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仝小林院士“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
userphoto

2023.10.23 湖北

关注

传承岐黄 | 确有专长

生物全息是指事物局部的信息或特征包含了整体的信息,而整体的信息又由局部的信息组合而成,这种局部反映整体、整体涵盖局部的现象,被称为“生物全息现象”,该现象可体现在自然界各个方面。人类作为自然生物界进化过程中最高级别的物种,体内蕴含大量生物全息规律。

仝小林院士通过观察人体结构,发现头及躯干、四肢、手指(脚趾)都可由两个可活动的关节(群)将该局部分成三段,而该局部有能够包含整体全部信息的全息现象,据此提出人体“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的假说。

生物全息理论的发展

我国古代著作中就有了生物全息思想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脉诊中的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脉法等,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候全身气血阴阳变化;望诊如五色诊法,是以人体面部五色候脏腑气血盛衰等,皆蕴含了生物全息的思想。

随着人们对生物全息思想认识的深入,1858年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在生物发育和繁衍的过程中,只要其生物结构的某个部分发生了哪怕极微小的变异,其他部分也会随之有所改变”,并观察到生物整体与局部间存在联系。

19世纪60年代,匈牙利医生伊葛纳兹首次绘制了虹膜上组织器官定位点图,认为虹膜能够反映相应身体器官组织的变化,并于1866年出版了第一本完整的虹膜医学著作《眼睛诊断学研究引证》,在虹膜上划分出30多个区域,这些区域皆为器官组织在虹膜上的投射部位。

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诺吉尔发现耳部可对应为倒置的人体胚胎,并创立了“耳针疗法”,该疗法得到广泛应用。

1973年,我国学者张颖清发现人体新微针系统——第二掌骨侧穴位群,随后提出“穴位全息律”“生物全息律”等理论,并创建了“全息生物学”,引发了学术界不同领域学者对生物全息理论的广泛讨论。

1987年,李莱田教授基于张颖清的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提出“全息医学”概念,研制出“全息诊疗仪”,首次实现全息诊疗的客观化、定量化。

现今,生物全息理论已在医学、中药学、兽医学、农学、古生物学等各学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生物全息理论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同样影响深远,许多学者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全息诊疗方法和相关临床经验。

继张颖清提出的人体第二掌骨的穴位分布全息律后,对于生物全息理论的探讨仍在不断深入,各家学者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认识,目前仍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深入研究。


“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假说

仝小林院士通过观察人体发现:头及躯干、四肢、肢端这三个层级间存在着类似全息的规律,即每个层级有两个活动的关节(群)将层级分成三段,且每一级中的两节三段都是按照从人体周围到中心的顺序而建立的映射关系,由此提出“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假说,见下图。图中可以看到每一级全息中,都有④和⑤这两个“节点”将该级分为①、②和③这“三段”。


第一级全息(本级)位于头、躯干部。以活动的关节群为节点,头和躯干部活动的关节群分别为颈部关节群、腰部关节群,称为颈节和腰节。该两节将头和躯干又分成三段,分别为人体的头段、胸背段、腰腹段。此为一级全息,是人体之本级全息。

第二级全息(支级)位于上、下肢。上肢两个活动的关节为肘关节和腕关节,下肢两个活动的关节为膝关节和踝关节。上肢的腕关节和肘关节分别对应“本级全息”中的颈节和腰节,下肢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同理。上、下肢的两节又各自将其分成三段,从身体远端到近端依次对应“本级全息”中的头段、胸背段、腰腹段,即手掌(脚掌)对应头段,前臂(小腿)对应胸背段,上臂(大腿)对应腰腹段。此为二级全息,是人体之支级全息。

第三级全息(末级)位于手指、脚趾。手指(除大拇指以外)的两个指间关节,即第一指间关节和第二指间关节,分别对应“本级全息”颈节和腰节。两个指间关节又各自将手指分成三段,分别为远节、中节和近节指骨,分别对应“本级全息”中的头段、胸背段和腰腹段。脚趾同理。此为三级全息,是人体之末级全息。

该假说展示了人体本级、支级、末级三级之间存在分形自相似性的结构规律,并体现了人体支级和末级中的“两节”和“三段”与本级的“两节”和“三段”之间相互映射的规律。然而,也需接纳“全息不全”的情况,如大拇指仅有“一节”和“两段”;又如,本假说主要是支级、末级对本级的自映射、自相似,而这里的本级已不是人体的整体等。

实际上,全息现象的存在恰恰使得“整体”和“部分”成为相对的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种子的萌芽——胚胎和生出来的动物,不能看作从'整体’中分出来的'部分’”“细胞和体节,在某种意义下是个体”。因此,“全息”并非绝对一致和完全的“一一对应”,只是显示了事物的“相似性”。

此外,参考该学说进行临床诊疗时也需灵活应用。如“本级全息”中的“④颈节”可视为第七节颈椎与第一节胸椎之间,“本级全息”中的“⑤腰节”可视为第十二节胸椎与第一节腰椎之间,“本级全息”中“③腰腹段”应位于横膈膜以下,且分界并非为一条直线,然而在临床中,为方便定位,可大致将“③腰腹段”视为第一腰椎以下。

综上,本假说总结了关于人体结构的又一全新全息规律,虽不同于张颖清提出的生物全息律,但可作为全息科学领域的进一步补充与发展。目前,本假说仅仅说明了人体本级、支级、末级三级间存在结构自相似性的关联,更进一步的关系和细节的对应还需要临床验证。

假说提出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分形自相似性现象

“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体分形自相似性的结构规律。根据分形理论,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可表现为层次性、递归性、仿射不变性(对称性)、自相似性、分形元的流动性等性质。其中,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核心和最基本的特征,分形理论揭示了分形物体具有局部和整体的自相似性。

在自然界中,分形自相似性的现象在植物和动物身上普遍存在。许多植物叶片的叶形与脉序结构与该植株整体的株形与枝序结构特征一致,即单片叶子的分布特征能够反映植株整体各部位组分的分布特征,如叶在全株或整枝的上部为多,叶是全株或整枝的缩小,则每一叶应在偏顶部较宽,从而成为倒卵形,如广玉兰;反之,叶在全株或整枝的上部为少或小,则每一叶的上部就狭小,从而成为卵形,如美人蕉。

动物的斑纹样性状数量也总是按器官分界而均等分布或末梢相关分布,如斑马一节肢体的斑纹数目和躯干上的斑纹数目相等;又如丹顶鹤以躯干为中心,头颈、翅、双脚的远心端即头颈的前部、翅膀的尾部、小腿以下部均为黑色,其他部分均为白色。

以上举例均说明了分形的自相似性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证明了本理论中认为的人体局部和整体间分形自相似性的结构规律。

人体腧穴分布规律

经络学说从本质上揭示了同类穴位在人体全身的连续排布,而穴位的全息分布规律则反映了相同穴位的分布在机体不同部位的重复。人体腧穴分布规律能够体现本学说中三级全息间相互映射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十宣穴位于十指指尖,属于末级全息中远节指骨范围,可对应本级全息里的头段,因此指尖代表人的头顶,故十宣穴可能有类似百会穴的功用,而百会穴擅治脑部疾病,因此十宣穴亦能治疗高热昏厥、癫痫、脑卒中或神志疾病。

太渊穴位于腕横纹处,属于支级全息中的腕关节,可对应本级全息里的颈节,故太渊穴可治疗颈部器官的病症,如咳嗽、扁桃体炎及咽炎等。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在支级全息中属于人体前臂的范围,对应本级全息的胸背段心脏所在位置,因此针刺内关穴对心脏疾病有治疗作用。

委中穴在支级全息中位于腘横纹中点,可对应本级全息里的腰节,因此委中穴可治疗腰痛等。

张颖清提出的“穴位全息律”认为,在人体四肢各个肢节及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中,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本假说认为,在人体“头及躯干”“四肢”“肢端”这三级中,各有一套完整的全身穴位分布规律,每一级都是彼此独立而完整地包含了人体全身的穴位分布,且级与级之间的穴位分布规律是相似的,这与张颖清所强调的“各个肢节均涵盖全身穴位分布的规律有所不同。因此,本假说不同于“穴位全息律”,而是基于人体支级、末级与本级之间的映射规律,提出了对人体腧穴规律的新见解。

上述举例仅初步验证了本假说,能否指导临床治疗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中医藏象理论

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还很好地体现了中医藏象理论,并以其作为理论支撑。所谓藏象,正如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云:“藏居于内,象见于外,故曰藏象”,《丹溪心法》云:“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即人体内的脏腑气血盛衰可象形于外。

我们通过司外揣内的方式,观察机体局部之表象以判断体内整体的健康状态。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思想,需建立在全息理论中“局部反映整体”的基础上,因而在中医四诊、手诊及耳穴疗法等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

与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思想相合,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将人体划分为三级,级与级之间也可互象其形,即以支级或末级的局部之象可推及本级中其所对应的局部的气血津液状态,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例如,寸口以上的位置对应人体颈项部,故寸脉以上可候人体颈项内的某些病变。仝小林院士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脉诊时,寸口以上脉搏搏动明显,甚可上至鱼际之人,常提示其患有颈项部疾患,如颈动脉斑块或甲状腺结节等。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尺肤诊”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应用实例,即以尺肤之局部诊断人体五脏气血盛衰。基于此,李孟汉等创新地提出了将尺动脉和椎动脉相对应的全息思想,并经临床亲身验证,发现针刺及按摩尺动脉周围穴位,如神门、通里等穴,对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较好,而这一观点与基于本学说推演的上述认识极为相似。

中医藏象理论支撑了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中“局部反映整体”这一思想,而“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也体现了基于中医藏象理论的独特诊疗优势。

中医整体观与象思维

中医整体观是基于“气一元论”构建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提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可见气的聚散升降运动主宰着万物的变化。气是物质的本源,因此形成了万物同源、万物同质、万物同构、万物同性的特点,这为“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的分形自相似性和相互映射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象思维是认识世界本质与关系的方法论,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思维模式。仝小林院士认为中医思维是象思维,包括观象、构象、比象、抽象。中医学首先应以“观象”为基础,借助“观象”以认识和治疗疾病。大道自然,道法自然,面对临床上多病因、多系统疾病时,仝小林院士认为应将其层层剥离,以还原其本质的自然之象,而自然之象必源于自然之理,合于术数之规。

“取象”始于对事物“物象”即实在表征的获取,是人们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所感受的“具象”;“比类”通过把对已知“象”的认知迁徙、转移、推断到待认知的事物,实现“象”的流动和转化。仝小林院士在观察人体结构的过程中也善于运用象思维,通过“取象”自然界动植物的分形自相似性的规律,以“比类”人体内部的整体和局部的结构规律,发现人体同样存在着本级、支级、末级三级结构间的自相似性,因而提出“三级两节三段全息论”。

因此,人体的本级、支级、末级三级全息所展现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体现了“象思维”的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穴位彩图
人体彩色全息穴位图(超级有用)
『珍藏』人体全息穴位图 【32P】
111人体彩色全息穴位图(超级有用)
肠胃病几种随手而治的简便方法
【人体全息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