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5岁华裔女孩发帖控诉中国父母 引150万亚裔围观!(图)

精英说(ID: elitestalk)

家庭的他们被父母的传统价值观过度保护和控制,“父母用爱养育了子女,却也可能以爱为名将子女吞噬”,这份控诉父母控制欲的帖子,也因此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共鸣。


与此同时,对于许多移民家庭的父母们来说,看到这篇内容很可能会非常心寒:为了孩子移民海外,辛苦地打拼,只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对孩子严一些也是为了他们好,可怎么孩子却接受不了了呢?

显然,这样的家庭矛盾表面上是父母与子女的冲突,但本质上根植于文化和思维方式,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那么,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真的无解吗?


进入Karen发帖的“Subtle Asian Traits(微妙的亚裔特质)脸书小组”,这里活跃着150多万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及亚洲各国的成员。

起初,讨论组的创建者是9名在墨尔本生活的华裔高中生,他们在这里分享“关于隐晦或明显的亚裔特质”的笑话,但没想到的是,在短短三个月内社群就吸引了100万亚裔加入。


尽管来自世界各地,但是大多数成员都有相同的身份:亚洲移民二代(指从小跟着父母移民/出生在国外的孩子)。

几位创始人显然没有预料到,隐藏在笑话和表情包之下的身份焦虑和移民家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是被如此分散在全世界的年轻亚裔们所共享。

论坛中的成员们用各种玩笑,互相分享复杂的成长体验,讨论文化传承,和父母与社会的价值冲突,自我认同感。当然,组内黑得最狠的当属亚洲父母,外界都认为他们严厉专横、不尊重孩子隐私。

图片来源:Subtle Asian Traits

“亚洲父母的逻辑:拿不到A是一种罪过”

各个成员在群里回忆成长过程中无数次的差异化体验:比如当你的美国小伙伴都穿着睡衣参加各种派对时,你却在各种培训班之间穿梭。

一个女孩告诉自己的妈妈早上没有吃午餐,母亲给她发来了这么一段话:

“听说你没有吃早餐就这样上了两个小时的课,我真的很为你的身体担心,甚至我都因为担心你昨晚也没睡好,像你这样冒着压力工作,身体真的很容易垮掉。“

图片来源:Subtle Asian Traits

这位妈妈说完理论依据后,还不忘结合事例说明:

“我同事的丈夫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还去了华尔街工作,但是因为他得了肠胃疾病和糖尿病,而不得不终止自己的事业,希望你不要像他一样。要注意饮食健康,对了,我给你找了篇文章,你看看人家怎么建议的......”

图片来源:Subtle Asian Traits

有人自嘲参加亚洲人的家庭聚会时,被告知进门前需要换上酒店拖鞋的照片

图片来源:Subtle Asian Traits

还有一个用马甲发帖的成员说,自己因为身材肥胖而被七个月没见的家人每天言语虐待,肥胖羞辱(fat shame)到心里产生自杀的念头,但又怕自己只是小题大做、过度敏感。

回复里很多人对楼主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我也遭受过 24/7 (24小时全天候)的言语虐待”,“谁能找出一个不会 fat shame 的亚洲父母?在线等”。当然,也有刺耳的声音指责说,“跟父母所经历的苦比起来这算个屁,你应该从自身找问题,比如开始吃小份的食物、多锻炼”。

许多华人小孩觉得,因为父母的谨慎、严格以及霸道,生长在西方国家却流着亚洲血液的他们,难免也会觉得要说双语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同时很讨厌父母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多多少少总会试图反抗父母给自己制订的规则和传统…

图片来源:Google

亚洲父母,这类群体经常成为组内被调侃的目标

但与此同时,当年轻人们聚在脸书用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方式进行自嘲和反思,华人父母的困扰同样不少。

在华裔大妈聚集的北美华人网上,经常看到忧心忡忡的父母提出在青春期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烦恼,包括但不限于,嫌弃父母、不讲中文、不能融入白人圈/不够融入白人圈等等。

经典育儿帖里经常充满了“孩子故意不讲中文怎么办”、“该不该让女儿去白人同学家 sleep over”以及 “太过内向,没有朋友如何解决”之类的内容,从主题上看就充满了矛盾。

甚至连国内家长都逐渐持开放态度的恋爱,也有人选择干预,有个家长就上网求支招,如何让高三的女儿打消和一个男生谈恋爱的念头,“以前成功说服过好几次了,这次看上去有点认真,不好解决”。

图片来源:Google

在理想状态下,这代移民希望子女能是一个具有传统中式价值观内核(孝顺听话)和西方思维方式的混合体。多数人心中的模版儿女应该是:孝顺父母、中英文流利、找亚裔对象(如果非要外族的话,白人最好)、上名牌大学、做个医生或者律师。

然而,这个如意算盘往往会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被后者以西式教育武装的叛逆打碎。亚裔小组就通过这次大型网络聚会表演了一场的“无因的反抗”。


图片来源:Subtle Asian Traits

“白人小孩带到学校的午餐VS你带到学校的午餐“


提到传统华人家庭中最常出现的管教方式,在最新一季的《圆桌派》中有一集,主持人窦文涛抛出了一个困扰华人子女多年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消遣、贬损孩子?

窦文涛                                                                           图片来源:圆桌派

“你看他胖得跟猪一样。”

“你看他黑的,跟个煤球似的。”

“我们家那小子就是个笨蛋,扶不起的阿斗。”

“我都说了多少遍,你怎么就就是记不住,猪脑子是不是?”

“快点!你看看隔壁的XX,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孩子!“

……

气急败坏、呲牙咧嘴的父母,以及默不作声的孩子,构成了无数人回忆童年时,脑海中熟悉的情景。

中国的家长们习惯用责怪和羞辱的方式来督促改正,殊不知情绪是有能量的,父母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的负能量,年幼的孩子并没有消化的能力,日积月累只能让负能量积郁在心里。

蒋方舟说,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父母就是他们的全部。

蒋方舟                                                                            图片来源:圆桌派

很多成年人口中的玩笑,孩子们往往信以为真。“就好像我们小的时候会真的认为自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时刻担心着爸妈把自己再扔回去。”

对于父母来说,这些脱口而出的不满和贬损在孩子心理造成更多的是费解和羞愧,并随时有可能在他们内心被放大,甚至可能贯穿一生。

图片来源:Googl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BC报道:澳洲华裔学生建亚裔“表情包”小组火遍全球
[美图美文]我喜欢这种淡淡的感觉
老中男
“我再也不想当华裔了!”这个火爆贴子的故事原来有这样的反转……
这部如此玛丽苏的爱情片,怎么重新定义了“亚裔”的标签?
“我们厌倦了被忽视”,美国华裔掀翻“仇亚犯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