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的教育,是让我们踏入生命之河而毫无惧色


项目式学习(PBL)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频频被提及,上海筑桥实验小学近日主办第一届“PBL主题论坛——直击PBL课堂”,深度解析和探讨有关PBL的问题,好字在的李山川老师作为筑桥实验小学中华文化特聘专家,也参与了此次论坛。PBL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会带给教育者和学习者怎样的变化?


让我们先从一篇教育者和实践者的思考了解项目式学习(PBL)。


好的教育使我们毫无惧色地

踏入生命之河

文 / 顾远


最近两年,AlphaGo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注意到了人工智能。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反思 “何为人” ;而教育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我们 “成为人” 。


可悲的是,近百年来,教育起到的实际作用却是让我们成为机器。


教育是要培育出活泼泼的人


今年我看了一部非常棒的教育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中文名字是《极有可能成功》。它被很多影评人赞誉为 “有史以来最值得一看的教育纪录片” 。


影片开头是导演的女儿出场,小姑娘一脸厌学的表情,而旁边的老师还在循循善诱地教导她:“学习就别怕吃苦,这是在塑造你的品格呢。”


接下来,导演带着观众追溯了一遍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起源。现代教育制度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最早诞生在德国,设计这个制度是为了培养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的士兵。19世纪晚期,一些美国顶尖的企业家到德国取经,将它复制到美国,为美国的大工业生产输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了解了现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如今的教育制度如此地强调统一和标准化:统一的入学年龄、学生要按班级和年级统一划分;学习要按不同学科统一划分;学校要使用统一的教材、课表、标准化的考试。

 

这种制度荒唐到什么程度呢?陈丹青讲过一件事,他在清华美院做教授时,上午教油画课,下午想去看看学生画得怎么样了,结果去教室发现一个学生都不见了,因为下午课表上排了别的课,学生放下画笔去上那些课了。陈丹青气坏了,因为画油画不能中断,画布上的颜料干了,画就没法再改了。这种课程安排完全不符合学习油画的实际情况,而在陈丹青之前没有人指出过这个问题。


这样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培训,训练出来的是听话的士兵和流水线上的工人,而不是像前任北大校长蒋梦麟说的那样:教育是要培育出一个个活泼泼的人。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通向自由的教育,是让人有动力、有权利、有能力去自由地探索未知的教育。



教育该如何帮助人“成为人”


前面我们谈到关于 “何为人” ,不同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人说是爱和情感让人区别于机器。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未来人工智能就不会拥有情感呢?

 

有部科幻片叫《银翼杀手》,其中的每个 “人造人” ,都逐渐具备了人才有的情感、矛盾和人性。问题在于,要到何种程度他们可以被称之为 “人” ,并获得 “人” 的权利和尊重?当人造人也拥有了情感,甚至反过来人类已经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没有同理心,那么谁更像是人呢?



如果不知道 “何为人” ,教育又该如何帮助人 “成为人” 呢?

 

现在很多流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都在说人如果不想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必须学会这学会那。比如很多人都在谈论的 “4C核心素养” (创造与创新的能力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Critical Thinking、有效沟通的能力 Communication、协同工作的能力 Collaboration)。我非常认同这四种核心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也是现在教育里非常缺乏的内容,但如果是 “为了以后找工作时不被人工智能替代,所以必须掌握这些能力” ,这就是一种狭隘的陈词滥调,这样的说法是一种新的教育 “恐吓”。


在大的时间尺度上,我对 “何为人” 以及“如何成为人”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抱有一种不断进化的观点。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或者定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而且必须一直勇敢的面对未知,并自由地探索下去。

 

好的教育不在于在此刻就告诉我们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而在于帮助每个个体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自由地探索,寻找自己的答案。

 

被誉为 AlphaGo 之父的科学家哈萨比斯曾经说过:“今天的人工智能就像哈勃望远镜一样,实际上它是在帮助人类共同在某一领域进行极致的探索。”

 

可是,如果没有自由的权利,何来探索的能力;没有探索的能力,何来个体的成长,又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世界,如何能够让人工智能成为我们的哈勃望远镜?



在学习中学会自由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既没有动力去响应未来的变化,也不愿意去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而是反过来让每个个体去适应它。

 

这种教育制度的设计暗含着一个严重错误的假设,它把教育当成了施加给学习者的事情,而不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为他们自己去做得更好的事情。这种教育制度默认的前提是学习者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所以当有学生问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 的时候,老师经常的回答是:“你以后就知道了” 。这个前提会顺理成章地得出一条推论:学习是痛苦的,学习者一定是不喜欢学习的,所以教育必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压迫学习者去学习,毫无自由可言。

 

在这样的制度中,上到教育部,下到每一个老师和家长,都在 “代替” 学生设置学习模式和目标,规定教材,安排每个步骤,设定唯一的评估标准,学生没有机会为了自己的学习,自己订立目标,自己摸索方式。

 

我们从来没有自由地学习过,也从来没有在学习中学会自由。


近年,大家纷纷讨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该怎么办的问题,人类老师是否因此被替代。很多教育公司也高举着诸如人工智能老师、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大旗,号称技术能够预判我们每一步的学习需求,为我们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和内容。

 

与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抢走饭碗不同,我担忧的是另外一个维度:“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帮助我们扩展自由的范围,而不是缩小。” 


目前许多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只是包装原来的应试教育,而不是使其更自主、更灵活。本质上是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超级版:技术代替老师,为你做决策、帮你做判断、喂给你内容、帮你提分…… 


不知不觉,我们将自由意志和自我判断拱手相送,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相反,如果教育首先是帮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Ta的好奇心,鼓励Ta去探索不同以往的世界,学习会变成自动自发的过程,一个有趣的过程。



应对不确定性的学习


在《极有可能成功》这部影片里,重点介绍了一所叫做 High Tech High 的美国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创新尝试。在这所学校里,教学采用的是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方式。学习不是按照学科来进行的,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去设计和实施项目,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并且培养各种能力。所有的项目成果最后都会向公众展示,展示本身也是考评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影片中有一个男生,他带领一个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项目,他们要设计出一种物理装置来展示自己对于人类文明进化的理解。尽管花费了很多功夫,小组在项目展示那天却做得不成功。男生进行了反思,老师也鼓励他继续尝试,他就不断地完善了他的项目。

 

这时,他已不是在为了考评或者展示而做了,坚持是因为喜欢,体会到了心流,有收获也有成长。影片结尾当他设计的那个机械装置转动起来时,非常令人感动,通过这部影片我们见证了一个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他如何自由的探索并获得成长的过程。

 

如今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速。所有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 “应对不确定性的学习”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或者事先可以精准描绘的知识图谱,我们所有的人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不确定的问题。

 

世界的不确定性,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越来越成熟而减少,我们遭遇的问题也不会因为我们有了一张文凭就能统统解决。在这个时代,只有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者才会是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自由不是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自由首先是一种能被自我感知的动力,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被什么而激发;其次是一种权利,一种 “自己可以去选择什么值得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 ” 的权利; 自由也是一种能力,一种 “分辨、思考和行动” 的能力。

 


做一个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者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在《发现的乐趣》一书中回忆小时候和父亲的一次经历。父子二人在树林里看到了一只鸟,费曼的父亲对小费曼说:“看到那只鸟了吗?它叫XXX。在意大利语里,它叫XXX;在葡萄牙语里,它叫XXX;中文里,它叫XXX;…即便你知道它在世界各地的叫法,可对这种鸟本身还是一无所知。你只是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是这么叫它的而已。所以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只鸟,看看它在做什么,这才有意义。”



我们的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叫出这只鸟的名字,而我们仍然对这只鸟一无所知。费曼爸爸的方法却引发了小费曼自由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培养了他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使其受益终生。

 

《极有可能成功》这部影片里,学生围绕 “文明的起源和衰败” 这个主题开展不同的项目式学习。项目如何设计,如何实施,项目团队如何组成,谁来做项目团队的领导者,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决定的,老师的作用是搭好 “脚手架” ,在孩子们有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让孩子们按照老师设定好的步骤和规矩去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

 

有一位女生在影片开头的时候非常羞怯,在项目团队里,她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主动担任领导者的角色,老师和同学都提供了信任和支持;随着项目的开展,她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享受学习的自由和成长的快乐。学习结束时,她对老师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永远只会是一个追随者,现在我发现自己也可以是一个领导者。”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基于学生自主权利和自由探索的教学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了在和他人协作的过程中主动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了选择和负责,学会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真正伟大和激励人心的事物都是由能够自由工作的个体所创造的。” 如果一个人在教育中从未感受过自由,我们又怎么能指望 Ta 成为一个自由工作的个体呢?

 

如果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永远禁止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那他们永远不可能学会 “如何成为自己” ,更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学习的意义。他们将永远在别人的安排下,亦步亦趋的完成学习过程——无论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有趣多样,他们将无法建立起 “自我导向学习” 的可能,更不可能成为有内在动力的终身学习者,一个自由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者、歌手鲍勃迪伦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能够早上自然醒来,晚上沉沉睡去,而在这两者之间可以做任何想做之事,他便是一个成功者。” 

 

我仿照说一句:“如果一个人能够早上自然醒来,晚上沉沉睡去,而在这两者之间可以学任何想学之事,以他所想学的方式,他便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


 

一个受过真正教育的人,是一个学会学习、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者,一个有权利自由学习、同时也有能力自由学习、面对未知勇敢探索的人。

 

而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或者用泰戈尔富于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将通过教育帮助每一个人 “踏进生活之河,毫无惧色” 。


招 募


汉字文化教育和传播也可以引入PBL工具和教学理念进行设计。“好字在”设计并开展的“博物馆课堂”、寒暑假的“行走的文化”课程、师资培训课程以及为学校或教育机构提供的人文课程都是在帮助参与者成为更好的汉字文化学习的探索者、资源整合家。


现在,我们期待有更多“设计者”的加入,如果您喜欢分享,愿意探索创新教育结合汉字文化主题的教育实践,欢迎入群和我们一起参与讨论和设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ha | 顾远:好的教育使我们 “踏进生活之河,毫无惧色”
我们对项目式学习有多少了解?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近5万份一线数据告诉我们这些答案
作为教育者,我未到达的彼岸(下) | 花菜的日记本Vol.08
王熙乔:12年,改变中国教育生态
Aha| 人工智能离教育还有多远?-来自伦敦的声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