成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分离的关系,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是孩子发展的心理自然过程。婴幼儿的心理安全因素主要来自母亲的怀抱。当孩子不停地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个体时,就是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得到了满足。但是切记不能与父母心情来决定对待孩子的太度。心情好的时候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玩、亲亲;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时候,孩子来就找借口去找爸爸或者奶奶等其他家人。当孩子烦父母的时候是因为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以各种行为来饭家人并以得到满足而变得乖巧。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父母亲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因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很害怕,而他(她)无法表达害怕时,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呈现。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里,是最重要的。

有的孩子到了四五岁甚至十几岁还会拉着父母的衣角,到了要上学的时候,抱着门不肯出去,都是因为他不能独立、不能分离。可以分离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别人维持联系”的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那他自然就害怕分离、无法独立。

这个阶段中有一个养孩子最头疼的时期,那就是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就是因为分离期的孩子,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这时,孩子对妈妈的要求特别高。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他(她)需要妈妈随时看着他(她)、保护他(她),并对他(她)的行为有所反应,但是如果你真去帮他(她),他又不同意因为他(她)在成长的规律中所呈现的是这个时间是独立。所以,两岁上下的孩子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我们要拿出“温和而坚持”的态度。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放手去做。确实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温和而坚持”地对孩子说“不”。“坚持”是指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温和”是指当我们制止孩子时,态度上不带有评判、指责的情绪,要肯定、赞美、认同当孩子。当孩子的心理年龄完全进入2~3岁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她)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肯定、赞美、认同。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而在肯定和认同上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妈妈。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分量都特别重。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我以您而骄傲”,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生。爸爸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的爱是带着进入社会力量的给与,孩子得到如此好的父爱就会充满自信。自信是使孩子了解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孩子有自信就会有一个新的自我呈现,并且明白“我是谁”,然后有信心去面对他(她)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与难题。

所以作为父亲的男人们一定要肯定自己的孩子,如果是一位女孩得到了爸爸的肯定,这女孩会觉得她是作为女性是有价值的。而男孩子会觉得作为儿子,他的男性角色是很好的,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远远大与母亲。而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父母关系分裂,孩子心肺撕扯,就是天崩地裂。

学习、认知、模范

3~6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这个时期要有人能做孩子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当碰到麻烦时,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来源于榜样。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榜样就是母亲或者父亲: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爸爸妈妈用什么态度来面对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将来这就是孩子走向社会后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板。

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的心理代码!父母无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识自己的重要;安全感使他独立,父母给与的肯足、赞美、认同、榜样的力量这些心理营养要在孩子三岁之前小心翼翼地满足,等他再大一些,就能够自己选择,去学习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总之,未来所有成长的基础,决定于3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孩子心理营养的得到多少决定他(她)是否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创新、创造的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耗费大量生命能量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心理,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而不能够展现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最好的生命力。

心理营养从一开始就给足孩子,也不存在晚或不晚的问题,只要父母有意识开始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满足,以及处理好夫妻间的关系。心理营养归入一定的年龄段,是为了指导父母了解在孩子成长的规律中,在各个阶段给与孩子最渴求的营养,在每个成长阶段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里充分获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岁、9岁、12岁,孩子不同阶段的叛逆该如何应对?
推荐妈妈们几本值得读的育儿好书
如何从焦虑妈妈成功转型好妈妈?
“吼”能让孩子一时听话,但之后呢?爱发脾气的家长都该好好反思
小学生常见问题分析
【萨提亚语录二则】1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一直学习和成长,即使你是一个慢的学习者。2在家庭中,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妈妈,而关于“我是谁,我是怎样的“自我概念则是来自于爸爸。作为父母,你给孩子的心理营养足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