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挫折,人们什么时候会选择坚持? 越来越害怕挫折,越来越容易放弃


组织的发展壮大正是利用人们遭受挫折体验后所暴露的心理空隙乘虚而入的。


1、生理性挫折体验

  生理性挫折体验主要是指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人,所体验到的失望,沮丧,紧张,震撼,愤懑,烦躁,暴怒等情绪。而当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面对的障碍不可克服时,主体会陷于这种消极情绪体验而不能自拔。在这种情况下,受挫主体为摆脱精神苦闷也很可能会产生逃避反应。对现实的逃避,可能会使受挫主体主动放弃原有目标甚至原有评价标准,转向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虚幻的或宿命的体系。




2、精神性挫折体验

  有些时候,人们的挫折体验并非是源于生理因素,而是一种“不平等”或“不幸”的主观体验,比如生活中遭受不可抗拒的阻碍导致的下岗、收入差距、身份地位的丧失、原有利益的损害,或是家庭因无法控制的原因而遭遇某些突发变故,从而产生精神苦闷、焦虑、紧张、烦躁甚至愤懑的消极情绪,形成心理上的裂缝和断层。








面对挫折,人们什么时候会选择坚持?
S.西尔维希耶 
无论人们决定追寻怎样的目标,都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有时人们会不惧艰险坚持到底,直到完成自己的目标;有时则决定放弃既定的目标来规避挫折。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选择差异?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探究了相关关的脑部结构,获得了有趣的结果。这些结果近日被发表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

在遭遇挫折的失落沮丧与“未来会更好”的美好期盼之间,人脑如何判断是否应该坚持下去?图片来源:wordpress.com

果壳网对该研究的负责人,罗格斯大学心理系的毛里西奥·德尔加多(Mauricio R. Delgado)进行了采访。德尔加多和同事发现,当人们感到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可控的,往往会选择坚持;而反之,如果他们认为挫折不可控或不可知时,则往往倾向于放弃。“我们希望这些结果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在人们应该坚持时更好地鼓励他们不要放弃。与此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为'坚持’背后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有趣的线索。”德尔加多说。

该实验的参与者被要求在fMRI检测过程中玩一个“选择游戏”。在游戏开始时。参与者能够选择三条不同的道路,随着游戏的进行,参与者被要求不断地根据自己的判断按下按钮来继续游戏:如果选择的按钮正确,他就能继续前进,而如果按下了错误的按钮,就不得不从头再来。

显而易见,在这一实验中,“挫折”被定义为选择错误的按钮而被迫从头开始这一事件。在“挫折可控组”,按钮的正误是有规律的。参与者可以在不断的尝试中掌握这一规律,进而选择正确的按钮;而对于“不可控组”而言,按钮的正误完全来自电脑的随机判断,换言之,这组中怎样是“正确”并无确切的规律。每一次选择都有一定几率是对的。每一次失败过后,研究人员都会询问参与者是否要选择三条道路中的另外一条重新再来,或是坚持原有的通路。当参与者成功到达了游戏的终点或时间耗尽时,游戏停止。

实验流程示意图。A:路线选择(2秒);B:对路障做出按键反应(2秒);C:遭遇挫折(2秒),左为可控挫折,右为不可控挫折;D:选择是否坚持原路线(2秒)。图片来源:Bhanji and Delgado, (2014) Neuron

“在实验环境中能够对于'可控’和'不可控’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即人们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行为来改进在游戏中的表现——他们能够随时间参透什么是正确答案,抑或正确与否全凭随机?”文章的第一作者贾米尔·邦吉(Jamil P. Bhanji)对果壳网说,“但在现实生活中,挫折的源头可能更加复杂,通常既有可控的因素,有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个游戏中,挫折可控组的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坚持自己最初选择的路,而挫折不可控组的参与者往往希望选择另外一条道路。fMRI成像结果显示,在面对不同形式的挫折时,可控组和不可控组的参与者脑部活动并不相同。在判断是否要坚持下去时,可控组的参与者脑中对挫折作出应答的是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这一区域与学习和纠错行为相关。而当遭遇不可控的挫折时,则是参与者脑部腹内侧前额叶(VMPFC)区域的信号变动剧烈,这一区域主要与情绪有关。“在生活中,有时人们需要面对那些并不可控挫折,但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仍需要通过来尝试学习并抑制负面情绪来应对挫折——这也需要腹侧纹体和腹内侧前额叶的共同参与。”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推论,当人们经历可控且原因可知的挫折,比如写不出稿子或是不认真学习考试挂科时,通常会选择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寻找解决的方案。而当人们面对不可控且原因不明的挫折,往往会首先平复自己的心情再另图他算。邦吉补充说:“尽管我们的研究并未验证文化背景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但我们清楚文化背景可以左右情绪体验。”

研究者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在更为复杂的条件下,负性情绪是否会扮演其他的角色。“有时负性情绪能让我们期盼'明天会更好’,促使我们坚持下去;有时则促使我们不再坚持,以免在遭受类似的体验。”德尔加多说,“是什么决定负性情绪扮演哪种角色,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大脑对挫折的应答?这都是未来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德尔加多推测,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在于人们所遭遇的挫折是否威胁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比如一个自认数学优秀的学生在第一次数学挂科时——大脑的活动。”他说,“我们在实验中让参与者经历的挫折是暂时性的,这些挫折并不会威胁到参与者对于自身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发现负性情绪似乎有助于促使参与者坚持下去。”




挫折的含义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 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是其 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①压制阻碍;使受挫或失败。
②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表现 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

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挫折是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失败挫折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与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 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使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为何孩子越来越害怕挫折,越来越容易放弃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已经有数位家长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担心和困惑——孩子越来越胆小,面临挑战喜欢退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特定的原因促发了孩子的挫折感,而经过强化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往往未战而先弃。父母需要做的,除了先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还要通过尝试一系列的方法激发孩子对于成功的向往。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和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来对孩子容易放弃的表现和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请家长们参考。



家长心理学:为何孩子越来越害怕挫折,越来越容易放弃

  

文/许皓宜  台湾师范大学咨商心理学博士、台中教育大学谘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谘商心理师

原文刊载于作者著作《教出情绪不暴走的孩子》

 为何孩子越来越害怕挫折,越来越容易放弃

  新学期,欣欣带回来老师发的一张「才艺通知单」,有韵律、画画、黏土、点心、乐高、科学……好多好多才艺活动可以选择。

  

  「欣欣,你想要学什么?」妈妈问。

  

  「嗯……我不知道。」欣欣听了这么多选择,很犹豫。

  

  「学跳舞?」妈妈又问。

  

  「嗯……我不会。」欣欣说。

  

  「不会才要学啊!」妈妈说。

  

  「可是我不会。」欣欣又说。

  

  「不然,乐高呢?」妈妈再问。

  

  「嗯……那是什么?我不会。」欣欣又说。

  

  「就是把很多积木排起来呀!很好玩的。」妈妈鼓励欣欣。

  

  「我不敢,好难喔!」欣欣低头说。

  

  看着欣欣好像每一样都想放弃,妈妈忍不住一直要鼓励她。于是,好好的才艺班选择,就这样变成一场「说服大会」了。

  

  孩子的「不敢」,会表现在很多层面。小小孩的「不敢」,会让他们不敢尝试许多「明明无危险性」的人事物;而大一点小孩呢?这些事物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陌生,但他们却很容易退缩。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已经跨越了「不敢尝试」,到了一种比较偏向「消极」的心理状态:未战而先放弃。

  

  要鼓励这种「容易放弃」的状态,父母除了要先了解背后的原因,还要帮助孩子建立「成功的想象」。

  

  ★孩子可能这样想

  

  [自主性的挫折:罪恶感与退缩]

  

  心理学上的「肛门期」(即弗洛伊德所划分的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共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发生在孩子大约一岁的阶段,孩子此时会透过排泄物的自我控制,来完成「做自己主人」的感受与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常常喜欢自己做或决定某些事。

  

  例如,有些小男生,在这个时期看到爸爸系着皮带,就跟你说他也一定要穿有皮带的裤子,殊不知这种刚学会「尿尿要说」的阶段,系皮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要上厕所时解皮带不及时就可能会尿在裤子上。倘若,这个时候大人的反应是:「你看看,早就叫你不要穿这种裤子了吧!活该。」孩子的自主性就会受到挫折,他们有自己想法、却又因这想法而受挫,加上大人的责难,就会开始萌生「我的想法会害人」的罪恶感;这可能让孩子不再敢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作为,也会变得比较容易退缩。做起事来自然绑手绑脚,一旦有挫折感觉「即将降临」,就先举手投降了!

  

  [肛门期的自我放弃]

  

  孩子的情绪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得更成熟(其实就是情绪变得更复杂、更难解)。大家不妨想想,我们因为语言学习够了,所以老师曾经教过我们如何定义「忌妒」、「输不起」、「做不到」……可是对孩子来说,这通通都是很难被表达、被定义的一种「不舒服感」而已。

  

  既然孩子讲不出来,那么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不要面对这些,所以只要任何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危险的存在,他们不如都不要去做,就不会受伤害。这种孩子最典型的状况是:完全服从于父母帮他们安排的事情、完全仰赖父母亲对他们的帮忙。只是,被安排好了、被帮忙多了,其实是孩子一种不敢面对的放弃感。

  

  所以家长们知道吗?这个时期,孩子们所爱听的童话故事,就具有帮孩子「整合挫败感」的功能。

  

  比如说:童话故事「灰姑娘」里头,有一对忌妒灰姑娘美貌的后母和坏姐姐,但这些人后来都受到惩罚了-这种故事孩子听了会很高兴,不是因为故事多好听,而是因为「忌妒感」被打败了,孩子可以重新回复那个美好的自己。也就是说,当家长们听到孩子从童话故事里学到了某些议题,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帮助孩子,把这些「虚拟的想象」与「真实的他」做连结,和孩子一起激荡思考,他们遇到这些不舒服情绪时可以怎么办?

  

  孩子就不需要总是用「放弃」来加以面对。例如,和孩子讨论:坏姐姐会忌妒灰姑娘,孩子知不知道忌妒的感觉是什么呢?

  

  孩子平常是否也会对某些人产生这种感觉?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孩子都怎么办?

  

  ★家长可以这样做

  

  善用「毕马龙效应」:引导想象,孩子就成为那个想象

  

  心理学里头有一种「环境疗愈」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在满足内在需要的环境下生长,获得良好的互动与响应,人们就能充分运用内在的资源、朝向自我实现。

  

  就像那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养分和空气,它的根会往土里扎得越深,而它的茎和叶子则是昂头地朝阳光的方向生长。

  

  我曾经遇过一个朋友,她在拿到博士学位的庆功宴上,说了一句令人跌破眼镜的话:「我要感谢我的国小老师,因为他小时候说我『捡角』了,我才会努力到今天。」

  

  「捡角」是一句台语,形容「这个人没有用」的样子。那么,为什么这个朋友要这么奇怪,感谢有人用这句话骂他呢?

  

  原来,这个朋友是听不懂台语的。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没办法完整地念出一段课文,一度被判定为学习迟缓;加上各科成绩怎么考都是满江红,所有任课老师看到她都摇头叹气,偏偏她连体育、音乐都才艺课程都不太行,于是大家对她的评语就是:「世界上怎么会这样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的孩子?」

  

  某一次的小考过后,这位朋友照惯例拿了一片惨不忍睹的成绩。谁知,导师却在放学唤她过来,用一口当时不被允许说的台语,微笑且慈爱地对她说了一段话……详细内容是什么她已经记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老师温柔地抚着她的头,说:「你真的是捡角啊(台语)……」

  

  这个朋友是个标准的外省人,台语一点都不通,压根就不懂老师当时在说的话意思是什么;可是深印在她脑海里的,是老师当时眼神、表情和语气,于是她在那个温柔慈爱的想象中,误会老师是在夸奖她了-她以为「角」是在形容钻石,简直不敢相信老师会用钻石来形容她!

  

  于是这天大的误会就陪伴着她的求学时代,她开始发奋念书、以报师恩,上课时总努力地抄笔记,遇到真的不懂的地方,还硬背下来……就这样一路读到开窍、直攻博士,终于成为一颗闪亮亮的明日「钻石」。

  

  这就是心理学里头著名的「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即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译“毕马龙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与此同义的还有“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君注)。-当你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你就将成为那个样子。

  

  在这样的观点下,我们可以了解:不管孩子过去曾经经历什么、不管孩子多么容易放弃,只要他能重新拥有一段让他感受到滋养、获得鼓励的关系,就有机会在内在充满快乐的温暖下,找到自己的未来道路。

  

  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孩子想象,发掘孩子的喜欢。例如:带孩子去欣赏儿童舞蹈表演(即使只是在公园看大哥哥、大姊姊跳街舞)、看画展和艺术表演,引导孩子想象,发现孩子的兴趣方向。

  

  分享父母的挫折故事,让孩子了解「喜欢的事」不一定要「做得完美」。有些父母会向孩子说一些身心障碍成功人士的故事,但其实对小孩来说,不如说父母的故事来得有共鸣-特别是小孩。因为,当小小孩发现他们心目中如同「神」一般的父母,也会犯错,就可帮助他们未来面对困难时,能更轻松以对。

  

  这些不能说或做

  

  误用激将法:「这么容易放弃,就是没有用。」(加深孩子的挫折感)

  

  用亲子关系加以威胁:「你这样什么都不敢,真的很不像妈妈的小孩。」(加深孩子的罪恶感)

  

  (原文标题为“许皓宜:我不会,这好难…面对孩子容易放弃”)






挫折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挫折理论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力求采取措施将消极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性行为。管理者应该重视管理中职工的挫折问题,采取措施防止挫折心理给职工本人和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目录

    1挫折理论

    2重点介绍

    3四种情况

    4产生原因

    5心理表现

    6对人影响

    7采取措施

1挫折理论
挫折理论是由美国的亚当斯提出的,挫折是指人类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挫折理论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力求采取措施将消极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性行为。
挫折是指人们在争取成功或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失利、失败。
2重点介绍
有关挫折的系统的心理学阐释,包括挫折的含义、内容、形式、原因以及解决挫折的方法等。属于动机理论范畴。一般而言,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知识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挫折产生的机智有各种假说,如挫折-倒退假说、挫折-攻击假说、挫折-固执假说等。挫折与个人的抱负水平直接相关。挫折具有双重性质。在积极方面,给人以交易,锻炼人的意志;在消极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甚至是意志消沉而不思进取。挫折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既可以是理性行为,如改变策略、降低要求、找借口以自我安慰等;也可能是非理性行为,如采取威胁、敌视、暴力等行为加以发泄等,甚至会通过自我防御而导致种种身心疾病。



3四种情况
个体受到挫折与其动机实现密切相关。人的动机导向目标时,受到阻碍或干扰可有四种情况:  ①虽然受到干扰,但主观和客观条件仍可使其达到目标;  ②受到干扰后只能部分达到目标或使达到目标的效益变差;  ③由于两种并存的动机发生冲突,暂时放弃一种动机,而优先满足另一种动机,即修正目标;  ④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动机的结局完全受阻,个体无法达到目标。  第四种情况下人的挫折感最大,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次之。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不但个体动机及其动机结构复杂,而且影响动机行为满足的因素也极其复杂,因此,挫折的产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4产生原因
引起挫折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主观原因主要是个人因素,如身体素质不佳、个人能力有限、认识事物有偏差、性格缺陷、个人动机冲突等; 客观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如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引起的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工作条件不良、工作安排不当等。人是否受到挫折与许多随机因素有关,也因人而异。归根结底,挫折的形成是由于人的认知与外界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失调所致。

5心理表现
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引起某一个人挫折的情境,不一定是引起其他人挫折的情境。挫折的感受因人而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的挫折容忍力不同。  所谓挫折容忍力,是指人受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对不同的挫折,其容忍力也不相同,如有的人能容忍生活上的挫折,却不能容忍工作中的挫折,有的人则恰恰相反。挫折容忍力与人的生理、社会经验、抱负水准、对目标的期望以及个性特征等有关。  例如:企业中有的职工有娇骄二气,眼高手低,其挫折容忍力一般较低;再如: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价值观不同,追求达到目标的自我标准不同,即使客观上挫折情境相似,每个人对挫折的感受也会不同,所致的打击程度也就不同。


6对人影响
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可增加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猛醒,汲取教训,改变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  另一方面,挫折也可使人们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出现负向情绪反应,并采取消极的防卫方式来对付挫折情境,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  在企业管理中,有的人由于安全生产中的某些失误,受到领导批评或扣发奖金,由于其挫折容忍力小,可能就会发泄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攻击性行动,在攻击无效时,又可能暂时将愤怒情绪压抑,对安全生产采取冷漠的态度,得过且过。人受挫折后可产生一些远期影响,如丧失自尊心、自信心,自暴自弃,精神颓废,一蹶不振等。

7采取措施
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职工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及相伴随的消极性行为,不仅对职工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也会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甚至易于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应该重视管理中职工的挫折问题,采取措施防止挫折心理给职工本人和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此,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帮助职工用积极的行为适应挫折,如合理调整无法实现的行动目标;  ②改变受挫折职工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和估价,以减轻挫折感;  ③通过培训提高职工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减少挫折的主观因素;  ④改变或消除易于引起职工挫折的工作环境,如改进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实行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岗位、改善劳动条件等,以减少挫折的客观因素;  ⑤开展心理保健和咨询,消除或减弱挫折心理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失败、受挫的情绪,即挫折体验。




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

文/吴鹏

应对危机是困难的。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是“窘迫伟大的疼痛,急性的痛苦和极端的不幸,”凯恩说,在线咨询心理医生专业治疗焦虑,抑郁低自尊。这严重的疼痛或痛苦”能劫持我们的思考能力。”

瑞秋说:“那是因为我们进入生存模式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大脑解决问题的部分。”瑞秋教育学硕士,是在休斯敦的一个心理医生治疗师。

“当我们在痛苦和缺乏安全感,我们的大脑思维是由我们的情绪的边缘系统的劫持,我们进入原始开车逃跑或战斗。如果我们害怕,我们萎缩不前或卡住,如果我们只是想生存的考验。因为我们的大脑思维是离线的,这可以得到非常大的和失去控制。”

当然,对付这么可怕的痛苦或困难是很难的。许多人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过度的行为,如过度锻炼来避免痛苦。

然而,有许多相对简单和健康的策略。以下的九个提示。

1.确定你的需要

“当我们处于困境中,我们需要的东西,说:”凯恩他们的做法,在心理医生艾丁斯Eddins的咨询组。

她给了这些例子:我们可能感觉被接受或听到的情感需要。我们可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需要更多的帮助周围的房子。我们可能有和平和宁静的环境需要。我们可以去善待自己的心理需要。

命名你的需求,拉德雷特说,可以是困难的。事实上,她的大多数顾客不知道他们的需求。相反,“他们会停留在思想上,我希望我的生活是不同的。我希望事情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我是更多或更少____ _____。我只想快乐。”

当你感到悲伤,拉德雷特建议问自己:“我需要做什么吗?“

你自动的反应可能是:“我需要更小的压力,在我的生命中!“或”我只是想快乐!“

如果是这样的话,继续问:“那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需要吗?怎么去实现呢?”

2.关注你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你不行

考虑到你的需求,它有助于更加专注于你所需要的,而不是别的你应该说。

她给这个例子:“不要说:我不想孤单,”拿出具体的方法,你可以感受到更多的连接,支持,和从事你的社区,朋友圈,或家庭。”

3.尊重你的需要

在你发现你需要什么,尊重它。适当的时候,将这些需要告诉别人。

“如果你不清楚地表达你的需要,没有人会知道如何支持你。” 我们不能期望人们能读懂我们的思想。凯恩说“这是不公平的人也不是自己的。”

4.动起来

“当我们非常强调运动可以帮助泵出更多的血液和氧气到大脑和转移到我们的感官和环境,并感到踏实和安全,”艾丁斯说。

你做什么样的运动取决于你的偏好和情况。例如,如果你在早上5点有无力的感觉,它可以帮助伸展,散步,慢跑或甚至动动你的脚。

5.开发培育的声音

根据Eddins,“你内心的养育者开始通过验证你的感受并提供安抚报表[希望]。”

她分享这些例子:“你是一个很好的人经历困难时期。你将获得通过。就那在一刻;它会好的。”

你也可以创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物,一个善良的人,你知道后,精神引导或一个虚构的人物,艾丁斯说。把这个数字时,你的思想是判断或自我批评。

6.反“黄金法则”

凯恩建议反向的黄金法则,即我们应该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我发现我的大多数客户都更同情别人比他们对自己。”

善良温柔和诚实和尊重我们的需求。这看起来可能对每个人的不同。

仁慈可能包括请求帮助,或说是或不是。

仁慈可能包括“告诉你吧,你已经的体重已经增加10磅,你依然美丽,依然值得注意和感情。”

它可能包括“承认……,你做些什么,你做的很难,即便没人注意到,甚至知道对于你来说是一个挑战。”

它可能包括“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和不完美。”

7.实践一个舒缓的手势

“把你的手放在你的心上,想象一个积极的记忆通过你的呼吸和你的心,感觉你的手,你的心之间的联系,“艾丁斯说。

8.实践不同的观点

当我们陷入困境,过去的痛苦可能会被激活,艾丁斯说。然后我们可以创造一些周围所发生的故事,它可以对我们有害,也不准确。”

相反,暂停。考虑一下你想说有人在同样的情况。“对孩子说什么呢?还有什么其他的观点是可能的吗?你能想出三种中性或积极的解释吗?”

9.接受自己

“如果你的痛苦是如此之高,你感觉不安全,并且无法去做你的其他事情,你需要自己先说”艾丁斯说。接地意味着锚定自己回到当下。

心理医生艾丁斯共享下面这些接地技术:

注意你的身体,如练习全身扫描或紧咬和释放你的拳头。

注意五件事你可以听到;五件事你看见房间的东西;五件你感觉的事,如某些纹理,触摸你的皮肤。

还记得的话,一首励志歌曲,引用或首诗帮助你感觉更好。

记得一个安全的地方,用你的感官的详细描述。

想象你消逝在溜冰鞋,远离你的痛苦。

换电视频道来舒缓的显示。

改变广播站是愉快的事。

想象一个壁为你和你的疼痛之间的缓冲。

应对危机并不容易。然而,你可以寻找许多健康,富有同情心的策略来支持。






 挫折心理,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挫折心理,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失败一次就意味着一生的失败,许多人都从反复的失败走出来的,是从过去的泥潭里面爬出来的。励志文章,失败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会给我们带来或甜蜜或酸辛的经历,无论过去曾经历了什么,正视过去尊重历史并且鼓起勇气面对未来,这才是我们活在当下的人要做的事情。

中华民族有着宽厚的胸怀,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东方文化里面对失败的认识往往是非常负面的,人们无法接受失败,所以仇视失败所有失败的人都会被打上懦夫弱者叛徒的标签。


然而这并不符合现在的普世哲学,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们对失败的经历有着不同的看法,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自然探索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显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诺贝尔得奖的项目都是经历过许多次的失败。

上天会眷顾勤奋的人和努力拼搏的人,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不要自暴自弃努力拼搏奋斗,从过去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吸收失败的教训从中不断的改进,努力让自己做到更好,通过不断的改进加强自己,这样过去的失败就是未来成功的宝贵经历,是未来发展的基石。失败一次不代表一生失败,让失败的经历成为成功的基石。

不要在意过去失败的痛苦,不要因过去的失败而对未来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鼓起勇气抓住当下的机会和未来的成功,失败一次不代表一生失败。想要取得成功,就要不断努力。不要畏惧失败,要勇敢的去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







挫折是成长的基石


  每个人都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可真的是赤裸裸的回去吗?其实我们就像初生的幼苗,每天都在接受阳光雨露,从挫折中健康成长!

  在学校里,老师告诉我们做人的原则;在生活中,朋友告诉我们对人要真诚;在家里,父母告诉我们要学会孝敬……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的。而要真正弄懂它们,是要是经历过挫折的。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很难在遭遇挫折之后重整旗鼓;很难成就一番大事。因为他们没有尝过失败的滋味,没有如何应付这些困难的经验。

  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不会懂得那些穷苦的人民为什么还是那么高兴,每天都有笑容;不会懂得真正快乐的内涵。由此看来,挫折对于我们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还要害怕它呢?

  有的人很害怕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经受不起打击。可是,不这样,我们又怎么能成功呢?

  上个世纪初,美国著名演讲家拉尔夫。佩里特的足迹遍布美国城乡,先后有一百多万人听过他的演讲,题目就是《挫折大学》。

  他提到,挫折大学有两所:一所叫“非必要挫折学院”,另一所叫“必要挫折学院”;一所是我们不需要的,另一所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种是我们碰壁,另一种是碰壁我们。两所学院我们都得上,因为我们谁都无法躲过其中任何一所。

  说到碰壁,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一次“非必要碰壁”:当时,我只有几岁,很矮,站在椅子的扶手上,不停地从上面往下跳。母亲看见了提醒我不要跳,可是我没有听她的话,还是继续跳,结果有一次不小心,脚没着地,从上面摔了下来,正好头先着地,额头上起了一个很大的包,当时的疼痛,我现在还记得。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听母亲的话,如果调皮过头了,就会遭到麻烦……在我个人看来,“非必要挫折学院”的学费是非常昂贵的,我们可以尽量不去读那所学校,只要我们够小心。

  “必要挫折”,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历了很多,它会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快乐、坦然……没有它,我们不会如此热爱生活,不会交到这么多朋友……对于我们而言,“必要挫折”也可以说成是一种财富。

  依稀记得这样一个例子,我听后感触颇多:

  在一个夏令营里,一位坐着轮椅的残疾姑娘被推进帐篷,但她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因为她懂得什么叫挫折!

  演讲家走到她跟前,对她说:“小姐,谢谢您到这儿来,我的感觉是,我的演讲是高谈阔论,真正演讲人应该是您。”

  当时演讲家正在一场关于挫折的演讲。

  “您的话很有道理,因为我懂得什么叫必要挫折。我一直生活在苦难中,然而,在这把轮椅上,我学会了什么叫忍耐,什么叫善良,什么叫友爱,什么叫勇敢。”姑娘说。

  过了不久,进来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她是那个残疾姑娘的母亲。她住着很大的房子,总是能买到任何她想买的东西,但是金钱无法买走她脸上的愁容。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我女儿,却不喜欢我?为什么我女儿很开心,我却不开心?这些年来,我一直都没有真正开心过,为什么呢?”这位夫人问道。

  演讲家能向她解释什么呢?最后他只能说:“因为您碰的壁还不够多。”

  每碰壁一次,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教训。如果能从碰壁中吸取教训,我们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碰壁。我们不需要碰它,因为我们已经超越它了。我们能从碰壁中练足功力,为下一次的碰壁做准备。











遭受挫折后的行为


  个体遭受挫折后必然会有所表现,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少内心的冲突与不安。这是自我意识的防卫作用,称为自我防卫。心理的自我防卫主要有积极的、消极的与妥协的三种形式。
  
  1.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
  
  这种自我防卫形式是对挫折的理智性对抗行为,它是在理智的指导下采取的行为,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升华。升华原为物理学概念,指物质受热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弗洛伊德借用“升华”这一概念来表示人的一种自卫机制。凡是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和无法获得满足的欲望转向社会所认可的活动中去,寻求变相的满足,称为“升华”。它常见于个体遇到挫折后,将敌对、愤懑等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积极上进等积极情绪。
  
  (2)补偿作用。补偿作用的原意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和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使其感到低人一等,从而奋发图强,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使其缺陷被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而后,当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受挫折时,或因个人的缺陷而遭失败时,改变方向,以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代替,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统称为补偿作用。例如,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在双目失明后,潜心于写作,终于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伟大的作品等,均属补偿作用。
  
  (3)改变策略再作尝试。当发现目标无法实现时,个体或者降低目标或者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比如,有的人在经历了重大挫折后,对自己的能力和外部环境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及时调整目标,然后再为此去努力。
  
  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
  
  这是一种非理智的对抗行为,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攻击。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Dollard及其同事于1939年提出了“挫折一攻击”假说。这种假说最初认为,任何挫折必然导致攻击行为。以后根据研究结果对这种假说作了修改。他们得出结论说,攻击行为的产生依赖于四种因素:一是受挫折驱力(drive)的强弱;二是受挫折驱力的范围;三是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四是随着攻击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不过,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挫折和攻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攻击只是人们遇到挫折时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不是惟一的表现形式。
  
  攻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向攻击;一种是内向攻击。外向攻击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攻击行为直接指向阻碍人们达到目标的人或物,称为直接攻击;另一种是转向攻击,即转向其他的代替物。直接攻击障碍物,对人嘲笑谩骂,甚至动手打人,都是直接攻击的例子。如果不能直接攻击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把攻击行为转向某种替代物。这种攻击往往采取寻找“替罪羊”的形式。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的家庭中打骂孩子的情况要比夫妻关系和谐的家庭多2.5倍,而孩子在受到打骂后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学校和社会,这是产生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原因之一。
  
  内向攻击的对象是自己。有的人受到挫折后,悔恨自己失策而导致失败,或责怪自己无能,或埋怨自己不该做此事等自责行为都属内向攻击。
  
  (2)倒退。倒退是指人们受到挫折时会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倒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受暗示性。受暗示性最经常的表现是人们受挫折后会盲目地相信别人、盲从地执行某个人的指示。在日常工作中,倒退现象表现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盲目地追随某个领导人,缺乏责任心,无理取闹,毫无由来的担心,轻信谣言等。管理者在受挫折后往往不愿承担责任,难于作出简单的决策,敏感性降低,不能区别合理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要求,盲目忠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等,这一切都是倒退的表现。
  
  (3)固执。固执通常是指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反复进行某种动作并无任何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动作。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们往往不能被更适当的反应取代。对大学生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受到轻度挫折后学习新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这是因为挫折的效应之一是使他们原有的行为凝固化,从而阻碍获得新反应。
  
  从表面上看,固执与正常习惯非常相似,但当设法改变固执和正常习惯时会看出它们之间的明显区别。如果习惯的行为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受到惩罚时,会改变习惯的行为。相反,在这种情况下的固执行为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激烈。因此,惩罚对人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它可能成为挫折的起因,从而产生固执行为;也可能成为改变不良习惯的手段。正因为惩罚有这样两种效果,所以在使用惩罚手段时要特别谨慎,否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人们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下往往会发生固执行为。例如,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拼命地推拉上锁的大门,越重复这种动作,越可能丧失逃生的时机,但人们往往还要继续这种动作。在工作中,人们受到挫折后往往会抵制各种变革,他们会执拗地认为老一套的办法是最好的,甚至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抵制行为辩解。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较少的单位,员工的士气较高。
  
  (4)冷漠。如果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感到攻击无效,甚至会因攻击而招致更多的痛苦时,他可能会以冷漠的方式来对付挫折。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压力过大,使人感到绝望,因而失去一切信心和勇气。从表面上看,似乎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表现冷淡退让。但实际上,其内心的痛苦可能更甚。冷漠者对一切都心灰意冷,要燃起他心中的希望之火,激发其工作热情是很困难的。
  
  (5)厌世情绪。个体遭到严重的挫折后,其容忍力极小,在未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时,就会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有的人甚至会自杀。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少数炒股票的商人,就因为承受不了股票大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而跳楼自杀。
  
  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
  
  这种形式既不具积极意义,也不具消极意义,而是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来对待所遇到的挫折,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我安慰。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解。此法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阿Q精神”,具体有两种表现:即“酸葡萄”式和“甜柠檬”式的自我安慰。
  
  “酸葡萄”式的自我安慰是指人们对于想要但又得不到的东西,就故意说它不好,甚至公开表明自己不想要它。例如,有人一心想当专业运动员,但比赛屡次失利,就进行自我安慰:“参加重大比赛太紧张,还不如当业余运动员好。”
  
  “甜柠檬”式的自我安慰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东西,心里并不喜欢,但表面上还说它是好的,自己很需要它。正如柠檬是酸的,只要多加点糖就甜了。例如,有人买了一台电脑,与别人买的电脑一比较,发现自己的电脑价钱又贵、性能又不好,内心十分后悔,但总说自己的电脑好:“一分钱一分货嘛”。
  
  (2)投射作用。一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于别人身上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把自己的不良品质投射到别人身上,会减轻自己的内疚、不安和焦虑。投射作用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自己作风不正派的人往往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
  
  (3)替代作用。当一个人确立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或者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时,他会设置另一个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这就是替代作用。例如,个人生活中的不幸往往会使人在事业上取得突出的成就。
  
  (4)反向作用。人们表现于外的行为或情感,与他们内心的感受完全相反,称之为反向作用。反向作用往往是为了掩盖内心憎恨、敌视的感情。不想赡养年迈父母的子女可能表示对父母过分殷勤的态度,不想抚养子女的后母可能表现出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照顾,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等。
  
  (5)表同作用。表同作用是与投射作用完全相反的效应。投射作用是把自己的不良品质强加到别人身上,而表同作用则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这往往表现为模仿别人的举止言行,以别人的姿态风度自居。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像成人那样行事,会体验到挫折。为了减轻挫折,他们在游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成年人也会有表同作用。例如,一个人想当演员,但条件不够,就模仿演员的穿着打扮。
  
  应当指出,上述种种妥协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挫折和应激状态。但是,如果我们把上述种种妥协看成是人们受到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则会对我们了解挫折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有一定的意义。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方法

 

    心理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的,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谁都不是一顺风顺、万事如意的,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甚至饱经风雨和坎坷。一般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利、同事之间的一时误会和磨擦、恋爱中的波折等,固然会引起不良情绪反应,但相对而言,毕竟是区区小事,影响不大。
 
    但严重的挫折,会造成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引起紧张、消沉、焦虑、惆怅、沮丧、忧伤、悲观、绝望。长期下去,这些消极恶劣的情绪得不到消除或缓解,就会直接损害身心健康,使人变得消沉颓废,一蹶不振;或愤愤不平,迁怒于人;或冷漠无情,玩世不恭;或导致心理疾病,精神失常;也有的可能轻生自杀,行凶犯罪。青年人大都有远大理想,热情高,但涉世浅、经验少,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他们的感情又较脆弱,缺乏锻炼,耐力差,遭挫折后很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而不能自制和自拔。因此,怎样对待逆境、应付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需要用行动做出抉择和回答。
 
    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应付逆境、挫折的办法不外下列三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挫折。
 
    每个人都应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和现实生活中,由于高考落榜、招工无名、事业不成、身染痼疾、工作事故、信仰破灭、家庭变故、生离死别、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种族、宗教、伦理、道德、风俗、民情、传统等等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再加之个人诸葛亮多主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都会遇到大小、轻重不同的挫折。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能认识到这一点,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会有所准备,不致惊慌失措。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生中经受一些适当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因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识,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古人说:“多难兴才"、"人激则奋"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一生一帆风顺,就犹如温室里的花卉,经不住人生中的风霜雨雪,很容易被一时挫折所压垮,这样的人就难以成才,难以有所作为。
 
    第二,培养对挫折的耐受力。在挫折面前,每个人的耐受力往往不尽一致,甚至差别较大。比如,有的人即使接连遭受严重挫折,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拼搏进取;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实践证明,身体强壮、心胸开阔、常处逆境、意识紧张、有理想、有抱负、有修养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强;相反,体弱多病、心胸狭窄、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缺乏雄心壮志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则低。对挫折的耐受力,虽然与遗传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修养、实践、经验和锻炼。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常自觉、有意识的锻炼,去培养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学会应付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磨炼、有修养的人,每逢受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窍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期望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得失,多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将来一定会成功。
 
    2、知足法。在挫折面前,要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同时多看看周围不如自己境况的人。这样,就容易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3、补偿法。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时,不灰心气馁,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而不致陷入苦恼、忧伤、悲观、绝望的境地。
 
    4、升华法。在遭受个人婚恋失败、家庭破裂、财产损失、身患病疾等打击这后,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去取得学习、工作和事业的成功,这是应付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总之,困难、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直面人生、勇于拼搏,人生之船就会战胜惊涛骇浪,驶过激流险滩,到达理想的彼岸。即使是一时的受挫、失败,也终会成为人生之路勇敢的开拓者,事业上的成功者。


遇到挫折,想想六个“自我”

 

    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出现不良的心理时,你是任由其随意的发展、泛滥吗?还是积极去调整化解呢?
 
    1、自我合理宣泄
 
    合理宣泄可以包括倾诉、痛哭和写日记,此外还有唱歌、吟诵、弹奏、绘画、书法等等形式。
 
    2、自我情志转移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上去。
 
    3、自我理性升华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和美好的迫求。这样的人无论现实生活何等艰难,所处的环境何等险恶,他们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充实的,这也正是人的希望之所在。
 
   4、自我适度让步
 
   “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适度让步可以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解脱,缓解矛盾,减轻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对心理健康益处很大。
 
   5、自我遗忘
 
    一件事已经过去了,无论做得对不对、合适不合适,都不要再想它了,特别是不愉快的事,更不要长时间地去回忆。
 
   6、自我解脱
 
   自我解脱的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求得心理平衡,也叫“酸葡萄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生命在挫折中绽放美丽
心理的个性倾向性
知识普及|挫折心理的调节
厌学的危害及解决方法
遇到逆境时处理方法
量力选择需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