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限片欣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限片欣赏]
夕阳余辉的博客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今年6月11日为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财富,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作为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基因,它又很古老,几乎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同见证了我们的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称: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
(1)元代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该剧种流行江苏一带称谓南昆,而北京、河北一带称谓北昆,2001年5月1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浣纱记》是明朝戏曲家梁辰鱼(约1521-1594)的代表作,剧情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票片图为《浣纱记·寄子》一个场景,讲述了伍子胥忠心耿耿,冒着灭族的危险死谏吴王,并先把儿子寄养到齐国大夫鲍叔家,在齐国国都城外父子即将分别时,表达了慷慨、悲伤又难舍难分的父子深情。这是中国第一部昆曲剧本。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二卷,五十五出。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精神。票片图为《游园》场景,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在园林中相会,充满了浪漫温馨的恩爱情调。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所作的剧本,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既颂扬了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又批判了中国封建时代上层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表现出清醒的历史和政治意识。票片图是《密誓》场景,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起誓永不分离。
(2)古琴是中国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7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琴被尊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其形如蕉叶,是用梧桐等木料做成,嵌有13个用贝或玉、金制作的琴徽,有七根琴弦。发音深厚深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从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3)中国古代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1)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西周·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因作者毛公而得名,内壁铸有多达32行,498字的长篇铭文,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阶段。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为秦相李斯所书,小篆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3﹣2)隶书亦称汉隶,产生于秦汉之交,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东汉·乙瑛碑》该碑立于东汉桓帝水兴元年(153年),今藏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东庑碑廊内。为汉代正体隶书之最典型作品。其书法端庄典雅,浑厚流美。堪称东汉“庙堂书法”的典范。也是今人学习隶书最受推崇的范本之一。碑高2.6米,宽1.28米。碑阳铭文 18行,行 40字。
《东汉·张迁碑》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高 3.14米,宽1.06米。碑阳铭文15行,行42字,碑阴 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每行字数不等。此碑书法造型古朴奇崛,气韵高古雄强,为汉碑中方整劲挺,斩载爽利的典型作品。
《东汉·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2.72米,宽约0.95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此碑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为汉碑灵巧秀美的代表。
《东汉·石门颂》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公元148年镌于褒城(今陕西汉中)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碑文共22行,每行30字。1967年石门修建水库,将原石移至汉中博物馆。此颂书法风格卓然,笔势简约,时而内敛,时而奔放,有山林高士之气,世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
(3﹣3)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宣示表》点画遒劲朴茂,结体宽博多趋于扁方,章法自然疏朗。对唐代楷书的成熟起到很大的影响,故被后人称作“楷书艺术的鼻祖”,为三国时期魏国钟繇所书。刻本最初见于《淳化阁帖》,后刻入《大观帖》、《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停云馆帖》等。其刻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猛龙碑》中国北魏著名碑刻。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 (522)。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正书,作为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体。碑阳26行,行46字,后 4行为题名及年月。碑阴12列,行数不等。碑额正书 3行12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
《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魏徵撰文,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系唐代大书家欧阳询书,碑文共24行,每行49字,用笔方整,笔法刚劲婉润,间架开阔稳健。兼有隶意,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唐大书家褚遂良的代表作品,20行,行40字,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后人评其“为有唐各碑之冠”。
《颜勤礼碑》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碑高1.75米、宽0.90米厚0.22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是颜真卿60岁所书,用笔奇伟,结体磊落,集雄奇、淳润、精丽于一身,充分表明此时楷书艺术已完全脱离隶书遗迹,自成体系,进入完全成熟时期。现存西安碑林。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楷书28 行,行54字。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文,为柳公权63岁成熟之作,字体内敛外拓,干净利落,端庄秀丽,创造了楷书史上的鼎盛时期,至今仍为世人学习书法的首选范本。此碑于陕西西安碑林。
(3﹣4)行书或叫行楷,相传是在后汉末年所创。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即正书(楷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古代《书断》唐·张怀瓘)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注:即到河边洗濯,祓除不祥)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汇成集子。《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注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黄州寒食诗》为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降职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所发,诗写得苍凉多情。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为纸本,行书,系两首五言诗,每诗十二句,纵33.5厘米,横118厘米,共17行,129字。此书行气错落,字形欹侧中见平正;用笔浑厚遒逸。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卷后有米芾、董其昌、乾隆的书法。《寒食帖》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追祭兄侄颜季明的平稿,他对兄侄颜氏一门为国“巢倾卵覆”,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根本无法顾及行文走笔的工拙,一气呵成,文中删改涂抹、大量的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
《祭侄文稿》为颜真卿书行草墨迹,麻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5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是无意作书,所以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5)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中国古代书法“草书”分为三类:章草、今草和狂草。
图片1
《平复帖》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现藏故宫博物院。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图片2
《初月贴》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贴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图片3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共四十行,188字。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其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
图片4
《自叙帖》·僧怀素草书。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现藏于我国台北“故宫”。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人。
(4)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乾隆宝玺】即“乾隆宸翰”玺,通高15.2厘米,印面8.4厘米见方,阳文篆书,印身因势而雕池塘荷花,是乾隆帝的一方闲章。“宸翰”,意为皇帝翰墨。该章鸡血色不多,只是丝丝散布于顶端,但质地却极温润,制作于乾隆24年(公元1759年)。乾隆帝将此印章经常钤盖在自己的御笔书画上,爱不释手。
【嘉庆宝玺】即“惟几惟康”玺,通高14厘米,印面7.1厘米见方,阴文篆书,是嘉庆帝的一方闲章。“惟几惟康”意思是,人君奉天命以临民,凡细微之处都须谨慎,考虑周全。该印石血色呈团块状分布于周身,精工雕镂:云团间,气宇轩昂的龙昂首而出,红色处被雕刻成杂杂祥云及龙发,别具情趣。
【乾隆田黄三链章】为清代乾隆皇帝使用过的玉玺。原作者利用一整块(寿山)田黄玉,雕刻成两枚方形章和一枚椭圆形章,并由3条活动的链环连在一起。3枚章上分别篆刻有“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的印文。这件稀世珍宝,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5)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端午节是我国古代拜祭龙图腾的节日,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2007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古称“龙舟竞渡”,为端午节最为盛行的活动。这一天,披红挂绿的龙舟,随着铿锵的鼓点,粗犷的号子,飞舞的桨叶,在大江中旌旗招展,乘风破浪,你追我赶,其场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明代已有专著《武陵竞渡》,详细记述竞渡之缘由、船式、人数及技术等。
【包粽子】粽子又名角黍,端午节吃粽子在我国已有很长一段历史。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端午节包粽子之举,开始时称为“筒粽”。尔后逐渐发展为以竹叶、苇叶包裹糯米或黄黍粘米制成,粽稻五花八门,荤素甜咸,各有千秋,供节日馈送和食用。
【避五毒】为端午节进行的一种辟邪、驱疫活动。民间以蛇、蝎、蜈蚣、蛤蟆、壁虎为“五毒”,俗称五毒皆从端午开始孽生,这与古人认为“重五”是个最犯禁忌的日子有关,民间称这个日子为“毒日”。人们习惯在端午节这天斟艾酒、掛菖蒲、洒雄黄酒,以禳不祥。
(6)宋代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上一女子名林默(960-987年)因生前救难济生,多行善事,死后人们感念她的恩德,被奉为海上渔民的保护神-妈祖,立庙祭祀。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並运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亿万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妈祖文化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石像矗立在湄洲岛妈祖庙山顶,由台湾北港朝天宫捐资120万元人民币,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教授李维祀、讲师蒋志强创作。石像整体高14.5米,用340块大理石砌成。所雕妈祖头戴凤冠、冕旒,身着龙袍,外披斗篷、云肩,内饰霞帔,双手轻托如意,面带微笑,双目遥视,蕴海神之威严,含慈母之仁爱,庄严大度,栩栩如生。
天津旧城东门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敕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宫内供奉的是妈祖像,天后宫历代都是船工们的聚会之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日),这里都将举行以习俗和庙会等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
2001年至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的,它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家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
(7)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榫卯指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戏台屋顶起翘的转角,由其形式很像鸟翼,故称翼角。在屋顶转角处为了承托两个方向的屋面,使用了一条45°方向的角梁,角梁比椽子粗大,为了使接近角梁的檐子与角梁上皮取平,于是在靠近角梁的椽下,使用长三角形的垫木把椽子逐渐抬高(榫卯结合法,不用—件铁器铁钉),屋檐的轮廓线也就向上翘起,即为起翘。通常为使造型更加完美,角部又向外伸出,称为出翘。
广西容县真武阁共三层,全阁用近3000条大小不一的南方特有的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巧妙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不用—件铁器铁钉(在传统木结构建筑或实木家具均使用榫卯结合法),协调而牢固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古典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宋·五管瓶】系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浙江龙泉市查田镇墩头村,现藏于龙泉市博物馆。瓶高39.5cm,口径8.2cm,足径9.5cm。此瓶呈淡青色,晶莹光洁,直口、园肩、深腹,肩缘安装荷茎状的五管,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瓶盖为三层结构:上层为出水荷叶状,荷叶中央为花蕾形盖纽;中层为复莲,蒂部成莲池,池四周布4只小鸭戏水,其中两只嘴衔小鱼,另两只作觅食之态;下层为双重浮雕莲瓣,瓣面下垂,瓣脊凸起。此瓶整体结构造型生动,雕刻精细,逗人喜爱,从中可见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造型已较完美。
【南宋·凤耳瓶】系国宝级文物,1983年从浙江松阳县出土,现藏于松阳县博物馆。瓶高26.5cm,口径10.3cm,足径l0cm。此瓶浅盘口,简形长颈,颈两侧装凤耳,施豆青色釉,造型典雅大方,不落俗套。其最大特点是釉色青翠如玉,光泽柔和,非一般釉色可比,为龙泉青瓷之稀有珍品。
【元·葫芦瓶】系国家一级文物,1984年3月在浙江青田县百货公司窑藏出土,现藏于青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瓶高30cm,口径4.4cm,足径7.5cm。该瓶由两截粘合而成,其形为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造型新颖别致,既端庄又不失滋润,下腹部釉面有开片,外底有两层修饰,圈足无釉,呈朱红色。
【明·刻花三果执壶】系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壶高33cm,口径8.3cm。执壶为盛酒用具。瓯江流域农家向来有冬时酿酒榨糖习俗,冬时天寒,冷酒难入口,将加热后的黄酒置入壶内斟酌,可起保温作用。此壶施豆青釉,造型匀称美观,秀丽的长流(壶嘴)配以园滑的曲柄,既有对称的美感,又从整体上给人以动态的变化。流与壶颈以云形横片相连,壶身刻花装饰,颈部刻蕉叶纹,腹部两面刻枇杷果。枇杷果为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常用图案,寓意为多子多福、吉祥太平。
(9)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它包含的文化、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实证材料。2009年9月30日,云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皇室御用的龙袍纹样“真金团龙”象征“天子”、“帝王”的神化权力,团龙纹样充满动感,尺幅不大,但气魄不凡。
士大夫阶层的袍服纹样“一品鹤补”鹤是古代传说的仙禽,有一品鸟的尊崇地位,以鹤为官补是一品官标志,故称一品鹤补。作品以蓝色为缎地,鹤立石上,姿态翩翩,向人们叙述着人生圆满。
民间宗室喜庆服饰纹样“吉庆双余”双鱼图案,寓意吉祥、喜庆和年年有余,构成一个和谐的民俗吉庆符号。
(10)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是中国的国粹。19世纪中期,孕育于民间,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的京剧唱词和念白吸收了北京等地方方言,遵循严谨的格律和字韵。京剧中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寓教于乐。2010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1)京剧中的“生角”,一般指剧中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除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宋世杰】为京剧《四进士》中的人物。故事取材于鼓词《紫金镯》,表现明朝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人出京为官,言行不悖、违法渎职,具有正义感的宋士杰与顾读、田伦、刘捷等贪官污吏斗争的剧情。
【蔺相如】为京剧《将相和》中的人物。该据故事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现赵国丞相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使老将廉颇终于顿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周瑜】为京剧《群英会》中的人物。故事取材于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暗使苦肉计,黄盖诈降曹操的故事。戏中的周瑜少年高官,年轻气盛,性情多变。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通过唱、念和各种表情动作,把周瑜在剧中的骄、躁、妒、气等多重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许仙】为京剧《白蛇传》中的人物。故事取材于《警世通言》,表现白蛇(白素贞)眷恋人间情爱,与许仙成亲的悲欢离合故事。许仙一角由扇子生承担。该剧情节曲折,矛盾叠起,随着剧情的推进,许仙一角要在唱念和表情动作上相应变化,并运用“云步”、“跪步”、“甩发”、“舞袖”、“抢背”、“吊毛”等难度较大的身段动作,推动全剧矛盾的开展,也深刻揭示出年少单纯、热爱生活的许仙形象。
【高宠】为京剧《挑滑车》中的人物。故事取材于《说岳全传》,表现宋将高宠与金兀术交战,终因无力抵挡铁滑车而战死疆场的故事。这是一出靠把武生重头戏,高宠一角身扎硬靠,足蹬厚底靴,通过表演“起霸”“走边”“对枪武打”“大枪下场”以及力挑铁滑车的高难度武技动作,刻画了高宠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武将气概。因该剧有着繁难的技术动作,从清同治年间一直演到今天,已成为靠把武生的必备剧目。
【任堂惠】为京剧《三岔口》中的人物。故事取材于《杨家将演义》,表现任堂惠奉杨延昭之命,暗地保护发配路上的焦赞。夜宿刘利华客店时与店主因误会而格斗的故事。任堂惠一角由短打武生承担。该剧以任堂惠与刘利华精巧稳练的单刀模黑对打,敏捷矫健的桌椅上翻跌技巧和武打动作。揭示了任堂惠的机智和勇敢。特别是该剧的武打均是在模拟黑暗环境中进行的,表演中快慢有序,动静相容,更增加了武打的戏剧性效果。
马连良(1901.2.28-1966.12.16),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四大老生”之一。演剧态度严肃,做派潇洒飘逸,唱腔甜润舒畅,重视角色相互合作,并对京剧生角传统技艺作了较大改革,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也称马派。
《赵氏孤儿》号称“中国版的古希腊大悲剧”,马连良在这个剧里扮演由壮而老的程婴,从程婴的上场到终场,程婴的戏一共有八场,马先生设计了八个不同的上下场身段动作,无论唱、念、做、舞,都赋与人物的特定环境和心情。成为马派艺术晚期的巅峰作品。
《借东风》是马连良16岁时首演“诸葛亮”,对剧中的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把握上做到了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宛若诸葛亮复生。他的扮相与神态,儒雅清丽,唱得落落大方,潇洒飘逸,直到66岁逝世,该剧目享誉了半个世纪盛名不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剧目。
(10﹣2)京剧净角,又称“花脸”。所扮演的都是在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净角根据其不同的剧中人物和表演特征,又可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铜锤花脸),以身段动作和说白为主的二花脸(架子花脸),以武功和把子功为主的武花脸。京剧以程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保留了被广泛认可的国家文化遗产要素。
【徐彦昭】为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中的主要人物。取材于鼓词《香莲帕》,讲述了徐彦昭、杨波谏阻李艳妃之父李良企图篡夺皇位的故事。剧中徐彦昭一角唱功很重,有导板、元板大段唱腔,在谏阻时有流畅而紧凑的流水板三人对唱。因此剧是净角具有代表性的唱功戏,又因徐彦昭一角上场要手持铜锤,因此大花脸又有“铜锤花脸”一称。
【包拯】为京剧《铡美案》中的主要人物。取材于鼓词《秦香莲》,讲述了清官包拯怒铡陈世美的故事。该剧通过气势昂扬的西皮导板、原板和铿锵有力的西皮快板以及抑扬有致的散板,塑造了包拯嫉恶如仇、公正无私的清官形象。因该剧主人公包拯勾画黑脸,因此把以唱功为专长、擅演包公戏的净角称为“黑头”。
【廉颇】为京剧《将相和》中的主要人物。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赵国大将廉颇与丞相蔺相如和睦相容、共抗暴秦的故事。剧中廉颇一角不仅唱功繁重,具有吃重的身段动作和念白,兼具铜锤和架子功的双重技巧。
【张飞】为京剧《芦花荡》中的人物。取材于明代传奇《草庐记》,讲述了张飞在芦花荡擒而又纵周瑜,并使周瑜气愤吐血的故事。剧中的张飞由架子花脸应工。为表现张飞直率急躁、体格魁梧、作战骁勇等性格特征,在表演中须边舞边唱,具有“朝天蹬”、“探海”等高难动作,因此,多由青壮年演员饰演。
【曹操】为京剧《长坂坡》中的主要人物。取材于《三国演义》,讲述了赵云为保护何斗,力夺曹氏宝剑,大战曹兵突围脱险的故事。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身为一方统帅,虽然也有猜忌、狂傲、蛮横等性格缺陷,京剧舞台上决不能演成小丑式的人物,讲究通顺,圆润,流利;在身段工架上,讲究规整大气,注重神情的表达。
【杨延嗣】为京剧《金沙滩》中的主要人物。取材于《杨家将演义》,讲述了杨家将在金沙滩大战辽兵,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八郎被擒,五郎、六郎、七郎奋战突围的故事。该剧是京剧武花脸的代表剧目之一。饰演七郎杨延嗣的演员,身着“大靠”,足蹬厚底靴,手持大枪与辽军将士的武打场面和舞枪下场等动作,表现了杨延嗣的英雄气概。
(10﹣3)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丑角,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丑角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
【汤勤】京剧《审头刺汤》中的人物,为“袍带丑”。该剧又名《一捧雪》,描述明嘉靖年间,由太仆寺卿莫怀古提拔起来的裱褙匠汤勤,为谋占莫之妾雪艳,忘恩负义,以“一捧雪”杯为由串通贪官陷害莫怀古,雪艳只好暗示锦衣卫陆炳将已断给汤勤,方才了解此案。洞房中,雪艳灌醉汤勤,将其刺死,报仇后自刎。
【刘利华】京剧《三岔口》中的人物,为武丑。该剧又名《焦赞发配》,描述宋时,三关上将焦赞打死奸臣王钦若的女婿谢金吾,被发配沙汀岛。元帅杨延昭命任堂惠暗中保护。焦因解差夜宿三岔口店中,任跟踪前来,同住店中。店主刘利华疑任暗害焦赞,于深夜潜入任之屋中欲殺他;在黑暗中二人展开激烈格斗,焦赞闻声赶来参战。后刘妻取来灯火,大家道明详情,始知误会。邮票画面刘利华扮相俊俏,表现了一位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的正面人物形象。
【高力士】京剧《贵妃醉酒》中的人物,为“文丑”。该剧是一齣梅派名剧,描述了大唐天宝盛世,骄宠后宫的贵妃杨玉环,在御花园中设下酒宴,等候玄宗李隆基朝后前来一同欢饮。不料,玄宗转驾到梅妃宫中。杨贵妃闻讯尤为愠怨,备感失落,命高力士侍饮,于是纵酒自遣忧怀,以至醉意渐深。邮票画面即为太监高力士极力奉承杨贵妃的媚态。
【蒋干】京剧《群英会》中的人物,为“方巾丑”。该剧描述了
三国时,曹操统军八十余万,沿江而下,意在扫灭夏口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刘孙两军联合共同抗曹,诸葛亮与周瑜参赞军务。周瑜嫉殺诸葛亮未果。周瑜测知曹营中来说降的其友蒋干,设计宴迎还立下饮间禁谈军事之约,并作伪书,蒋干盗书回见曹操而怒殺水军头领,正中周瑜妙计。邮票画面表现了曹操阵营中一个有学问的书呆子蒋干不自量力、妄自尊大,企图游说周瑜降曹的可笑形象。
【杨香武】京剧《三盗九龙杯》中的人物,为武丑。该剧描述了清圣祖玄晔出猎迂虎,镖客黄三太镖打猛虎,圣祖特赐黄马褂。绿林好汉杨香武不服,入宫盗出九龙玉杯,圣祖命黄三太访缉。但杯又被金翅尤鹏周应龙盗去,杨香武用熏香迷倒缚之周妻,周应龙闻声率众出现,杨香武乘机盗杯而去。周应龙追赶,为黄三太击退。邮票画面即为豪杰义士杨香武最终盗杯得手时喜形于色的形象。
【时迁】京剧《时迁盗甲》中的人物,为武丑。该剧描述了北宋时,权臣高俅因其弟高濂被梁山好汉所殺,为报此仇,派呼延灼等率军使用连环马,攻打梁山好汉。为破连环马,汤隆献策:东京徐宁善用的钩镰枪可破此马,由军师吴用授计于时迁,派他去盗取徐宁的祖传之雁翎甲,迫使徐宁上山入伙,教会梁山兵丁使用钩镰枪大破连环马,打败呼延灼。邮票画面表现了勇敢机智的时迁盗甲时蹑手蹑脚、小心谨慎的形象。
(11)中医针灸是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传统知识与实践。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助于促进传统针灸的保护、传承和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针灸向世界的传播,通过针灸这个载体,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广义的针灸包括拔罐、刮痧、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它们的共同原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产生治疗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时的隶书,刀光剑影中的华丽书法
和字币上的书法都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初学书法,从隶书入手为宜
三国时的隶书是什么样?华丽!
书法字帖 | @ 褚遂良-楷书有八分隶书孟法师碑
汉代书法:隶书《三老讳字忌日碑》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