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的理论基础知识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周代,以青铜为主的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周玺大、小各种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韵味苍厚、结构严谨,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人寻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灿烂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的印形、钮式等十分精美,而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形成的艺术也一直被后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十六世纪以后,金石学盛行,有些书画家以花乳石代替坚涩难刻的硬质印石,大大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金石家。

近代,中国篆刻艺术得到了发扬,名家林立,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二、印章的用途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奴隶制社会急剧衰落,封建时代开始萌芽,社会处在动荡和复杂的勮时期。显示身份、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俗话说:“口说无凭”,印章即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物件,用以证明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并与共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从而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它虽是文字,却抽象于画,但又不是画,在方寸之间给人们以无边辽阔的想象。

篆刻艺术熔书法,雕刻、绘画于一炉。与书画作品同居一席,有力的渲染了书画的艺术魅力。

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名言、警句、吉语、肖形等印。除了书法、绘画艺术工作者外,一般人不用篆刻印章作往来印信。但由于它所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使它非凡地活跃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 

三、印章的种类

1、周玺印:秦朝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不叫印,统称为“玺”。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唐武则天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当时,印章大约有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印钮有坛、台、龙、虎等各形状。布局无拘无束,气势雄健挺拔。

2、秦汉官印: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统一的文字——“秦篆”(即小篆)。小篆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又名为白文印,形成也与前有所不同,正方形官印,四周多用“田”形框,长方形官印(低级官吏)则采用“日”形边框。文字生动,线条均匀协调、顾盼有情。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时期,汉印多不采用边框,虽以小篆为主,但结体方中带圆,章法严谨稳重,明朗、朴实、整体大方。

3、唐宋以来的官私印:唐代官印一律用朱文,印钤盖于纸帛上,以篆体细朱文将笔画曲折、叠绕,使印面铺得平满整齐。

宋代官印接近唐,但至金、元时期则用“九叠篆”,入印。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4、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之印”,(4)……印信。

5、闲文印: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三百石印富翁”,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自嘲怀才不遇。

6、收藏鉴赏印:分为三类:(1)收藏类:收藏、考藏。(2)鉴赏类:珍赏、清赏、心阅。(3)校订类:考定、审定鉴定等。古代收藏鉴赏印,给后人提供了鉴别书画真伪与艺术价值高低的可靠依据。

7、肖形印:周秦时代已出现,汉代最多,秦汉的肖形印图案生动,种类繁多。

8吉语印:是把吉利话刻成印章,常见的有“美意延年”、“长寿”、“日贵”、 “出入大吉”等。

四、治印的基础知识

1、准备工作

1印石:常见的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田黄”、“鸡血”是极珍贵的印石。先在细砂纸上将印面磨平,才能作印文设计。

2刻刀:“棱刀”、“角刀”一般篆刻刀一头是棱一头是角,可调换使用。

3印泥:上等印泥,是西泠印社的朱砂和堆朱印泥。一般印泥会有沁油现象。印文会模糊不清。

4砂纸:一般选用600号水砂纸。

另外还有小圭笔,毛刷、查找印文的篆刻工具书。

2、篆印:印文一般以篆体文字为主,因此称为篆刻,古人认为治印,必先通篆。印文内容确定后,要构思,类似于书法中的结字与章法。

一是确定印文书体;二是篆法布局。从印章内容及使用对象出发,设计出最佳的印稿。学习篆印宜先临摹,程序如下:

1)确定印文内容。

2)布局章法。

3)在毛边纸上按印面的形状,布局好内容。(用钢笔)书写标准整齐。

4)把毛边纸反过看,背面,将背面的文字直接以小圭笔描写在印面上,保持设计原状。(铅笔)

                             篆刻十三略

1学古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广搜博览,自有会心。

2结构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漫,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圆转。

3章法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

4满,非必填塞字画使无空隙。字无论多少,配无论方圆,总以规模阔大、体态安闲为要。不使疏者嫌其空,密者嫌其实,则思过半矣。如徒逐字排列,即成呆板。

5纵横纵横专论刀法。用大指与食指撮定刀杆,中指辅于上,无名指、小指抵在刀后,中正其锋,运以腕力,若风帆阵马,所向无前,神致当自生也。

6苍兼古秀而言,譬如百尺乔松,必古茂青葱,郁然秀拔。断非荒榛断梗,满目苍凉之谓。故篆刻不拘粗细模糊、隐见剥蚀,俱尚古秀,不可作荒凉秽态。

7光即润泽之意,整齐者,故无论矣。亦有锋芒毕露,而腠理自是光润。否则似物迷雾中,不足观也。倘运腕无力,仅事修饰,必犯油滑之病,又非所宜。

8沉着沉着者,不轻浮、不薄弱、不纤巧,朴实浑穆,端凝持重,是其要归也。文之雄深雅健,诗之遒炼顿挫,字之古劲端楷,皆沉着为之。图章至此,方得精神。

9停匀人身丰瘠不齐,而有肉、有骨则一也。图章亦在骨肉停匀。骨立者未免单薄,而臃肿膨亨,又邻于俗,且有骨无肉,若韩干画马,其不贻凋丧之讥者几希!

10灵动灵动不专在流走,纵极端方,亦必有错综变化之神行乎其间,方能化板为活。

11写意写意若画家作画,皴法、烘法、勾染法,体数甚多,要皆随意而施,不以刻划为工。图章亦然。苟作意为之,恐增匠气。

12天趣天趣在丰神跌宕,姿致鲜举,有不期然而然之妙。远山眉、梅花妆,俱是天成,岂俗脂凡粉所能点染。

13黄鲁直云:惟俗不可医。人有服饰鲜华,舆从络绎,而驵侩之气令人不耐者,俗故也。篆刻家诸体皆工,而按之少士人气象,终非能事。惟胸饶卷轴,遗外势利,行墨间自然尔雅,第恐赏音者希。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不能失之纤媚:追求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五、挪让、呼应
    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六、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七、穿插、 
    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划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时白文印笔划繁多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则可对文字作处理,使全印浑为一体。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在临印时应留心学习名印中的笔法。
八、留红、空白
    印章的留空处,在白文叫留红,朱文称空白。尤其白文,大块留红,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篆刻讲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这布白也即留出空处,实在是最要紧的事。好比造屋,设计前,先得定好门窗地位一样,在设计印稿时也得规划好何处留空,这种范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见的。
九、离合、变形
    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划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
十、 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 。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从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
十一、草、隶、楷外文字
    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汉字结构变能处理,使之与其它浑然一体。很重要的是必要多多揣摩有关的传统资料及名家作品。
十二、加边,界划
    在创作中,为求全套印谱之形式多变,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类界划,边框。所要注意的是,是所采取的界划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传统体制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汉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十三、十宜十忌
    十宜:1.笔划、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2.笔划、字数少的印宜排列得沉着;3.方笔方形字宜丰满;4.圆笔或圆形笔宜挺劲;5单笔无所依者挺而略带濡涩;6.有相同的笔划的字宜紧凑而排列得有参差;7.多转折之字宜灵活;8字的横划或直划宜刻得浑厚;9.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劲;10.白文一般宜刻得质朴。
    十忌:1.笔划方正忌板;2.笔划圆转忌滑;3.字数少忌散漫;4.字数多忌杂乱;5.巧忌纤媚;6.拙忌狂怪;7.笔划瘦忌单薄;8.笔划肥忌臃肿;9笔划转折忌露角;10.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
印边处理]
    印章加边就好比房屋之有墙垣,它是一方印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文印一般在印的四周稍留一圈空地作边或另加边栏,不论朱白文,为免头重脚轻,一般下端留边稍粗、其它三面边的粗细、完整或断残、搭连文字,以及借文字的横竖笔划作边(借边)、干脆无边等形式处理,都要根据印文的具体情况,在注意到印章的传统形式原则下加以灵活变化。


[
残边法]
    残边,也称击边。这里另立一讲,实因此法与布局有极大的作用。一般不懂残边之法,只要于边角过新处略加敲击使之浑厚与印文协调即可,而工整的仿铸印及圆朱文则不宜残破。
在边栏与印文线条过分对称平行之处,或为了破长直线,或在印文能通体闷塞的情况下,以及因线条太光洁与呆板,都可用残边法使之舒畅通气,使印文线条活泼而富于变化。残边可用刀杆敲击,也可刀尾研磨等。


[
印文的残破]
    古印的残缺破损给人一种苍茫古朴的感觉,这是古印年代久远,斑剥锈蚀的自然现象。在篆刻中适当地摹仿这种破可以补救印章的板滞,增加一些古意。但不懂此法而矫揉造作地妄加敲击,甚至认为越古是完全错误的。一般地说,白文印中大块留红太多,或印文过密过匀,在章法上需要使某两字靠紧,均可施以敲击,使之浑然一体。但要注意横划宜竖破,更要防止以残破不当而改变文字(如)。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篆刻基础知识:印章的磨製
       篆刻系以刻名为主,其他印材如木、牙、角、竹等,有的不适于刻篆体字,故多以隶书或楷书刻之。刻石质印时,所购得的印章,它的印面,不一定就很平坦光洁,大多数因为制作印材的人,用机器切割,所以印面都很粗糙,需要重新加以磨制。
磨印面用的工具是砂纸,砂纸有粗的也有细的,适于磨印的大略可从一百号到两千号。通常我们只备两种,一种是三百二十号的,一种是八百号的。从前人刻印,都采用木工用的砂纸,现在大多采用油砂纸(或称水砂纸),因为后者耐用。 
        磨制印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干磨,一种是湿磨。干磨时砂纸应置于平坦的桌面上或玻璃板上,印章才可以磨得平。如果桌面不平,可以将砂纸黏贴在一块平滑的木板上或塑料板上,一面黏粗的,一面黏细的,两面使用,非常方便。湿磨则是用大约五寸宽一尺长的小玻璃板,垫在砂纸下面,在砂纸上面加水,慢慢研磨,先粗后细,印面自然平整。这种方法,最好是用小凳一个,玻璃板放在小凳上,再将砂纸敷平,置于水管下,微微打开水龙头,使水涓涓而下,如此,一面磨石,一面可以用水将磨研时遗留在砂隙里的石粉冲掉,砂纸便格外犀利,磨起来省工省力,比干磨要快了不少。但干磨也有优点;第一是方便,随手取来即可应用,而且携带容易。最多是在磨板下衬垫一些纸张,以免石粉污溅。干磨下来的石粉,可以搜集起来,存在一个小盒子里,以备将来刻完印后,填粉修整之用。
        磨印面不外乎「平」与「细」,欲求石面平细,则必需注意在磨的时候,用手把持的稳固与否,绝不可左右前后动摇,亦不可在前推或后带时力量过大,因为石有四面,应由一面开始,向前推磨(图一),推磨的次数,要看印面所需磨制的程度而定。如果此石大约需磨制二十次即可磨平,那么,第一面仅推磨五次,然后再推换第二面,仍用前法推磨五次,至第四面共计二十次为止,则四面均磨五次,四面受力一样,才不致于有偏斜。但无论如何,人手的力量不会非常匀均,总有力量不到之处,于是,在四面推磨之后,还要将石章用食中指与姆指相对撮紧,注意要靠近石章底部,不可撮得过高。撮紧后在砂纸上旋转研磨(图二),旋转的方向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均可,要看个人的习惯而定。旋转研磨时,要先重后轻,至最后几乎不着什么力量,印章的底面才可以磨得平细。切不可一直用大力研磨,那样,不但损伤石材,并且永远不能平坦。 
        印面磨得平与不平,可以将石章放在玻璃板上,用指轻按印顶,轻轻摇幌,如果有左右前后摆动的现象,则是右面仍有不平处,需要再磨,如果已稳定而不动摇,则印面业已正坦,即可使用了。
       学习篆刻的人,除去要自行磨光印面,便于刻制之外,并且还要知道「印身」如何磨光,因为印身是刻边款的地方,有的石章用久了,印身已有不少痕迹,妨碍了刻制边款的工作,所以必需磨平。因为印身在外观上来说,比印面还要重要,所以采用的工具要极细的,以前用接骨草(或称木贼草)、沙叶、漆砖,现在有两千号砂纸与零号砂纸,就更方便了。用两千号的砂纸黏于一寸宽四寸长三、四分厚的小木板上,然后蘸水在印身上徐徐旋转研磨(图三),至印身光平为止。磨印身需要的时间较多,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是印身上的痕迹过深,便用磨印面的方法来磨制一道,然后再拿两千号砂纸磨最后一次,即可光泽平坦了。印身磨平后,并无光泽,必需「起光」,起光便是上腊;先将石章加热,然后涂以白腊,待石章稍凉后,加布擦磨,即可光泽鉴人。现在起光,多用一种绿色的光腊叫做「氧化铔铬」,将氧化铔铬擦在一小方毛质料子或皮革上,然后将已磨平的印章,用力在上面磨擦(图四),便会光洁平亮,与打腊有相同的功效,但比加热等手续要方便,所以用这种方法起光的人愈来愈多了。



篆刻基础知识:执刀式
    学书法的人,大都知道在学习书法之先,必需要懂得执笔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学习篆刻亦要先知道执刀的方法,才能进一步地去刻印。古人讲执刀的方法多用「双钩法」与写字的方式相同,这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执刀的方式,不一定就是一种,历代篆刻家执刀的方式也各自不同,而他们的作品,则各有所长,兹就所知,将执刀分为三式:即掴刀式、推刀式与拽刀式。 
    (一)掴刀式:
    用手掌紧握刀干,五指外里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怀内刻。这种叫做「全掴式」。另一种是「抵掴式」,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握住刀干,大姆指与四指相对,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实更大,刻起印来,当然就更方便。这种执刀的方式,适于刻大印和气派滂薄的写意印,但不适宜刻制小印或精细的印。齐白石先生便是用此种方式刻印,祝乐山兄亦惯用此法。 
    (二)搜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与写字执笔的方式一样,有「双钩式」与「单钩式」两种,双钩式是以姆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是目前方向内刻的。无名指在刻制时,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划刻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这种方式适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兴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的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式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了。「单钩式」与写字的单钩式是一样的,是双钩的变样,一般人都不采用。
历代篆刻法采用双钩式执刀方式的人最多,皖浙两派便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先生也是使用此种方法刻印的。
    (三)推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是和现代拿硬笔(原子笔、钢笔等等)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怀内的方向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是横推,就叫做平推式。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划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采用的人也很多,而且,自从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愈来愈多了。赵之谦制印便采用直推法,记得有一篇文章记载了王二南先生(王映霞的外祖父)看到赵之谦刻印,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可见古人早已用过这种方法,不是最近才如此的。据说黄牧甫制印是用平推法,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边款,可以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以上所述三种执刀方式,只是将执刀做了一个归纳,若干地方,尚有牵强之处,但古人谈执刀,又太简单,使学者只知其一,不能融会贯通,所以才不惴浅鄙,列举各法,俾便初习之人,有所领会。即以掴刀式而言,它又可以适于凿印,左手以掌握刀,右手以小锤凿刀顶,这是古人凿印的固定方式,如果说执刀只一法,则凿印之术,亦是篆刻之一部份,其执刀式又将安属?故列举历代印人执刀法以阐明其不同,而篆刻之优劣,端赖作品之佳否,执刀犹其次也。


篆刻基础知识:如何用刀
     篆刻既然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雕刻技术的高明与否,当然是作品优劣的重要关键。于是自文三桥何雪渔倡导篆刻艺术之后,就有人提出刀法之说,因为明末清初之际,篆刻风气甚盛,经过若干名家的传述,把刀法大致分为十三种,分条叙述,语词玄虚,使后来初学的人,往往便被这些刀法的名称搅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归纳起来,也只不过是冲刀与切刀两种方法而已,如果将此两种刀法运用得宜,则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应手而就。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结构;平常我们把刻刀分为三部份,用力时最下面的部份称为「刀口」(或称刀刃)。刀口上面的一侧或两侧乃至三侧四侧渐锐的斜面称为「刀锋」,(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双锋刀,简称平口双刀,便是两面开锋,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锋以上的部份称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来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锋有薄厚之分;薄的较为锐利,可以刻工细一类的印,厚的较钝,宜于刻苍拙一类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圆干易于把持,方干的需要在干上缠以棉线或藤皮条,便不会挌手了。至于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备两种即可以了;一种较大的,刀口宽度约半公分。一种小的,刀口只要两公厘左右即可。因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见方的印,用这两种刻刀,当可应付裕如。 
     其次我们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与正。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运笔的方法有中锋与偏锋之说,那么,用刀的偏正,便与运笔的偏正有着极相类似的现象。为了与书法的中锋与偏锋便于区别起见,我们把用刀正的叫「正锋」,把用刀偏侧的叫「侧锋」。普通刻石章,绝大多数,都是用侧锋,用正锋的很少。所谓正锋是持刀入石,刀口与石面接触时,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划在右面上,而且刀干与石面向前或向后倾斜八十度角。当用力刻划时,刀口行割于字划的中央,于是刀口两侧的刀锋,随着刀口的割断,向外挤压,而使刻出来的笔划两面呈斑剥之状。侧锋则是召口着石后,刀干向左或向右倾斜七十五度角,于是刀口在石上刻划时,只有一面刀锋贴近印石,而另一面则毫无作用,刻出来的笔划,一面光洁,一面斑剥。用正锋不易刻出粗的笔划来,用侧锋则刻出的笔划较宽。刻印不是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现在我们来说刀法,所谓「冲刀法」(图一)是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因为一般皆用侧锋,所以刻出来的笔划均甚爽利劲健。「切刀法」(图二)是持刀向下压切,随着压切的力量,稍微前进之势,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长度,必需若干刀相接连,方可以刻全某一笔划。与冲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笔的长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较为平实,用冲刀刻出的印,较为流畅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为有的篆刻并不是与上面所说的相同;像吴昌硕惯用冲刀而面貌苍浑,徐三庚惯用切刀而印风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学习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学切刀,后习冲刀,因为切刀划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虽然刻不好,毛病也不会很显著。但冲刀就必需熟练不可,初学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间一有阻碍,则刻划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当然即无笔意,走刀很容易伤手。所以治印应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冲刀刻完一印之后,仍有未到之处,我们可以用冲切之法,再去修正。这种修补之法,古人称作补刀,其实,补刀亦是用切用冲,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一种刀法。为了学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将其分条例后,并加批注,以求会通。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于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最后需要谈的是刻朱文与白文的方法,普通刻朱文与白文,如用冲刀,均系两刀成一笔,运刀方向相反;刻朱文则刀口沿印文的外侧刻划,而留下刻出的笔划。刻白文则是刀口沿印文的内侧向内刻划,并且把划内的余滓清除,成了下凹的笔划。(如图三)但也有运刀的方向相同的,如齐白石所刻朱文,便是相同方向运刀的。刻白文如果一刀刻一笔,普通称为单刀,如果运刀方向相同用一刀以上的方法刻成,称为复力,与前述法则又不同,白石老人亦惯用此法。这里所举的,是通常学习时的一般法则,至于若干特殊的运刀法,在技巧成熟后,其运用之妙,端在一心。


篆刻基础知识:刻印的用具
       以前我所谈,都是有关篆刻的欣赏,由欣赏古印而爱好古印,进而可以谈篆刻。但在谈篆刻的技巧之先,则必须了解治印的用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刻印的用具有耐水纸、小楷笔、砚与墨、刻刀、印床、印规或印矩、砂纸、砥石、印刷、拓包或拓墨、印泥、印筋、印垫、印笺或印请纸等。其中耐水纸可以用来模印、写印样,小楷笔用来书写印文或反写上石,砚与墨是书写必备的工具,直接与刻有关的工具是刻刀、印床、砂纸。刻印既毕,需要钤拓出来,于是印泥、印筋、印谱纸或印笺、印刷、印矩或印规,则又是必需品了。如果需将印的边款也拓出来,集成印谱,则白芨、小瓷盘、大小拓包、绒布等,也是必需准备待用的,今将重要工具,分述如后:

一、刻刀:
治印用的刀与普通木刻用的刀不同,都是采用平刀双刃式称之为「平口双刀」,可以用十分之六公刀宽的小钢锉自行磨制便。平日双刀因为两面有刃口,刻石章最适用。因为开口的斜度不同,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刀式,斜度愈大的锋愈薄,斜度愈小的则锋愈厚,如果我们在侧面来看,则可分为三类,一类短口式、一类长口式、一类宝剑式。普通因为我们都用的是小型刀便采用第一类,但有人却喜欢用第二、三两类。关于刀的厚薄也各有不同,普通以一.五公厘厚度为最适用,但长口式的刻刀可以厚达三四公厘。更有的刀身是圆干,大体说来,刃身厚的适于刻苍浑一路的印,而刀刃薄的则适宜刻爽利一类的印。至于刀的长度,则以手持不重,且超过食指一倍为度,大是十五公分左右。刻石章,有时也用斜口刀,普通都是刻毕印文后,用以取地用的。刻大印与小印,常常用得到较大或较小的刀。可以就自己的需要制就大中小三种刻刀使用即可。在刀干上都需缠棉绳或藤条,以便于把持。如果刻吴让之一类的草书印款,则又需准备一种四面有刃的尖刀,不过,普通的印人,都不使用罢了。
 
二、印床:
普通刻石章,不用印床。大都是左手持石,右手秉刀,则刃之进退左右,挥送裕如。但如果刻很小和很大的印,则把持不便,或象牙牛角之属、水晶、铜、玉之类,不是过于性韧,便是过于坚实,则非借印床之力不可。印床有木制与金属制的,木质的较轻便,金属制的较稳重。印床的制造形式有楔子式即螺丝口式的两种。以前人多用楔式的,现在则因为工业发达,用螺丝去调整松紧比楔式的牢固方便,所以印人也都采用后者了。

三、砂纸:
磨石章必需用砂纸,砂纸可准备三百二十号、八百号与一千五百号三种即可。但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纸,需用水砂纸,磨时以小块玻璃板垫于下方加水磨之,粗磨用三百二十号纸,磨细则用八百号。如果印身磨光,则用一千五百号纸。

四、印规或印矩:
印刻好后,如果自己留印谱,则钤拓在印谱纸上时,不易个个方正。必需有可以使印章拓得端正的工具,这种工具;方的叫印矩,圆的叫印规。它们都有一个直角做为方正的准则。刻印的人,拓印拓多了,便都可以拓得不偏不倚。但如果书画家在落款后钤印,则必需端正,不然一张佳作,说不定因为印章盖的不正而破坏了整幅作品的情趣,所以与其说印规(矩)是治印的工具,不如说它是使用的工具。

五、拓包或拓墨:
拓包是用拓边款用的,从前刻印既成,于是拓包成了治印的必需品。拓包的作法,是油纸里新的棉花一小团,外面加一层较厚的毛织品,最外用细的丝绸或缎包裹,再用线扎紧即可。拓包可以分大中小三种,视印石之大小与边款文字之大小而采用之。用墨来拓边款是一种湿拓法,又称墨拓法,与拓碑帖一样。后来有人发明用腊与黑粉混煮,制成腊墨,可以不用水,直接将边款用腊墨拓出来,这样拓法,称之为干拓法。腊墨是用硬质腊与黑粉(乙炔黑即可)制成的,为了拓后黑色不脱落,则腊中加一些松香,即可坚硬好用了。腊墨是圆形的,因为拓款时要旋转压拓,才可拓得清楚。

六、印垫、印笺(印谱纸):
拓印上纸时,纸下必有垫物,一般是用薄的本子垫在下面,用中国纸的本子最好,如果用洋纸的本子,最好找纸松一些的。不然,可以用橡皮垫,均能使印章拓得满意,但如果在玻璃上或桌面上直接拓印,则不是失之不平,即是钤之过硬,若干效果,不易显示。印笺或印谱纸以薄连史纸为宜,此地无此纸,可用细薄的雁皮纸,拓边款与拓印均甚适用。印笺或印谱上印的框格,可以自行设计,或求书家书写后制版印刷,但不可过于艳俗,须沈厚雅致,方为大方。

七、印泥、印筋、印刷:
印泥是印章的服装,服装不整前失之寒蠢,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中国产的印泥,以前以漳洲的丽华斋、北平的荣宝斋、杭州的西泠印社三处最为有名。好的印泥,色泽鲜明,永不晦变,且沈厚不走油,拓用之后,印泥上结一层光泽,用手拂之亦不脱落。这都炼油的功劳,所以印泥之佳者,必是印油炼制的好。炼油的方法以前人用药来炼,炼后晒七八年才可用,现在可以用科学方法炼制,甚为方便,叶公超先生所制龙泉印泥即用此新法。至于如何制印泥,则留待以后再谈。印筋是调印泥的工具,普通用骨质或牙质,切不用金属制品。因为印泥需要时常调动,调印泥时应铁器则印泥氧化黑,不可不注意。调理印泥应用印筋一方向旋转调动,不可逆反,否则印泥之绒紊乱,钤拓容易附于印章之上,印便不易拓得清楚。印刷有两种,一种是牙刷式,可以刷印面,去其不洁物,以保持印泥明净。一种是拓边款用的 刷,俗称「老虎」。可以用 梠自己捆扎,或向市上购买。以细密者为上品。

八、砥石:
刻印用刀,用久刃必不利,必需磨利始能使用,普通砥石需备粗细各一块,粗的用来初磨,细的用砥刃口。市面上有油石,甚为合用,可备粗细各一块,也有的是一块砥石一面粗另一面细的,则携带更为方便。磨时先滴油石上,然后磨之,先粗后细,至锋口犀利为止。但锋口一定要平,不可斜,否则刻精细的印章时,即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油石上磨刀,磨毕须用抹布将油及油中之铁垢擦除,则下次再磨时,易于见效,不然油垢铁粉,积之过多,刀磨石上,不能生效,便事倍功半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刻知识(全套)简介起源流派执刀法印石知识白文印朱文印
篆刻探微(1-2)
零基础如何学习篆刻印章?
篆刻知识
中国印章艺术
昨天有朋友说想学篆刻~~简易篆刻教程-头条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