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为什么否定孩子?家庭中的权力 否定性的反映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
 父母为什么否定孩子?


传统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

很多喜欢打击,挖苦,讽刺,竭尽所能给孩子泼冷水的家长都喜欢用这样的借口。
尽管这样很讨厌,很厌恶,也不想承认,极力的想证明自己。但一遍一遍的打击,重复,就像电视广告一样。不停的给予负面暗示。
天才最终沦为庸才。

那么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原因1:潜意识的限制

在中国 乃至世界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为人父母,肯定是希望子女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
没人会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啃老为生。

在我看来,这只是意识领域的希望而已,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里,都觉得钱越多越好,没人会跟钱过不去,觉得钱越少越好。
但在潜意识领域里,我们的“超我”会限制我们应该有的钱数,我们应该有的能力,我们应该有的待遇,我们的子女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旦超出潜意识的范围,我们就会情绪失控,做一些荒谬不合理的事情。
比如,有个人突然中了500W,钱一下子大大超出了他的潜意识里自己应该有的钱数的时候,他就疯了。在外界看来,是因为他,太高兴,太兴奋,所以疯了。谁会相信是因为钱太多了,而疯了的呢?
同样的道理,心胸狭窄的父母,在优秀的子女面前,也会这样。子女的优秀大大的刺激了他们,让他们感到受挫,然后就竭尽全力的打击,冷落子女,不给予他们正面的认可。
我有个朋友小王回忆他童年的经历 从来没得到过一次表扬和认可。尽管他很优秀,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有一次还考了全校第一,父母也只是淡淡的说一句:骄傲什么,不努力的话,马上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越了。
这句话看上去像一句鞭策的话,是为了孩子好,不想让孩子骄傲导致失败,最多也只能算父母太严格,对子女期望太高。
真相是自卑的父母容不得有个优秀的自信的孩子在自己面前,这会让他们时刻有挫败感,而用打击,挖苦,讽刺,冷落,否定来熄灭孩子的自信









原因2:控制欲

被打击的自卑的孩子,失去了自信,依赖性就增强了,凡是都听父母的,让父母做主。
成为一个提线木偶,没有自己思想的洋娃娃。
而父母则从这种模式中获得巨大的快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愿意放弃。
跟皇帝否定大臣,上司否定下属一样,当大臣或者下属提出自己意见,表现出独立意识的时候。皇帝和上司极为不高兴,然后就开始否定,增加自己不可质疑的权威感。
有的父母和皇帝还会“假民主”一番,走走形式主义。皇帝问:“众爱卿有何高见啊?”大臣提出自己想法之时又给予否定。父母说:“自己的配偶自己选,我们不管”。当你选定配偶时,他们又极力的挑对方毛病,对方的种种不好,告诉你,嫁给他,将来是不会幸福的。
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心中的控制欲,而他们会告诉你,这是因为爱你。控制的越多就告诉你,是因为越爱你。
通常还会有句口头禅:要不是你是我的孩子,我才懒得管呢,别人的孩子我为什么不管啊?
《不要控制我》一书中有个经典的列子
妈妈带女儿去买冰激凌,
妈妈问:想吃什么的?
女儿:香草的。
妈妈:有巧克力的。
女儿:我要香草的。
妈妈:巧克力的更好吃。
女儿:我就要香草的。
妈妈:你以前不是爱吃巧克力的吗?
女儿: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妈妈:你这女儿怎么这么怪呢?
上述妈妈一直在否认女儿的感觉,好像女儿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而妈妈知道她喜欢吃什么。一旦她表现出独立的意识。妈妈就觉得她怪,不可理喻。
妈妈一直否定女儿的感觉和真实需求,就是为了控制女儿吃她认为“女儿”最爱吃的巧克力冰激凌。








原因3:失去自我,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真实需要和感受,恰恰就是因为失去了自我。
就好像在外表现的越自大越争强好胜的原因是内部的自卑和低微的存在感。




下面讲一则故事“不孝的女儿”
有位母亲很爱自己的女儿,好吃的留给女儿,好穿的留给女儿,自己从来舍不得用。
妈妈小时候由于物资匮乏,经常挨饿,就发誓将来绝对不让自己的女儿挨饿。于是就把自己那份食物毫不犹豫的推到了女儿面前。
女儿已经很饱了,吃不下任何东西,但迫于这份“爱”的压力,女儿不得不鼓着肚子吃了,直撑的她肝肠寸断,脸色发青。
看着女儿吃自己的食物 妈妈开心极了,高兴极了,觉得自己是最爱女儿,最伟大的母亲。
外界一致好评,太伟大了,伟大的母爱啊。伟大的牺牲精神啊。牺牲自己,造福子女。
妈妈爱上了这种感觉。
于是,妈妈每天都饿着肚子,把食物给女儿。女儿每天被撑的眼泪直流,痛苦不堪,看到食物就恶心的反胃,想吐。
妈妈看到了,但妈妈似乎不想承认,温和的微笑着说:“多吃点才能长好身体,等你以后身体棒棒的时候,你会感谢我的。”
一个月过去了,妈妈因为营养不良,身体越来越差。
女儿也因为每天被撑,得了胃病。
外界开始谴责女儿,你怎么这么不孝呢?让妈妈饿成这个样子。现在的子女太自私了,妈妈牺牲了自己,子女却什么都不做,饭来张口。
女儿羞愧极了充满了负罪感,终于对妈妈说不要再把她那份食物给自己了,自己不想吃,自己已经很饱了。
妈妈震惊了,一项温柔乖巧,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女儿居然会说出这种话。自己这么爱女儿,女儿真是伤透了她的心。
妈妈愤怒了,悲愤了,歇斯底里的向女儿喊道:你这个良心被狗吃了的, 妈妈因为小时候没吃的,所以现在身体这么差,才不希望你也这样,希望你有个好身体,你怎么不理解妈妈的爱啊————
女儿屈服了,妥协了,变得内向沉默寡言。




又过了一个月,终于,女儿的胃开始剧烈的痛,钻心的痛,女儿忍无可忍,掀翻桌子,跑了出去。。。。。
妈妈由于长期的挨饿和巨大的刺激,一病不起,不久就过世了。

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指责批判这个不孝的女儿,CCAV第一时间给出报告《不孝女儿活活气死老母》
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指责这个女儿。
女儿承受不住胃痛的折磨和巨大的舆论压力,跳湖自杀了。又引来了各界媒体。

报告五花八门

最终,权威砖家给出结论《不孝女儿心理脆弱,社会无法生存跳湖自杀,之前曾活活气死母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27243/






父母否定性的反映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

在一个有关孩子的电视节目中,十二岁的特德问我:“我的父亲说我懒、野、蠢,他说得对吗?我觉得我不是那样的。”

“告诉我,如果你的父亲说你是一个百万富翁,你会相信他吗?”我问。

“不会,我知道我在银行里只有十七元钱,那可不是百万富翁。哦,我明白了,他说我很糟糕,但是并不能因为他这么说,就意味着我真的很糟糕。”特德回答道。

“就像你知道你有多少钱一样,你也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要管别人对你说什么,哪怕是你的父亲。因为是你的父亲把你说成那样,而父亲是你爱戴、尊重的人,因此对你来说,确信你不是他描述的那种人会更困难一点。”我向特德反复说明上述观点。否定性的评价——哪怕本意可能是想要纠正孩子的某些缺点——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负担。



父母的否定,会伤害孩子



  1、“你怎么越大越……”


  ——越笨、越懒、越不听话……父母们通常这样说顺口溜似地表示出对孩子的疑问和否定,这其实是对孩子的贬低。虽然我们看不见孩子对这种贬低否认做出反抗,但在他幼小的心灵已经形成了阴影,即:“我是差的,且不可救药的。”孩子对父母失望,导致孩子对自己失望,进而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


  2、“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XX那样呢?”


  ——看似是在用对比的刺激鼓励孩子“变好”,其实暗含了对孩子的否定,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和那个“XX”之间因你制造的“距离”而产生隔阂间隙,甚至引发斗争和仇视。


  3、“你看人家XX又得XX奖了”


  这是等同于“你怎么就不像人家XX那样呢?”,只是这后半句没被说出来,但孩子是最为敏感的,你屡次在他面前夸赞其他同龄孩子,他会知道你在相对贬低他。所以,父母们啊,这样的话少说吧。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觉



小雪:“我不要吃菠菜,我讨厌菠菜。”

妈妈:“不行,菠菜是很有营养的食物,对你的健康很有帮助,一定要吃。”

小女孩:“我讨厌马尼叔叔!”

爸爸:“我不想听到你说这样的话,他是我的兄弟,你不可以说他的坏话!”

如果我们像上述的父母这样直言否定孩子的感觉,那么我们无疑是在告诉孩子:他没有能力作正确的判断,同时也在暗示他,我们并不在乎他的感受。当我们尊重孩子的感受时,他才会了解我们对他的爱,并了解世上的每一种感觉都有其来由。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身为父母,我们不该伪装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此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但同时也请牢记: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觉。

就上述的第一个例子而言,如果妈妈以另一种态度对小雪说:“你觉得菠菜的味道很奇怪吗?不然你先吃一口看看,如果真的不喜欢,就不要吃了。”而第二则例子,如果爸爸不急着否定小女孩的感受,而继续询问为什么她不喜欢马尼叔叔,小女孩也许会说出内心的感受。



上述两位父母的反应,其实都在否定孩子拥有表达情感的权利,而父母的否定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觉是不好的,只有父母的认可,才能使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安全。为了父母,孩子也会否定自己的真正感受,转而以父母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但是当孩子长大后,因为长期否定自己的感觉,他不知该如何为自己争取权利,也没有充分的技巧可以面对他人。结果,孩子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让事情发展到让自己受不了,直到自己崩溃为止。

当然,否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以我们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是省时又省力的教导方式,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处理其他的事。但如果我们愿意对孩子付出时间,我们就可以有极佳的机会教育出心灵健康又有主见的小孩。

孩子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情感,也有权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不该对孩子说“你不可以有那种感觉”,我们的反应应该是“我很难过你这么想,因为我的感觉是……”孩子的意见也许会和我们不同,有时很难判断哪一方的意见比较合理,但当我们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也会更尊敬我们。

洛阳心理咨询








 家庭中的权力:父母为什么否定孩子 【大洋网与武志红的访谈记录】




主持人:网友们,下午好!欢迎来到每周一的武志红心理工作室,我记得以前谈过一个话题,关于亲密关系的权利,都是在夫妻、恋人所产生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存在的,通常的就是父母会不断的否定自己的孩子,这种否定到底为什么呢?我们今年还是请到了武志红来跟我们探讨这个话题,武志红你好。

武志红:你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又来谈父母还孩子之间,你觉得还是存在这种倾向。

武志红:都是一个道理,夫妻之间的力量是均等的,两个都是成年人,父母和孩子就更极端,就更一边倒,尤其孩子比较少的时候。我们常说父母否定自己的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明白,其实父母是为了否定孩子而否定。跟夫妻之间的是一样的,这就是权利,比如说我们说一个皇帝跟下面的大臣,我让你听我的,你就只能听我的,就建立一个前提之下,这个大臣没有独立意志的。意思就是我作为一个大臣,我没有独立意志而皇帝有独立意志。





武志红:而且永远是对的,在家庭中有有这样的展现,我们想稳固这个的权利,那就是要否定下面的人。比如说一个公司,如果一个领导权利意志特别强,就特别会否定员工的意见,所以就用各种办法去否定你,其实否定你仅仅去否定你,让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觉、判断,这样的话你就只好听他的,在家里也是一样的。



武志红:我有一个朋友,他已经27岁了,很痛苦,每次回到家父母就会上来跟他说话,他就想逃,我就问他为什么想逃,感觉很难受,他就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这个杯子放在这里,他就会说应该放在这里。




主持人:放在那里都是不对的。
武志红: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主持人:这个父母是想通过这种否定来表达一种权威感,我是你的父母,你要听我的。

武志红:父母无时无刻都在传递这种想法,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想这个父亲未必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

主持人:通常他们有这样的借口,我不会害你的。

武志红:因为我们的说话就是,我要让一个人听我的,最好的政策就是胡萝卜大棒,我们说的这个就是比较极端,但是一般来讲,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听话,一般就是所谓爱的办法,我对你好,第二种就是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惩罚你,我上次写的《还苹果与坏苹果》将的一个故事,妈妈让自己的孩子道歉,孩子拒绝道歉,这个时候他肯定是会为了你好,让你更好的成长



武志红:这件事到底合适吗?但是这个妈妈后来发现她的选择得不到保证,他就用了威胁性的办法,你要要是不听我的我就剥夺你某些东西,这个是很典型的。你一定要听我的,要不然我就惩罚你。无论你做什么都是被否定的,父母总会拿他跟别人比较,假如你学习好,这个父母就会说别人家的孩子体育那么好,假如你体育好就说你学习不好。

主持人:总是要挑你的毛病?

武志红:对。

主持人:一定要获得权利的控制?

武志红:我们要想控制一个人最好那个是人一个木偶、洋娃娃,就是一定都没有独立意志的,这样的事情特别到多,就是孩子3岁之前,多可爱啊,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我们经常说那个时候的孩子特别可爱,妈妈也会觉得孩子最美好的时候就是3岁的时候,因为孩子什么都要听她的,这样的妈妈没有注意到,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就经常说不,但是没有办法,就是要听她的。




武志红:但是3岁以后,这个妈妈就会觉得很痛苦,对孩子的爱出现一个反差,原来对孩子特别特别好当孩子有了独立的能力,就会觉得特别受不了,这时候妈妈就特别渴望再要一个孩子,再要一个什么都不懂,永远处在布娃娃的状态。

武志红:很多妈妈有这样的渴望,爸爸也有可能有这样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处在布娃娃的状态。我有一个好朋友30多岁了,也没有结婚,有一次我坐车见到他妈妈,她妈妈就跟我说,他女儿在童年的时候多么多么的可爱,像布娃娃那样,她就是特别的怀念,她就希望女儿永远都是这样的。





武志红:这就涉及一个更核心的东西,我们常有一个说话,我们是为了别人活的,这就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如果你不在了我怎么办呢?如果我是为了杯水活的,那他走了你又怎么办。





武志红:孩子一定会长大的,一定要适应社会,如果为了孩子而活的话,父母就会非常的苦。孩子是什么我,我们都要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觉得自己活着的,但是对这种为了孩子而活的父母来讲,孩子必须在他眼前,他才感觉自己的存在,加入不在自己的眼前,就觉得自己要死掉。



主持人:这种存在感要通过孩子才能有感觉?

武志红:对,我们谈恋爱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是合情合理的安全感比较足的人都会这样的。有些人会去寻找一夜情,就是为了性去挽留一个男人。




主持人:这个男人不是自己想要的?

武志红:什么样的都会有,我见多最多的就是男人听说是300多个,女人就是几十个100多个,是这样的,男人可能不太一样,寻找的不是温暖,就是性的东西,但是对女人来讲就是不一样的,她们就是想通过一夜情来挽留一个人,就会有这样的行为模式,去酒吧遇到一个人,过了一夜,然后第二天就会叫这个男人不要去上班。



主持人:这对男人是很要命。

武志红:有些男人是不喜欢的,你一定要什么时候都在她的身边,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的活着,假如这个男人一走,这个女人就会崩溃了。有人跟这样形容,对这个女人来讲,这个男人必须在她的身边,让她看得见,摸得着,才觉得是活着的,如果这个男人走了,就觉得自己消失了

主持人:同样的一个道理?




武志红:对。在这个世界以外的东西,这个人这么在乎你,我们常说在乎你是爱你,但是这不叫爱你,这叫爱我。就像我刚才讲的,我看到你我才感觉我活着,我看你感觉很温暖,但是你是不存在的,只是把内心的某一个东西投射到你的身上。你和这样的人相处,你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看起来跟贴你,但是实际上无视你的存在。

武志红:假如我爱一个人,今天要上班,有重要的朋友要见,重要的事情爱去做,我爱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你的需要是什么,我看到你的需要这对你很重要,那就会让你去做。

主持人:就不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好像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她看到而已。

武志红:是。你只是她内心的一个幻觉,真正的你根本没有看轻,所以你在这个人的面前会有窒息感,无论他们多么认真,都是一夜情,其实很多男人都是抱着一夜情的想法去的。但是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这样对他,他就会受不了了。



主持人:我记得原来有一个网友提问,因为他的父母对他管得特别严,有时候觉得走路都不稳,觉得自己不存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




武志红:那是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孩子,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任何决定,所有重要的决定,甚至我怀疑很小的决定,你用什么茶杯喝水,喝冷水还是喝人水都是父母决定的。说白了在父母的眼里看来,就真正是一个洋娃娃,不是独立的人。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心理的感受,体现在身体上,他的人生道路的确不是他走的,所以他就感觉到真实的路不是自己走的。




主持人:这跟我们的主题其是有关系的?

武志红:这是非常经典的,父母为什么要包办我们的一切,比如说包办婚姻,就是我无视你的感情。这个包办婚姻明显就是一个权利的关系,你必须听我的,不听我的你可以去死,现在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包办一切也是一样的道路,只是原先包办婚姻弄得很多人死去活来的,但是为孩子包办一切目前还是当优点来说。





武志红:其它的报导说,这个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包办一切,讲这句话的时候,这个记者还有有一点赞扬,为这个父母感觉惋惜,他们很累。其实父母要为自己的孩子包办一切还是一个权利的关系,你要听我的,不能有独立的意志。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事例中,在酒吧找一夜情的女孩,从心理学来理解,她很可怜,没有自我价值感,自己存在感,或者没有主体感。




武志红:我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我就没有自体感,说得简单,这个人格中的我是非常非常虚,一旦抓到一个人就死死的抓住那个人,因为看到那个人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木子美在日记里面也讲类似的事情,我看到比较简单的东西,就是她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他要跟很多男人建立关系,最初是想跟一个男人建立关系,而紧紧专著那个男人来正式自己的存在,如果那个男人离开她,她就会感觉自己是死掉了。




武志红:其实她很可怜,会过来说,如果今天听了这些,她们可能会不舒服,就是木子美感觉不到我是存在的,所以要紧紧抓住男人,可能对父母来讲也是感觉不到自己是存在的,要看到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存在。




主持人:这样来说父母跟孩子都是很可怜的?





武志红:是。

主持人:通常表现出来的是父母是很爱孩子?


武志红:对。我见过比较夸张的,到了20多岁30多岁,在重大的事情上对自己的父母说不,结果这个家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个经典的个案,那个女孩20多岁,谈恋爱了,但是妈妈反对她选这个男朋友,但是她非要这跟他在一起,结果他们家就乱套了,这个妈妈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后就得了高血压,还得了子宫肌瘤,然后她爸爸就威胁她说:假如你妈妈有什么三长两短,那个男人是活不了的。





武志红:这个女人之前认为妈妈是很完美的,妈妈为她操办一切,这个妈妈跟我说这个女儿多少多少的好。其实我觉得这个女人说不到好看,但是这个妈妈说得是真诚的,她都是说女儿依恋我的时候感觉非常美好,为什么突然之间不听话了,这个妈妈一直在质疑这个,看起来是反对跟这个男人谈恋爱,其实反对的就是女儿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





武志红:原来这个女人跟妈妈说过,我谈恋爱一定会征求你的意见,实际上这个女儿没有这么做,所以妈妈就决定自己的权利被否定了。妈妈觉得跟女儿的一体感,突然这个女儿跟妈妈说我不是跟你一体的,那就让妈妈很受不了,所以就等于是要她的命。





主持人:所以得了各种各样的病。


武志红:我们站在外面来看是压制这个女儿,但是从心理上来讲,这个妈妈很可怜,女儿要离开她。但是这个女儿更可怜,假如现状不发生改变,可能真的会很痛苦,这个时候就打破了妈妈的幻觉,这个妈妈就受不了,但是这个是必须的。说得更残酷,女儿独立成长是必然的,妈妈受不了应该去找心理医生,没有我的感觉,就要想办法获得这个感觉。





主持人:从这个该度来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不应该控制别人的方方面面,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夫妻方面都是一样的道理。



武志红:说到我们国家的利他主义,就是我为你活着,你为我活着,你就要在前面,跟我建立关系,要不然我就活不下去,我们经常宣扬这个利他主义。我们讲的利他,有真正的利他,比如我看到你这个人的需要,而我们这种利他,就是我要你这样你就这样。



武志红:我曾经在一个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妈妈带着女儿买冰淇凌,妈妈就问女儿想吃什么味的,女儿说想吃香草的,妈妈说巧克力的更好吃,然后那妈妈就买了香草的。我讲的喝水的例子,我看到你的需求,你真是的需求,我把水给你,这就真正的利他,如果你没有这样的需求,而且我很强迫你喝的话,那就不是利他了。我有两个好朋友,小时候他经常被奶奶追着吃饭,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我们肚子饿了自动绘想吃饭。



主持人:但是我们的父母总是在想你一定会肚子饿的。


武志红:对。去年还是前年有一个很轰动的事情,一对华人夫妇在美国被剥夺对孩子的抚养权,当时那个媒体报道得轰轰烈烈的,反正就是说中西无法对撞的,但是这个妈妈就说了一个问题,我把孩子养得这么胖,我能不爱吗?


主持人:我想这个妈妈是不是想让孩子长这么胖来证明她是一个好妈妈。

武志红:这还是一个假利他,看起来他让自己的孩子长这么胖,这样她很辛苦,真正的结果是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大洋网友:武老师,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如果我们不去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那么我们怎么去建立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呢?

主持人:这个问题提得挺好的。




武志红:要反过来问,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是怎么丧失的。我说一个跟有趣的故事,在我的文章中也有说,几个小孩在老人门前玩耍,很吵,但是这个老人喜欢安静,这个老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就说我很孤独,你们在这里玩我很开心,我奖你50每分,第二天就说15每分,最后就说5每分,这样孩子们就说我跟你玩了。





武志红:本来我要喝水,水喝到我的身体里,我是有感受的,这种感受就是我存在的证明,就是我做一些事情,我做一些选择,我主动的去做这些事情,主动去做这些选择,我就有感觉,这种感觉皆是我自身的。如果我喝水的时候,妈妈说我给你倒,这些是非常什么的事情。



武志红:比如说有些孩子喜欢听音乐,这个时候就说是我的期望,然后就把孩子的夺走了,本来孩子是自己喜欢的,这个网友提的问题要反过来问,我们一开始自我存在感是存在的,但是后来被拿走了,我们丧失了。那我们再怎么召回这个存在感呢?那就要自己去做选择,自己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去寻找自己的感觉和体验。



主持人:找回自我?

武志红:对。我们国家有这样的事情,还是我那个27岁的朋友,他每次回去都会问今天干什么了?我这个朋友就说,为什么你们不谈谈你们自己呢?这个父母就说我们都60岁了,许多什么好谈的,还是谈谈你吧。60岁了就不存在了吗?这就是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60岁的老人都存在在孩子的身上,其实老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找自己的活干,你自己一定有自己的世界,去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主持人:说得简单一点就把注意力分散一下?


武志红:是。

大洋网友:我爸也是这样,从小总是走在他为我们铺好的路上,现在长大有些想法不想再听他的话继续走下去,可是有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反抗。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是有时候照他说的去做,根本不是我心里想做的。其实只要跟他讲一下他都会让我自己拿意思,但是有些时候,我的意见根本没用。我该怎么做?






主持人:可能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






武志红:爸爸将自己拿主意,实际上自己拿的主意没有用。我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前两天有一个朋友跟我讲,认识了一个男人,前两天去吃饭,这个男人说你们两个女孩看看爱吃什么,然后点了6个菜,最后全被这个男人否定了,不管选择自己爱吃的,还是选择以为这个女人爱吃的,在这个男人来讲这两个女人是不存在的。

主持人:她们还是要做一下样子?

武志红:对。

主持人:也是一种在为自己开脱的感觉?

武志红:对。

主持人:生活当中就是这样的,比如一件事情面临两个选择的时候,他们就说你选吧,看像把自动选交给你了,但是好像是否定你的。






武志红:进一步来定你,证明我的存在。这位网友说,该怎么办,我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也是这样,主要就是爸爸操办她的一切,但是她虽然很讨厌爸爸控制她,但实际上也很享受,这个控制与依赖的关系,我控制你,你依赖我,这是双重的关系,这个孩子自己被控制感觉很痛苦。



主持人:你刚才不是说很享受吗?

武志红:意识上很反抗,但是同时也不想离开依赖的感觉,假如真的想独立,独立的话就要做很多事情,一系列的事情都要自己决定。这个独立不是自己想获得的就获得的,即便人家给你独立,你不一定能独立。他们要做组思想准备,就想独立的时候就会丧失从依赖中获得的东西,你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有的时候父母也一定给你独立。 昨天那个女孩跟我讲,她真的很想独立,她的父亲也答应了,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父亲的选择。


主持人:这种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有独立的能力?

武志红:另外她还有恐惧,恐惧、担心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爱,其实我们讲的就是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非常容易的,这在社会上或者单位中,想建立一种控制或被控制的关系很难,但是家里有一种优势,就是所有的孩子都想获得父母的爱。假如你现在只有1—3岁,如果父母不要你你会怎么样?
主持人:好像天踏下来的感觉。
武志红:你完全会死去。假如父母希望你做什么事,还是会先天的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因为是避免这种恐惧,不断怎么讲,正常的父母还是表现爱自己的孩子的,不会直接对自己的孩子实现惩罚的威胁什么的,但是我自己跟很多很多人聊过说道最后他们之所以对父母的服从,他们都是担心失去父母的爱。


主持人:这个东西是一直留下来的。
武志红:对。
海之子: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的父辈们都很强势,很成功,而我懦弱,温和,没有魄力很让他们失望。可能是一直在家里的保护下吧,现在大学即将毕业了,要独自踏进社会了,我也很不适应。我应该怎么改变,才能成为一个强势的男人呢?




主持人:这个网友的家庭可能就跟我们刚才聊到的那样,自己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足够独立的能力,同样也害怕失去家里的爱,但是他又不想在他们的保护伞下面生活。

武志红:那就要慢慢的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如果你今天才独立,要从一些基础的事情做起,就是你选择你自己的朋友,但是有些父母也要见一个面才能让你们交往。我还知道一个事情,就是两个女孩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爸爸就说,你先让那个女孩来见我一面,我才看看给你去不去,她结果带了她的朋友过来给她爸爸看,她爸爸最后还是让她让她去了。


武志红:所以大家要先从很小的领域展示你是独立的人,比方说交朋友,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就是要从这方面进入,就从这一件事上坚持到底。 假如你跟父母有20件事情有冲突,那你就选一个最轻的绝不让步,你就很坚定,很温和的情绪,你就是要为这一件事作主,这对父母是很大的刺激,假如你是一直都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你从最小的事情来展示自己的独立。


主持人:如果你坚持的话,对于双方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武志红:其实你再一个很小的世界展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是很事,不会引起很多的冲突,但是在这个事情上,我展示了我的强势,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一旦你做到这一点,父母也就感觉到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了,而不要从大的事情去做。
主持人:一步一步的去扩大自己权利的范围。
武志红:很多人觉得工作很痛苦,找不到自我存在感,就是你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利范围,很多人都是这样子,你根本就没有你说了算的权利,你什么都要听领导的,所以你在这个公司就感觉自己不存在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公司也不应该这么干。这个是你的权利范围,谁也不能轻易的来跟你说三道四,只要你能带来业绩,谁也管不着。 我昨天在中科院讲课的时候,就讲到了一点,我们的心是专制的,所以我们有专制的家庭,专制的社会。
主持人:刚才提问的那个网友,你可以按照武老师说的那个主意来去做做。
武志红:你要做足思想准备,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到底能到哪里。
主持人:今天关于在父母和孩子的权利关系当中,父母为什么否定孩子,我们尽量能够把这个理顺了一遍,很多网友都会说到底要怎么做,通常我们说的就是从心理层面跟他分析一下,有了理解接下来该怎么做,就是要靠你自己。

武志红: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千变万化,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找适合自己的家庭的办法。

主持人:找到这个背后共同的道理,然后怎么去做,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武志红:对。











 父母要戒掉“孩子瘾”
———著名心理学家孙时进访谈


  人物名片: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兼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管理心理学》等著作。

  

  

  9月17日—18日,他应邀参加在奉化举办的“海峡两岸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弥勒文化研讨会”暨“复旦·奉化心理研究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并作主题演讲。

  □记者 陈晓旻

  

  记者:孙教授,心理学总给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先给我们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孙时进: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作为心理学派的后起之秀,人本主义学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记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当今有何意义?

  孙时进:很多人觉得心理学就是用来治疗心理问题的,其实它的应用很广泛:教育、企业管理、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等。很多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内心的不和谐。人本主义心理学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更多,个人的自觉才更有可能。同时,它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如果说哲学叫你认识你自己,变成明白人,那么人本主义则让你获得自然的成长状态,能够真正活出自己。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今天意义重大。

  比如,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对其一生都影响深远,尤其是童年的心理有过创伤后。比如我们经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这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老一辈人大多拼命赚钱,但是不舍得花钱,这是特定年代的贫穷经历让他们没有物质的安全感。现在的年轻人则是努力赚钱,也大胆花钱,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他们对物质享受充满乐趣。如今,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我发现新成长起来的一些孩子身上有了新的特点,他们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再以赚钱为唯一的导向。

  所以,如果每个人都自觉地省察,我们的心理会更加健康,每个人的成长会更加完善,家庭生活会更加幸福,管理会更加高效,当今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的改善。

  

  记者:如今,正能量是大家都喜欢用的词,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理解它?

  孙时进:首先,我想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是能量。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佛魔一念间”,两者是会转化的。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跑步对于乌龟来说是没有尊严,是不能体现生存价值的,因为乌龟注定是要失败,它必定是压抑的,只能从中得到创伤。如果乌龟的心理强大到没有被龟兔赛跑的现实所压垮,那它的心理一定是反常的,比如希望兔子生病,半路睡觉,或者出点什么差错等,反正都是负能量的想法。

  正能量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负能量,而是需要具体分析和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负能量,能不能把它转化为正能量。正能量会产生负能量,负能量也可以转化为正能量。比如,很多孩子因为家长对他的要求特别高,总是被父母否定,活得特别累,常常处在压抑和自卑中得不到释放,父母如此的爱注定会换来孩子的恨,因为孩子得不到平等和尊严。比如一个孩子有网瘾,家长不是简单地否定孩子和粗暴地干涉,而是发现孩子真的喜欢网络并有天赋后,决定支持孩子,终于把孩子培养成了很有知名度的IT精英。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很多父母做不到。

  


  记者:您对老年心理学也很有研究,如今中国社会越来越趋向老龄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您对老年人的心理调节方面有什么建议?

  孙时进: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在农业社会,没有体力就意味着衰老,而在如今,体力不再是区别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相反,智力的因素和经验的积累更为重要。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到了一定年龄,老人思想更加成熟,更加有价值。

  所以,我提出老年人口红利的概念,在信息社会,精神财富需要大力挖掘,老年人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有时还是年轻人所无法企及的。

  说到空巢家庭,我曾经提出父母要戒掉“孩子瘾”,如果说网瘾、烟瘾影响的是一个人,那么“孩子瘾”影响的是双方,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这点我们应该学习西方鼓励孩子18岁独立的观念,如今啃老的孩子这么多,都是父母自己纵容的。我们知道,在所有的感情中,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终有一天,孩子是要离开父母的。所以父母要学着放手和剥离,孩子不是父母的全部,活好你自己才是精彩的人生。

  


  记者:听说您会催眠疗法?

  孙时进:这都是通过心理学的方式来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并释放自己的潜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潜能,而是习惯了被环境“催眠”,心理学帮你解决内心的恐惧感———解决社会的暗示和环境的束缚。所谓暗示,是指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及情绪背景下,常会无条件地接受外界的影响或观念。而催眠疗法是用独特的方式来发掘你的潜能,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记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您怎么理解人生的幸福?

  孙时进:人生的幸福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能开阔地看待心中的起伏,全然接纳自己,明了当下的满足,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该怎样生活。

  长期以来,许多人将心理学误读成一种工具,是可以抵达人心、掌控他人的通道。其实心理学说到底不是控制他人,而是了解自己、认识别人,给人以自由。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生就是一个宝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认识并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每个人幸福所在。要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努力找到自己,能成就自己就会幸福,人格充分成长就是幸福,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成绩不好或者考砸时,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
越懂黑暗, 越相信光明
控制欲过强的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这样和孩子谈规则,最有效
育儿:李嫣新头像酷似王菲: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底气┃万花筒
绝望少年自杀:一切亲子问题的根源,都藏在这部电影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