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凭什么别人一定会帮助你? “别人”不是“自己人”

最透彻的人性洞察:凭什么别人一定会帮助你?

 “别人”不是“自己人”

台湾心理学家黄光国在成名作《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划分为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情感性关系三类。
典型工具性关系是陌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公平法则”——“合则来,不合则去”;
典型混合性关系是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人情法则”——“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典型情感性关系是家庭关系或者亲友关系,在交往中遵循“需求法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黄光国的理论模式(1988)如下图所示:



另一位本土心理学家杨中芳(2001)改进了黄光国的理论模式。她与杨宜音在系列研究中,注意到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与“礼”是分离的。有时你知道按“礼”(面子)应该给某人“情”(人情),但心中并无这种“情”(人情)的存在。因此,杨中芳将黄光国的情感性人际关系划分为“应有之情”(义务的、规范的情感,也称“人情”)和“真有之情”(真正的、自发的情感,也称“感情”)。理论架构体系如下表所示:




“别人”不帮你才正常。“别人”往往意味着:“工具性关系”或者“外人”。对于此类人际关系,仅需要采取“公平法则”——“合则来,不合则去”,双方完成交易即可。

让“别人”成为“自己人”
如何更好地让“别人”成为“自己人”?一些常见心理学原则可以归纳,比如:
人们愿意帮助“自己人”——你的品味、你的思想、你的兴趣,都可能让“别人”觉得你是“自己人”。
人们愿意帮助那些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的人——让自己的梦想,成为“别人”的梦想的一部分。
人们愿意帮助有礼貌、积极向上、乐观与有奋斗精神的人——对美的欣赏与追求是人的天性或者本能。
人们愿意帮助能够“帮助”的人——不要让“帮助”成为“别人”的负担。
从社会心理学教材中,还可以找出更多原则,不过最重要的一条应该记住的是,人们愿意帮助对于自己的帮助給与积极回应与正面反馈的人。
相信世界上存在愿意帮助自己的“别人”。并且尽可能地让这些人群越来越有层次感、战斗力,最终构成一个完善的“人际金字塔”。
第一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也就是秉承公平原则或者交易原则的“外人”;
第二层则是由“交往性”、“自己人”与“身份性”、“自己人”构成。前者是“朋友”——“朋友”们并不存在应该帮助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不要将朋友的“真有之情”混同于“应有之情”;后者则是欠“人情”的人,(比如,婆婆家的人)——人情总是要还的。
第三层则是“自己人”——少而精,这是最后的避风港。如下图所示:

每一层各有多少人呢?你需要多少朋友?如果按照邓巴数字(Dunbar'S Number),给出个具体答案,最顶层只有7人。那种你在机场遇到,不打招呼不好意思的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150人左右。如下图所示,这是根据人类学家邓巴研究给出的一个理论模型图:


求人办事,如果担心“丢面子”,即使生活压得你踹不过气,还是不主动寻找“别人”的帮助,那么,你有可能总是在闷闷不乐、感慨怀才不遇,从此怨天尤人,认为世界上就是没人愿意帮助自己。当因为某些机遇,成功发家,这个时候,却颇为记恨那些当初没有帮你的“别人”,那是“别人”的错还是你的错?

对“别人”持有善意
一个关于“助人为乐”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善意和幸福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善良的人们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并拥有更多的幸福回忆。令人诧异的是,不仅仅是实际的助人举动,仅通过为期一周的对善举的记录,人们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和感恩。
如果人性是趋乐避苦、追求积极体验而非消极体验,当他人的痛苦是我们忧伤的原因时,我们会努力去消除他们的痛苦、以便使自己感到好受一点。所以,伸出援手,会让自己更快乐。
同样,当我们能够预见自己做了什么后、他人可能产生的愉悦,这种想象中的属于他人的愉悦,在自己的内心中可能也能达到同样的强度。我们能够体验到这种主观想象的他人的愉悦(想象当你给别人一个惊喜时,就会有这种感受吧)。这样,快乐就加倍了(助人的快乐和想象中他人的快乐)。反之,当他人没有因我们的“善举”达到期待中的那般快乐时,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

小结
对“别人”持有善意,主动去帮助别人,在给“别人”变成自己“自己人”机会的时候,同时也给了一个让“自己”变成别人的“自己人”的机会,将让我们的“人际金字塔”更厚实,人生更幸福。(文/阳志平)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延伸阅读:
盲目崇拜人脉?99%的人都会犯的错误
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不在于你认识谁,而是谁认识你
如果你不够优秀,就不要腆着脸占便宜

http://group.datihu.com/hutong/article_2411_7235_1.html



我们要学会自己帮助自己,用好心理暗示的力量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

  到超市买东西,回到家一清点,发现有一些是可有可无的,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买这些小东西;

  我们本来对某个人没有什么印象,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却觉得他面目可憎;

  早晨到了办公室,本来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过了一会儿却变得烦得要命。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对这种状况感到莫名其妙,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你受到了周围环境的暗示,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行为与心情。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住处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

  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

  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

  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泰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暗示作用。

  二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

  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搬动器械,告诉战俘:现在对你进行抽血!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而终。

  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滴血之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听血滴之声,想着血液行将流尽——死亡的恐惧,瞬时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衰竭。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

  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受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广告的影像、声音都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人们看电视时,都是东看看西看看,是一种无意的行为。在无意中,人们缺乏警觉性,这些广告信息会悄悄地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

  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

  比如,当你对两个品牌的东西拿不定主意时,多半会选择那已经进入潜意识中的品牌,所以当我们回到家,再注意到当初的选择时,感到莫名其妙。这就是我们经常会乱买东西的一个原因。

  利用人们这种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许多广告商都会提前为即将上市的商品做广告,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目前人们不会马上用到他的商品,但有一天用到的时候,这种暗示就会影响人的购买倾向。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生活与工作中,懂得使用积极的暗示,可以让事情更美好。而习惯使用消极的暗示,往往把事情弄糟。

  比如,有的女孩儿老是觉得“人家不喜欢我”,到头来发现,大家果然不再喜欢她了。因为她老是这样暗示自己,大脑的意识就停留在她那些不好的方面,她的行为就难以逃出这些不好的方面。

  还有的人老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能力差,到头来,他真的差了,因为这样的暗示令他减少了努力尝试的机会。一个老暗示自己失败的人,就会失败。

  在管理工作中,有的领导善于使用积极的暗示,他通过鼓励和赞美下属做得好的部分,暗示下属把其余部分也做得像好的部分一样,既表达了对下属的肯定,又提出了工作要求,比批评、惩罚、威胁等消极暗示的管理效果强许多。




心理暗示,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

  譬如早上起来,你发现自己的脸色灰暗,你的一天就开心不起来,如果发现自己脸肿,你就会怀疑肾脏有问题,然后就会觉得腰痛。

  国外一些医生有一种“内视想像疗法”,就是诱导病人想像自己身体中的癌细胞一点点地消失,还有的就是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一个必备的条件,这些治疗方法对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十分有帮助。

  我们看到,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很大的,有时它会使人绝处逢生,有时又会使人功败垂成。因为人是十分情绪化的动物,人的一生主要受情绪的影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消极的暗示力量占主导地位,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的缘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畏缩的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不良的自我暗示。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

  智慧之光:我们要学会用心理暗示让自己充满力量,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我们应该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坚强我不会倒下”,“我能行”,“我能做好”,“我要快乐地生活”。总之,我们应该学会把振奋人心的口号喊给自己!这样的自我暗示力量必将为自己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帮助自己,否则又有谁会愿意帮助我们呢?














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心灵态度四种人



  悲观而消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他还要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散布四周。

  悲观而积极的人,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而选择独自承受;

  乐观而消极的人,内心独白也是阳光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而是一人独享;

  乐观而积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阳光的,他还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感染他人;



  一、四种人一是一,二是二,简单明了,容易把握。二、三种人半明半昧,层次丰富,比较真实,也比较复杂。

  第一种人悲观而消极,是另一部分艺术家;是一部分老年人、病弱者;是吸毒者、自杀的人;是全部的孬种。

  第二种人悲观而积极,是一部分艺术家;是平民百姓中的真性情者;是妙手仁心的医生;是我希望成为的人。

  第三种人乐观而消极,是知足常乐的主妇;是偷闲外出喝咖啡的白领;是小富则安的商人;是辛苦了一年而要不回工钱,第二年又为同一雇主打工的农民工。

  第四种人乐观而积极,是比较受欢迎的员工;是勇往直前、富有煸动性的领袖;是教父般予取予求、对你倾囊相助的朋友;是一个不太真实的幻影。







  我的爱人,我希望他是个积极的人。一个积极的爱人,无论乐观、悲观我都接受。

  如果他乐观而积极,那就再好不过,可以像一台永动机,一直发光发热,永不气馁。只是这样的热力有点近乎盲目,所以会让人觉得不真实。这样的爱人,我看还是把他当情人比较安全,虽然短暂,却不用我人生的全程奉陪;虽然虚幻,却激情洋溢。

  如果他悲观而积极,这样很好啊,会比较像我。我们会有很多共同的心境和情怀,会有聊不完的话题、心有灵犀的默默相守。这样的爱人,我希望他成为陪伴我一生的配偶,纵使时世苍茫,我们也全部坦然接受,然后一起努力,在暗淡的背景上绘出瑰丽的色彩。

  

  我的朋友,我希望他是个乐观的人。一个乐观的朋友,无论积极、消极我都接受。如果他乐观而积极,首先我很放心,其次还可以感染我,开个生日party,也不愁找不到最棒的主持人。如果他乐观而消极,即便穿着睡衣向我痛声哭诉又何妨?反正破涕为笑是他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还有一条没说,悲观而消极。我特别不希望自己的亲友沾染上哪怕半点这样的习气,不,我连自己的敌人和对手,都不希望他们是这样的人——想想看,一个与悲观和消极的人角力的人,是不是自己也是个极其无聊的可怜虫?


  但是坦率地说,这第四种人其实最需要救助。谁能保证自己一生没有什么闪失,不遭遇丝毫困厄?谁又能永远乐观、积极,不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跌入无底的深渊?如果有人不幸悲观又消极,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一步登天,变得乐观又积极,而是接受悲观的现实。如此而已。

  智慧之光:人在人生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悲观、积极、消极也宛如四种旋律,忽强忽弱,交迭弹奏。当我们遇到挫折而变得消极悲观时,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拨云见日,变得乐观又积极,而是接受悲观的现实,哪怕积极一点;或者,姑且先留着消极,不妨乐观一点。就像一个遭受打击的拳击手,痛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先抬头。当们学会了接受现实,我们也就能学会乐观与积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悲观与乐观
悲观哲学(一)——建立基本框架
我的抗癌故事:第三?乐观心态篇(3)
太乐观是一种病
【微笑乐观是击败悲观最有利的武器】
【乐观、悲观和中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