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年人要警惕急性事件

​      老年人要警惕急性事件

                     曾昭耆 

摘要

老年人突发跌倒,心梗,脑梗等致命事件时,身边人第一时间打120,时间就是生命。

多数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完全没有疾病或病痛的人比较少见。有病能迅速治愈当然最好。但当今常见的一些慢性非传染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完全治愈。特别是动脉硬化,本身就是一种随年龄而逐渐发生和进展的变化,老年人多半不能完全避免。千方百计使慢性病病情保持稳定,争取好转。这也就是对疾病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例如:已有高血压,如何防止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血管意外,已发生了脑血管疾病,如何积极促进康复和防止再发;已有冠心病,如何防止发生心肌梗死,已有心肌梗死,如何减少心梗范围,防止再梗死;已有糖尿病,在坚持合理治疗基础上,如何防止各种并发症;对已有骨质疏松者,如何防止发生骨折;对持续性心房纤颤的患者,如何防止突发血栓栓塞性病变等等。慢性病患者,如果没有发生这些并发症,多数能生活得基本正常。但是,在慢性病基础上,可能随时发生急性事件。处理不当,对病情的预后影响极大。

急性事件举例

不适当的比赛

一位离休老人,在参加本单位组织的老干部短跑比赛后发生心梗,送入医院,经过奋力抢救,度过了危机,其后一直受到小心翼翼的医疗护理,但一个星期后心梗范围再次扩大,抢救无效而死亡。

有些老年人在心理上还“童心未泯”。比如参加某些竞技性活动时,往往争强好胜,计较输赢,弄不好就会引起心绞痛、脑出血或者骨折等意外。尤其是像短跑、举重等需要“暴发力”的运动竞赛,对老年人是不很适合的。即使像下棋、麻将等场合的输赢得失,也可成为发病诱因;有些心脏病严重的老年人,甚至还不宜于观看激烈的重大比赛,以免引起情绪激动,发生意外。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主要是轻、中度的,基本上不包括竞技性的比赛。其活动量应根据病情和以往的锻炼基础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监测,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积极而又安全可靠的方案。

持续劳累

有老两口都是离休干部,一次老家晚辈儿孙前来拜见。平日老人家生活简单,晚辈来了他们很高兴,热情接待,张罗了几天。晚辈走后,二老都生病住院,其中一位死亡,令人十分惋惜。

老年人常常存在着不同的危险触发点。而他们和年轻人相比,对某些具有报警性质的症状感觉不大明显;特别是在兴奋状态下,疾病症状常被掩盖,也可能出现“延迟反应”的情况。即可能在已经出现危险时,并无自觉不适,过一段时间(甚至若干天后)症状才开始显露。所以容易在客观上已存在异常时,仍“自我感觉良好”。 

比如,老人和年轻人一起郊游,大家兴致都很高,回来时,有的年轻人说累了,而老人心想:我倒不觉得多么累呢?可是第二天,年轻人全没事儿了,老人这才感到腰酸腿痛。

在紧张工作时,老人可以照样生龙活虎,甚至夜以继日地干一阵子。特别是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他们竟可能不出现任何病症。但任务完成后,问题就逐渐显露。

暴发力和动作快

一位老先生对家里冰箱放的位置不满意,几次向孩子提出要稍微挪一下,孩子因工作忙,没有马上照办。老人自觉身体还好,便趁无人在家时,自己动手搬动冰箱,虽然只是一点点挪动,但费劲不小,结果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类似的例子:一位80岁老人晚间上床准备睡觉时,发现床头的窗帘没拉好,迅速站起想拉窗帘,由于体位性低血压,摔倒,头撞到暖气片,引起颅内出血。

追公交车,自己以为不过是紧赶几步,其实也是诱发急性事件的常见原因。

衰老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使人难以察觉。有些年轻时认为普通的劳动,对老年人来说,即可导致严重后果。常有老年人因无明显疾病,就难以意识到随年龄增长,发生潜在危险的可能性逐渐增加。

用药不当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减退,通常剂量也可能引起中毒。平日用药过多也是一个问题。通常,老年人到医院看病很费劲,体弱多病的得有人陪去医院。因此,索性就一次挂几个科的号。各科医生根据自己那个科的病情,开了三四种药,几个科看下来,病人就取回一大兜子药,每顿饭后都服用一大把。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药是否都有必要。此外,因为去医院看病不容易,病情有变化时,自己改药,结果出问题。

有位老太太,因为有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用洋地黄类的药品,情况还算平稳。有一天,突然发生了严重的心律失常,被送到医院。细问病史才知道,她在一天之内先后服了7片地高辛,是洋地黄中毒。原来,她每次在心衰加重的时候都觉得憋喘,服用了医生给她开的地高辛就慢慢好了,所以,她以为那是“平喘药”。这一次,因为感冒、喘息性支气管炎,觉得气喘、胸口发闷,就自己服用地高辛,吃了一片不见好,又加一片,就这样连续吃了7片,出现严重的洋地黄中毒,差点送了命。

听信错误信息

一个人生了病,他的家属、亲戚、朋友、邻居来看望,常常会为病人出这样或那样的主意。毫无疑问,这些都反映了大家对病人的关心,而且有些也可能是对的。但由于医疗保健知识不足,有时也难免出错,帮了倒忙。

有一位72岁的妇女,曾多次因快速性心房纤颤引起心力衰竭。医生建议她长期服用小剂量的地高辛后,病情一直很平稳。有一天,她在公园打太极拳,见了她的那些老姐妹,有人对她说:“地高辛可是有毒啊!长期服用多危险呀。”她心里直害怕,回去就自己决定把药停了。一个多月后,她就又发生了严重心衰,住进了医院抢救。

听信广告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这类事,近几年可真不少见。有儿子、姑娘从国外买回来孝敬父母的“保健药”,也有不少是根据大众传媒介绍的保健品、治疗仪……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不胜枚举。面对江湖医生和不法商人的伪劣药品、保健品,老年人也是最易受骗上当的人群。

临床表现不典型

8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平日用口服降糖药,病情控制良好。忽有一日,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急查尿发现酮体阳性,血糖450毫克/分升,诊断为酮症酸中毒。    经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饮食及药物如常,无违反医嘱情况。生活规律,也无情绪激动等因素。总之,未发现通常导致酮症的诱因。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前导联V2~5的ST段呈拱型抬高,并有病理Q波。表明患者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酮症是表面现象。

老年患者发生急性情况时,病史不典型,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特异症状者较多见。不少文献报道,老年无痛性心梗比年轻者多,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无痛者更多见。

一位有持续性房颤的85岁妇女,诉突发右腿剧烈疼痛,行走困难。自以为很可能是心房内血栓脱落,导致下肢动脉堵塞。但经医生检查发现竟是股骨颈骨折。老太太坚决否认曾摔倒。后来回忆,在家活动时,似乎有右髋部撞到桌子角的情况。原来老人家有重度骨质疏松,轻微碰撞就引起了骨折。

跌倒

跌倒可能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但相对健康的老年人似乎更应该注意。

一个70多岁的女士,身体健康,喜欢运动,听人说倒退走有许多好处,就经常在家门口练习。有一天不慎仰面跌倒,致肋骨骨折、头颅硬膜下血肿。一个80多岁老先生,年轻时自行车骑得很好,后来仍每天骑车外出买菜和干其他事,一次在街上被别人撞倒,引起股骨颈骨折。骨折不但影响生理功能,更在心理情绪上成为一种沉重的打击。原本身体健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人,因股骨颈骨折而卧床,不但行动不便,而且引起情绪不佳,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大便不通畅,痰不易咯出,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从此一蹶不振。那位老先生,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呛咳的后果

84岁男性,平日进食、饮水甚至咽唾沫时都曾引起呛咳,未予重视。有一次在吃饭时呛咳,随后发烧、咳嗽、呼吸困难,胸透证实为吸入性肺炎。88岁男性,进食时与人谈笑,突发呼吸困难,紫绀,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尸检证实为食物误吸,堵塞了气道。

老年人神经反射及协调功能不佳,动作不灵活,反应不及时,容易跌倒。吞咽不反射不灵,进食和饮水都容易引起呛咳,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哽噎。应提醒注意精神集中,小量分次吞咽。

[语音]

不明显诱因

79岁男性,某日晚间觉视物不清,蒙住右眼后,左眼前一片漆黑,视力完全丧失,急送医院。眼科急诊证实左侧眼动脉堵塞,紧急处理无改善,当即由神经外科经股动脉插管,至左眼动脉起始部做局部溶栓治疗,于发病4.5小时后视力基本恢复。这是一个典型的突发事件。究其诱因,可能与患者当日在电脑前工作过久有关。本病治疗特别需要抓紧时间,一般在6小时内抢救可以有效,若再延迟,溶栓效果即将明显降低。本例治疗效果满意,除各科医生的积极抢救外,患者立即就医,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拖到次日再去门诊挂号,很可能复明无望。从这个角度,也足以说明掌握一定知识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青光眼、各部位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等,及时发现,紧急处理,也非常必要。

……以上所列,相对于临床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仅能说是一些提示。“病来如山倒”这句话,特别适合形容老年人的急性事件。“山倒”虽是突然发生,其实是长期岩石风化、植被破坏的结果。老年人由于机体的退行性改变,即使没有发现明显疾病的,也潜伏着某种危机,稍有风吹草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要知道,健康的老年人也是老年人,他们身体的实际情况也与年轻人不完全一样。过分“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反而容易出事。

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危险环节是多方面的。如饮食、工作、运动、社交、情绪等等。实际情况更加复杂,例如自然环境方面,包括气温、湿度、风力等气象的急剧变化,都可能使病情波动恶化;社会环境方面,各种政治、经济、感情上的重大事件,都可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成为致病诱因。

因此,一方面要关注危险的苗头。比如:亲人伤亡(特别是猝死和事故),引起悲伤着急;人际纠纷,如邻里矛盾、诉讼,引起生气;搬迁、装修,持续劳累;重大财产损失,如被盗、被骗、炒股损失;长途旅行,劳累、环境改变;喜庆、宴会,饱餐、过度兴奋;久别亲人相见,激动;极端气象,寒冷、酷热、大风……导致身体不适应。

另一方面是要注意“警报”症状。例如:头痛、恶心,警惕血压增高、高血压急症;安静频发胸闷憋气,警惕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头晕、走路不稳,警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痛、恶心、吐,无腹泻,警惕外科急腹症;一侧肢体无力,警惕脑血管病;咳喘发烧,警惕呼吸道感染、肺炎;神志不清,警惕糖尿病昏迷、脑卒中、严重感染……等等。

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根本的措施是管好慢性病。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普遍的规律是:处理越早,效果越好,经济上和技术上花费也越少。这就是说,晚治不如早治,早治不如预防。

总之,遵守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好慢性病,就是防止发生急性病变和急性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及时正确地察觉和处理急性事件,又是使原有慢性病保持稳定的关键。认真对待慢性病,让机体状态保持良好,对急性事件也能有较好的适应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警惕老年患者的急性事件
警惕老年患者急性事
警惕老年患者的急性事件(转载)
警惕老年急性事件
【曾老讲病例】警惕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急性事件
老年人心不要太大意 要量力而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