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时期艾灸类经典著作《灸法自疗学》灸法类书藉

《灸法自疗学》为民国时期的艾灸经典之作,由近现代医家、针灸大家叶劲秋老先生编著,刊于1936年,内容包括灸法理论、灸法实施、灸法验案和部位参考四部分。该书是一本实操性较强的书,有例证有理论,有具体的操作手法。对于喜欢艾灸和从事艾灸工作的朋友来说,该书是不可缺少的必备读物。

灸法自疗学

叶劲秋 编

目录

一 灸法论理

灸法原始

灸焫概要

灸焫能直接助复元真阳气

俞穴与神经血管

灼艾胜于药石

虚劳病急须早灸

大病宜灸

不可刺者宜灸

伤寒论宜灸脉证

灸法与针术同功

针灸之捷效与信行

针灸类电疗而效力过之

针灸不当以时令拘

灸法不问虚实寒热

灸之功能与便利

现代灸法之误谬

灸法对于诸疾患之适应范围

二 灸法实施

普通灸法

黄帝灸法

扁鹊灸法

窦材灸法

灸之种类

隔蒜灸法

黄蜡灸法

附子饼灸法

隔豉饼灸与蛴螬灸法

灸膏肓穴法

灸一切冷气法

灸痣漏法

灸目疣法

灸慢性胃加答儿法

灸急性肾脏炎法

灸阴寒霍乱法

施灸之场所

新保健法之三里灸

点穴法

灸时宜忌

禁灸诸穴

艾之功用

艾炷大小

壮数多少

炷火先后

灸后调摄

艾灸之善后

熨引法

三 灸法验案

中风 二

半身不遂

足不能行

指挛

产后晕厥 二

尸厥

肿 四

泻痢

疟 二

身黄 二

脚疾 五

牙痛 二

喉痺 四

少食 四

食减形瘦体重肢寒

暴瘖

喘 二

咳 三

下血不止

汗出 二

涕泣不禁

鼻干有冷气

脑冷鼻衂

脑疼

头风

身头摇动

胀闷欲死

消渴

赤白带

睾丸痛

小腹急痛

厥逆脉伏

昏睡妄语

神昏肢倦呃逆

悲啼不食如醉

发搐

妄言妄动

疔 二

瘰疬 五

毒瘰

股毒

牙疳

疮色黯硬神思昏愦

背疮红肿痒甚

渊疽

恶蛇虺螫 三

疯犬咬 四

四 部位参考

禁灸部分

【以下正文】

一 灸法论理

灸法原始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素问异法之宜论

黄帝云:灸不过三分,是谓徒冤。此言作艾柱欲令根下阔三分也。若减此则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不能治病也。

今人灼艾注姜片,按孔穴灸之,以治痺疾多验。

古者蓄艾,本以疗疾。孟子云,求三年之艾。论衡。布一丸之艾于血脉之蹊。是灼艾即灸之证。

后世又有熨法。意近于灸。今医家熨药承以绢布,熨体上下,得气则舒。说文熨曰从上按下也。扁鹊传。索隐谓毒病之处。以药熨帖。扁鹊又云,疾在腠理。熨烫所及。在血脉。针石所及。其论皆谓异方疗治。今之外科。亦有斯术。

——曹炳章

灸焫概要

灸焫有科学之理。取其烧灼㦸刺。血液流通。能致赤白血球与血色素增加。若完全不痛。则失去灸之作用矣。于初灸之人。稍感火热即去之。再加一壮至微痛时去之。胆怯畏痛之人。至数次后。始可令艾火灭于肉上。若胆壮之人。初灸时即能灭于肉上。至第二日多起水泡。以消毒之剪刀刺破。将泡水放出。仍于患处灸之。由此即成灸疮矣。此疮之溃。系淡黄液体。非疮疡浓厚之脓也。灸至数日。即成疮痂。仍于痂上灸之。痂落即灸于红肉之上。稍感火热即去之。(手术须要灵敏。否则经此痛苦。不令复灸者有之。)由此愈灸愈能忍其痛苦。即胆怯之人。久之亦不畏矣。灸后并有一种兴奋之快感。实由神经活泼。血液运化使然也。然此种之快活。非局外人多能信。无病之三里灸。日人原志免太郎称之为健身保命法。亦即孙思邈所云“人要时安,三里永不干”之谓也。在麻痹之证,有灸之不知疼苦者,若灸之渐知痛苦,为神经血液活泼。恢复生理之感觉。亦为病愈之先兆也。甲乙经云:“欲令灸发者,灸履鞋熨之,三日即发。”外台达成皆录其说。此古人不明菌毒传染所致。盖灸焫灼于肉上,必成灸疮。但无红肿延蔓流脓之患。若以热履熨之令发,此被履底之毒,由灸处传染,故红肿流脓。此于病理大有妨害,实大误矣。惟灸后十余时,须戒房事,否则恐有红肿微脓之弊。灸疗术今日盛兴于日本,原志免太郎云:“无灸疮之人不可同旅行”。由此观之,即知日本以灸焫为健身预防之保命法也。吾辈同仁,须急速研究。至于灸病之壮数,多寡不同,如背腹之处,每次五至七七壮。肱臂股胫,由三壮至二七壮。头部及手足,由三壮至七壮。此不过言其大概而已,学者不可胶柱,须诊其病之轻重加减可也。惟年青于面部,宜用针术,不宜灸焫。因灸后易留疤痕也。——杨华亭

灸焫能直接助复元真阳气

黄维翰曰,灸焫能直接以助复元之阳气。且无刀圭之费。而有应急之便。故特立为专科。内径谓灸焫者从北方来,原为藏寒生满病而设。仲景于三阳症皆禁灸,而列灸法于少阴厥阴者。所以戒其亢阳致悔。且见艾火之气纯阳。能直达于血脉,以助其运行。激发其神经,以启其壅窒之意。是灸焫之专为助复元真阳气。以治夫少阴厥阴寒盛之病者也。——针灸经穴图考

俞穴与神经血管

针灸之俞穴。据日本三浦氏研究,约十分之二三与其下之神经相值。又十分之二三与血管相当。强半以上,则毫无所值。针与神经相值,故知痠知麻。针后之神经,多成麻痹,甚或变性,故能止痛。又以药理学所得,知麻醉药有抑止炎症之效果。针能麻痹神经。故与麻醉药同效。俞穴有强半以上毫无意义。——余云岫

灸治之于经穴,非不可思议也。由予之试验研究,未曾发见经穴之理由。——原志免太郎

灼艾胜于药石

举凡胸腹中有疾有饮。有积有痞。或胀或痛。或酸或。或吐或泻。一二证时止时作。经年不瘥者。急须猛意以图全愈。勿俟他日别病相加。掣肘莫措。然其所治之法。则灼艾先而药石次。盖灼艾治病,与药石不同。药石固能治病。久之必动肠胃。妨饮食而坏元气。灼艾则不唯能治病。并不动肠胃。妨饮食。以致坏元气耳。嗟嗟世之人。喜药石而恶灼艾者多矣。而抑知灼艾之为功。远踰草根木皮万万也。——裴兆期

虚劳病急须早灸

虚劳病。惟于初起时。急急早灸膏肓等穴为上策。外此则绝房事。息妄想。戒恼怒起居。节饮食。以助火攻之不逮。一或稍迟。脉旋增数。虽有良工。勿克为己。——裴兆期

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田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刧得病囘。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症。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灸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窦材

不可刺者宜灸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大成

经曰。北方之人。宜灸焫也。为冬寒大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问对

伤寒论宜灸脉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灸法与针术同功

灸法之效能与针术同。唯针功善泻而少补。而灸法则补益之功胜于针术。且针灸两法。各有所主之部位。大概针位在腹。而灸位在背。——原志免太郎

针灸之捷效与信行

杨继洲云。却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是以素问诸书。为之首载。和缓扁鹊。俱以此称。——大成

罗少耕云。余尝考针灸针灸科居十三科之一。宋熙宁元丰间。特置提举判官。设科以教之。当时已信行如斯。其应效有可想见者。

针灸类电疗而效力过之

法国医学博士密勒文曰。中国针灸,颇类电疗。而效力过之。其出神入化。非近代科学所能解释也。——针灸经痼图考

针灸不当以时令拘

针灸诸病。从未有以时令拘也。而世俗则专泥于伏暑之月。不思病之感也。有浅有深。其治疗也。有缓有急。岂可概至伏暑之月而后针且灸耶。考诸素问灵枢以及月令禁忌等书。并不见有伏暑宜针灸之说。不知世俗何所据而云然。——裴兆期

灸法不问虚实寒热

虞氏曰。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针灸问对

灸之功能与便利

(一)兴奋人体抗毒素。白血球等机能。以治一切病。(二)由神经末梢传入物理刺激力以疗病。(三)刺激力由神经反射于患处。直接调剂患处之血液循环与分泌。为直接治疗。全身疾患各有其所属。神经末梢刺激力。以直接治疗之。(四)功效立见。痛症尤着。(五)不需特别设备与药物。随时随地家庭学校军队工厂。深山海上。均便普通——重庆针灸研究所

寒湿凝滞为病。藉艾火以温行。的是对症良法。——王孟英

艾灸一法。能增进结核之抵抗力。

艾灸施行既久。至一定时日后。血色素量能增加。且可长期持续。赤血球数亦可多生。如是则体内之新陈代谢旺盛。食欲亢进。营养佳良。其有益于保健也固无待论。即扫除病毒也。功亦有余。

施灸后。白血球数能增加。其主因初起于中性多核白血球之增率。而至一定时间后。淋巴细胞亦能增加。如连续施灸。较为显明。且可长期持续淋巴细胞之增加。对于结核治疗上有伟大之力。早为中外医界所公认。西洋学者。或以汤剂注入。以鼓起淋巴细胞加增。而期达到结核治疗之目的。艾灸之治结核。其理由乃因其能增加淋巴细胞也。施灸后无论动物人体。其白血球食菌力补体力亦能增加。换言之。即免疫性及抵抗力皆因之而助长。——日人原志免太郎

灸之主要作用。为一种温热性与化学性之刺激。有亢进细胞之生活力。调节各种之内分泌。诱导生理起紧张作用或反射作用。使血压上升。白血球培增。营养旺盛。——日人原志免太郎

现代灸法之谬误

近时针家之灸法。每以针插入穴中将艾置针柄上而燃之。失去灸之真义。此法不过使针热而已。与今日倡行之温灸疗法相同。使局所发生热感。血液发生变化。其效极微。然病者可以减少痛苦。近人多喜用之。亦有用姜或蒜一片。置穴上。再置艾丸其上而燃之。亦避免直接灸之痛苦。效力总逊。——承淡安

灸法对于诸疾患之适应范围

顽固之不眠症。镇定狭心症之发作。须使手术的睾丸结核缩少。此外腰痛风湿、神经痛、夜尿证、白带下、月经痛、头重等等之苦患。皆得烟消云散。其实例不遑枚举。今日科学说明之医学。所不能治的慢性诸病。宜另辟救治疗法。以救人生之疾苦。望医者努力。而造福于社会。——原志免太郎

二 灸法实施

普通灸法

于肌肤伤痛之处。衬以姜片或盐末。(按:有用枣肉火大蒜片可铜币银币者。)而以艾绒小团灼于其上。或针入肌肤之中。而以艾绒烧灼针之外端也。凡阴寒停滞经络者最宜。若阴证而不灸。则寒气重凝。阴毒内聚。厥气上冲。血络益滞。而成痼疾。若阳证而误灸。则焦骨伤筋。火毒益甚。阴液愈亏。而成坏证矣。——中国药医大辞典

施灸时间。及体位。与入浴之可否。此等情形。须从病证之便宜而施行之。不必拘泥于古来之传说也。——原志免太郎

黄帝灸法

男妇虚劳。阴疽骨蚀。肺伤寒。缠喉风。老人气喘。老人二便不禁。妇人脐下或下部出脓水。妇人半产。久则成虚劳水肿。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以上各症。灸脐下三百壮。

男妇水肿。久患脾疟。气厥尸厥。死脉及恶脉见。肾虚面黑色。以上各症。灸脐下五百壮。

急慢惊风。灸中脘壮。

黄黑疸,灸命关二百壮。

久患伛偻不伸。灸脐俞一百壮。

产后血晕。妇人无故风搐发昏。呕吐不食。以上各症。灸中脘五十壮。

鬼魔着人昏闷。灸前顶穴五十壮。

久患脚气。灸涌泉穴五十壮。

暑月腹痛。灸脐下三十壮。

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脐下三百壮。

鬼邪着人。灸巨阙五十壮。脐下三百壮。

扁鹊灸法

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命关二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穴在脇下脘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凡一切大病。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灸肾俞二穴二三百壮。穴在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

两目()。不能视远。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三里二穴。以出热气自愈。三里穴在膝眼下三寸。举足取之。

脚气重。行步少力。灸承山二穴。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

远年脚气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腿粗肿。沉重少力。可灸涌泉二穴五十壮。穴在足心宛宛中。

偏头痛。眼欲失明。灸脑空二穴七壮自愈。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尽处。

太阳连脑痛。灸目明二穴。三十壮。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

久患腰痛。灸腰俞二穴各五十壮。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

巅顶痛。两眼失明。灸前顶二穴。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

窦材灸法

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濇。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伤寒太阴症。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伤寒唯此二证。害人甚速。

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急喉痺。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胃也。灸天突五十壮。

虚劳咳嗽潮热。咳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日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原注命关当作命门)

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

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脇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两脇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久咳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咳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气。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弱。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腰足不仁。步行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百壮。

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

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悞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腿䯒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老人气喘乃肾虚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瘰疬。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酒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顽廯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灸之种类

灸法本用艾作炷灸之。后人有发明用药灸者。即艾炷中和入药物如硫黄麝香等而灸之。助以药力。易于透入筋肉。(按易于透入则未必。助长其热力是矣。)可以减少艾绒壮数。法至今善也。又有雷火针者。用辛香活血通络之药物。和以艾绒卷如竹筒。燃煑。隔布而熨于穴上。使药气热气窜入穴中而愈病。效果极佳。——中国针灸治疗学

隔蒜灸法

大蒜切成片。约三钱厚。安疮头上。用大艾壮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若漫肿无头者。以湿纸覆其上。视其先干处。置蒜片灸之。两三出先干。两三处齐灸之。有一点白粒如粟。四围红肿如钱者。即于白粒上灸之。若疮势大。日数多者。以蒜捣烂。铺于疮上。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易。以知痛甚为效。凡痈疽流注鹤膝风。每日灸二三十壮。痈疽阴疮等证。艾数必多。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气入内。灸小儿先将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温。即移于小儿毒上。其法照前。经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濇。血濇则不通。不通则卫气从之。壅遏而不得从故热。大热不止则肉腐为脓。盖毒原本于火。然与外寒相搏。故以艾火蒜灸之。使开结其毒。以移深居浅也。——医宗金鉴

黄蜡灸法

凡痈疽发背恶疮顽疮。先以湿麫随肿根作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如井口形。勿令渗漏。圈外围布数重。防火气烘肤。圈内铺蜡屑三四分厚。次以铜漏杓盛桑木炭火。悬蜡上烘之。令蜡化至滚。再添蜡屑。随添以井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之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蜡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亦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处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二三次即溃。疮久溃不敛。四围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蜡从孔入。愈深愈妙。其顽腐于脓尽化。收敛甚速。——医宗金鉴

附子饼灸法

生川附子为末。黄酒合作饼。如三钱厚。安疮上。以艾壮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疼痛。如饼干再易饼灸之。务以疮口红活为度。治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风寒袭之。以致血气不能运行者。实有奇验。——医宗金鉴

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二三分。于灸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郭氏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厚约三分。安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灸后四五日。方用梃子。絍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张氏医通

隔豉饼灸与蛴螬灸法

夫疽则宜灸不宜烙。痈则宜烙不宜灸。丹瘤肿毒溻渍之。肿皮光软。则针开之。以泄其毒。治疮之手法。迨不过此。而各有所宜。故圣惠方论曰。认是疽疮。便宜灸之。一二百壮。如菉豆许大。灸后决觉似焮痛。乃是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所以然也。若其疮痒。宜隔豉灸之。其饼须以椒姜()葱。相和烂捣。捏作饼子。厚薄如折三钱。当疮头豉饼上灸之。若觉大热。即抬起。又安其上。饼子若干。更换新者尤佳。若其疮痛。即须急灸。壮数多为妙。若其脓已成者。慎不可灸。即便针开之。即得瘥也。若诸疮经久不瘥。变成瘘者。宜用硫黄灸法灸之。其法硫黄一块。可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火上烧。用钗尖挑起。点硫黄令着三五遍。取脓水干差为度。若其发背初生。即宜上饼灸法灸之。初觉背上有疮疼痒颇异。认是发背。即取净土水和捻作饼子。其疮粟米大时。可灸七七炷。其疮如钱许大。日夜不住灸。以瘥为度。疳瘘恶疮诸医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又法用乞火婆虫灸之。同前法。累验神效。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传。又法赤皮蒜捣烂焊作饼子。一如豆豉饼子灸法灸之。弥佳。——外科精义

灸膏肓穴法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妄语百症。取穴须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髀骨开离。勿令摇动。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肋间空处。容侧指许。灸主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阳盛。当消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灸一切冷气法

若猝患小肠疝气。一切冷气。连脐腹结疼。小便遗溺。大敦二穴。在足大指之端。去爪甲韭叶许。及三毛丛中是穴。灸三壮。若小肠猝疝。脐腹疼痛。四肢不举。小便涩滞。身重足痿。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骨上三寸是穴。宜针三分。灸三壮。极妙。——大成

灸痔漏法

痔疾未深。只灸长强甚效。如年深者。可用槐枝马蓝根一握。先煎汤取水三碗。用一碗半。乘热以小口瓶熏洗。令肿退。于患处根上灸之。尖头灸不效。或用药水盆洗肿微退。然后灸。觉一团火气通入肠。至胸乃效。灸至二十余壮。更忌毒物。永愈。随以竹片护火气。勿伤两边好肉。——大成

灸目疣法

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也。若坚不自破。久则如杯如拳。而成痼疾矣。若初起小核时。即先用细艾如粟米放患上。令患目者卧。目紧闭。以隔蒜片灸三四壮。外将膏药贴之。又用紫背天葵子。拣净二两。煑酣酒一壶半。皂角子二三粒。炮热。研细。饮酒时搽疣上自消。——审视瑶函

灸慢性胃加答儿法

原因 系来自急性。或由饮食物常久刺激。或因心肺肝诸病。及胃溃疡。胃癌。贫血等而起。嗜酒者多患之。

诊断及证候 食欲不振。哕恶、呕吐、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拒食、胃痛、舌被厚苔、重症则体发热候。头痛、不寐、大便秘结、或则泄下、小便减少。

治法 灸六壮。或施阶段灸。此外则针腹部诸处。

注意 化脓之时。切忌灸点。不然。必起化脓性筋炎。慎之。

案灸六壮法者。乃去大椎以下。即七、九、十一椎下左右各一寸五分处点之也。阶段灸法者。灸大椎以下。即七、八、九、十、十一椎下左右各五分处点之也。前法得六壮。此则得十壮。——西法针灸

灸急性肾脏灸法

原因 感冒、猩红热、实扶的里、丹毒、败血病、天痘、慢性传染病。以及中芫菁、盐剥。拔尔撤谟剂、石炭酸诸药之毒。皆能诱发急性肾脏炎。

诊断及证候 恶寒战栗、发热、头痛、肾脏部疼痛、舌被厚苔、恶心、呕吐兼发水肿。小便少而溷浊。色红而有沉渣。且含蛋白。

治法 宜灸下列之部。期门、风池、天枢、肾俞、膀脱俞、痞根。——西法针灸

灸阴寒霍乱法

以盐填脐内。上盖蒜片。安艾炷而灸之。

外治法。以手拗所患脚大拇指。当脚心。急筋上七壮。(急筋即屈伸不利而拘急也。)

喻氏法。凡卒中阴寒。厥逆吐泻。色清气冷。凛凛无汗者。用葱一大握。以带紧束。切去两头。留白寸许。以一面熨热安脐上。用(火+尉)斗盛炭火熨葱白上面。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又甚者再用艾柱灸关元气海各二三十壮。——潜斋医学从书

施灸之场所

云及灸法。莫不联想及经穴。依予所实验研究。并无一定之经穴。惟有如下之三要点相关。故选择腰部以下。最为适宜。

(一)美观上之关系

灸之缺点。在乎留丑恶之瘢。(西人最忌)此后藤道雄博士之所以推奖无痕灸也。予亦深赞其主旨。但无痕灸与艾灸。其作用未能全然一致。欲治结核。非艾灸不可。艾灸既有灸痕。当择人目难及之所。以保持雅观。

(二)预备后来万一要施大手术之关系

灸痕之存在。于外科医。实一大障碍。人生世上。祸患难测。偶有不虞之病。致有腹部背部施行大手术之必要。亦未可知。为未雨绸缪计。依吾管见。则以荐骨部。最为适宜。

(三)施灸后之快感

腰部以下为真阳所居。腰部得暖。则清阳上升。血液流行。痛苦除而快感生。故腰部以下施灸。最为快感。且合病情。——原志免太郎

新保健法之“三里灸”

予所谓新保健法。即素来所称之无病长寿灸。亦即脍炙人口。人人推奖之下脚部“三里灸”是也。此点之皮肤部。颇属巧妙。起也坐也。概能保其位置之不动。即柔道家亦不致有所损伤。为极安全之地点。且不必他人照顾。自己可以点灼。可谓好位置灸。若自解剖上言之。则在胫骨上骨头的外端突出部。与腓骨小头之内端突隆部之中间。适于筋沟相当处。其深奥处。为腓骨神经所经过。轻押即见。若以指头没入。则有一种柔软之感觉。即在此处下一点。每日七壮。宜努力继续施灸之。——原志免太郎

点穴法

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孔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明堂

灸时宜忌

开始施灸之前一星期许。观察其体温之状况。先试灸于下脚部之三里穴。二点。每点七壮。慎重观察其反应。然后将灸点渐渐移及于腰部。可在一二星期内急行转移之。若万一认施灸有恶影响时。须不必踌躇。即减其数。或暂时全行停止。然后徐图再举也。其最要者。如需多少时日。则效果显著。必须详审正确。而下判断。把握机宜。处置不谬也。——原志免太郎

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千金

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王节齐

隔蒜灸法治头项以下外证。及发背脱骨疔等证。初起极效。如发肾俞穴由肾水枯竭而生。灸则黑陷而死。又有元气虚弱。疮不高肿。体倦神昏。脉空虚浮散。此内无真气。灸之必昏溃而死。头为众阳之首。疮由亢阳所致。灸必加肿。痰动而死。此数者宜慎之。——增订治疔汇要

丹溪曰。用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惟头为诸阳所聚。灸炷宜小而少。若身上痛则灸至不痛。不痛须灸至痛。——心法

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只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心书

睡圣散 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则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

山茄花(即曼陀罗花八月收)火麻花(即黄麻七月收)收此二花时。必须端庄闭口。齐手足采之。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语。服后亦即笑即言语矣。采后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茶酒任下。一服即昏睡。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按药量未准,经验未丰。幸勿轻试。)

人迎 三阳络 上星 下关 小海 中府 中冲 五处 天府 天柱 天牖 孔最 少海 少商 尺泽 心俞 四白 巨髎 申脉 白环俞 石门 禾髎 伏兔 地五会 耳门 盲门 身柱 乳中 周荣 委中 承光 承扶 承泣 肩贞 风府 脊中 殷门 气冲 素髎 商阳 梁门 条口 强间 阴市 阴陵泉 鱼际 丝竹空 痖门 晴明 经渠 脑户 会宗 腹哀 腹结 鸠尾 漏谷 瘈脉 头维 瞳子髎 隐白 临泣 髀关 犊鼻 关冲 攒竹 颧髎

艾之功效

(植物)自生于山野。多年草也。茎高约一公尺。叶有柄。互生。一~二囘羽状中裂。裂片作长椭圆形。钝头。反面密布白毛。顶生穗状花序。夏秋之候。开淡褐色之小头状花。果实瘦小。缺冠毛。

(生药)艾叶Folium Artemisiae Vulgaris 采集艾之叶片干燥而成。叶为一~二囘羽状中裂。裂片作长椭圆形。钝头。反面密布白毛。本品味苦。有特异之芳香性。

市间之艾叶。系采集其茎叶制成。非良品也。

(成分)叶中含有0.02%之精油。其主要成分为Cineol(50%)。

(药理)艾叶有解热之效。试以家兔服艾叶之蒸馏液。在适当份量之内。则呈显明之体温下降现象。倘给以超过其解热之必要量或致死量。则不能供医术上作解热药之用。

(药用)旧方。艾叶治腹痛。吐泻等有效。又子宫出血。刀创等。作煎剂用。有止血之效。更有制成熟艾。作点灸用者。

熟艾。以艾叶于阳光下曝干。捣为粉末。去其渣滓。而以残留之白色毛绒制成。以艾绒制成艾柱。医者用以灸病。又以做印泥及置于墨盒中作贮藏墨汁之用。俗以阴历五月五日所采之叶为最佳。

民间。将艾叶干燥。可代烟叶用。并有止喘之效。又常作解热药之用。新鲜艾叶。揉出液汁。涂于布上。虫蛇刺伤。敷之有效。——周梦白

艾柱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凡新生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千金。

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三分。若减此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也。——外台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穴。若倾侧。宜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心书

对于慢性病之治疗。始用大者。为短期间之疗法。继用小者为长期间之治疗。是为秘诀。——原志免太郎

壮数多少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曹氏灸法。有百壮者。有五十壮者。小品诸方。亦皆有此。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千金

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外台

灸法之应用于结核治疗。既系重大之问题。则其有效无效。不可置之度外而不讲。依予所经验。则大人十点左右。各点七壮。(七火)每日一次。至于分量之多寡。乃因各人体质而有异。未可一律定也。最要者。在乎长期间之继续也。不可或作或辍。始为有效。——原志免太郎

炷火先后

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先上后下。——千金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明堂

灸火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王节齐

灸后调摄

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忌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清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余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无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大成

艾灸之善后

灸后化脓。最为禁忌。或有因痛苦以手压之者。最易成脓。宜切戒之。使有无知。

失所保护。致灸痕化脓者。可停止数日。即能自愈。——原志免太郎

艾灸壮数过多。每每发生脓溃。方书中每谓不溃脓则病不愈。盖亦未必尽然。惟灸至溃脓。艾力已足。病痼当除。未溃者。往往以艾火力之不足。每留病余。昔人每以灸而不溃。用葱等熨法而使之溃。未知艾火力之不足也。溃脓之后。日以葱汤洗之。生肌玉红膏盖之。自然痊愈。惟溃脓之后。病尚未愈。当待溃愈后再灸之。——承淡安

生肌玉红膏 当归二两。白芷五钱。白臈二两。轻粉四钱。甘草一两二钱。紫草二钱。血竭四钱。麻油一斤。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锅内慢火熬微枯。细绢滤清。将油复入锅内煎滚。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臈。微火化开。即行离火。待将凝。入研细轻粉而匀和之。用纸摊贴患处。

熨引法

熨引为古治病法之一。或以药物熨帖而按之。或摇动其筋节为导引也。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熨者以药物炒热。磨熨患处也。灵枢寿夭刚柔篇曰。“刺大人者。以药熨之。”按治病除各随病证以药熨之外。又有酒熨铁熨葱熨诸法。

酒熨 以上好烧酒炖热。将布二块。蘸酒自胸向下搽抹。布冷再换热布。轮流替用。如此数次。气机自通。凡瘟疫伤寒时证。或饭后气恼。心胸胀闷。气郁不舒者宜之。

铁熨 以敲火铁镰二三块。在石上敲令极热。置患处时时轮流顺熨。(不宜倒熨)初起微痛。久则痛止毒消。凡乳岩、流注、失荣、瘰癧、恶核、痰核等一切阴证初起未成者宜之。——医学大辞典

葱熨 大葱一握。隔汤蒸热。以线扎切平其根。乘热熨背上。冷即更迭互换。得微汗为效。倦则止之。来日再熨如前。此法大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为消肿解毒之捷法。治痈肿被风。发热胀痛。风疾流注。便毒初起。跌打损伤肿痛。及妇人吹乳。乳痈等症。——张氏医通

葱一握。炙热捣烂作饼。敷于痛处。用厚布二三层。以熨斗熨之。治产后恶露流于腰臂关节之处。或漫肿或结块。久而作痛。肢体倦怠者。——传青主生化编方

三 灸法验案

中风

徐平中风不省。得桃源主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更数月乃不起。郑纠云。有一亲表中风。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年八十余。使徐平灸三五百壮。安知其不永年耶。——名医类案

范子默自壬午五月间。口眼喎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愈。次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金虎丹。腻粉。服至四丸半。气不通。涎不下。药从鼻中出。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共十二穴气遂通。吐涎几一碗许。继又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而后又觉意思少异于常。心中愦乱。即便灸百会风池等穴立效。——仝上

许叔微云。范子默记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喎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气通。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顒、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医学纲目

半身不遂

窦材治一人病半身不遂。先灸关元五百壮。一日二服八仙丹。五日一服换骨丹。觉患处汗出。来日病减四分。一月全愈。再服延寿丹半觔。五十年病不作。千金等方。不灸关元。不服丹药。惟以寻常药治之。虽愈难久。——扁鹊心书

足不能行

王执中曰。列子载偃师造偈云。废气肾则足不能行。人之患此。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再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痠疼处。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资生经

指挛

王执中曰。有贵人病中指挛。已而无名指亦挛。医为灸肩顒、曲池、支沟而愈。支沟在腕后三寸。或灸风池。多有不灸支沟。或灸合谷云。——资生经

产后晕厥

丹溪治一妇。面白、形长、心郁、半夜生产。清晨晕厥。急灸气海十五壮而甦 。后以参术等药。服两月而安。——心法

一妇人产后发昏。两目濇。面上发麻。牙关紧急。两手拘挛。窦曰此胃气闭也。胃脉挟口环唇。出于齿缝。故见此证。令灸中脘五十壮即日愈。——扁鹊心书

尸厥

一妇人时时死去。已二日矣。凡医作风治不效。窦与灸中脘五十壮而愈。

一人秋冬患肿。午前上甚。午后下甚。口渴乏力。脉涩弱。食减。此气怯汗不能自出。郁而为痿。遂灸肺俞、大椎、合谷、水分。用葛根苏叶白术木通海金沙大腹皮茯苓皮厚朴陈皮黄芩甘草渐愈。——丹溪

庄季裕云。予自许昌遭金狄之难。忧劳艰危。冲冐寒暑。避地东方。丁未八月。抵四滨。感痎疟。既至琴川。为医妄治,荣卫衰耗。明年春末。尚苦胕肿、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传。为灸膏肓俞。自丁亥至癸巳。积三百壮。灸至次日。即胸中气平。肿胀俱消。利止而食进。甲午已能肩舆出谒。后再报之。仍得百壮。自是疾证顿减。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后。灸者数人。宿屙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针灸四书

王执中曰。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观其面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明堂故云。若时水病灸大良。盖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耳。——资生经

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就戒也。庸医多为针水分。杀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针得瘥者。特为幸焉耳。不可为法也。或用药。则禹余粮丸为第一。余屡见人报验。故书于此。然灸水分则最为要穴也。——资生经

泻痢

黄子厚治一富翁。病泄泻弥年。礼致子厚诊疗。浃旬不效。子厚曰。予未得其说。求归。后为治艾灸百会穴。未三四十壮。而泄泻止矣。

一人吐泻三日。垂死。为灸天枢气海二穴立止。——名医类案

窦材治一人。患暴注。因忧思伤脾也。服金液丹辟历汤不效。盖伤之深耳。命灸二百壮。小便始长。服草神丹而愈。——扁鹊心书

维扬府判赵显之病。虚羸泄泻褐色。乃洞泄寒中证也。每闻大黄气味即注泄。张诊之。两手脉沉而软。令灸水分穴一百余壮。次服桂芩甘露散。胃风汤白术丸等药。不数月而愈。——张子和

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关元穴一壮故也。予尝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泄利不止之验也。又予年踰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类案

窦材治一人。休息痢已半年。元气将脱。六脉将绝。十分危笃。为灸命关三百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已平。痢已止。两脇刺痛。再服草神丹辟历汤方愈。一月后大便二日一次矣。

窦材治一人。病疟月余。发热未退。一医与白虎汤热愈甚。窦曰。公病脾气大虚。而服寒凉。恐伤脾胃。病人曰。不服凉药。病何时得退。窦曰。内经云。疟之始发。其寒也。烈火不能止。其热也。冰水不能遏。当是时良工莫能措其手。且扶元气。待其自衰。公元气大虚。服凉药退火。吾恐热未去而元气脱矣。因为之灸命关。窦材治一人。纔五七壮。脇中有气下降。三十壮全愈。

有人患久疟。诸药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灸患疟。闻之亦灸此而愈。盖疟多因饮食得之。故灸脾俞即效。——张三锡

身黄

窦材治一人。遍身皆黄。小便赤色而濇。灸食窦穴五十壮。服姜附汤全真丹而愈。——扁鹊心书

一人患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此太阴证也。最重难治。为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钟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脚疾

都宪张恒山。左足指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余壮。即能行步。欲速愈或用凉药敷贴。遂致血凝肉死。毒气复炽。再灸百壮。服活命饮。出紫血。毒纔得解。脚底通溃。腐筋烂肉甚多。将愈。误用生肌药。反助其毒。元气亏损而不愈。薛治以托里药。喜其禀实。客处三月余方愈。大凡疔患于肢节。灸法有囘生之功。设投以凉剂。收敛腠理。隧道壅塞。邪气愈甚。多致不起。若毒未尽。骤用生肌。轻者反增溃烂。重者必致危亡。——薛已

蔡元长知开府。正据案治事。忽如有虫自足心行至腰间。即坠笔晕绝。久之方甦。掾属云。此病非俞山人不能疗。趋使召之。俞曰。此真脚气也。法当灸风市。为灸一壮。蔡晏然复常。明日病如初。再召俞。曰。除病根。非干艾不可。从其言。灸五百壮。自此遂愈。——类案

仲兄文安公守姑苏。以銮与巡幸。虚府舍。暂徙吴县。县治卑湿。旋感足痺。痛掣不堪。服药弗效。乃用艾灼风市肩顒曲池三穴。终身不复作。——仝上

僧普清苦此二十年。每发率两月。用此灸三七壮。实时痛止。其他验者益众。——夷坚志

一人患脚转筋。时发不可忍。灸脚踝上一壮。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

牙痛

王教授云。有老妇人旧患牙疼。人教将两手大指叉交。以大指头尽处为穴。灸七壮。永不疼。恐是外关穴也。穴本手少阳。去脘后二寸陷中。泉州一艄子妻旧亦苦牙疼。人为灸手外踝穴近前些。遂永不疼。但不知千金所谓足外踝耶。手外踝 耶。识者当辨之。——百乙方

辛帅旧患伤寒方愈。食青梅已而牙疼甚。有道人为之灸。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疼止。今二十年矣。恐阳谿穴也。铜人云。此穴治齿痛。手阳明脉入齿缝中。左疼灸右。右疼灸左效。——同上

喉痺

窦材治一人。患喉痺痰气上攻。咽喉肿塞。灸天突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

一人患喉痺。颐颔粗肿。粥药不下。四肢逆冷。六脉沉细。急灸关元穴二百壮。四肢方暖。六脉渐生。但咽喉尚肿。仍服黄药子散。吐出稠痰一盒乃愈。此治肾也。——扁鹊心书

一人患喉痺。六脉细。为灸关元二百壮。六脉渐生。一医曰。此乃热证。复以火攻。是抱薪救火也。遂进凉药一剂。六脉复沉。咽中更肿。医计穷。用尖刀于肿处刺之。出血一杯而愈。盖此证忌用凉药。痰见寒则凝。故用刀出其肺血。而肿亦随消也。——类案

郑惟康主簿。尝苦喉闭。虽水亦不能下咽。灸三里穴而愈。——医说续编

少食

一人功名不遂。神思不乐。饮食渐少。日夜昏默。已半年矣。诸法不效。此药不能治。令灸巨阙百壮。关元二百壮。病减半。令服醇酒。一日三度。一月全安。

窦材治一人慵懒。饮食及卧。致宿结于中焦。不能饮食。四肢倦怠。令灸中脘五十壮。服分气丸丁香丸即愈。

窦材治一人。因大恼悲伤得病。昼则安静。夜则烦闷。不进饮食。左手无脉。右手沉细。世医以死证论之。窦曰此肾厥病也。因寒气客肝肾二经。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五百壮。每日服金液丹玉神丹。至七日左手脉生。少倾大便下青白脓数升许。全安。此由真气大衰。非药能治。惟艾火灸之。

窦材治一人。年十五。因大忧大恼。却转脾虚。庸医用五苓散及青皮枳壳等药。遂至饮食不进。胸中作闷。乃命灸命关二百壮。灸关元五百壮。服姜附汤一二剂。金液丹二觔方愈。方书混于劳损。用温平小药。误人不少。悲矣。

食减形瘦体重肢寒

罗谦甫治廉台王千户。年四十五。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羸瘦。仲冬与疾归。罗诊脉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痺。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满。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针经云。阴阳皆不足也。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泻痢。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云。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养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灸阳辅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经温煖。散清湿之邪。迨月余病气去。神完如初。

一妇染瘵疾駸剧。偶赵道人过门。见而言曰。汝有瘵疾。不治谓何。答曰医药罔效耳。赵曰吾得一法。治此甚易。当以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时。解去下体衣服。于腰上两旁微陷处。针灸家谓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劳虫或吐出。或泻下。实时平安。断根不发。更不传染。如言或痊。——类编

暴瘖

一男子年近五十。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瘖。与灸足阳明丰隆二穴。各三壮。足少阴照海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信哉圣经之言也。仍以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泻厥气为臣。诃子泻逆。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凉愈。

王叔权治一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知是膏肓病也。合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知是痰为梗。令细剉厚朴七八钱。重以姜七片。水二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数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当灸肺俞。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痠疼。皆为谬刺肺俞。又令灸而愈。亦有只谬刺不灸而愈者。此病有浅深也。

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谬刺肺俞。不刺他穴。惟按肺俞痠疼者。然后点灸。其他穴非是。——资生经

元丰中壶为鄜延经略使。有幕官张平序病伤寒已困。欬逆甚。气已不属。忽记灸法。试令灸之。未食顷遂瘥。其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只一处。火到肌即瘥。若不瘥。则多不救矣。——类案

施秘监尊人。患伤寒欬甚。医告技穷。试检针经于结核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也。神哉神哉。——资生经

有病霍乱吐痢垂困。忽发欬逆。半月间。遂至危殆。一医云。凡伤寒即久病得欬逆皆恶候。投药不效者。灸之愈。遂令灸之。火至肌。欬逆随定。

徐得占治一人。患衂尤急。灸顶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三壮立止。盖血自此人脑注入鼻中。常人以线勒颈后。尚可止衂。此灸宜效。

下血不止

道场慧禅师曰。下血不止。灼艾最妙。平直量骨脊与脐平处。椎上灸七壮。或年深。更于椎骨两旁各一寸。灸如上数。无不除根者。——名医类案

一人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肢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此起死之法。——千金方

汗出

一人每日四五遍出汗。灸关元穴亦不止。乃房事后。饮冷上脾气。复灸右命门百壮而愈。——窦材

一男子年十八。痘后四十日外。忽腰痛极。两手撒撇。目开无光。汗出遗尿。喉声如锯。六脉浮大。此恣欲房劳。而阴阳离决也。以艾灸气海六十壮。四肢活动。又以独圣汤频服。及八味地黄丸而愈。——徐仲光

涕泣不禁

王执中母久病。忽涕泣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穴而愈。执中凡遇忧愁凄惨。亦必灸此。有疾者。不可不知也。

鼻干有冷气

王执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气。问诸医者。医者亦不晓。但云疾病去自愈。既而病去亦不愈也。后因灸绝骨而渐愈。执中亦常患此。偶绝骨微疼而着艾。鼻干亦去。初不知是灸绝骨之力。后阅千金方有此证。始知鼻干之去。因灸绝骨也。若鼻涕多宜灸顖会前顶。大人小孩之病。初无异焉。

脑冷鼻衂

王叔权云。予年踰壮。寒夜观书。每觉脑冷。饮酒过量。脑亦痛甚。后因灸顖会穴而愈。有兵士患鼻衂不已。予教令灸此穴即愈。

脑疼

有士人患脑热。疼甚则自牀下以头脑拄地。或得冷水稍觉安。而疼终不已。服诸药不效。人教灸顖会而愈。热疼且可灸。况冷疼乎。凡脑痛脾泻。先宜灸顖会。而强间等穴。盖其次也。——资生经

头风

有人久患头风。亦令灸顖会穴即愈。但铜人明堂经。只云主鼻塞不闻香臭等疾而已。故予书此。以补其治疗之缺。然以脑户不宜针观之。顖会亦不宜针。针经只云八针。云下不宜针。恐未尽也。——资生经

身头动摇

叔权母氏。随叔权赴任。为江风所吹。身体头动摇。如在舟车上。如是半年。乃大吐痰。偏服痰药。并灸头风诸穴方愈。——资生经

胀闷欲死

一小儿食生杏。致伤脾。胀闷欲死。灸左命门二十壮而愈。又服全真丹五十粒。

消渴

窦材治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肝气虚。非内热也。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脇气痞而喘。窦曰。前证只伤脾肺。因凉药复损伤气海。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顿生。方书皆作三焦猛热。下以凉药。杀人甚于刀剑。慎之。

赤白带

王教授云。赤白带灸脉穴尤奇。——资生经

睾丸痛

一人病后饮水。病左丸痛甚。灸大敦。以摩腰膏摩囊上。上抵横骨。炙温帛覆之。痛即止。一宿肿亦消。——丹溪

小腹急痛

吴洋治汪伯玉从叔母吴氏。病小腹急痛。面痒恶。医路万先至曰。妊娠转胞。洋曰不然。此阴证也。叔曰。若病得之内诚如公言。万拂衣行。厉声曰。吴生杀而婶也。即为灸气海一穴。进理中汤。顷之疾平。万语塞。——太函集

厥逆脉伏

陈斗严治一妇人。病厥逆脉伏。一日夜不甦。药不能进。陈视之曰。可活也。针手阳明大肠合谷穴。足阳明胃厉兑穴。气少囘。灸百会穴迺醒。初大泣。既而曰我被数人各执凶器。遂潜入柜中。闻小儿啼。百计不能出。又闻击柜者。隙见微明。俄觉火燃其盖。遂跃出。其击柜者针也。燃柜盖者灸也。——名医类案

昏睡妄语

一人伤寒。昏睡妄语。六脉弦大。窦曰。脉大而昏睡。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人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痛。灸至三鼓。病人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仝上

神昏肢倦呃逆

娄东吴大令。梅邨先生弟也。丁未夏。归自烟台。炎风烈日。不无感受。萑苻不靖。不无惊恐。舟中兼有当夕者。至中途疲惫殊甚。急棹抵吴门。或谓憔悴之体。竟应投补。沈见脉数未平。气口独盛。以为虚中有实热。初用薷芩等剂。溯其源也。继用刦利等剂。导其流也。宿垢既除。旋培元气。元气渐复。行且勿药矣。因设酬劳之宴。劳倦惫甚。其夕神昏肢倦。俄而发呃。沈曰。劳复发呃。当施温补无疑。第虚气上逆。其势方张。恐汤药未能即降。须艾焫佐之为妙。一友于期门穴。灸一壮即缓。三壮全除。调补而瘥。——沈明生

悲啼不食如醉

窦材治一小儿。因观神戏受惊。时时悲啼。不食如醉已九十日。危甚。令灸巨阙穴五十壮。即知人事。曰。适间心上有如火滚下即好。服镇心丸而愈。

发搐

万密齐治一小儿。二岁发搐已死。家人痛哭。乃阻之曰。此儿面色未脱。手足未冷。乃气结痰涌而闷绝。非真死也。取艾作小炷。灸两手中冲穴。火方及肉而醒。大哭。父母皆喜。遂用家传治惊方。以雄黄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凉惊丸二十五丸去其热。合之煎薄荷汤送下。须臾利下痰涎。而搐止矣。

妄言妄动

王执中治一士。妄语无常。且欲打人。病数日矣。意其心疾。为灸百会。百会治心疾故也。疑是鬼邪。用秦承祖灸鬼邪法。并两手大拇指。用软帛绳急缚定。当肉甲相接处。灸七壮。四处皆着火而后愈。更有二贵人子。亦有此患。有医生亦为灸此穴而愈。

窦材治一人。病痫三年余。灸中脘五十壮即愈。又一妇病痫已十年。灸中脘五十壮愈。凡人有此疾。惟灸法取效最速。药不及也。

立齐治刘贵卿脚面生疔。形虽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药攻之。因其怯弱。以隔蒜灸五十余壮。痒遂止。再灸片时乃知痛。更用膏药封贴。再以人参败毒散。一服渐愈。夫至阴之下。道远位僻。且怯弱之人。用峻利之药。则药力未到。胃气先伤。虚脱之祸。有所不免。不如灸之为宜。

马氏室。忽恶寒作呕。肩臂麻木。手心瘙痒。遂瞀闷不自知其故。但手有一泡。此乃患疔毒也。令急灸患处。至五十余壮知痛。投以荆防败毒散而愈。古人谓暴死多是疔毒。急用灯照遍身。若有小疮。即是此毒。宜急灸其疮。但是胸腹温者可灸。先君云。有人因剥死牛瞀闷。令看遍身俱有紫泡。便急灸泡处。良久遂甦。更以败毒药而愈。——仝上

瘰癧

男子患瘰癧。肿硬不作弄。脉弦而数。以小柴胡汤兼神效瓜蒌散各数剂。及隔蒜灸数次。月余而消。——薛已

周汉卿治钱塘王氏女。生瘰癧。环头及腋。凡十九窍。窍破白渖出。将死矣。汉卿为剔窍贯深二寸。其余烙以火。数日结痂愈。——明史

灸瘰癧。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肘。取肘骨尖上是穴。随所患处。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如小筋头许。三壮即愈。复作即再灸如前。不过三次。永绝根本。先倅汤寿资宰钟离。有一小鬟。疮病已破。传此法于本州一漕官。朝灸。晚间脓水已干。凡两灸遂无恙。后屡以治人皆验。骆安之妻患四五年。疮痂如田螺靥。不破退。辰时着艾。申后即落。所感颇深。凡三作三灸。遂除安矣。——张子和

缪仲湻治朱文学镳患癧。为灸肩井肘尖两穴。各数壮而愈。——广笔记

灸瘰癧法 不论已烂未烂。皆能以灸愈之。已烂的多灸几次。未烂的少灸几次。

方法 在尾骶骨上四指阔的地方。为灸穴。以大艾炷灸十余壮。觉灸火自腰入腹。自腹入四肢。全方关节有非常舒畅的情形。轻的一次就愈。重的隔半月或一月再灸。即三次四次。亦无不可。至愈为止。数十年来。仅有一二人。因时候已迟。烂得太厉害。没有治愈。

又法 在曲泉(即肘尖下陷处)处。用当门子一分。分装艾绒如钉鞋齿大者三团中灼之。如艾不能着肉。稍用粘性物贴之。

待三火将了时。以手按其灰。然后贴以普通膏药。听其自烂自愈。不烂者不治。左患灸左。右患灸右。一次即可。

凡灸后三月。有硝性食物。必不可食。如火腿烧肉等是也。

患处(非灸疮)溃烂不止者。可贴阳和解凝膏。及服阳和汤而已。不必另用他药也。但为极少数耳。

孕妇及经汎时忌灸。

不论男女。灸后皆忌房事百二十天。

灸后须吃发食。如鱼虾麻菇等物。可使疮口尽量溃烂。

烂者愈易。约在一月后。不烂约在三月后。不必性急另寻他法也。

核疮处流水反增者。此为佳兆。非坏症也。——周译灸法医学研究

毒瘰

曹文部文兆年逾四十。髀胛患恶毒。已半月余。头甚多。状如粟许。内痛如癞。饮食不思。怯甚。脉歇止。此元气虚。疽蓄于内也。非灸不可。遂灸二十五壮。以六君子汤。加藿香当归数剂。疮势渐起。内痛顿去。胃脉渐至。但色尚紫。瘀肉不溃。此阳气尚虚也。燃桑柴灸之。以补接阳气。解散其毒。仍以前药。加参耆归桂。色赤脓稠。瘀肉渐腐。取去。两月余而愈。夫邪气沉浮。真气怯弱不能起发。须火灸而兼大补。投以常药。待其自溃。鲜不误者。——薛已

股毒

一男子股内患毒。肿硬痛甚不作脓。隔蒜灸五十余壮。势退七八。以仙方活命饮四剂而脓成。用十宣散六剂。脓溃而愈。凡疮或大痛。或不痛麻木。灸最良。——薛已

牙疳

濮阳传为上虞丞。好医方传授小儿走马牙疳。灸颈后凹陷中七壮。再以樗树东南引根。去粗黄。取白皮。同黑豆一升煮熟。去皮食豆即愈。

一人臂上生一瘤。渐大如龙眼。其人用小艾于瘤上灸七壮。竟尔渐消。亦善法也。或用隔蒜灸之。亦无不可。——张景岳

峡州王及郎中兖西路安抚司判。乘驴入骆谷。及素有痔疾。因此大作。其状如胡瓜。贯于肠头。热如烫灰火。至驿僵仆。主驿吏曰。此病某曾患之。须灸即瘥。用柳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炷灸其上。连灸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鲜血秽物。一时出至痛楚。泻后。失胡瓜所在。乘驴而驰。——类案

疮色黯硬神思昏愦

秋官高竹真。疮之色黯坚硬。重如负石。神思昏愦。遂以蒜杵烂置疮头。以艾如钱大。灸二十余壮。竟不知。又以蒜随摊黯处。以艾铺蒜上。灸亦不知。乃着肉灸。良久方知。再灸方痛。内用大温补剂而起。——仝上

背疮红肿痒甚

武昌张启明。述其父治江西商人。背左偏中疮起。根红肿头白点痒甚。张取蕲艾隔蒜灸三七壮。愈而不发。此上策也。——名医类案

渊疽

一人渊疽之发于肋下。久则一窍有声。如婴儿啼。灸阳陵泉二十七壮。声止而愈。——仝上

恶蛇虺螫

立齐治陈鉴。居庸关人。蝎螫手。疼痛彻心。顷刻焮痛至腋。寒热拘急。头痛恶心。此邪正二气相搏而然。以飞龙夺命丹涂患处。及服止痛之药俱不应。乃以隔蒜灸法灸之遂愈。薛母及薛皆尝被螫。如前灸之。痛即止。薛母亦尝为蜈蚣伤指。亦用前法而愈。凡蜈蚣毒之类所伤。依此疗之并效。本草谓蒜疗疮毒有回生之功。——薛氏医学

一猎户腿被狼咬痛甚。治以乳香定痛散不应。思至阴之下。血气凝结。药力难达。令隔蒜灸至五十余壮。瘀痛悉去。仍以托里药。及膏药贴之而愈。——名医类案

赵延喜云。遭恶蛇虺。所螫处。贴上艾炷。当上灸之立瘥。

疯犬咬

王生被狂犬伤腿。顷间焮痛至股。翌日牙关紧急。以玉真散治之不应。亦隔蒜灸三十余壮而苏。仍以玉真散及托里消毒药而愈。——名医类案

薛立齐治一男子被犬伤。痛甚恶心。令急吮去毒血。隔蒜灸患处。数者痛即止。更贴太乙膏。服玉真散而愈。

一男子疯犬所伤。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急针患处。出毒血。更隔蒜灸。良久而醒。用太乙膏封贴。用玉真散二服即愈。更以解数散二服而痊。若患重者。先须以苏合香丸灌之。后进汤药。

针灸经云。外邱穴治猘犬(即疯犬)所伤。发寒热。速灸三壮。更灸患处立愈。春末夏初。狂犬咬人。过百日得安。终身禁犬肉蠺蛹。食此则发不可救也。宜先去恶血。灸咬处十壮。明日以后灸一壮。百日乃止。忌酒七日。捣韭汁饮一二盏。又方治狂犬伤。令人吮去恶血。灸百壮神效。

四 部分参考

三里 有二。足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肉宛宛中。两筋肉分间。 手 三里。曲池下二寸。尽长屈拇指肌之上。按之肉起。锐肉之端。

大椎 在第一椎上之陷凹中。即第七颈椎与第一脊椎之间。

大敦 在大趾端之三毛中。即大趾之第二趾骨部。

中脘 在脐上四寸。上脘下一寸。即胸骨体下端与脐之间。

中冲 在中指指甲缝际之一分处。即第二指节处。

天突 在结喉下二寸。当胸骨上部之凹陷中。

天枢 在脐旁一寸五分

支沟 在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上阳池三寸。旁会宗一寸。

水分 在脐上一寸。下脘下一寸。

水沟 在鼻下沟正中。俗称人中。

外关 在腕后二寸两骨间。与内关相对。下支沟一寸。

巨阙 在胸骨体下端二寸。正中白线之部。

合谷 在食指与拇指基底部中间之陷凹处。俗名虎口。

地仓 在口角旁四分。

曲池 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向胸。适当其横纹端。

百会 适当头之正中。直两耳尖。

命门 在十四椎下。伏而取之。

命关 即命门。

肩顒 在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孔。

肺俞 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即第三脊椎之下。

食窦 在第五肋间部。去胸中行各六寸。举臂取之。

气海 在脐下一寸半。宛宛中。即所谓丹田。

带脉 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

章门 在水分旁四分半外。直季脇肋端。

阴陵泉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阳陵泉内外相对。稍高一寸。

期门 在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

绝骨 亦名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适居正中。

脾俞 在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一寸半。正坐取之。

肾俞 在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一寸半。前与脐平。正坐取之。

间使 在手腕横纹上三寸中。两筋间陷中。

阳陵泉 在膝下外尖骨前之陷凹中。蹲坐取之。

照海 在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下有软骨。

膀胱俞 在第十九椎下。去荐骨一寸半。伏而取之。

膏肓 在第四椎下。旁去脊三寸。

历兑 在足次指外侧爪甲角。去爪甲如韭叶。

膝关 在犊鼻下二寸。向里横开半寸之间陷中。

颊车 在耳下八分。曲颊端近前陷中侧外。开口有空取之。

环跳 在臀股部。并两足而立。腰下部陷凹处。

丰隆 在足外踝上八寸。

关元 在脐下三寸。

顖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小儿禁。

听会 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

禁灸部分

人迎 在颈大动脉应手之处。旁结喉一寸五分。

三阳络 在腕后上四寸。支沟在其下一寸。即在阳池上四寸。阳池即手腕上横纹。适当小指与无名指间。

上星 在鼻之直上。入发际一寸。不多灸尚可。

下关 在下颚骨之颗状突起部。合口有空。张口则闭。侧卧闭口取之。

小海 在肘尖。去尺骨外端五分。即尺骨莺嘴突起之上端陷中。屈手向头取之。

中府 在第一肋骨之下。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胸中六寸。

中冲 在手中指端。去甲爪如韭叶。

五处 在眉头直上。入发际约一寸。上星旁一寸五分。

天府 在腋下三寸。动脉中。去胸中六寸。

天柱 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之陷凹中。去风府七分。

天牖 在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下一寸微外。即完骨下。发际上。天容后。天柱前。

孔最 在腕上侧横纹七寸。尺泽下三寸。

少海 在肘内廉。去肘端五分陷中。去曲池二寸。屈肘向头得之。

少商 在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尺泽 在肘中约纹中筋骨罅陷中。

心俞 在第五脊椎之下。各开一寸半。正坐取之。

四白 在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视取之。

巨窌 在鼻孔旁八分。直瞳子下。平水沟。

申脉 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前后有筋。下有软骨。

白环俞 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去脊一寸半。伏而取之。

石门 在脐下二寸。

禾窌 有二。一在耳前发锐尖下。横动脉中。一在鼻孔下。人中旁五分。

伏兔 在膝上六寸。正跪坐而取之。

地五会 在第四趾之第一趾后骨后。陷中。

耳门 在耳前肉峰下缺口外。

盲门 在第十三椎下。去脊三寸。

身柱 在第三椎下。俯而取之。

乳中 在适当乳之正中。

周荣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六寸。乳头旁上三寸二分。

委中 在膝腘窝之正中。

承光 在眉头直上。入发际二寸半。

承扶 在直立之时。在臀部高肉下垂之横纹中。委中之直上。

承泣 在目下七分。与瞳子相直。

肩贞 在肩峰突起后侧之下。去脊横开八寸。下直腋缝。

风府 在项后入发际。大筋肉宛宛中。

脊中 在第十一椎下。俯而取之。

殷门 在承扶下六寸。

气海 在脐下一寸半。

气冲 在横骨下稍斜处。即鼠蹊部之上。

素髎 即鼻端准头。

商阳 在食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梁门 在不容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对中脘。非孕妇不禁

条口 在足三里下五寸。

强间 在脑后一寸五分。

阴市 在膝上三寸。

鱼际 在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发纹中。

丝竹空 在眉梢陷中。

痖门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中央宛宛中。仰头取之。

睛明 在目内眦角外一分。宛宛中。

经渠 在腕后五分。寸口动脉陷中。

脑户 在枕骨下强间后一寸五分。

会宗 在腕后横纹上三寸。旁一寸。(偏向小指一面。)

腹哀 在中脘旁四寸。微下。

腹结 在脐旁下一寸八分。

鸠尾 在胸骨体端下一寸。

漏谷 在足内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

瘈脉 在耳根后上一寸五分。

头维 在额角入发际。去神庭四寸半。神庭即直鼻上入发际五分。

瞳子髎 在目外眦之外五分。

隐白 在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临泣 在眼上瞳孔之正中。入发际五分。

髀关 在伏兔上斜行向里。去膝一尺二寸。

犊鼻 在膝眼外侧之凹陷处。

关元 在脐下三寸。

关冲 在无名指外侧之指甲缝际。

攒竹 在眉头之凹陷中。

颧髎 在颧骨下之凹陷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博 文章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针灸断病法则 周左宇 著 篇十
《针灸大成》_行针指要歌_中医世家
艾灸的错误操作会导致什么后果?不可不知
学习灸法的相关材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