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工作中的教室文化建设研究
快乐*幸福*人生
 
 

班主任工作中的教室文化建设研究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教室文化  建设研究

      引  言:教室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场所,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一个优秀班级的成长过程,应该是班级精神不断得到补充和升华,并日益成为每一个学生内在需要的过程。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就班主任工作中的教室文化建设作了一定的尝试研究,并试着对这一研究作出一定的阐述。

一.教室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这一界定,笔者认为教室文化是校园文化一个分支,是指在教室范围内,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在班级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班级特点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教室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室文化的核心:

要搞好班级管理,规范好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最根本的是要在班级中树立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并使这些价值观众内化于学生的意识之中,共同认可并遵循,因为价值观是教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价值观的作用,在班级中确立起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众所公认的人生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法纪观念、责任观念、集体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等等。

三.教室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教育功能。教室是育人之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的育人功能充满了教室时空。教室文化的教育功能首先在于创造了一个陶冶学生心灵的场所,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班级的各个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其次,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陶冶、规范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其影响巨大而深远,在时间上也特别长久,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发挥作用。

2.凝聚功能。教室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班级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班级总目标。在班主任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每个班级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内在潜力和创造力,班级组织也将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整体效应。

3.激励功能。激励旨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班级成员保持高昂的精神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教室文化的激励功能表现在自我激励为主,贯彻价值目标、加强情感管理、实行民主参与。教室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文化享受与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班级成员的兴趣、理想与信念在此得以实现和升华。教室文化氛围中的种种诱因激发学生产生并维持积极的行为动机。

4.控制功能:教室文化能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学生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准则。通过环境、关系、风气等实现氛围控制;通过规章、纪律、守则等实现制度控制;通过观念、道德、舆论等实现观念控制。

四.教室文化的特征

1.存在的客观性:

教室文化的基调是“学生”,内容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是在社会、学校、文化、环境和班级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形成,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看,是客观的,是存在的。

2.多元的系统性

校园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性和系统性,这就必然使教室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系统结构,而且,较之社会文化来说,教室文化的这一特征又显得更明朗,所谓多元,即指教室文化内容丰富,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继承移植的,又有发展创新的;既有个体性的,又有群体性的;既有教育性的,又有非教育性的等等。所谓系统,是指教育文化往往是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习惯中自发地、零碎地、局部地形成和发展,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有序的文化区域。

3.明确的规范性

社会文化总是具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而教室文化必须具有明确的规范性,也就是说,教室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紧紧围绕教育人、培养人这一根本要求进行,是有其明确的规范性的。

4.鲜明的时代性:

教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本质的特征,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不时地演化自己的形态,教室永远都离不开时空环境,时代精神特点感染着教室文化,教室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

5.强大的教育性:

教室文化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如教室空间、场地的完好整洁、布局合理;教室的美化,恰当的名人名言和肖像的张挂,各项设备、器物井然有序;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为人师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张贴,这些都属教室文化的内容,都对学生发生着重大影响。当然,教室文化的教育性不同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育,而主要表现在它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

五.教室文化的基本结构

教室文化的基本结构区分为显性的文化和隐性的文化两个不同方面。

1.教室文化的显性结构——集体组织原则、班级制度、教室环境和班级管理行为。

1)集体组织原则。集体组织原则是体现班有整体价值观与管理思想,为实现班集体目标而组织班级队伍的指导思想和衡量班级运动活力的尺度。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灵、运转活、效率高、效果佳的班级组织结构,以及具有团结奋斗、自觉性很强的学生队伍,是实现班级最佳整体工作目标的关键。因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队伍,是体现其什么样的教室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班级制度。班级制度是以书面形式规定班级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的权限、职责、任务等,以约束与引导全体学生行为的规范,只有指令性、参与生和强制性,将导致班级形成一定的管理秩序,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品格。

3)班级环境。班级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学习环境两类。一般环境指学生个体的道德与非道德,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等诸因素及其特征;学习环境指在班级的工作运行中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物质环境。

4)班级管理行为。班级管理行为指在班级管理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在班级管理活动和过程中,以一定的管理哲学为指导,以一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为基础的行为,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从而形成了班级管理中的具有目标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网络。

2.教室文化的隐性结构——班级管理理念、班级价值观念、集体舆论、班级精神。

1)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管理理念是由班级管理目标、组织、时间、环境、信念、人以及人的士气与行为等基本因素构成。在这些因素中始终存在着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班级管理理念就是研究它们在统一体中的具体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2)班级价值观念。班级价值观念是指班级全体成员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效益的标准,是班级全体成员对班级客观事物与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3)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巨大力量。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形成,是教室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4)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指的是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反映班级整体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班集体不断发展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班级精神常常渗透在班级价值观,班级目标追求、道德规范、学风与班风、学生风格和生活态度等各方面。

六.教室文化的基本内容

以笔者所任的班级教室文化实践研究为例,笔者试作如下内容陈述。

1.教室的平面布局。教室的平面布局主要指的是桌椅、讲台的摆放,讲台两边花盆的摆放,教室后花盆的摆放,电教化用具(如投影仪、录音机)的摆放。讲台上物品的固定摆点、洒水壶、脸盆、抹布的摆放、扫把、拖把的摆放、桌面书籍、文具的摆放、地面卫生都严格按照学生的协议要求,做到整齐、整洁、美观。

2.教室的四周空间美化、净化。即教室的墙面要白净、整洁、教室后面的黑板每周一期的黑板报要书写工整、设计新颖美观、内容健康、主题明确。黑板上方贴有用油光纸剪成漂亮的字体的班级口号:“我为班级添光彩”教室前面黑板上方贴有“净、竞、静、敬、进”五字训,前门左边布置好宣传栏,教室两边墙壁分别贴有两副对联,首副是“扎扎实实干实实在在事;老老实实做堂堂正正人”;第二副是:“奋发有为放眼终身凝心智,与时俱进不需扬鞭自奋蹄”目的是让学生先做人再做学问。要养成终身教育,而且力求要学生全员参与,力求实现教室的美化、净化,力求实现让学生加深爱班的感情,既体现了德育功能又体现了美育功能。

3.建立优良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规章制度要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保持一致性,并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及班级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一切规章制度必须有益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于教育性,班级制定的每项制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都要考虑每一条规定对学生起什么作用,会不会顾此失彼,强调了一方,忽略另一方,比如住校生制度,通校生制度,上课制度,卫生制度,学生制度等一系例的制度都必须富于教育性,同时不互相悖谬。

当然,制度的制定不等于就形成了制度文化,只有当班级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体学生的“内在文化”时,才算真正发挥了教室制度文化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把着眼点放在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上,要加强对班级制度意义的宣传,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各项制度,明确遵守该制度的作用,以使得到学生的认同,同时要逐渐变成行动;要实施常规管理,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4.建立优良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的道德风貌和作风的集中表现,是班集体在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班级特有的一种风气。优良的班风既是班级团体构成要素长期相互作用和不断发展的结果,又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班风对班级的各种消极因素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力,使一切影响团结、破坏纪律、玷污集体荣誉的行为受到反对和抵制。班风的这种影响力,有时以舆论的表式出现,有时以规范的形式现出,从而使不道德的行为感到压力,得到转化。同时,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中,道德的行为,它的表现总能得到多数人的肯定、支持和赞扬,从而使积极因素得到强化。这样,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便会从中不断吸取前进的动力。

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需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条件,如班级团体构成要素的和谐协调,如创设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如积极培养集体荣誉感;还要讲清道理,提高认识,表扬先进,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

5.建立优良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学风不仅受班风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对班风的形成起促进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勤学好问,求异多思;严谨治学,既精又博;尊重教师,虚心求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

要形成优良的学风,首先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这样才能具有持久的动力,才能勇于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其次要注重养成教育,需要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努力和行为的锻炼。

6.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关系。教室文化内容中的人际关系包括班主任与课任教师之间的关系,课任教师之间与课任教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课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优良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班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优良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更好地完成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7.重视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教室文化的建设,不能局限在教室里,必须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加强交流和协调,要担负起流理、引导、净化、升华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重任。因为教室文化不能没有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支持。教室文化与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七.结语

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的素质决定着教室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层次。所以班主任应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在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中努力做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做平等探讨的实践者,做研究方法的指导者,班主任不仅要有建设教室文化的热情,也要有善于引导的信心。

    总之,努力建设良好的教室文化,把班级建设成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和科学精神的熏陶,这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品位的提升,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且将它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从感情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教育规律。

 

 

 

 

 

 

参考书目:

1.《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刘纪元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教育文化学》,刁培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3.《中学班主任工作》,曹爱莲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级文化经营策略四部曲
文化治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最高境界
班主任班级自主管理制度
新班级开班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总结
班主任与班级文化建设(培训学习材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