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说,我听——谈父母间教养沟通
 都说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但新成员的降临有时也是“甜蜜的负担”。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各式教养问题接踵而来,考验着我们的沟通技巧以及对自我状态的觉察能力。然而,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从婴儿时起不同孩子对于相同状况的反应就不一样。在谈及教养时要着重“对孩子的了解”,唯有在考虑孩子个人特质后所产生的教养方式才能真正适合这个孩子。因此,没有所谓“完全正确”的教养方式,而家长间不同教养模式的冲突也就应运而生。

较常见的冲突议题为价值观/核心价值的传承以及教养的方式。前者主导着孩子的生活安排、遇到问题时家长的处理等。后者则是指以何种方式达到前述的原则。举例来说,有些家长在意孩子的学业成就,有些较强调孩子的生活独立性,两人对于孩子的生活安排以及遇到困难时协助的程度就会有差异。当孩子未能达到期待时选择要“循循善诱”、“恩威并施”或是认为“不打不成器”,则反应家长双方不同的教养方式。

不少夫妻在面临上述情境时会发现彼此重视的事物不尽相同,困难达成共识时难免会有摩擦。孩子是敏感的,不论我们观念上的冲突是否表面化,只要我们心里未能接纳、消化现状,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觉察。长期下来,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无所适从、困难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情绪的稳定度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此时夫妻间对教养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就变得十分重要。

从理解开始

理解是沟通的第一步,然而,知己知彼,理解的对象应先为自己。倘若自己遇到一项教养议题时,感到内在十分激动且不能忍受另一半以其他教养方式介入,应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我这么大的情绪?”客观来说,这件事如果不用我的方式执行,真的会发生大灾难吗?例如,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与宠物玩在一起,但看在一些家长眼中这有潜在感染的可能性。这当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在看待这件事时紧张的程度不同。如果觉得自己对于某种教养型态非常难以忍受,但客观来说该教养方式也不算不普及时,可以问问过去有什么样的经验会让现在的自己对于这件事如此紧张?这么做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以有所“选择”,我们不会由着自己的情绪带着我们做出破坏沟通的事,就像如果有家长非常不能接受孩子和狗玩,在看到伴侣让孩子与狗玩得非常尽兴时可能会发怒斥责,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是依着本能对于“感染”的恐惧做出反应,情绪可能会强烈到我们无法控制,失去了思考“或许我能调整(观念/反应方式)”的可能性。也就失去了以稳定温和的方式与伴侣协调并说出自己担忧的“选择”。

同理,了解自己之后就要试着去倾听伴侣的心声,了解他坚持使用原有方式的原因。会不会这是他过去唯一的经验?会不会他考虑的不是目前的状况,而是后续带来的影响?时常看到夫妻吵架时各自不断重述自身的论点,相同的话出现无数次,但完全没有倾听、响应对方的想法。此时,两人处在对立的状态,很难建构双向的沟通。如果能将状态调整为伙伴心态,不争是非,寻求双赢,才有可能打破上述的循环。可以先抱持好奇的态度在心中询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他这么大的情绪?”客观来说,这件事如果不用他的方式执行,真的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吗?他在意的是什么?将自己回归成一张白纸,以温和的态度去探询,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另一半的想法。

沟通的要诀

 然而,即使我们对另一半的状态抱持好奇,但若探询的方式不当,听在对方耳里也可能变成一种指责。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启互动才能让沟通顺畅地进行。

1

选对时间点—人在疲累、想睡时较难弹性思考,应在双方都放松的时刻讨论。

2

多陈述“我”的状态—过程中说话多以“我”为开头,陈述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感受及想法,如: “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很受伤。”避免误用,如:『我』觉得『你』很过份!上述句子虽是以 “我”字为开头,但实际上仍是在指责对方,不是在陈述自己的内在状态。

3

陈述客观事实,不做人身攻击—要做到如此,必须如前述先学会观察自己的状态,避免受到负向 情绪的控制而说出让另一半受伤的话。

4

就事论事—少用总是、每次等概括性的话语。

5

必要时冷静一下—若两人都在气头上,应要有默契先分开冷静再讨论。

沟通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常见夫妻俩在争执时不断重复相同的话而没有交集,通常是因为觉得自身的论点、心情没有被对方理解而又再重述一次。如此重复循环。这种状况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我们会以为自己非常了解对方,进而觉得“听懂了”,但其实只是陷入自认为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可能或多或少来自于我们心中还未处理的议题。因此,我们要冷静下来问问自己,我对于他所讲的内容那么反弹的理由是什么?我反对的是他字面上所说的意思,或是我“自以为”听到的意思?才能减少无意义的平行式沟通。举例来说,一对夫妻在讨论女儿的课后安排,爸爸觉得女儿长大了,希望将她的足球课改为英文课。妈妈强力反弹,觉得爸爸在剥夺女儿的童年。爸爸觉得很无辜,因为自己只是觉得英文对女儿的未来较有帮助。后来发现妈妈可能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曾被自己的父亲提过“女孩子学运动没有用啦”,因此才会对丈夫的提议有这么大的反弹。反过来说,同样的例子也有另一种可能。爸爸提议要把女儿的足球课改为英文课,妈妈觉得女儿还太小,可以一到两年后再学就好。爸爸反弹很大,觉得再晚就来不及了。妈妈觉得很无辜,认为自己不过是想要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后来发现爸爸可能在小时候没有补英文,自认在学校及工作上的表现不如其他同学、同事。因此希望女儿早一点开始学习英文。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两人都只是坚持着自己的论点,就会变成爸爸一直说“英文很重要”,而妈妈一直说“童年很重要”。前例的妈妈觉得爸爸性别不平等,后例的爸爸觉得妈妈过度松散,只想玩。这样两人还是没有交集。

要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可以用前段提到的方式先问问自己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协助自己增加弹性。与另一半对话时试着重述、整理他的话,并且同理他的感受。先将重点放在另一半的感受,而非我们自己的要求,有助于我们沉淀下来,也可以让另一半觉得自己是被理解、接纳的。双方才会变得有弹性。

以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很坚持?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再试着去了解对方坚持的原因:你觉得如果现在不…就不行,为什么会这样觉得呢?当对方提出原因时试着去同理对方的感受:原来你觉得如果她现在不…,就会…。难怪你会这么紧张。此时,我们的心思是放在对方身上的,让自己试着去体会他在该想法下会有的感受,对方比较可能会觉得被理解。有一个指标或许可以协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已能接纳和同理对方,那就是觉察自己当下是否心平气和以及放松?若自己仍在紧绷的状态,或是内心觉得你这样讲也太夸张了吧,很有可能仍在抗拒听懂对方的话语。当双方都觉得被接纳时,才比较可能理性、客观地来讨论女儿几岁学英文比较好?或是有没有什么方式是可以两面兼顾的?

改变的契机

以经验来说,改变发生在'听到'或'看到'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会改变的人大致上是放松的,心中几乎没有抵抗或紧张的感受。这种状态比较能够接收外界的讯息,而非一直否定、排斥。运用前述的沟通模式,有助于协助另一半处于能够思考、探寻内在的状态,当然也就较有助于增加弹性。虽然不一定保证以上述方式沟通就一定看得到改变,但至少互动时的气氛是调和的。在调和的气氛下试着多以'我'为开头说明自己在该教养议题上的想法、心情,而非以'你'为开头说对方做得不好,较能够被对方倾听、接纳。

另外一个改变的契机是能客观地看到自己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负向影响时,也可能让家长觉察到需要改变。适时地引导另一半与孩子'谈心',或看到孩子问题行为的前置因素,亦有可能促成改变。过程中切忌使用指责的语气或态度。有趣的是,有时候改变就是发生在我们不那么用力要去改变的时刻。

在孩子面前

同样的,维护另一半的尊严也是减少其内在抗拒的重要一环。夫妻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持一致的教养,切忌在孩子面前反对及嘲讽另一半的教养方式,这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或更欲挑战家长、为反对而反对。毕竟,我们未来也不会希望孩子在反对我们时说出'你平常还不是一直反对爸爸/妈妈'吧?如果真的觉得另一半的教养方式过当,可以事后私下讨论。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

古人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意即欲修身可从夫妇之间的常理开始实践。可见这是人际相处中很重要的入门基础之一。家庭中只要夫妻的相处是和谐、愉悦的,大抵上家庭的运作都会很顺利,也会有更大的弹性去包容歧异。较极端的状况下,教养的不一致不过是反应夫妻间的相处问题,因为若在夫妻间直接爆发冲突,后果可能太过具杀伤性,夫妻俩转而争执'孩子的问题'较不具威胁。然而,事实上仍是持续夫妻间的角力。想想看,自己和另一半是不是不只有在教养相关的问题上有沟通不良的状况?抑或是除了谈孩子之外,已经不太讨论其他的事了?平时经营、累积正向的情感互动经验会让彼此有更大的能量面对分歧。多多感谢另一半对家庭的付出,或是点出其改变的正向影响,都是让家庭更和谐的方法。关系是会互相影响的,既然我们希望另一半有所改变,那就先从自己做起。今天看到另一半时主动笑着向他说一句肯定或赞美的话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个技巧,化解子女教育理念分歧
别让夫妻教养不同调伤了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最伤害孩子的家庭,是父母互相对抗的家庭
培养优秀的孩子应避开家庭教育的六大“死穴”
如何招架孩子的任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