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画技法(中)

节选自邵彦老师在三联中读开设的音频节目《听山水》,这是到目前为止,我感觉说的最为透彻的中国艺术类课程,强烈推荐。


有一组分类概念大家经常听到,叫工笔和写意。这组概念不是技法,也不是画种,也不能简单地说它们是风格,细究起来,它们好像是技法、画种、风格的交叉领域。

从用笔技法的角度来讲,工笔就是尽量保持用笔均匀,尽量保持在中锋状态,用一点点偏侧和提按来找到变化,但是不要呈现太多。意笔,则是要尽量多地呈现出笔锋的变化,要让观众欣赏形式的审美而不是造型的精准。这一组在花鸟画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工笔的花鸟画讲究“活色生香”,而意笔花鸟画讲究“脱略形似”,造型上的要求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


△明·戴进,《葵石蛱蝶图》,纸本,设色,纵115厘米,横3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徐渭,《墨葡萄图》,纸本,水墨,立轴,纵116.4 厘米,横6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山水画不那么极端,吸收了书法笔法,但又没有完全丧失自我,大部分山水画只是到了小写意那一步,就是半工笔半写意,造型还是要比写意花鸟画严格多了。

山水画的法宝,就是她有一套独门剑术,把各种笔锋状态隐含于其中。而后知后觉的花鸟画,只能把笔锋的各种状态直接摆在桌面上用,技术含量低了点。

这套独门剑术,就是山水画笔法的五个种类:勾、皴、点、染、擦。其中勾、皴、点是主要笔法,染、擦是辅助技法。

勾就是用线条来表现山石或者树木等景物的轮廓和脉络。

△元·胡延晖,《春山泛舟图》轴,局部,绢本,青绿设色,纵143厘米,横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勾也叫“勾勒”,用的时候,中锋或者干笔,至少要占上一样,最好两样都占上,效果会比较毛糙、松动、丰厚。如果用湿笔中锋,其实更考验手工,要把平面线条画出立体感,更不容易;如果是湿笔加侧锋,那就容易出现扁、薄、塌的效果。


△侧锋勾(采自《芥子园画传·初集》)

皴是借用皮肤皴裂的皴,来形容山石或树皮表面的肌理效果。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全部技法的“命门”,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皴法,皴法的运用体现了画家对笔法的理解,而皴法的水平也决定了画家的艺术水平,造型反而并不那么重要。

皴法一共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线皴,一类是点皴,一类是面皴。每一类又都要分中锋和侧锋两个小类。

线皴中的中锋线皴,最核心的是披麻皴,是用中锋画出柔和的弧线,像披散的麻纤维。又根据线条的长短,长线叫长披麻皴,短线叫短披麻皴。这样的线条如果不是像披散的麻纤维的形态,而是交搭成荷叶叶脉的形态,就叫荷叶皴。如果麻纤维编成绳子,再解开,纤维就卷曲了,所以如果用中锋画曲线,构成的皴法就叫解索皴,又叫牛毛皴,因为细密的牛毛也是小曲线。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纸本,设色,纵28.4 厘米,横90.2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长披麻皴

△明·沈周,《卧游图》册之一,纸本,设色,纵27.8cm,横37.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短披麻皴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纸本,设色,纵28.4 厘米,横90.2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荷叶皴


△元·王蒙《太白山图》局部,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23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牛毛皴

画树皮的鱼鳞皴、绳皴、横皴,也都是中锋线皴。


△清·李觯,《双松图》。树皮用鱼鳞皴

侧锋的线皴包括乱柴皴、骷髅皴,是用侧锋画出不那么均匀、浑厚的线条,构成的皴法组织比较随兴。有一种皴叫折带皴,是元代画家倪瓒首先开始用的,其实是侧锋线皴,但是因为他用干笔,而且画得很慢,做到了毛糙、松动、丰厚,有接近中锋的效果。现代画家傅抱石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抱石皴”,是融合了乱柴皴和鱼鳞皴变化出来的,有乱柴的形态,但是用笔大量的是用弧线打圈圈,像放大的鱼鳞皴。


△明·雪舟(日本),《秋冬山水图》,立轴,纸本,水墨,纵46.3厘米,横29.3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乱柴皴


△明·吴伟,《江山万里图》卷,绢本,淡设色,纵27.8厘米,横97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骷髅皴


△元·倪瓒,《容膝斋图》轴 局部,纸本,水墨,纵74.7厘米,横35.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折带皴


△1960年,傅抱石,《西陵峡》,纵74.4厘米,横107.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美术馆藏。——抱石皴

中锋点皴是用笔锋垂直地在画面上点出来的,一种是轮廓浑圆的小圆点,叫“浑点”,浑圆的浑。这种笔法就像是把长的中锋线条缩短缩小,最后成了一个点,中锋线条中间的那条浓墨锋线,也缩成了中间的小尖点。如果把浑点画成一个较大的圆形,就叫“弹窝皴”,像弹弓打出来的窝孔。


△宋徽宗时期宫廷绘画,《祥龙石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53.8厘米,横12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弹窝皴

董巨样式有三个特征,一是披麻皴,二是浑点,所以它们的基本笔法就是用中锋。第三是“矾头石”,明矾的矾,大致是说像明矾晶体那样的小石块。在画面上画一堆一堆的矾头石,这个不是笔法,是表现江南的地貌特征。董巨样式在笔法上的特征,就是披麻皴和浑点,也就是用中锋。


△元·吴镇《渔父图》轴 局部,绢本,墨笔,纵84.7厘米,横29.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披麻皴、浑点、矾头石三个元素都有体现

还有一种中锋点皴是破笔开花点,笔锋不是中锋,是破锋,一笔杵下去是一个不规则的小花。这种点虽说是中锋,但是很多破开的笔毛一丛丛地触及画面,留下来的形态也很难说全是中锋笔触,而更像是很多侧锋笔触聚合在一起。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轴,纸本,墨笔,纵140.6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破壁开花点

侧锋点皴,那就是用笔锋和笔肚交接的位置,在侧锋状态下画出点,最后一挥,带出一个尖儿,是一个个小三角形。有的非常短,接近于等边三角形,明代画家沈周的不少浑点其实就画成了等边三角形;


△明·沈周,《卧游图》册之一

有的侧锋点外轮廓还比较圆浑,似圆非圆,像“豆瓣皴”就是似圆非圆,带点尖楞的长圆形;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豆瓣皴

有的就长一点,成为等腰三角形,或者笔头再倾侧一点,成为直角三角形,这些叫作小斧劈皴;再拉长,就接近侧锋斜面皴了。


△明·戴进,《葵石蛱蝶图》——小斧劈皴


△小斧劈皴(采自《芥子园画传·初集》)

面皴是用笔肚子画出来的,有些甚至用到了笔根部位,笔肚连着笔根,就是笔的全部侧面部分。这里又可以分出中锋和侧锋两类。中锋是用笔肚子甚至部分笔根在画面上捻动,把笔锋尖儿尽量往中间藏,把劲儿尽量往里收。这样画出来的皴,粗细浓淡变化都很自由,但是并没有尖利刚劲的感觉,笔触像行云流水,叫作“卷云皴”。卷云皴可以把石块的轮廓和结构、肌理都表现出来,也可以用于画流云和流水。当然水也可以用中锋线皴来画。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绢本,墨笔,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云皴

侧锋面皴则是笔的侧面放在画面上,向一个方向一扫,就带出一个面,带出来的就是三角形。侧锋面皴其实只有一种,就是大斧劈皴,斧劈就是用斧子砍的意思。前面说的小斧劈皴还用到笔锋,笔锋带着点侧势,一下一下扫出的小三角形,像斧子尖头砍出的小印痕;而大斧劈皴就是用笔肚子甚至连着笔根,一扫一大片,外形是个大三角形,像木头上用大斧砍出的大伤口。南宋的马远、夏圭技法是大斧劈皴的代表。大斧劈皴还有个变种叫钉头皴,就是按得重提得快,笔触像个大钉子。


△南宋·马远,《高士观瀑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4.9c厘米,横25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大斧劈皴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绢本,设色,纵26.7厘米,横28.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钉头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披麻皴——水墨山水画技法
山水画中披麻皴的技法特点
五代南北山水画派构图和表现技巧
传世山水名画~五代篇
张伟平:山石法(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