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学习!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若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

——傅雷《观画答客问》

一幅好画,

能引得观者一层层地去细看,

其中的快乐不仅在于

发现了画面中隐藏的秘密,

更在于不经意间引得观者发出

“哦,原来如此”的惊喜和赞叹。

观者与画者心思的契合,

仿佛是与古人跨时空的对话。

带着这样的心思,带各位追逐一幅作品——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讲这幅画,不仅仅因为它别具一格的构图,还因为他包含了一个帝王的心声与格局。

故事发生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首都汴京(现河南开封)。当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每年的元宵节京城都要举行长达五天五夜的盛大灯会,晚上文武百官陪着皇帝在宣德门城楼观赏满城灯火。

这天晚上,宋徽宗亲自登上宣德门城楼与民同乐,直到很晚才高兴地回宫。第二天一大早,突然有官员向他来报告,说宣德门上空出现了一幕罕见的吉祥景象。汴京宫城的端门上空突然飞来了一群仙鹤,在城楼上盘旋飞舞,争鸣和应。整个皇城内外,官员、百姓都争相观望,并纷纷赞叹这是“太平盛事,吉祥之兆!”

赵佶《瑞鹤图》

宋徽宗赶到现场,看到了这一奇观。还见到有两只仙鹤落到殿脊上,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乃国运兴盛之预兆。回宫后立刻叫人拿来上好的细绢和精致的笔墨颜料,以精微灵动的技艺,亲自把这一奇丽的景观用半写生的方式画了出来。

宋徽宗题诗、题跋、签押

画好之后,宋徽宗意犹未尽,又提笔以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记述了创作这幅画的情景并作诗题:

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吠当丹关,故使憧憧庶俗知。

御制御画并书。

签押:天下一人。

赵佶在题跋中讲到,那一年,“忽有祥云拂来,低映端门,众皆昂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鸡尾之端(宫殿上檐),余皆翱翔,如应节奏”,过往百姓,全部叩首,感动这种祥瑞的景象。后“经时不散迤俪归,飞西北隅散”。

这种祥瑞的景象,对于当时已经风雨摇缀的王朝来说,是多么难得呀!赵佶用他最擅长的手法,来记载这一刻,希望给风雨中的帝国带来真正的祥瑞。他所透露的,是帝国在最强文明时代所面临最屈辱威胁时的气质——庄严的大气与贵族的凄凉。

细细赏来,这幅画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

全卷欣赏

1

构图

“经营位置”为中国画至关重要的,细细观赏这幅画,鹤群与瓦顶,占画面二与一比,殿顶是大块与小块几何形;下端的宫殿虽不是画面最主体的部分,但却是整个画面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平面。屋顶位于画面下方的正中央,下端屋檐离画两边的距离也基本上对等,观之一派大家风范。同时运用界画法将结构描画得精致结实,并且借缥缈浮云把画面拉开,使澄蓝的天也完全超越上部画面的局限。

即使后人眼里,赵佶是一代绘画天才,而不是个好的政治家,但天子的情怀仍是不同于画家。蓝天祥云,群鹤翱翔,这是徽宗对于天地人合一之解。蓝天之高远,普天之下的王土,格局之大,试问谁能比呢?

2

形象

画面中的鹤,几乎没有两只的姿态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两只立于殿脊之上,并呈对称回首相望状。右侧一鹤稳立,扭头作引颈高歌状,与众鹤呼应;左侧一鹤则立足未稳,姿态生动,颇具动感。众鹤呼应呈环形,围绕着屋顶上空盘旋翱翔,神态各异,姿态优美,有的昂首仰望,有的曲颈回首,各尽其态,栩栩如生。

正如谢稚柳先生言:“《瑞鹤图卷》,群鹤翻飞,姿态百变,无有同者,翱翔生动,笔调精英,各极其态。以鹤之大,深而为小,演而为飞翔的一群,而又灵动如生,描写的功夫,从形而入于神。以论绘事,是尤为难能的。”

3

主题

徽宗信奉道教,以道治国, 自称道君皇帝。《瑞鹤图》充满了道家的宁静与预言。一方面,皇宫殿宇端端正正置于画面下方,均衡对称,留出三分之二湛蓝天空,正大光远,大气天成,颇具皇家风范。另一方面,仙鹤有表明志向高洁、品德高尚之意,又是代表长生不死的神禽,徽宗是要通过“祥云瑞鹤”来隐喻王朝的吉祥。

4

色彩

《瑞鹤图》飞鹤布满的天空,用石青色平涂,顿使玉宇澄清,映衬出白鹤的圣洁与华贵。一线屋檐结构缜密,笔致匀停,整件作品透露出一种清俊有神、细致潇洒的情调。画中群鹤姿态百变,无有同者,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空中仿佛回荡着悦耳的仙鹤齐鸣。

5

地位

徽宗一改从前花鸟构图的常规,将花鸟与风景相结合,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另外,《瑞鹤图》完全就是最为经典的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这件作品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正髓,同时从画面的角度也是超现实方法运用最为典型的作品之一,比之西方超现实主义出现早了几百年。

然而,这样一幅展现太平盛世、预示祥瑞之兆的作品,却没有给国运日渐衰败的北宋王朝带来任何转机。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帝国,遂尽掠九十二府库160余年所积藏的金银财宝、书画珍玩等,连同徽、钦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余人席卷北去,《瑞鹤图》难逃悲惨命运,散落民间,不知去向。

瑞鹤图 跋

600年后,《瑞鹤图》竟奇迹般现世,归藏清内府,倍受诸帝珍爱,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入清内府前,《瑞鹤图》由元胡行简、明项元汴、吴彦良等人递藏。

1945年8月17日,末代皇帝溥仪随身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欲乘机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为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此批重要文物随即被护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鹤图》。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终得安生。

“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

《瑞鹤图》见证了中国

宋、元、明、清几代王朝的兴盛覆亡,

历经了生死攸关世事沉浮的沧桑,

得以完整留传,

实在是历史的珍宝,

收藏的传奇 。

推荐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收藏】宋徽宗《瑞鹤图》,国宝华光,御笔丹青!
中秋奇妙游都会选宋徽宗的《瑞鹤图》,这幅画为何有如此高地位?
宋徽宗《瑞鹤图》赏析
宋徽宗《瑞鹤图》
错生在帝王家的艺术家━━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跋《瑞鹤图》
国画的魅力【14】——痴迷书画的宋徽宗-赵佶 书画合集大赏(一) -《瑞鹤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