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觉贬损得一无是处后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父母们 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么?(Feel Useless and Worthless? )

警惕并拒绝人格障碍父母的道德折磨







  追求完美的家长造就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休学女生

    17岁的梦成已经休学一年,在过去一年里,去过国内许多大医院的神经科室检查过,结果是没有生理疾病,也有家医院希望孩子住院进行精神治疗,因为孩子母亲考虑名声不好拒绝;在家体养的梦成仍然念念不忘的学习,但一拿起书本就胡思乱想,越是看不下就越着急、焦虑,便向父母尤其是其母亲发泄,其母亲经常被打骂撕咬;新的学期如期到校,但很短的时间后,不在愿意去学校,不仅如此,继而不愿出门、不愿意见别人,但母亲必须在家里陪她,陪她的母亲就是她任意发泄的对象(其母说道此处哽咽不能语)。



梦成的父母一再请求救救他们的孩子。于是我们约好了第一次的面谈。父母在前,梦成在后。我仔细留意了梦成的举止:1.7米的个头,身材瘦长;低头颔胸弯腰斜肩,漫漫踱进来。简单的介绍,我请其父母离开,并请梦成坐下单独交流。从走进时,我不能看到她的脸,坐进沙发的她头几乎与漆盖连在一起,更看不到。开始的半小时除了极个别的常规性人口学问题的答话外,她没有主动说一句话,头也一直没抬。快到40分钟的时候,她才抬头用眼翻看了我一眼,回答了我非常友善的问题“咱们来想一想除了学习外你的优点?!”她沉默了足以让我快要沉不住气的时候,伴随着再一次的抬头,看着我的眼睛,她说了一句我永远都不能轻松的话“我使劲地想了,要说优点一点也没有,但我的缺点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梦成的这一抬头和这样一句话让我接受了这样一位服务对象,也找到了我工作的切入点:自卑和追求完美是症结。)


    后来与梦成的父母交流,了解到梦成的父母对孩子从小要求严格甚至严厉。这是一种典型的苛求型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对子女要求过高,成龙心切的盲目的教育类型。父母对孩子盲目地进行教育,给孩子“加餐”,把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他们没有一点娱乐、休息和体育活动的时间。由“加餐”而承担的任务是孩子力所不及的,他们会越干越没劲,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心

                                                                                            韩翠婧













为啥家长眼里的孩子“一无是处”


  近日,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在学生家长中做了一项“我的孩子是最棒的!”亲子关系调查,并给家长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找孩子的优点。小轩(化名)的父母交上的竟然是张白卷,让老师大吃一惊。

  家长事后对老师解释:“孩子成绩不好,实在找不出优点。”老师说,小轩身上有不少闪光点,如擅长朗诵、富有爱心等。当老师将小轩的优点告诉其父母时,他们既惊讶又羞愧。(据《楚天金报》报道)



  这个世界上真有一点优点都没有的人吗?相信即便是所谓的“恶人”,其身上也能找出一些长处来。对于活泼天真的孩子们来说,更不会缺少优点了。而现实情况却是家长对孩子的优点一条都找不出来,最后只有交了白卷。这并非个例。很多家长列举孩子的缺点,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串,可对孩子的优点却说不出多少,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都说“知子莫若父”,家长理应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为何旁人都能说出不少孩子的优点,可在家长眼里却一无是处呢?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是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欣赏,他们眼中盯着的只有学习成绩。



  “不考第一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在其眼中,孩子只有学习成绩好才算是成功。否则,即便孩子身上还有其他优点,在家长眼里也是个失败者。甚至即便孩子的成绩还不错,但没有达到家长的标准,同样会被数落。而孩子的天性,如“活泼”、“好奇”等本应属于优点的“范围”,往往也会被家长狠批一番,成了“调皮捣蛋”、“不懂事”。



  连家长都觉得孩子没有优点,孩子又怎会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能、没用。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变得自卑而敏感,更可能丧失奋斗的动力,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反正自己没优点,还这么努力干嘛?

  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是最差的。症状在孩子身上,症结恐怕还是在大人身上。假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受到大人粗暴的奚落、讥讽和挖苦,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会备受打击,只能委靡不振。

  没有优点、缺点多多,家长交出的作业值得反思。孩子成长的过程固然需要风雨考验,但缺不了阳光呵护。

  家长对孩子还是少一些斥责和苛刻,多一份赞美和肯定吧!



你的孩子真的一无是处吗



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要留心观察和尽早开发孩子的潜力,但是,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得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有些父母确实发现孩子有过人之处,却往往拔苗助长,采取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天赋的萌芽过早凋敝。相反,有些孩子天资平常,但家长总是鼓励孩子,使孩子拥有了创造型人格,最终成为创造型人才。

比如,经常有父母对我说,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甚至比别的孩子都差。即使在这个时候,父母也要沉住气,也要坚信孩子是优秀的,他一定在某个方面有过人之处,只不过还没有机会表现而已。此时不妨让孩子多多尝试各种兴趣,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这些有益的经历早晚会发酵成丰富的养料,激发孩子沉睡的潜质。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拓·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建议他学习文学,文学老师认为他“不可能在文学上有造诣”;于是他改学油画,油画老师认为他“资质一般,难有成就”。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化学老师却发现他专注力极强,做事一丝不苟,果然奥拓·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逐渐激活,在化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十分重要,首先要相信你的孩子是独特的,并以赏识的目光来审视他。不要拿孩子的弱项去和别的孩子的强项比,更不要将他们塑造成你想要他们变成的样子,不以自己的标准、愿望、喜恶来培养孩子。这就是说,父母不仅要给孩子足够的信心,更要有足够的耐心,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和淡定,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弹性!




我们为什么那么愿意谈论孩子?

2
大部分女人荣升为母亲之后,整个生活重心就转移到孩子身上,很多妈妈们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孩子之中,以至于放弃爱好,放弃工作,甚至没有了自己。生活中除了孩子其他好像都黯然失色……
谈论孩子

●爱孩子,就是爱自己

就像那句俗话:“老公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优点放大缺点忽略,毕竟,亲手制造了一个生命,容易陷入这种神奇感、成就感、新奇感中难以自拔。坦白说,我们爱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自恋的延伸,因为孩子是父母基因的延续------很多家长晒自己的孩子,跟晒名牌包、豪宅、名车没太大区别,为的就是炫耀自家基因和教导有方而已。炫耀孩子确实近乎本能,因为自恋就是最核心的人性。中华民族自古有内敛的传统,不好在别人面前过多的炫耀自己和家庭,正好拿孩子说事,似乎看起来更自然一些,因为孩子成为了一些家长炫耀的手段。

生活在冥冥大众中,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羡慕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掌握度,谈论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无度地去炫耀,就变成了扰民行为,让人生厌了。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在家里,你是尽责任的父母,你可以用所有时间关注孩子;但到了单位,你就是一个职场人士,不断谈论孩子的事,就等于没有处理好身份的切换。一旦你的话题只有孩子,除了孩子之外你没有任何兴趣、爱好、观点、信息,那给别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无聊的欧巴桑或者大叔了。

●数落孩子=给自己减压

她们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经常听到这类妈妈在不停地抱怨,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孩子经常被说得一无是处、浑身毛病。这类妈妈通常在生活中或工作中有很大的压力,别人惹不起也不好惹,酒吧处于弱势的孩子当成了撒气桶,也把听众当成了垃圾桶,以此来排解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满。一些妈妈在数落孩子的时候,你不难发现其实问题出在妈妈自己不健康的心态而不是孩子。

●大忌:当着孩子的面谈论

另外,还有一类妈妈更愿意当着孩子的面谈论孩子,她们甚至自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侧面提醒和警示孩子的方法。这些妈妈认为直接和孩子私下交流他们的问题,孩子经常会充耳不闻,甚至直接反驳和对抗,但有第三方在场,他们不敢也不好意思反驳家长,而且看似不经意的和别人聊天让孩子听到,这样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让孩子更长记性。也许在人前适度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渴望得到被理解和尊重,特别是在别人面前更希望得到欣赏和表扬。然而在别人面前谈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却是大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甚至是自暴自弃,还会形成孩子对父母的逆反。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心须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持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

●你的孩子,和别人无关

不要用无休止的谈论孩子来考验别人的耐性。说句真话:你觉得自己孩子出类拔萃,别人可能觉得十分平庸;你觉得孩子的屎尿屁不脏,别人可能觉得恶心透了;你觉得自己孩子的事都是国家大事,别人可能觉得无关紧要。最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的孩子,关别人屁事。他只是你的孩子,不是全人类的孩子。所以,为人父母喜欢谈论孩子是绝对可以被理解的,但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个度和分寸,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扰民,惹人生厌,也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变成了言语上的爱暴力而伤害到孩子幼嫩的心。








不要说孩子一无是处

前言:既然要评价学生,我们免不了要说些什么。关于“说学生”,我主张多表扬鼓励,慎批评教育。表扬学生,不是单纯的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或者是有了很大进步时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或“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表扬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是从小听到大的,尤其是对于比较优秀的孩子,应该就是在这几句话中成长起来的,即便他们在表现突出听到老师夸赞“你真棒”时,心里也没多大感觉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应该讲究语言艺术。比如在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中,我们班成绩非常出色,其中5名同学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有些家长,一味地给孩子挑错,即使孩子再怎么努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都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学习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成绩全班第二,他们马上会说,人家怎么能第一,你怎么不能第一。这种挑错教育有几大弊端:

 

  一、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孩子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即使是中学生也是“他评”占重要的地位。家长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结果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什么也不行的人。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或者说自尊与自信受到打击,以后的发展可想而知了。

 

  二、孩子前进没有了动力。很多孩子之所以很努力,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老师表扬,为了家长夸奖,同学的赞美。老师、家长都一味地贬低他,看不起他,他会怎样呢?他会破罐子破摔,甚至用恶作剧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孩子容易同家长顶牛。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没有主见,对家长高度依恋,有时候家长批评完了,他们委屈地哭两声就完事了。到了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反抗心理开始发挥作用,他们也从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向主观化时期转变,他们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主见,于是,开始与家长乃至老师对着干,你说我不好,我还认为你不好呢!这时家长再一味地挑错,那就加剧了矛盾。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四、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家长的一味挑错,孩子始终处在负面情绪中,久而久之,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眼中的好学生不再局限于那些学习好、成绩高的学生了。那些守纪律、爱劳动、讲卫生的孩子同样是我们眼中的好孩子。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实行班级考评制度。

 








那些一无是处的悲伤---有感于“爱与自由”心理公益讲座


前言一:

无法否认的事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必然由一个个病态的个体构成,病态的个体则来源于病态的家庭。

 

以现代伦理性来看,中国并未真正进入现代社会。首当其冲的是,还有很多中国家长的育儿观处于文盲状态。尿裤子以及其他情况下的家暴、强行喂食、奖励性质的爱、把外部的规则强加给孩子接受、把自身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挫折锻炼...这些无知却冠以教育、爱的名义的行径,对每个人中国人都不陌生。爱的问题,是政治体制也无法解决的,只能来源于个体的觉醒与担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6个月前遭受分离创伤,或其他性质的伤害,长大后容易引发精神分裂;婴儿在三岁前遭受分离创伤,或其他性质的伤害,长大后容易引发人格障碍;儿童在六岁前遭受分离创伤,或其他性质的伤害,长大后容易造成神经官能症;并且,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发生,将是难以逆转的。长大后完成自我疗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无异于重造一个世界。

同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安全、家庭关系良好、独立人格得到尊重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更具有安全感,情绪更稳定,更加勇敢创造而不怕失败。这意味着TA更容易取得成功和幸福快乐。




前言二:

在我很小的时候,迷恋一部神话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里面的爱恨情仇,在人的伦理层面看来,却是真实的。我记得里面有句台词,大意是:每天只需要看一份报纸,就可以找到十个毁灭这个世界的理由。

 

显然,讲这句话的僵尸,她看到人性普遍存在的恶,并且对善绝望。于是,她生出更大的恶:这是个应该被毁灭的世界。可是她忽视了另一个层面的事实:这个世界,同样处处充满善。

 

她对善的绝望还有悲伤,来自哪里?

 

===

今天和朋友去听了孙瑞雪教育机构第十届“爱和自由”心理公益讲座。

 

上午是国内知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的演讲,主题为《如何爱我们的孩子》;下午是英国著名心理专家阿南朵女士的演讲,主题为《让生命绽放》。

 

孙瑞雪教育机构致力于在中国推广蒙特利梭教育法。蒙特利梭教育法来自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者蒙特利梭。蒙特利梭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天然的独立的精神胚胎,孩子的成长、学习动力需要建立在其独立的权利的信念之上;如果孩子的精神胚胎得不到尊重、被侵犯,孩子的人格就会失调。

 

《如何爱我们的孩子》是个很大的命题,孙瑞雪从婴儿的成长规律、生命需求本身例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婴儿吸允手指。在生命的早期,儿童的大脑、四肢都还未发育成熟,婴儿是通过嘴来感受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婴儿特别喜欢咬东西的原因。婴儿开始学会吸允手指,说明了TA已经成长到了头脑和身体链接、产生自我意识的时候,喜欢咬其他东西,说明婴儿对外部世界已经有了探寻的欲望。这时,如果父母制止婴儿的探寻欲望,这是对其精神胚胎发育的侵犯。正确的做法是,在可保证安全卫生的情况下,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渴求。

 

第二个例子是强行喂食。婴儿饥饿、尿裤子、或身体不舒服等,都会通过哭来表达。当婴儿嘴唇对食物表示抗拒时,常见中国家长仍然暴力灌食,孩子撑得难受哭着表达,家长却灌得更凶,这不管对孩子的身体还是精神,都会造成伤害。

 

孙瑞雪说,儿童的精神胚胎受到侵犯,不仅仅会造成情绪失调,甚至会造成人格障碍,同时影响身体的健康与发育。

 

此外,孙瑞雪例举了在蒙特利梭学校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儿童趣事,证明儿童自然独立的精神胚胎包含的纯净智慧,“一次有两个小朋友堵在我面前,都拿着乐器想演奏给我听,一个强势的小朋友想先来,但我要照顾另一个小朋友的情绪,于是我问,谁先来呢?他们说,老师,我们一起来!听,他们多聪明!小朋友的反应时常超乎你的想象!生命纯净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类似的例子孙瑞雪举了好几个,她说,生命本身就有纯洁的智慧,相反,人慢慢长大后,被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限制住。

 

下午是阿南朵的《让生命绽放》,字面意义仍然是宏大的感性叙事,但在心理学层面,它针对不同个体的心理困境,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科学解析---人的情感、行为都由潜意识主宰,潜意识的形成与动力,就是困境的密码。

 

阿南朵说,人的整体动力机制,意识只占1%,潜意识站99%。阿南朵着重解析那些破坏我们生活的负面情绪的根源,利用家庭排列把问题的根源告诉当事人,引导当事人回到生命最初的纯净。

 



案例一:中年女性  有一位十四的女儿  为女儿的教育问题苦恼不堪

该女士说女儿不听话,自己不得不动用暴力,她表示知道自己脾气不好,但不知如何控制。

 

阿南朵询问她得知,她小时候常常遭受父亲的暴力,“我躲在床底下,爸爸还是打我,有一次我还离家出走”。她说她不喜欢自己的父亲。

 

阿南朵解析说,你的父亲给你带来了伤痛,这来自于他本身的焦虑、无助和无知,这无法改变,这不是抱怨,而是事实,你表面上不喜欢你的父亲,但事实上,你和你父亲的链接是如此深厚,你通过对女儿控制、家暴、坏脾气来认同你的父亲。

 

接下来,阿南朵要求该女士对父亲的扮演者说:爸爸,谢谢你给了生命,但那些悲伤失意属于你,我有我自由的生命;如果我过得比你好,请你友善对待。

 

在阿南朵的引导下,该女士哭着对父亲“告别”。

 

案例二:时尚男青年 自称为人冷漠

他自称为人冷漠,不喜欢和人亲近,因此有意无意放弃了一些机缘。

 

阿南朵和他互动得知,他有一位乐于助人但却忽视家庭的父亲,和因此抱怨的母亲。父亲不顾家和母亲的抱怨形成恶性循环。父亲给他的爱很少,家庭关系冷淡。




 

阿南朵说,在家庭中,丈夫不被欣赏,只得到妻子的抱怨和责怪,只会让关系更糟糕。但疏导问题不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还原事实真相,接受事实真相。

 

阿南朵要求他对扮演父亲的另外一名男子说:通过你,生命来到我这里,谢谢你给了我生命,我理解你的冷漠有你的缘由,但我要过上新的生活,如果我过得比你好,请你友善对待。

 

该男子一开始有点不接受---不愿意原谅父亲。阿南朵说,你的父亲给了你生命,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如果你父亲很好,也许就不会遇上你的母亲(大家笑),也就不会有你,这是事实,无法改变,无法责怪;你父亲的问题,也许来源他的原生家庭,但这无法改变,你只能对生命说是。

 

在阿南朵的引导下,该男子语气逐渐平和,平静地说:通过你,生命来到我这里,谢谢你给了我生命,我理解你的冷漠有你的缘由,但我要过上新的生活,如果我过得比你好,请你友善对待。

 

案例三:青年女子 抑郁

阿南朵与她沟通得知,她有一位劳累的抑郁的母亲。因为家境不佳,她的母亲从小就要做苦力活帮忙养家。“我妈妈太辛苦了,总觉得对不起她。”她说。

 

“如果你快乐起来,你会怎样?”阿南朵问。

 

“我会觉得背叛了她!”青年女子哭着说。

 

“事实上,你的不快乐,对母亲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只会令情况更糟。”阿南朵说。

 

阿南朵引导她对“母亲”说:妈妈,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你的悲伤有你的原因,但我有全新的生命,如果我过得比你快乐,请你友好对待。

 

女子哭着复述......

 

阿南朵说,放下改变家庭改变父母的幻想,看清和接受事实本身,放下抱怨,这就是够了;感受生命的美,生命本身的力量会引导你拥有新的生活。

 

















孩子自称一无是处 武汉“虎妈”追悔莫及





孩子的现状着实让李女士担忧。“如果可以选择,我绝不会像以前那样苛责他。”她开始反思自己“虎妈式教育”。

荆楚网报道:“我是打火机,孩子是炸弹”——昨日,在本报“儿童幸福成长守则”征集热线中,家长李女士如此痛诉她现在和孩子的关系。令她感到痛苦的根源,是儿子的极度自卑,以及与她持续了长达1年的“冷战”。



自卑儿子不和妈说话

李女士是名小学教师,其子小艺(化名)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自从进入高中后,他变得很沉默,没什么朋友,一放学就把自己锁在房里,上网玩手机,也不和我说话。”李女士说。

据她介绍,小艺成绩中等,微胖,非常自卑。有一次儿子竟然哭着对她说:“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学习、长相、才能,样样都不如别人。我感觉一点都不幸福。”

当李女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孩子早已对她关上了心门。“为了缓和与孩子的关系,我给他写过信,道过歉,甚至谈他感兴趣的话题讨好他。但儿子就甩下一句:'我和你无法沟通’。”



母亲悔不该苛责体罚

孩子的现状着实让李女士担忧。“如果可以选择,我绝不会像以前那样苛责他。”她开始反思自己“虎妈式教育”。

“现在想想挺后悔,小时候给孩子心里留下了太多阴影。”李女士回忆说,以前对孩子关心的重心全部放在学习上,“很小就送他去培优、学习钢琴,老师给他布置的曲子若弹不好,考试没考好,我都会严厉责备他。有时看他做作业字写得不好,我就把本子撕掉,严重时还会体罚他。”

李女士说,孩子小学时还挺优秀,获得过作文类、才艺类的市级奖项。“他现在之所以这么自卑,是受到我以前总拿他与别人比的不良影响。我常说别人家的谁谁谁比你做得好,还爱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批评他,总是否定他。”“对于孩子来说,'找到自信就是幸福’。”这是李女士推荐的“儿童成长幸福守则”,也是她现在的愿望。

(楚天都市报 记者罗欣 实习生刘芳男 詹尼 卢星池)









教育孩子时不要心存怨恨

 

建议理由:怨恨不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够使逆反的孩子变得更坏。

 

 

2006年8月12日夜里,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一个叫小雨(化名)的孩子,将一条毒蛇悄悄地放在了妈妈的床上,将妈妈的右臂咬出了四个伤口。

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为何要用毒蛇致母亲于死地?是什么让他如此绝情?他与母亲之间究竟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恨?面对民警的讯问,他毫不隐讳用毒蛇杀母的事实。

原来,他和母亲之间的恩怨,早在他刚懂事时前就结下。

小雨父母对孩子期待过高,一旦不如意,往往容易迁怒孩子。小雨刚出生时,也曾经是家庭的欢乐。可是,一场大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父母对他的看法,他仅仅3个月大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高烧过后,落下了口吃和跛腿的残疾。小雨的残疾让父母很没有面子,也带来生活上的不便。父母甚至觉得有这么一个孩子是个累赘。这是怨恨的开始。


随着弟弟的出生,父母移情别爱,小雨敏感的心灵更加在乎父母的一举一动,最后,爱没有记住,仇恨却越积越深,怨恨埋下了悲剧发生的导火线。

2005年小雨一个人偷偷去了上海。可是,小雨在上海人生地不熟,年龄又太小,哪里有他的立足之地?他一直没找到事做,最后只好跑到当地流浪人员遣送站求助,父母接到上海的电话,才把他接回了家。回家后,本就自感丢了“面子”的小雨又遭到了母亲的一番怨恨,骂他是个心比天高、无所作为的“蠢宝”,除了耗父母的钱外一无是处。妈妈的埋怨割断了小雨对家庭仅有的一点温情,彻底点燃了孩子内心的仇恨。

“反正跟妈妈是搞不好关系了,不是她死就是我亡!” 2006年6、7月份,小雨曾先后四次用火钳在地里寻找毒蛇,然后将捉到的毒蛇放在自家猪栏边的草垛里。本指望母亲抱草时被蛇咬,哪知蛇并不懂他的心思,一放入草丛就溜走了。可是小雨不肯罢手,直到最后亲手将毒蛇抛到母亲身上。

俗话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小雨这一违背人伦常理的举动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无不为这场家庭悲剧扼腕叹息。父母用怨恨的心态教育孩子,孩子学会的就只有仇恨。当仇恨找不到合理的出口,就会引发出很多家庭悲剧,为人父母者应该要引起重视。



仔细想想,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总是不经意地就流露出了我们的怨恨。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的话说得孩子一无是处。有一个孩子告诉我,他每次考试回家,父母总是用嫌弃的眼光看着他,数落着他的种种不是,就好象他是一块没有任何作用的稀狗屎。甚至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呀,就是扶不上墙壁的烂泥巴。”身材矮小的孩子没出息,父母就说孩子是块铸石铁,再炼也不会有出息;个子稍高一点的孩子,父母轻则奚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重则教训孩子“站起这么高的坝磴了,用来酿坝也酿得一段了”……

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有用,这些下贱的、侮辱性话语,比刀子更能伤害孩子的心。一些孩子说,他们宁愿父母拿烧红的烙铁烙他们,也不愿意承受精神上的伤害。

有一个孩子,在父母奚落他之后,一个人呆在房子里,用小刀一刀刀地割着自己的手指头。他说:“我感觉不到肉体的疼痛,只觉得心很痛,我好希望自己的血流干,能够把内心的痛楚洗干净。”孩子都宁可虐待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意承受我们父母的埋怨了,难道我们家长不引起重视么?

一些教育专家说,对孩子我们不能够有丝毫怨恨,怨恨不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够改变坏孩子,只能够使逆反的孩子变得更坏。

相反,那些成功教育出优秀子女的父母,对孩子都是充满了爱心和宽容,他们没有怨恨,不望报恩。爱就是爱,教育就是教育,与收获是两码事。这样的环境,反而更让孩子感激。


2004年,当年获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的陆文从北大生物系毕业,即将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博士前,在一些公开的演讲中,饱含深情地表达着对妈妈的感谢。她说:

“很多人都问我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也许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答案是一些崇高的理想,或者至少是个人前途。但是,我想说,都不是。我努力学习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想让我妈妈高兴。”

原来,陆文出生后父母就离异了,原因仅仅是因为她是个女孩子。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很爱她,并没有因为离异而对她充满怨恨。这让陆文充满感动,所以只要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妈妈高兴,她就努力去做。小时候,她发现只要每次她考好了,妈妈就会很高兴。每期的家长会,妈妈总会穿得漂漂亮亮地去参加。陆文说:“这是妈妈一生中最漂亮、最高兴的时候,这就是我的学习动力!”

爱是孩子无限上进的动力,而不是别的什么。陆文之所以选择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而不是保送北大的研究生,目的就是芝加哥大学每年6.4万奖学金(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除去五年的学费、生活费,她还能够给妈妈在上海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

 

建议11:不管孩子有没有出息,都不要怨恨孩子。

 
——更多资料敬请关注同名书籍《爱的建议——写给年轻的父母》(郑学志著 )








一定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为了让孩子成才,很多父母想尽办法,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但是,和很多的事情一样,付出未必与回报成正比。
很多时候,反而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免不了心急如焚,甚至会恼羞成怒,抓住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无限放大,大耍家长的“威风”,把孩子训斥到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优点。
结果,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更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极度紧张,甚至成剑拔弩张之势,最终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不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
经常会有些朋友诉苦:我的孩子做事拖拉,做什么都漫不经心的;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没一刻安静的;我的孩子只顾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心疼父母……诸如此类,家长们为此烦恼得不行,觉得孩子这样下去可如何得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可是,我却想问一句:只是一个孩子,为什么要总盯着他们的缺点不放呢?
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孩子的缺点放大,而把孩子的优点无限地缩小,这种不对等的比较,不但不会让孩子有所改变,还会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导致父母和孩子相互埋怨,亲子关系紧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关注的目光,需要父母真诚的鼓励和赞扬,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缩小孩子身上的缺点,会让你发现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


淡化孩子的缺点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以多鼓励孩子下课后到室外休息一会儿,吸收更多的氧气,活动活动筋骨,这样才能保证下一节课有持续的精力。
作为父母,不管遇到孩子的什么问题,先不要着急,让自己静下心来分析一下,然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要妄自下结论,更不能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
面对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在行动上积极帮助孩子,在思想上帮助孩子放下包袱,最终达到淡化缺点的目的,而不是把这些缺点错误揪住不放,纠缠其中。我们中国很多的家长就有这么一个特点:数落起孩子来毫不留情,好像不是自己的孩子。

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先找孩子的缺点,然后不断地提醒、警告,让他改掉缺点。
总认为改正了缺点,孩子就进步了,就提高了。没缺点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杰出了。
这个理论是不对的,不可取的。优点就好比地里的庄稼,缺点就好比杂草。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一块地荒了,长满了草,要是一心只想着咋对付杂草,就是天天拔、天天割,照样荒着。得赶紧种上庄稼,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禾苗上,施肥、浇水、松土,苗长茁壮了,苗多了杂草自然就少了。

著名教育家周宏有一句名言:“优点不说不见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我们应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淡化孩子的缺点,在必要时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通过鼓励、表扬、确认,把优点培植出来。优点多了,优点突出了,他的缺点由于没有生长空间,会自然萎缩。




别将孩子缺点轻易告诉别人


 有一位女作家写过一本关于聪明妻子的书,十分畅销。她在书中指出,有些丈夫,在别人夸他妻子时,他会故意说一些她的缺点。这位作家认为,这么做十分不适当。妻子虽然明知丈夫是谦虚,但是,丈夫在人前说自己缺点,也觉得不自在。

  假使这位妻子同时也为人母,她自已也很可能会发挥这种“谦虚的美德”。当别人在夸自己的孩子时,她可能也会谦虚的说:“哪里,这孩子都已入学了,还会吃手指头!”或者“这孩子是独生子,特别任性。”或许,这么说是希望孩子能收掉吃手指和任性的毛病,但是,这种“谦虚的美德”却往往伤害了孩子。

   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已经能知道自己的缺点,有时还会感到羞耻。对于自己的缺点,孩子不想让外人知道。如果做父母的继续发挥其“谦虚的美德”,只能使孩子感到屈辱。有的孩子虽然年纪尚小,觉察不出自己的缺点,但父母这么做,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如果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一件事情。所以,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父母在家庭里教导解决,而不要拿到公共场合去说,这样将是一件非常打击孩子自尊心的事情。

  而对于孩子的优点,父母倒可以告诉他人,这比直接告诉孩子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聪明的父母可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对孩子的优点进行鼓励。

  假如对别人说:“我们家孩子最近表现很好。什么事都能做。”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比直接夸奖他还高兴。当然,也会比以往更加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不讨人喜欢”的孩子真的没优势吗




  可爱、漂亮、聪明……被冠上这些形容词的孩子,常常成为班级中的宠儿、成人关注的对象。与之相反的那一部分“边缘”孩子,命运却与之截然相反:面相稍逊者,获得拥抱关爱的次数就少;流涕垢面者,常遭白眼;性格怪异者,避之不及……此类实例不胜枚举。是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只是停留于表面吗?我们不妨从一些实例来剖析这些“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1、倔犟的孩子最执著
  
  班上有的孩子是人们常说的“犟牛”,老师教东,他说西;大家在安静活动时,他总有“惊人之举”,他们的行为常遭到大家的一致抨击。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班级中的“边缘一族”。但是,细心的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倔孩子往往是执著追求的典范:别人画未完成就去玩耍,而他们却坚持不懈,直至交上一份与众不同的画稿为止。对一些有疑惑的答案,他们非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验证,哪怕推翻老师所谓的“正确答案”也在所不惜。你能说他们不可爱吗?



  
  2、木讷的孩子最具爱心、善意
  
  在智力活动中,一些反应较慢的孩子常受到同伴的讥笑。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心日趋丧失。但是这些孩子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另一面:当别人受灾时,他们的捐赠最慷慨、最无私;当同伴受伤痛苦时,最先送去问候、跑前跑后忙乎的也是他们,你能说他们不可爱吗?




  
  3、顽皮的孩子最具创造力
  
  “皮大王”常是孩子们心目中避之不及的“头儿”,他们不是抢了别人的玩具,就是将水洒了别人一身。可别小瞧这些顽皮的孩子,他们也有闪光的一面:拼搭的玩具总是与众不同;对新奇的刺激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回答问题独特而又有创造性,你能说他们不可爱吗?
  
  可爱与否,不能凭直观印象而妄下结论。以貌取人,会挫伤一部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永远生活在幼儿园、班级的底层,永远生活在人们强加于他们的“阴影”之中。
  
  父母应善于观察,了解孩子,以平等、友善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有了这种博大无私的胸怀,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孩子。
  
  由此话题,我想到了前不久某市一项调查结果:近六成的母亲对孩子不满意。那么如果您的孩子是个表面上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你应如何对待呢?
  
  首先要细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肯定和鼓励。
  
  当别人的孩子因漂亮、聪明或能说会道而博得众人赞美时,有的妈妈免不了沮丧,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其实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不要总是把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能否成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是至关重要的。耐心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真挚的爱和恰当的赏识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可爱。
  
  其次,多与老师沟通,帮助老师了解孩子。
  
  老师对孩子的了解仅局限于孩子的在园表现,一个班上几十个孩子,再细心的老师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于个别老师的偏见,妈妈要心里坦然,争取通过个别交谈、接待家访、写家园联系册等方式与老师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先把你贬损得一无是处后再占据道德制高点

       
但凡极品父母都有个共同点是只关注你做什么不在乎你是什么人,并且子女不管做什么都会引起他们不由分说或莫名其妙的暴跳如雷歇斯底里。
 
极品父母癖好以把子女贬损这没用那没出息一无是处来再体现自己的高大全无所不能以此占据道德制高点好更加堂而皇之游刃有余地贬损羞辱子女获取卑微扭曲的存在感。这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极品父母越是极力要表现出是自己是"优秀伟大的父母"越是为了更冠冕堂皇好羞辱贬损子女。比如"我这么优秀的妈妈怎么遇到这么差劲的你啊!""你看都把祖国比作妈妈哪听过把祖国比作爸爸?!"

极品父母拿那些自恋又臭不要脸"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没有不是的父母"等这些洗脑口号当圣旨于是可以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摧残孩子的脆弱心灵毒打孩子的较弱肉体。反正"天下没不是的父母嘛",我这样打孩子骂孩子还不是为了他好嘛。诸位,这个"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大毒瘤。什么是好什么坏难道我们不知道非得由你强行灌输给子女的好那就是好?当然,这种强行灌输的"好"真的就是"为你好"吗?其实仔细一推敲,那仅仅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好而。父母认为好了,说出去外人觉得好,外人觉得好了就会打五星给好评。越是极品父母越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
 
子女成了极品父母不良情绪的垃圾筒,负能量劣根性尽显无余。而对外人则尽显人模狗样的一面,虚荣虚伪更虚假。于是耳濡目染我们逐渐跟他们一样,以发现他人的缺陷来体现自己,所有问题不是我的问题都是你的问题,爱迁怒于人爱责备他人爱怨天尤人爱咆哮矮喧嚣更爱暴跳如雷。而我们所实施的对象就是我们的配偶跟我们的子女。然后这股比癌症还恐怖的扭曲人格的遗传若不及时觉醒自救刹住,那便会一代一代往下传。
那到底什么是正常的父母呢?其实很简单,首先培养出你的健康的人格独立的心智。可往往我们"伟大"的父母一见到考试分数"伟大"尽显无余——考试分数就成了亲闺女亲儿子。某科目考得好可一旦看到考得不好的科目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胡喷起来,"尼玛逼为什么这不考啊!真尼玛笨,你看看人家XX的伢比泥聪明多了!"
然后培养独立客观思考能力。而往往我们"伟大"的父母一"伟大"起来,管它什么思考不思考,想到什么喷什么。于是我们学会了见什么都要喷几句的习惯。

再就是懂得怎样花钱。而我们"伟大"的父母一"伟大"起来就数落子女这浪费钱那浪费钱,可你要他们来教授如何花钱才是不浪费钱呢?他们立马歇菜。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抠抠搜搜的勤俭节约最好不花钱没消费那就是好样儿的!于是孩子的价值观没了没出息了就痛心疾首指责孩子没用不象谁谁会赚钱。

虽然做个正常的父母说是很简单但我们的父母什么都可以是,唯独不会正常。当然,如果你真有对正常开明的父母,那恭喜你,这比中五百万还要难得!可我们绝大多数遇到的都是极品。这个不须灰心,认清事实珍爱生命能远离尽量远离。不然为了所谓的"愚孝"遭殃的是你自己。
 
父母,只要你有生育,排卵期你就轻而易举成为。但万万不是你成了父母你就跟赛亚人一样可以变身"超级好父母",就是完人圣人伟大的人!孩子不是你在玩虚拟人生。因为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灵性,你硬要泯灭孩子的灵性物极必反的结果你就静候佳音吧。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127635/






【翻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么?(Feel Useless and Worthless? )





其实,你就是。
严格来讲,这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种族间都存在的典型问题。
人们言传身教地告诉他们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幸福、资产和耐心来讲,你是没用的、一文不值、一无是处的负担。
长此以往,你周围都是一些相信孩子们是无用的并将这种想法传递给孩子们的家长们。
很可笑的窘境,是不是?
 
还好,谢天谢地,他们错了。
首先,让我们考虑“没用”这个简单点的话题。
你不能被认为是无用的,因为你其实根本不需要刻意地让自己有用。
你看这自然世界。 树的用途是什么? 对,它有很多用途,但它并不是因为这些用途去存在和生长的。
这就是区别。
它只是在做自己想要的(也许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在这过程中它为大自然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也许在道德和情感上,你不想承认这一点,但这就是你的处境。
为这世界做出贡献的仅有的方式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至少去做那些不再让你苦恼的事情。
(注意:如果你喜欢做伤害他人的事情,或者对这类情绪有认同, 忽略我们的建议,并去求助于专业的帮助!)
 
你也许会问,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如何变成有用的事的?
看看你的周围。 看那些努力去成为有用的人的人。
他们真的做了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么?还是说他们傲慢的态度和不停的忙碌的身影使得周围人感觉不幸和糟糕。我觉得是后者。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心系着它的用途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做到对他人有益。
对于这样做了的的人,
他们周围总是有趣的事情,因为他们只做吸引他们的事情。
他们周围总是欢乐的事情,因为他们崇尚快乐,知道如何快乐,而不是事事过于严肃。
他们以身作则,鼓励他人去发现自己想要的,进而让更多的人对生活充满兴趣,享受生活,享受爱。
 
 
看看你周围的人,那些只是在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人,他们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正面的影响,并用更有意义的方式使得我们在经济上更加富有。
你真的说他是无用的么?
是的,在救济站工作可以给人以饮食,但是如果你并不是真心想做这个工作,而只是作为殉道者,则你周围的每个人都会看透你的虚假和伪道德,从而憎恨你。
最终你做了伤害人的事情而不是帮助他人。
因此,请以你的无用为乐吧,这是你可以做的最有用的事情。
 
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只是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世界真会混乱么?
好吧,这开始触及我们最后面的话题,如果解决全世界的所有问题,以后再谈吧。
 
现在,看看“没价值”...
如果你克服了“没用”的耻辱,那你已经在战胜"没价值"的路上了。
因为“没价值”其实是在你认为自己没用时对自己的一个评价而已。
当然“没价值”是更深层的问题。
没价值甚至预示着你没有权利在此。 预示着你是不被祝福的、你是被诅咒的。
 
你发现了么,人只有两种道德信仰,人性本善或本恶。 99.9%的人认为人性本恶,这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真的人性本恶,那么人类没有希望可言,民主也会被毁灭,而仁慈的帝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对于恶人来讲,当他拥有了所有权利后,是不可能还仁慈的。(注:译者认为也可能是担心不假装仁慈是权利会被剥夺)
 
人性本恶? 来跟我看一个事实。 请再一次看看你周围的人,当你了解他们,你会意识到: 每个人都在尝试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
 
每个人其实都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因为我们都在尝试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
缺乏教育,或许使部分人没有能力做到太好,但,这就是生活。
罪犯认为他们是无能的,所以只能以打破社会法则的方式去获得他们想要的,同时以这种方式感受着自己的能力。
没有上述障碍的人们,可以了解到协作和尊重是成事关键。
但这两类人其实都只是在以他们认为高效的方式尝试着过充实的生活。
你看,人性本是善的。 他们都在尝试做到最好,只是有些人需要一些帮助去战胜并无益处的心魔和行为模式。
 
显然,你也是这种情形。
你在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
你已经在你能了解的范围内过着最正确的最道德的生活。
此刻,你没有办法做到更好。
你已经是一个好人。
你不用逼迫自己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程度。
笑对自己,你已经不错了!
 
现在,你需要清楚,你还是可以改进自己的。
但不是以对做错的事情不断忏悔的方式,这个没有任何帮助。
你只是在你能力范围内做了最好的事情。
你需要做的事是了解你的盲点。
看看别人。
那些乍一看有些邪恶的人,当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他们只是对社会如何运作如何产生作用有些错觉的人。
你或许也对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存在着一些错觉。
发现他们! 振作起来!
 
但,当你的进展缓慢或不稳定时,请不要担心。
你会进步的,最终,你只会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
(朋友,为什么我们在一遍一遍地讲这件事情? 因为,你知道的,我们正是在做我们刚刚说的事情,在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关键│小升初必看的十大面试技巧
家庭教育的29个新理念
不要用比较来伤害孩子
儿子考98分,教师妈妈抑郁了
最容易获得成功的8类孩子,家长千万不要埋没了!
父母抱怨孩子不自信,源自小时候对他的否定,想改变需从三点做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