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说话为什么用“云”?

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很容易,将复杂的事情以简单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却很难。我看有些人将一个简单的问题,越搞越复杂,脑补一大堆,最后还是让人一头雾水。

下面,我假设你是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我用最简单的文字,让你能明白最复杂的语言文字学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汉字的「假借」问题,汉字的「假借」跟汉字的「象形表意」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你不明白假借的原理和规律,几乎读不懂汉字。

我们常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实并不严谨,请问完全「象形文字」怎么表达抽象的意思?

苹果可以画一个「苹果」来表达?「水果」怎么表用象形图画表达?「我喜欢吃酸的青苹果」又怎么用象形文字表达?

我看到头条上经常引用网络上有个叫做《象形字典》的网站,这个字典非常业余,最大的弊端是,不明汉字的假借,任何字都以象形的解释,有些本来是假借的字,却用象形的办法牵强附会、胡邹八扯。


只有对一门知识有理论化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理论架构,你才能举一反三,碰到类似的问题很快就能触类旁通,而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所以,下面我就简单的交代一下「假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一,什么是假借?

「云」表示「说话」的意思就是「假借」,「假借」只跟读音有关。就是把汉字当成表音符号用,不去理会汉字本来的意义。

「奥巴马」三个字就是,假借汉字表示外来词,纯粹是把汉字当成表音符号用。

第二,为什么要假借?

上文说过,语言中有些概念很难用「象形、会意、指示」的办法造字,「一、二、三」可以用「横划累积」示意,那「100、1000、10000」怎么办?用梳子写?

这时候是汉字的形体表意就要向语音妥协,放弃「象形表意」办法,直接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记录语言:

  • 借「白」字表示100,也即「百」字。

  • 借「身」字表示1000,也即「千」字。

  • 借「蝎子」的象形字,表示10000,也即「萬」字。

除了数字以外,还有很多有些抽象的意思,是无法以「象形」的方法造字的,只有借用同音字,如古文中的虚词「之、乎、者、也、然、其」,都是假借字。

第三,既然假借只跟读音有关,那么假借可能会借用不同的同音字。

比如:「余、予、吾」都是假借用来表示「我」,其实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借用字,

所以,假借有很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因为汉字语音随着时代和地域变化。

时代不同,借用的字不同:

先秦的假借字「微、靡」,其实后世的假借字「非、无」

  •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地域不同,借用的字不同
  • 【Titanic】的音译,大陆叫「泰坦尼克」,但是香港叫做「铁达尼」,

  • 战国时代的语气助词「也」,楚国借用「矣」,秦国借用「殹」。



以上是的「假借」最基础的理论,我们再来讨论题主的问题:

(其实假借理论很复杂,还有很多,但是这里暂时用不到,我就不讲,免得把事情搞复杂了)



本来甲骨文中有「曰」来表示「说」,如:


《说文》:「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凡曰之属皆从曰。」
段玉裁注:「䛐者,意内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谓之曰,亦谓之云。」


「曰」字的甲骨文、金文均从「口」从「一短横」,表示「口」之上有所出,「短横」象出于口的声气。本义是口讲的「说话」或「言词」。


「曰」在甲骨文也正是这样用的,最有名的甲骨卜辞【四方风】(《甲骨文合集》14295):


图片和简介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四方风
四方风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残,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方风】的释文:



「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


甲骨文中「云」是象形字:

「云」就是「雲」的初文本字,本义指「天上的云彩」


甲骨文中「云」表示本义云彩,引申义表示商人的自然神崇拜:云神。

  • 1、本义「云朵、云彩」。

《合集》13386:「𢆶(茲)云其雨」:这片云是否会下雨?
  • 2、引申义:云神

《合集》13401:「尞于三云。」

《合集》40866:「尞豕四云。」

《周礼》有「五云」,指「五色之云」,于省吾认为「三云、四云」指云朵数目,表示对燎祭云。

综上所述:

殷商甲骨文中的「云、曰」都是用作本义:「云彩」和「说话」。目前还没有看到甲骨文中借「云」表「曰」。


关于「兑」和「说」字的问题。


我看见其他人说的甲骨文的「兑」是「说」的本字,其实「兑」的造字本义是有争议的,说起来比较复杂。

「兑」的古文字字形,甲、金、篆都有:

《说文》也是这么解释的;

  • 兑,說也。从儿,㕣聲。
  • 徐鉉注解曰:㕣,古文兖字,非聲。當从口从八,象气之分散。《易》曰:兌爲巫爲口。


「兑」为「说」本字,从汉字造字原理和演变规律上可以讲通。但是这种说法找不到任何文献例句支持。

不但甲骨文中没有词句可以供分析,也没有看到任何文献中有用「兑」表示「说话」的意思,不管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的文献:甲骨金文、简牍帛书,一个都没有: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296

所以,能轻下判断说甲骨文的「兑」就是「说」的本字。「兑」就是「说」的本字

因此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一书是「存疑不断」的:

李学勤主编,《字源》(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页757


那么,这种说法是找不到证据支撑的,绝不可靠:

那么,接下来就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时候借用「云」开始表示「曰」?

第二,有「曰」字,为什么还要借用「云」?


第一个问题:

前面说过,假借原理的谐声。「曰、云」上古音双声叠韵,有假借的条件,从现有资料来看,在西周金文中没有见到以「云」表「曰」,或者说我没有看到。

东周战国以来经典文献中借「云」表「曰」很普遍,当时学者在引用经典的时候,借「云」表「曰」,「云、曰」等价。

如:《书》云=《书》曰;《诗》云=《诗》曰

  • 《论语·为政》:《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 《论语 子罕》:《诗》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东周时代,儒家经典已经形成,当时说话引用经典中的句子,是有文化的表现,所以,孔子对他儿子说:「你不读《诗经》,你说话就没有逼格」。

《论语》是记录弟子和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开口就是《五经》中句子,相当于今天我们引用名人名言,成语「引经据典」就是引用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等文献。

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舌战:【秦宓逞天辩】,开口就是【诗云、诗曰】,这就是逼格,饱读圣贤书的体现:


「云」也用用来表示无意义的语气助词,出土文献最早可见的案例是:楚国出土的吴国宝剑上有一例句:

《殷周金文集成11718》器名:如姑發衈反劍:「云用云隻(獲),莫敢御(禦)余。」

指用於战斗必会俘虏敌人,没有人能抵挡。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用「曰」还要借用「云」?

这在文字学假借方式中称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其原因前面讲了很多,不同的用字习惯、不同的时代、地域用字不同,音近的别字积非成是。

借「云」为「曰」其实就是属于郑玄说的: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叚借为之,趣于近而已,
-----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

书写的时候比较仓猝,借用了一个音近的同音字代替,但后来也就慢慢固定下来。

比如:

  • 有本字「飞」表示「飞翔」,但经典《左传》经常借用「蜚」表示飞翔。

这个字在成语中「流言蜚语」还在使用。
  • 有些有本字借用,是为了简化字形:借「斗」表「鬥」,
  • 还有些是为了区别字形,数字4本字是「亖」,借用「四(涕泗之泗的初文)」。


所以,借「云」表「曰」,跟借「余、予、吾」表示「我」是相同的道理。

假借只跟音有关,所以,只要是同音字都可以。不同时代的用字习惯。有的时代用「我、曰」,有的时代用「余、云、」。

古人在书写记录语言的时候,有时候比较仓促,就写了一个同音别字「云、余」代替「我、曰」。慢慢就积非成是变成通行文字。


----------------------------------------------------------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分析「云」的演变借用过程:

  • 「云」始见于殷商甲骨文,的本义是云彩。
  • 大致是在东周时代,借「云」表「曰」,属于音近的同音字代替。
  • 另外,借「云」表示无意义的语气助词。
  • 「云」也有些暂时的借用通假现象:「云」表示「众多」之貌,也即「云」通「芸」:段玉裁说的古代文献中也借「云」表「员(圆)」,「云」和「远」字也通假过。

这样「云」承担的职务过多,容易发生歧义,那么就要分化造字,以求精确表意:

  • 在「云」的基础上加「雨」早「雲」字,表示本义「云彩」。

  • 「云」专职表示假借义:动词「曰、说」,以及无意义语气助词等。

另外一些职务并不固定通假意義,也就被别的字代替,这属于汉字的职务转移分配。比如在「云」和「芸」秦汉以后,「云、芸」职务固定,不再通假使用。

所以,「云」和「雲」是初文本字和后起字。

东周以前用「曰」,东周开始「曰、云、说」并用,如同「我、余、吾」。

「说」则是「曰」形声化重构,「上古无舌上音」,「说、曰」上古音是一样的。

比如:《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论语》成书时代,「悦」还没有被造出来,就借用「说」字。这说明当时发音「说、悦」相同。

----------------------------------------------------------------------

最后,在说一遍,假借原理是谐声,如果你判定为假借,就不要从意义上考虑。

比如:古代借「蚤」表「早」,有些人说这是因为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古人早晨起来抓跳蚤。这就是典型的脑补扯淡。

「假借」有时候也会有意义上的关联,但那不过是巧合而已,古人借用一些意义上有关联的字,也是存在个别现象。但核心因素还是因为「谐声」。

俗话说:非常之举张,需非常之证据。

既然是特殊少见现象,你就要用确凿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不然的话,默认就是不成立的,这在法学上就叫做「无罪推定」。

所以,这种「口上有气」纯粹是扯淡,反而把问题搞复杂,另外对段玉裁注解的理解也有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繁体字“東”的本义是什么?如何表示东方呢?
咬文嚼字:「東」为什么不是「日在木中」?
咬文嚼字之:“一、二、三、四”的演变
破译甲骨文字是七十四:條未(末)
[转载]中华文化—奇特的的汉字
简化字溯源:互相通用两千多年「萬」和「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