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许道栋)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

杭州文海实验小学   许道栋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本文就体验式作文训练回归生活本源做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回归  体验  生活本源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大凡动了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能打动读者。因此,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性构思

    “生活世界”是个关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学生置于这种关系世界之中,是动态生成的。只有把一切知识的、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之中,才真正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照人,所谓的人文关怀也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雅斯贝尔斯的一个观点说明了这一点,即“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小学作文训练更是如此,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表达和感悟生命体验。

    加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因此,体验不是一般的经历,而是生命的经历。体验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生活着就是体验着,体验着才是生活的真正存在。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活,体悟社会,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体验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去体验,提倡学生写体验,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然而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没有体验怎么办?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现就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 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野炊》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同学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导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

    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体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艺术家”在进行亲身体验;肯德基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教师节表彰大会,“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等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庭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下河捉鱼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写出见鱼心切、失鱼懊恼、得鱼心喜、吃鱼有味的完整的情感变化。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闪现生活情景,其间的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自己独自承担。

    1、倡导多元解读

    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建构主义,都承认读者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这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从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角度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常学常新的,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因此有人把文学比作“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事实上,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2、美文品读

    近两年来,笔者利用每周两节师生共读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接见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两节的师生共读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它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三)以“原型”体验为发端,唤醒习作冲动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写作冲动。

    1、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暮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设计提示语

    设计富有感情的、新颖的提示语,选择能激发学生多种体验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发原型,唤醒学生的当下体验。比如,在作文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它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

     3、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就这一次。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我吓得闭上眼睛。……”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情境设置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描述哑剧

    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写上“表演哑……”?用手示意让学生上台演写“剧”字,创设一种哑剧氛围。教师说:“今天,我们既然是表演哑剧,就必须一起遵守活动的规则:谁也不许讲一句话,只准做,不准说。”同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同学们可以参与,但要仔细观察老师、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体会自己的心情。第一步:表演跳绳。老师在讲台旁边拿“东西”,在两只手上缠几下,走到一边开始独自跳“绳”。示意一位学生上台学跳,然后,老师跳进去,表演双人跳。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多人跳。老师又示意表演两人跳,几个合跳,轮回几次。第二步:表演拔河。老师又在一边拿来一根“绳”。先做示范,让学生表演拔河。让男、女生几人分两边比赛拔河,用手示意纠正往一边倒的错误表演动作。请一名女生与几名男生比赛拔河。力量悬殊,使学生明白失败一方该倒向前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拔河比赛活动。这时教师说:“憋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达了吧?请用笔记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吧。”学生自拟题目,然后开始习作。

    2、轮流日记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平时开展了小组轮流写日记活动。具体做法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6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天交一次,一周统计总分,评出等级。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一到下午发日记本的时间,学生都想一睹为快,并积极为下一位成员出谋划策。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挑选最优日记在班上当众朗读,从而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轮流日记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习作训练形式。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学生一周轮到一次,负担并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情景评述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笔者以商标为载体,设计了“商标展评会”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先让学生走进商标,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商标,能说出理由。这时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搜集的商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创造商标,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商标,分小组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议议创作意图。并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奖”、“最佳解说词奖”。最后让学生描绘商标,以“商标展评活动的经过”、“小组的创作过程”、“最欣赏的商标以及广告语和解说词”等等为内容,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要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4.

[2]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

[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4]杨会敏.浅谈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1).

[5]张秀华.活动体验式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03,(9).

[6]吴勇.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J].小学教学参考,2004,(6).

[7]朱幼良.试论“生活本源”习作理念中的几种关系[J].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6).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4c8c711923d030678197027fa3c215cc79101b1262feeb797f451988832b381cab4d5ae0f36221615773e699998848d7bdc2292bde233e7b0b8636489546f1df037881769f4d99df0e91b0e74298b9a5d8c85523dd23066df0879c2c0703bd6be71440f4d7e85f625807ccee2712f44e7659885543a134fcf7431a10f1f4&p=893fc64ad7934eac59b8c52c4b0a&user=baidu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

杭州文海实验小学   许道栋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本文就体验式作文训练回归生活本源做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回归  体验  生活本源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大凡动了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能打动读者。因此,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性构思

    “生活世界”是个关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学生置于这种关系世界之中,是动态生成的。只有把一切知识的、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之中,才真正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照人,所谓的人文关怀也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雅斯贝尔斯的一个观点说明了这一点,即“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小学作文训练更是如此,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表达和感悟生命体验。

    加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因此,体验不是一般的经历,而是生命的经历。体验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生活着就是体验着,体验着才是生活的真正存在。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活,体悟社会,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体验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去体验,提倡学生写体验,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然而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没有体验怎么办?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现就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 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野炊》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同学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导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

    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体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艺术家”在进行亲身体验;肯德基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教师节表彰大会,“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等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庭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下河捉鱼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写出见鱼心切、失鱼懊恼、得鱼心喜、吃鱼有味的完整的情感变化。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闪现生活情景,其间的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自己独自承担。

    1、倡导多元解读

    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建构主义,都承认读者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这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从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角度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常学常新的,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因此有人把文学比作“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事实上,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2、美文品读

    近两年来,笔者利用每周两节师生共读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接见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两节的师生共读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它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三)以“原型”体验为发端,唤醒习作冲动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写作冲动。

    1、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暮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设计提示语

    设计富有感情的、新颖的提示语,选择能激发学生多种体验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发原型,唤醒学生的当下体验。比如,在作文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它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

     3、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就这一次。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我吓得闭上眼睛。……”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情境设置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描述哑剧

    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写上“表演哑……”?用手示意让学生上台演写“剧”字,创设一种哑剧氛围。教师说:“今天,我们既然是表演哑剧,就必须一起遵守活动的规则:谁也不许讲一句话,只准做,不准说。”同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同学们可以参与,但要仔细观察老师、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体会自己的心情。第一步:表演跳绳。老师在讲台旁边拿“东西”,在两只手上缠几下,走到一边开始独自跳“绳”。示意一位学生上台学跳,然后,老师跳进去,表演双人跳。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多人跳。老师又示意表演两人跳,几个合跳,轮回几次。第二步:表演拔河。老师又在一边拿来一根“绳”。先做示范,让学生表演拔河。让男、女生几人分两边比赛拔河,用手示意纠正往一边倒的错误表演动作。请一名女生与几名男生比赛拔河。力量悬殊,使学生明白失败一方该倒向前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拔河比赛活动。这时教师说:“憋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达了吧?请用笔记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吧。”学生自拟题目,然后开始习作。

    2、轮流日记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平时开展了小组轮流写日记活动。具体做法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6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天交一次,一周统计总分,评出等级。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一到下午发日记本的时间,学生都想一睹为快,并积极为下一位成员出谋划策。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挑选最优日记在班上当众朗读,从而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轮流日记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习作训练形式。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学生一周轮到一次,负担并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情景评述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笔者以商标为载体,设计了“商标展评会”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先让学生走进商标,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商标,能说出理由。这时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搜集的商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创造商标,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商标,分小组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议议创作意图。并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奖”、“最佳解说词奖”。最后让学生描绘商标,以“商标展评活动的经过”、“小组的创作过程”、“最欣赏的商标以及广告语和解说词”等等为内容,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要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4.

[2]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

[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4]杨会敏.浅谈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1).

[5]张秀华.活动体验式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03,(9).

[6]吴勇.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J].小学教学参考,2004,(6).

[7]朱幼良.试论“生活本源”习作理念中的几种关系[J].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6,(6).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4c8c711923d030678197027fa3c215cc79101b1262feeb797f451988832b381cab4d5ae0f36221615773e699998848d7bdc2292bde233e7b0b8636489546f1df037881769f4d99df0e91b0e74298b9a5d8c85523dd23066df0879c2c0703bd6be71440f4d7e85f625807ccee2712f44e7659885543a134fcf7431a10f1f4&p=893fc64ad7934eac59b8c52c4b0a&user=baid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0)面对“习作”这一纸老虎,如何让学生愉悦起来,使他们愿写、乐写、会写?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体验,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指导(八年级上册)
引导儿童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