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控制力 学会自我控制: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制力就是权力

 

自我控制力  学会自我控制: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制力就是权力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成功。此外,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但它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



微心理1:自制力就是权力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纳粹头子,摔倒在地上。他歪歪扭扭地爬起来,结结巴巴地对坐在椅子上悠闲品酒的辛德勒说:“知道吗?我总是在看你,观察你,你从来都不会喝醉。那就是绝佳的自制力!”不管如何,这个杀人如麻的纳粹魔头,说对了一句话:“自制力就是权力。”

心理学家指出,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自制力,对个人的行为乃至人生,都存在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如自制力较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会通过意志力压抑自己想要放弃的念头,坚持勇敢面对问题,这样,他们会比那些自制力弱的人更容易成功。

克制冲动的自制力,也被认为是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行为能力。生活中,很容易出现各种误解,若是不及时消除误会,而是采取极端行为,就会造成冲突。自制的人往往能够抑制自己的冲动,表现出更积极的处理问题的态度,而自制力不足的人却往往会使矛盾激化。



微心理2:自我控制和肌肉力量一样,越练越强

在发生冲突后,我们总是会批评好斗者的暴利、攻击行力,怪他们不控制自己。但心理学家发现,并不是好斗的人不想控制自己,他们只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研究发现,在有冲突发生时,比如,在有人侮辱某个好斗者时,使用脑部扫描仪查看好斗者被人侮辱时的脑部活动就会发现,涉及自我控制的那部分实际上比好斗性较低的人的活动更积极。可见,好斗者其实很想控制住自己。

鲍迈斯特和艾克斯林推断,自我控制类似于肌肉力量:两者都会因为不断的使用而变得比较虚弱,但可以通过休息得到补充,并且随着练习而加强。新南威尔士州大学的托马斯.丹森说,通过练习用自己不惯用的另一只手使用鼠标、搅拌咖啡、开门等,可以练习自我控制,进而能很好地限制人们的攻击性。他的另一项实验也证实,那些练习了自我控制的人对于侮辱者的回应具有更少的攻击性。

所以,如果你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妨尝试着练习,因为“练习自我控制和打高尔夫球或者练钢琴没有什么区别”。




微心理3:不再好逸恶劳

人们倾向于好逸恶劳,是因为惰性是人的本能。但是,惰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害的,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倾向于回避。惰性也会导致个人行动拖延,态度消极,甚至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坚强的意志力,克服惰性。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坚强的意志感染了几代人,给世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激励。

海伦.凯勒在她仅仅19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猩红热失去了视觉、听觉,不久,又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虽然她只能在看不见、听不到、说不了的情况下生活,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尝试着学习盲文并与外界交流。

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她又被哈佛大学雷地克里夫学院录取,1904年,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像海伦.凯勒一样,通过坚强的意志力调节,我们就能战胜惰性,获得更多成功。



微心理4:你其实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

一位美国商人从事的是一种很烦人的工作,于是他习惯在进餐前喝几杯葡萄酒,放松心情。但酒和累人的工作又使得他常常一喝完酒就呼呼大睡。这位商人意识到自己是借酒消愁,浪费光阴。于是他决定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不再喝酒。刚开始不习惯,总有冲动想去喝,但他一想到自己戒酒只会是得大于失,就马上放弃了喝酒的念头。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喝酒越少,工作的干劲也就越大。

心理上的麻木以及对危害的接受会导致意志力衰退,相反,当认识到意志力的薄弱会给自己造成巨大危害时,人的意志力就会提升。我们要学会拒绝接受危害,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提升意志力。比如,我们可以在做事之前把可能要做的事、动机或理由呈现在脑海中,并在脑海中阐发充分的理由,然后依据充分的理由下定决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自身意志力。




微心理5:你也能控制失败

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飞人”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华特.迪士尼曾被认为“缺乏想象力”,所以被一家报纸的编辑解雇了。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之后,才被伦敦的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披头士乐队曾经被迪卡(Decca)公司拒绝签约,原因是披头士的声音不受他们的喜爱。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后来成为了成功人士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说,这些成功人士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自我效能”。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自己能够做到或做好某件事。自我效能通过影响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个人行为。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做到某件事时,他就会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严格要求自己,并实现这一结果;反之,他就会轻易放弃对自己的控制,转而开始懈怠,最终放弃。

微心理6:自我控制力过强不一定是好事

大多数人都认为,那些不顾自己的健康而选择抽烟、暴饮暴食、酗酒的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们之所以做出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是因为自我控制失败。然而,心理学家凯瑟琳.罗恩和凯思林.沃斯却指出,有时候这些不良行为正是个人成功地进行了自我控制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人们第一次喝啤酒、烈性酒和咖啡时,会觉得难喝;第一次抽烟的人也会觉得恶心。他们认为,人们抽烟、喝酒只是为了达成某些目标,而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认同或接纳有关。也就是说,为了获取人际交往中的利益,人们会靠着自我控制去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所以,那些具有较强自我控制力的人往往更加容易迷恋上啤酒、香烟这类东西,因为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才能克服一开始的那种不舒服甚至可怕的感受。

可见,自我控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你也可以害你。我们不但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知道如何合理地运用自我控制。










 对暴力大声说不!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据调查全球的家暴平均率是25%~33%,在中国,发生率在29.7%~35.7% 家暴更是个多数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其中90%以上的暴力受害人是女性。家庭暴力是如此常见、危险,但它却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难觅踪迹。



他为什么打她?

“从小家里请客,我就和父亲、叔叔们一起上桌吃饭,妈妈和妹妹则按例不能上桌吃饭,她们也就是在厨房弄点吃的填饱肚子。”曾经对前妻数度挥拳的王喆(注:此为化名,本文中所有案例真实,但大部分都隐去了人物本名)将自己的暴力行为归咎于家庭影响。“妈妈被爸爸打过很多次,似乎这在我们家庭很正常,‘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甚至被爸爸、叔叔们奉为经典。”

为此,心理咨询师李建中说:“性别歧视是施暴者的理由之一,他们大多数为男性,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相信暴力是迫使受害人就范的合理而又有效的手段。”在这种男性暴力、女性受虐的家庭中的子女似乎只会有两种选择,要么认同暴力的父亲,要么认同受虐的母亲。

施暴者成长受到过的暴力环境的影响成为促成家庭暴力的因素:压力和应激、童年创伤、精神疾病、反常行为、教育的缺失,脆弱的性格……李建中认为,施暴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因为潜意识里总在找寻自己熟悉的东西,它从来都不愿意在未知的土地上冒险。“60%~70% 的施暴者,童年时曾挨过打或目睹过父母间的暴力行为,他们对于暴力逐渐习以为常,并不自觉地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中国家庭暴力最典型的案例中,站在“施虐者”角度的李阳曾经用“混乱”来形容他的童年生活:妈妈在江苏生下他后回了新疆,李阳在外婆外公那里长到四五岁时才被接回新疆。童年的他害怕接触父母,以至于每次他们的电话铃声响起,他都心惊胆战,至今他也非常少与父母接触。“那时,被打了,你不能动,一动就是大逆不道。”也许他从原生家庭得到的情感模式中,是没有爱的。“这不是我的错。”李阳们往往不会承认自己是施暴者,“我只是偶尔打她一下”,或者强调对方该打。“我听了她2 个小时的训斥,我真的忍无可忍。”而所有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事后都会向对方说一大堆“对不起”,至少是在第一时间解释暴力出现的缘由。



为什么不离开?

你为什么不离开?这是旁观者对家暴受害者发出的最大疑问。因为恐惧,因为害怕被报复,因为被丈夫威胁,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们羞于启齿。一位女性在网络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老公打我时,每次都是打屁股和大腿,那些部位的伤我无法给别人看。”与大部分受害者相似,她选择自己独自在家躲着哭泣,在遭遇家庭性暴力时,强烈的羞耻感让她们选择了默然承受。另一个缘由,是她们对现实没有理性的判断。薇薇说,在男友第一次动手之前,他种种极端的嫉妒行为通常会令她以为这只是一种爱的表示:“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精神伤害,直到他第一次动手后,我才有所意识。”

大部分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没有勇气离开,即便偶尔有勇气逃出家门去控诉对方,然而绝大多数受害者的结局依然是最终撤回控诉,继续生活在被控制的暴力关系中。家庭暴力的周期性使她对他偶尔的改变抱有幻想,或是他的某种情感依赖令她感到自身价值依然存在。即使长期暴力让她感觉恐惧,但在原生家庭中学来的默然忍受让她无力离去,他完全掌控了她的幸福,不违背他的意愿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基于此,她被无形束缚,无力离开,尽管对此她也无法理解自己。

如何向暴力说不

如我们所知,家庭暴力的核心是权利和控制,而大多数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这种权利与控制的关系中只能无助地忍受。往往,她们怀着罪恶感任由对方折磨自己,不敢离开对方。同时,暴力男为了把软弱的羔羊牢牢控制在手,往往软硬兼施,很多女性在暴力与温柔的交替中心存侥幸,期望对方的改变。而事实则是另外的情形,她们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完全封闭在情感和心理的混乱之中,难以解放。

所谓呼救不如自救,在针对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上,总是需要由受害者首先迈出脚步——她们需要明白操纵是不对的、暴力是不对的、控制是不对的。确定了这一观念,她就能摆脱对方对自己的控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受害者,学会辨别暴力行为的特征并做出正确反应,知道如何限制对方可能施加的暴力伤害。

迈出第一步的基础是,受害者要明白,遭遇暴力并不是她们自己的错。事实上,只有消除她们内心的羞耻和自责,才能有效地避免家庭暴力再发生。这就是说,为什么唤起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是治疗家庭暴力唯一有效的方法。在关于改变的诸多事情上,女人一旦觉醒,就会比男性更积极。当她们明白自己在家庭暴力事件中无须承担过错,羞耻心减少,自我意识就会被唤醒,她们不再被动忍受,她们决不再允许自己的身体被任何人伤害,也拒绝再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她们会明白对方使用暴力,仅仅是因为不够自信或者没有安全感而希望控制她,达到期望的亲密关系,她们就懂得如何策略地对暴力男说:“不!”

对家暴的应对策略

1在家暴进行时,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向其他家人、邻居大声呼救;打110 报警,并坚决要求笔录,坚持让对方在供词上签字;逃往家中安全的地方或逃出家门。

2当他第一次动手时,你必须说不。暴力一旦发生,绝对不能轻易原谅或忍让,让他明白,暴力沟通方式对你无效,更要让他为此受到惩罚。

3之后的反思与沟通,回顾冲突、暴力发生时的情境,学会适时回避冲突,改善你们的沟通模式,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从语言和行为上表达对他和家庭的感情,引发他对此的共鸣,让他感同身受你在遭受他的暴力时的感受。

4当家暴造成严重伤害时,一定要去医院验伤或到法医机构去做伤情鉴定,并保存各种证据,包括伤痕、衣物、凶器等。

5寻求亲友的帮助,积极争取得到他们的鼓励与支持,或及时咨询有关法律或救助机构,以确定你采用何种方式来制止家庭暴力最有效。




软暴力是种心灵的摧残


孩子自闭、自卑、消极等负面情绪并不是无端端产生的,这与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有关。心理暴力,也就是软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在精神和内心层面的,这是一种心灵的摧残以及情感的虐待,家长们要好好注意了,软暴力产生的心理影响的深刻且严重的。

不打孩子,是不是就等于让孩子免受暴力侵害?不是这样的,这一代孩子被家长的规划、学校的考试、社会的欲望所挟持,几乎等于被强加于自身的各种价值观所绑架,软暴力几乎随处可见。生活在不平等、不尊重的环境中,软暴力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

软暴力是指用语言、表情、神态、文字等形式对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

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不少父母曾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在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时,有的父母会说:“你是傻瓜吗”,“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甚至在发火时总结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长期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指出,在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专家介绍,2008年的一项家庭教育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家长从内心中把孩子看成一个比自己差的弱者,从语言和行动上都不断挫败孩子;当孩子更多表现出弱点时,又对这个“弱者”持续否定,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失败者”形象;当孩子开始自我放弃时,心急的家长就开始迫不及待地一边埋怨一边“代劳”;因为内心瞧不起孩子,所以漠视孩子的情感,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味强调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此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成了一个自卑、无能、无目标、无眼界的惊弓之鸟。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

许多软暴力产生,往往是家长和老师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家长和老师随口一句嘲弄、贬低孩子的语言暗示,哪怕是微小的暗示都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会将教育者的看法想象放大。所以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他曾接触过的案例中,儿童成长在习惯于实施软暴力的家庭或校园环境中,出现以下行为的几率增大: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暴虐、神经质、逃避责任;不会处理健康人际关系、物质依赖。



惩戒的后续应该是阳光

淄博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小灿,因为偷窃同学的钱包被学校停课一周作为处罚,最近又因打架,学校通知父母:最好将孩子转学。家长请求不要让孩子转学,一是孩子已经转了很多的学校,二是有问题的孩子,再转其他学校会受到歧视。学校告诉家长:要么转学,要么全校通报批评,“以平民怨”,惩戒教育。家长非常痛苦,孩子也产生强烈的被驱逐的仇视。

心理专家邹先生指出,这个例子中校方的行为事实上也是一种软暴力。对学生进行公开通报批评、要求学生作公开的检讨、把学生转入层次比较低的班级和学校、对问题学生采取纵容或者不敢管理的态度等措施,属于看似合理的制度伤害,其实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校的制度化模式应灵活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其实,在孩子受到学校的批评与教育时,已经有内心深层的焦虑、震动与无奈,这个时候也是“人生的临界点”,是孩子“转化的临界点”。惩戒的后续应该是阳光,不然,长期雷雨孩子的根就烂掉了。要给孩子缓冲地带,要让孩子软着陆。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邹先生指出,当前教育面临着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式的阳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智慧教育和注意力的养成。而且家长们又都过于高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隔阂,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他提醒家长和老师,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思想好好反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明了后果,要始终用自己的心,而不仅仅是语言和“做”出来的行动,去告诉孩子: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你没有问题,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邹先生说。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家长冷暴力有什么危害,你知道吗!


近日,北京卫视《妈妈听我说》中有一位“冷暴力”妈妈,她处罚犯错孩子的方式是把孩子关进卫生间。妈妈的冷暴力处罚行为不仅被六六称为“冷暴力”,还得到了场上20位小萌宝的39票的反对,成为《妈妈听我说》上迄今为止的最惨烈的一次灭灯。乐嘉看过宝宝“投诉妈妈的视频”后当即情绪崩溃表示想流泪,李湘现场更“怒斥”妈妈“赶紧进神秘屋反省”。

 

在节目播出后,关于“冷暴力家长”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了广泛讨论。网友们纷纷回忆起自己儿时关于冷暴力的灰暗记忆,都表示这种阴影在内心挥之不去。妈妈关上的是卫生间的门,也亲手砍断了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有一种暴力叫“冷暴力”,在百度百科上面的解释是: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行为的出现,将亲子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冷暴力的危害之大,家长们真的知道吗?

 

1、冷暴力会疏远亲子之间的距离

妈妈试图用恐惧去威慑孩子,这种“冷暴力”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更大,被打的屈辱性只是暂时的,而“冷暴力”产生的阴影则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这使得妈妈与孩子的情感修复需要很长时间。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中很容易缺失安全感,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逐渐疏远。

 

2、冷暴力会让孩子感到缺爱

因为工作太忙或工作上的不顺利,有些家长下班回家后对孩子不闻不问,无视孩子的问候和有意的亲近,对孩子疏于关心、态度冷淡。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爱自己,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3、冷暴力会造成孩子心理疾病

父母长期的冷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在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孩子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在心灵深层会被植入“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等信念,成年之后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到自暴自弃的泥潭中。

4、冷暴力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家长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出现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判定为准,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遭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因为没有合适的对象来施展攻击,尤其容易将攻击的指向对准自己。成年后,轻则失去活力,沉默寡言,重则抑郁不堪,自杀自残。

 

5、冷暴力的伤害不可修复

孩童时期受过的伤害一般是不可修复的,家长的各种冷暴力行为一旦在孩子身上造成了伤害,这种创伤会跟随孩子的整个少年时期,严重者可能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会有不好的影响。胆小、自卑、无安全感等等都是冷暴力留下的后遗症,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

 

为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个中所用的育儿办法就不一定都是科学的,特别是冷暴力,对孩子来说,会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从孩子少儿期开始,拒绝冷暴力,不要把孩子关到冷暴力的小黑屋,不做冷暴力妈妈。




逼孩子按自己意愿成长是软暴力

    从9岁开始,19岁的小阳(化名)就习惯了离家出走。从小他和母亲的关系就犹如水火,无法相容。“在她眼里,我一无是处,而且她让我感到自己是个欠了一堆债的人,必须要完全按照她的安排生活,才对得起她。” 小阳现在非常痛苦,他说,母亲在物质上确实给了他很多,但他无法忍受母亲对自己的态度。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强烈期许。从心理学上讲,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假想物”,希冀假借子女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自己曾经的挫折、失败、荣辱、兴衰等等,最终则形成一个巨大如山的寄托。可寄托一重,压力一沉,无法掌舵,孩子就“不听话”了,于是家长更是变本加厉指责。爱的心态实践了“逼”的行为,这对孩子的成长将是致命的伤害。不但可能在孩子幼小心灵里形成阴影挥之不去,更易造成心理障碍。

  心理压抑得不到排解,善良天性得不到释放,小阳用离家出走来抗争,来实施“报复”。也许离家出走还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要知道,每种习惯的背后,都渗透出一种疲劳:或感慨,或无奈。当孩子的内心排斥感积蓄到一定力量,当内心洪水盛满,心里堤坝倒塌,必然像“堰塞湖”一样危机四伏。这时,孩子的“报复”行为,成了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悲哀。

  从小阳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隐忧,同时折射出了目前一些素质教育下的“应试管理”的弊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U·贝克首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这风险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军事的,并将其分为社会风险和个人风险。家长将孩子视为“个人财产”进行训教,个人意志一旦背离家庭教育法则,极容易出现一种无法预测的“个人风险”。而破解“个人风险”的成本,将会变得异常沉重:对孩子来讲,荒废青春,因叛逆误入歧途;对社会来讲,增添不安定因素,扩大了潜在的“社会风险”。

  逼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是一种典型的家庭“软”暴力。多给孩子一份鼓励,多给他们一份赞美,用真诚和感化来铲除萦绕内心的羁绊,是值得每个家长思考的问题。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请不要让他们的“非暴力不合作”愈演愈烈,请不要“逼”孩子游离于本应和谐的家庭围墙外。一旦如此,我们看到的将是,无数在家门口徜徉徘徊、无奈冷漠的孤独身影。










成功是种暴力


  《美国丽人》展示了对成功的渴求是如何导致两个家庭从子女教育到夫妻关系彻底失败。让人印象颇深的角色是房产销售员的妻子,她无法接受丈夫和她亲热时手里的酒会把沙发弄脏,也无法接受失败、懦弱、龌龊和抑郁。当家庭生活和婚外恋彻底失败后,这个女人在汽车里一边流泪拔枪上膛,一边听着成功学讲师滔滔不绝的CD。她要射杀掉生活的污点、失败的耻辱和令人恐惧的无力感。这正是成功学的秘诀所在—把无能糟糕的坏自我表象投射出去,然后—杀死不留活口。

  无能和脆弱的血腥屠杀提示我们,成功其实是一种虐待狂般的暴力行为。所以在《美国丽人》中你会看到,凡成功者都是那么不讨人喜欢。这同样适用于《阳光小美女》。小美女的父亲是个成功学教师,他排斥失败排斥抑郁总在高呼成功万岁。但现实生活中他却被一群怪物和失败者重重围裹——这大概是所有追求成功者的噩梦。人们闭眼憋气拼命朝着辉煌目标狂奔,等停下来歇口气时,才发觉家庭失败、青春荒废,而自己行将就木。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帝王之家,同样充斥着强迫性追求成功的欲望。父亲 (大王)当初,是为了追求成功而迎娶了母亲。大王之所以对母亲步步紧逼,在于他迫切需要另一个成功的表象——垂范天下的第一美满家庭。大王痛恨一个没有权力、无能脆弱的自我,这个自我表象被他驱赶出内心,投射在大儿子身上,而内心只留下个看似无所不能的大王——要求所有人听从自己的号令,“王不给,你不能要”。

  而母亲,显然不能接受自己作为玩偶的命运。她以暴制暴,以一副冰冷的面孔狠狠还击大王。大王自恋受损、权力失控,暴怒之下以更高级的暴力还击——从药物到毒药。在这场暴力对抗赛中,他们不断地想把孩子拉进来,变成己方的克敌法宝。无数回合后,这场战争只有一个真正的胜利者——非理性的暴力,所有人都臣服它的脚下。

  脆弱—无能—失败—依赖,是大王避之唯恐不及的瘟疫,同样也是《美国丽人》中那个妻子不能容忍的东西。最后,经由投射性认同,她的丈夫承担起糟糕者的角色——功能相当于《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大王子。每个患上成功强迫症的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人物,有个专有名词为他们命名——替罪羊。

  强迫性追求成功会导致家庭的失败,是因为追求成功的欲望是一种充满憎恨的欲望。一个成功强迫症者不能允许任何失败的征象出现在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00米的范围内。这种强力辐射下,周遭诸人要么和他/她一样充满憎恨和贪欲,要么充满自卑和哀怨。

  相较而言,《阳光小美女》的调子轻松很多。这是因为剧情前半部分无意识的暴力和张力,被阳光小美女选秀的失败化解了。小美女选秀彻底失败并得到成功学教师父亲的接纳——对失败的接纳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成功总是坚硬如铁,难以下咽,而失败往往伴随着一分放下的自在。

















当抱怨女遇上暴力男

  咨客,女,三十岁出头,大学学历,自称是个喜欢抱怨的人。
  咨客的丈夫脾气暴躁、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常常在争吵时动手打咨客,还认定是咨客说的话使他无法控制情绪,两人目前处于分居状态。咨客不想离婚,但又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前来咨询。

【案例启示】

一位爱抱怨的女孩与一个爱使用暴力的男士组合一个家庭后,生活中出现很多矛盾,并多次上演家庭暴力,经亲戚调节无效两人目前处于分居状态。在丈夫看来,两人的婚姻面临今天的局面都是妻子造成的;而在妻子看来,丈夫一直坚信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已经达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只要与他讲道理就会挨打,根本不会为对方着想,而这一切都源于丈夫从小复杂的成长环境。

与咨客沟通后发现两人都是他们婚姻问题的制造者和始作俑者,而丈夫的责任更多。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和没有同情心的确与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从小生活困苦、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抛弃,与母亲绝交直至母亲突然离世,让他一直处于悔恨交加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心中藏有一股无名火,像个定时炸弹。这样的男士恰恰娶了一位遇到问题爱指责、抱怨的妻子,当他无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时,又不想甘拜下风,就会立刻对妻子使用武力。咨客就是在毫无意识的状况下用自己的抱怨不断的去点燃时刻准备爆发的“定时炸弹”,炸得这段婚姻伤痕累累,几乎彻底炸毁。

如果夫妻双方仍然愿意维持婚姻,需要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各自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最终根据两人的感情基础、对对方的留恋程度等因素决定这场婚姻将何去何从。
【咨询实录】

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请讲讲你的困扰吧。

咨 客:您好!张医生,最近我很困惑,主要是因为我的婚姻面临很大的挑战,我和先生已经分居两个多月,如果再不解决问题可能会离婚。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婚,毕竟我二十岁出头就与他结婚,人生最好的时光都是和他度过的。可也不能总这样下去,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医生:那你能讲讲是什么让你们的婚姻变成这样吗?

咨 客:我们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总是无法协商,常常争吵。

张医生:能举个例子吗?

咨 客:我俩年龄相仿,他家在农村。小时候的生活非常困难,读小学时父亲去世,母亲抛弃他们兄妹几个改嫁,据说生活很不好,在他读大学的时候也去世了,我觉得我们之间的问题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张医生:现在还不能下这样的结论,你能给我举个你们之间吵架的具体例子吗?通常都是围绕什么主题争吵?

咨 客:他认为我们的现状都是我造成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对我错,我必须要听他的才可以,所以根本无法沟通。他说每次吵架都是因为我的一些话使他变得不理智,这些话就几乎要把他逼疯了,所以他又打又砸又骂,真的像疯子一样。有一次竟然把手机砸到我的脸上,脸都砸肿了。我再给您举个例子,结婚后我流产过一次,当有流产征兆的时候,我和他商量保胎的事情,他上来就给我一耳光,说“你连个孩子都生不出来,我要你干嘛?”我当时特别寒心,他根本就不会站在我的角度想问题。可能是因为今年我们买房的原因,他的经济压力比较大,情绪很不稳定,前段时间还说如果我再招惹他,就让我家破人亡。有一天晚上,不太记得我说了什么,他突然就掐住我的脖子,我赶紧求他把手松开。我现在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好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张医生:你们现在有孩子了吗?

咨 客:没有。结婚后要了两次都失败了。

张医生:他们家里有其他人有这种暴力倾向吗?

咨 客:我不太清楚他爸爸,他哥哥曾经打过他嫂子,因为他嫂子特别“强势”后来也不打了。

张医生:暴力有“肉体暴力”、“冷暴力”,还有“语言暴力”。依你对他家里人的了解,他哥哥也像他这样经常骂人吗?

咨 客:他哥哥挺正常的,能讲得通道理,我俩吵架很多次都是他哥哥调解的。而他什么道理都说不通,只认为他自己是正确的。

张医生:他俩的教育程度有区别吗?

咨 客:他哥哥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经常和人打交道。而我先生除了学习、工作,几乎不和人接触。

张医生:你先生的教育程度是什么样的?

咨 客:大学。

张医生:他和妈妈之间也经常吵架或者互骂吗?

咨 客:他妈妈改嫁后,他几乎都不认他妈妈了,后来他妈妈过得不好回去的时候,他也不认,所以关系很不好,直到他妈妈去世。

张医生:关系不好是一方面,我还是想了解一下,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骂人等“语言暴力”,他们家都是用比较粗野的方式沟通吗?

咨 客:我到他家时,他父母都不在了,我只见过他奶奶和嫂子,这俩人的关系也不太好。

张医生:但是你应该能感受得到他和哥哥、奶奶等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沟通、互动的,他只对你一个人“野蛮”,还是以前在家就是个“野蛮”的人?

咨 客:现在家里人都知道他脾气不好,都有意“避让”他。

张医生:也就是原来在家就脾气不好,是吗?

咨 客:是的。

张医生:他在单位有没有因为情绪失控,和同事发脾气、吵架的时候?有没有给同事们留下脾气很不好的印象?

咨 客:没有。他和同事、邻居表面上都保持着比较亲切的关系,在外人看来,他还是个比较文明、礼貌的人,总是乐呵呵的。

张医生: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平时和大家的关系都可以是客客气气的,但如果遇到委屈或者不公平的事情时,可能就会与别人吵架甚至打架。依你的了解,这些年他有没有因为受委屈或遇到对他不公平的事情,和同事或其他人吵过架?

咨 客:确实没和别人吵过架,有什么事情都会积极努力的去争取同事和领导都对他评价挺高的。

张医生:那我们反过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在外面对别人都比较友好、也很理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变得那么暴力呢?

咨 客:这点我也“反思”过,我的性格比较直接,遇到事情喜欢“抱怨”,每当我“抱怨”他做得不好时,他立马就会发脾气。

张医生:每次都是你说他做得不好,他才会发脾气,是这样吗?

咨 客:对,是这样的。

张医生:刚才你提到你们之间的问题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其实你们两个人都有责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他的“大男子主义”和“不够体贴女性”应该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因为在他最需要爱和关怀的时候,没人给他,导致他缺乏这种体验,成年后缺乏“同情心”和“爱心”。所以在你面临流产需要他关怀的时候,他体会不到该如何关心你,给你温暖。一个没有被爱过的人,就难以给别人爱,一个人不能出卖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当你不知道爱是什么的时候,怎么给予别人呢?教会我们爱的人,最主要的是父母,其次就是兄弟姐妹。你刚才提到他从上小学开始就没有父母的照顾,所以在这方面是缺失的,也就无法把爱传递下去,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他的成长环境造成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和你有关。他在家里与哥哥嫂子不吵架,只是脾气不太好,在外面与同事、领导、邻居也不吵架,唯独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很“暴力”,那一定是你和他的互动、沟通方式让他变成这样。你需要考虑为什么你总是能让他冲你发脾气,当他做得好和不好的时候,你为什么总是说不好?即便他真的做得不够好,每次你提出的时候是否有“根据”?你觉得自己为什么总是在“抱怨”?平时是比较爱发脾气吗?

咨 客:我并不是推卸自己的责任,每次他发脾气的时候,我根本无法和他“辩解”,“辩解”会使他更加暴躁,所以我只能闭上嘴任由他打骂。

张医生:肯定不能任打任骂,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我的意思是在他发脾气之前,你是怎么把他的“火”点着的?给我举个例子,你都说了什么样的话,让他开始发脾气了?

咨 客:比如我患有“妇科病”这事,我和他说“就是因为你,让我得了妇科病”,我觉得夫妻之间说这样的话很平常,他却不能接受,立即大喊“是你自己的身体不好,怎么是我的原因呢?”然后就给我一个耳光。我好像是延续了我父母间的沟通方式,他们就是互相指责、抱怨,当我有压力、心里难受的时候就想说出来,都是“负面”的沟通方式,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张医生:你是一个爱抱怨、爱指责的人,恰恰对方是一个爱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在他辩论不过你的情况下,又不想甘拜下风,就采用武力应对你。也许有些具体的事情你已不记得了,还没有和我说清楚,但你们的婚姻之所以面临今天的局面,相当于你不断地用“语言暴力”训练他对你实施“肉体暴力”。当然无论如何他都不应该动手打你。

咨 客:对,他就是说不过我。

张医生:关于你们的婚姻是否要继续维持,需要你们两个人共同讨论。从你先生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依然爱着你,想和你继续生活,但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暴力问题。你就可以带他一起寻找咨询师的帮助,首先让他意识到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年龄段,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打不该打的人,即便是该打的人都不一定真的要打。更不应该在妻子流产时说出那样的话,这是缺少“教养”和“人性”的表现,这类话一定“下不为例”。不管自己的过去有多么的痛苦和不幸,都与妻子无关,把内心里的这些无名火都发泄在妻子身上是不公平的;其次,你先生从小缺乏关爱,生活艰难,是个“野蛮长大”的孩子,母亲的去世也可能与他有关系,造成他心里“悔恨交加”的状态,这样“易怒”的人,自己没有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再遇上个总是抱怨、指责他的妻子,就相当于一个“炸弹”,而你就是那个不停地“点燃”这个“炸弹”的人。这个问题不解决,万一哪天失手给你带来严重后果,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只要解决他心中的这种悔恨交加的情感,压力就会随之减少,最终通过体育锻炼、咨询、甚至是药物,就很有可能改变他的暴力问题。从你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想继续这段婚姻,首先,我们常说“男人像是一堵墙,女人像是一片草地”,而你作为女性为什么恰恰相反,更像是“一堵墙”,没有女性柔情似水的感觉呢?你也要和咨询师一起分析,你的情绪都是源自哪里,刚才你提到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如果你认为父母的互动方式是正确的,可以继续发扬,如果他们是错的,你完全可以重新开始,就不能再复制了;其次,面对一个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丈夫,在体力上你并不占任何优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为什么非要不停地向他“挑战”呢?这点也要和咨询师一起讨论,如何能让你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让他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达到你想沟通的目的,而不是不停地抱怨、指责、数落,给他“点火”。多给咨询师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之前你是怎么谈的,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换种不给他“点火”反而能“灭火”的方式,一点点练习,时间长了你就会有进步。提高了这方面的技能,无论这段婚姻是否要继续,都对你现在或未来的感情有所帮助。你们夫妻分别通过咨询解决各自的问题,再合到一起做家庭治疗,最后再决定你们的婚姻何去何从。只要你们都愿意改变,未来就有变化,至少你的改变能对你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帮助,毕竟大多数的男士都喜欢知书达理的女性,而非喜欢“抱怨”甚至有“语言暴力”的女性。我这样分析,你能清楚吗?

咨 客:您刚才帮我分析的这些我都明白了,但我有些问题还没有跟您讲清楚,我们之间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他跟我身边所有的人关系都不好,结婚以前他认为我身边所有的男同学都不是好人,只要我和哪个男同学多讲几句话,他就会生气、发脾气。我父母来我这住几天,他和我父母闹矛盾。我父母走后,正赶上以前的单位有个任务,需要我住在宾馆里,他就怀疑我和某个男人住在一起。平时我们吵架,我离家出走,住在朋友家,他就必须要我朋友接电话,看我是否真的住在朋友家,朋友家是否有男人在。他也不接受我身边的女性朋友,比如我带他去朋友家玩,他对人家没出来接送很不满,回家和我说她们都不是好东西。他还有一些想法特别奇怪,如果我和我妈妈多打几次电话,他会阻止我,认为这么频繁地打电话我妈妈会烦我,对此我就不能理解。我和他在一起特别“压抑”,他处处都“管”着我,我只能做他想让我做的事情。因为我的学历比他高,他一直认为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现在形势不太好,我也一直在努力地找工作,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我觉得特别累,不想上进了,但他就“逼”着我必须努力,总用离婚“威胁”我。

张医生:这些信息和你刚才讲的不太一样,刚才我问“他遇见委屈或不公平的事情时会是什么反应”,你不是这样讲的,我想你现在讲的应该是真实的。

咨 客:一般与他“泛泛之交”的人,比如邻居他见面都会打个招呼。和同事间也是那种表面上的接触,他不会和任何一个人深入交往,也从不和同事出去吃饭、应酬。

张医生:也就是说他是个脾气不好、易冲动,控制欲望强、心胸狭窄、多疑并且严重缺乏同情心的人。刚才我反复问你他如何应对家人、同事等,你都说很好。现在这样说就对了,整个人是一致的。另外,我想了解一下,你的学历比他高,他要求你不断地努力上进,自己为什么不上进呢?

咨 客:他对自己的业务要求也挺高的,虽然在单位职位不高,但工作技能上进步很快,很多同事在工作上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张医生:他的经济收入比你多,是吗?

咨 客:是的,他的确挣钱比我多。

张医生:比你多一点儿还是一倍以上?

咨 客:一倍以上。

张医生:看来他是属于自己比较好的时候,对他人的要求也高,而不是那种比较慷慨、善于分享的人。

咨 客:对,他和我说过:我对自己要求高,对你要求也高。有时我也能理解他,他和我说过“你要努力,将来就算我死了,你还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

张医生:他这样想是正确的。在工作场合对自己和下属的工作都是高要求没有问题,但是夫妻之间并不需要一定这样,如果他觉得自己的收入高,妻子的收入也必须一样高,否则就不平衡,这肯定是不合常理的。而他如果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非常贫困,知道并害怕贫穷的滋味,没有安全感,担心以后自己出什么意外了,孩子和爱人的生活没有保障,这样想就是合理的。所以,同一件事情要通过他的动机评估是否是合理的。

咨 客:对。

张医生:你们之间的问题大致就是这样,两个人之前的成长环境分别留下了“创伤”和“烙印”,婚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恰恰又是一个爱“动粗”的人遇到了一个爱“抱怨”的人,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通过咨询应该会有所改变,如果你刚才讲的都是事实,看上去你先生要改的更多一些,尤其是“暴力”的问题,必须要改。然后再根据你们之间的感情基础,对婚姻的留恋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你们的婚姻是否要继续。

咨 客:您能再帮我分析一下,我接下来该做什么吗?

张医生:找咨询师分析两件事。第一,分析你为什么总是抱怨别人,是因为不快乐吗?一个快乐的人不会总抱怨别人,不快乐的人才需要通过抱怨来“宣泄情绪”。分析你为什么不快乐,是从小家庭环境就让你不快乐,还是婚姻让你不快乐,又或者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找出原因才能把你不快乐的因素减少,快乐的因素增多,你才能变得宽容;第二,学会和对方互动、沟通的交往技能。即便自己不快乐,也不一定非要通过“抱怨”来“宣泄”,去“激惹”对方。与咨询师讨论更积极有效的“宣泄方式”,比如听音乐、运动等能使你放松的方式来治疗自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你现在或者将来的感情都会有帮助。人们都愿意与阳光的人在一起,因为阳光的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不快乐的人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度日如年。

咨 客:我明白了,我得先改变自己,是我带来了这么多问题。

张医生:你只是一部分原因,不要过分“自责”。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你能理性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接受这些建议,就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你们之间是双方都有问题,并且你先生的问题是主要问题。如果想要维持你们的婚姻,只有你一个人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对方也要一起改变,否则你们的婚姻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样下去,哪天他的“暴力”威胁到你的生命就不值得了。

咨 客:对。我现在和他生活在一起连起码的安全保障都没有,他还一直坚信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对的。

张医生:通过你无法准确的评估他的问题,你可以带着他一起或者建议他自己去找咨询师,他一定会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咨询师会通过他说的具体的事情,来评估到底是什么问题。

咨 客:那我来给您举个例子吧。刚才我和您说过我患有“妇科病”,这个病如果治不好可能会导致“不孕症”,我就非常担心、着急。在一家医院没治好,我就想多找几家医院,共找了三家。他认为我就应该在一家医院坚持治疗,直到治愈为止,不应该到处乱治。我俩在这件事上吵过几次,怎么说都没用。我觉得这件事你俩的观点都不正确。如果你找的第一个医生让你不信任,再找其他医生时,应该找级别更高的医院,你找的三家医院和医生有什么区别吗?这几个医院的级别都挺高的,前两个是西医,诊断我有“妇科炎症”,吃了一些“抗生素”效果不好,他们建议我吃“中成药”,但我觉得吃“中药”的话找“中医”更可靠,所以我和他商量去看“中医”,他不同意。说前两个医院都挺好的,为什么要去看“中医”?

张医生:你看医生一定要逐级往上看,小医院不行找大医院,小城市不行找大城市,你看的这几家医院几乎是同级的,应该不会有大的区别。从这件具体的事情来看,你们两个的观点都不正确,还因此激烈地争吵、讨论,你们讨论的内容和你的病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换不换医院或换多少个医院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打篮球,两个非常好的球队打球会非常激烈,他们在理性、专业的基础上切磋球艺,丰富篮球艺术;两个非常不好的球队打球也同样会非常激烈,但他们是缺乏专业水准的胡乱打,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咨询的效果就是让你们两个都变为专业的球队,再讨论的时候才会有一致的、正确的结论,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从讨论如何治疗疾病演变为“家庭暴力”。所以目前很多问题需要与专业人士讨论,你俩之间很难讨论清楚。

咨 客:对,我知道我俩现在是不可能意见一致的,因为都各执己见。很多时候无论他是否正确我都得说正确,只要多说几句就要挨打。

张医生:我明白,你们的婚姻出现这样的问题,你俩是始作俑者和制造者,但没有能力成为解决者,这中间需要通过专业人士帮你们一起过渡一段时间,最终由你们自己解决问题。你们的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今天做完咨询回到家你们的关系便由之前一讲话就吵架突然变好,需要专业咨询师这根“拐杖”扶着你们走一段,所以建议你和先生先去找专业咨询师咨询,之后有什么问题我们再讨论好吗?





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不会有例外,
他如何对人,就会怎么对你。
  第三点就更麻烦了,这个男人从小妈妈就给他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他的选择不是原谅自己的母亲,也不是选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算妈妈离婚了、不正经了、溜了、跑了……,但妈妈是给你生命的人啊,你不能反过来用这种不原谅甚至是仇恨的心态来对待她。一个连妈妈都仇恨的人,你想他不恨你的可能性也小啊。如果你认为他对妈妈不好,没准对我好呢。看看当你得了“妇科病”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有“人文精神吗”?他说这是你自己的事,得了病怨我干什么?
  很少有妇女自己得“妇科病”,除非有些是长了“子宫肌瘤”什么的问题。一般的“妇科病”都是炎症,都和性活动有关。即便没有关系也得想一下这事是否和自己有关,也得问问,得主动“揽”责任,降低对方的心理负担,这才是有“人文精神”的人。哪有说这事基本上和你有关,哪怕没有最终定下来是你,就首先开脱责任说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见过有几个没结过婚的小姑娘得“妇科病”的?不都是结婚、生孩子后,有了性活动之后才得的“妇科病”吗?对于女同胞们不得不承担的妇科疾病啊、生育的痛苦啊、产后的合并症啊,得抱有极其同情的态度。这是上帝造人时的不公平,让女人多受点罪。为什么都说女性伟大、母爱伟大呢?你想一个人既不尊重自己的妈,也不尊重自己孩子的妈,这能没有问题吗?他的这个问题也肯定不是最近才养成的,对吗?那你当初考察的时候都考察什么了呢?
two puppies
重提门当户对是否在
开历史倒车?
  打破“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作为新中国破除封建陋习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赞同和拥护。然而沸腾的荷尔蒙可以让人感觉良好,却并不一定能让眼前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好。当婚姻的矛盾不断积聚,四处爆发,家庭的硝烟和战火烧尽了最后一点温存的时候,我们禁不住要问,曾经的曾经,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吗?在组建家庭之前,我们为什么不进行一个客观、理性的评估?“门当户对”究竟有没有它的现实意义?
baby paiter
当你成为别人的画板,要让他为你施粉,而不是涂抹颜料甚至沾染血渍。

经典重温 智慧再解读
Sketches
by
Dr.Zhang
  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显然不是指教授必须和教授在一起,医生只能和医生结婚,而是指两个人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要尽量接近,或者成长环境尽量接近才好。如同本案中一个“书香门第”,一个“武力世家”,两人遇在一起不就是麻烦事吗?这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假如两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出现了“门不当户不对”的情况,这个就得引起你的警觉,得进行评估。如果仅仅是在钱上“门不当户不对”问题不大,但要是整个“社会价值观”不一样就麻烦了。阶层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两个家庭对接的时候不就得出毛病吗?我不是说一个教授家的孩子就一定不能找农民的孩子。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五百年前大家都是农民,到现在农民人口也占到一半以上。所以这不是歧视农民兄弟、工人兄弟的问题,而是非要选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时,得弄清楚两个人面临的差距在哪,到底有多大?这就得考察才知道啊。
  遗传物质、性格特点、处事方法……,我们有太多东西来源于父母。有些不可改变,但有些我们可以改变。
drink
有一分事实讲一分话
  像本案例的情况:第一,两个人一个是靠拳头说话的家族,一个是知识分子的家族,这样的结合本身就是问题嘛。暂且抛开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病不说,因为我们没有给这个男人做评估,只是通过这个女人的一面之辞就给他诊断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不过多的提这个男人的诊断,非常明显地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可以说,其他的像是人格障碍的问题我尽量不说,因为那不是基于实证,不是基于咱们的面谈,只是基于他太太的观点,那有可能是她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了。所以我一般都是有一分事实讲一分话,有“冲动控制障碍”就可以了,再往深我就不能说了,不能用过多的猜测和推理来看这个问题,这就是道龙有意不说他的诊断的原因。
class lover
  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大多数人的感觉都是一致的。

经典重温 智慧再解读
Sketches
by
Dr.Zhang
  “门当户对”也不代表就没有别的毛病。比如你“门当户对”了,但对方是个“精神分裂症”,或者有暴力倾向,不是说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就不能找,他治愈了、稳定了当然没问题。问题是他疾病发作时总找你麻烦怎么办?总得治好了再结婚啊。所以“门当户对”有“门当户对”的问题,“门不当户不对”有“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重要的是得把这些问题看清楚再做出决定。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是:完全不同成长环境和阶级的两个人结合后,有问题的概率远远大于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能不能接受?而不是在结婚后惊讶地发现“天啊,原来我们之间有这么大的不同啊”,实际上这种不同可能二十年前就存在了。我不是在宣传“鱼找鱼,虾找虾,烂鱼专找臭蛤蟆”这样机械的婚恋观,而是告诉大家:要尽量找一致的,如果不一致也得看不一致的是什么,自己能不能接受,有没有底线。
lion
  第二,对方除了“门不当户不对”的情况外,还有更可怕的问题是“暴力倾向”。“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女性,而我们的主人公恰恰正是女性,是“弱者”。你想想“门不当户不对”已经是麻烦事了,又碰上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连生命的安全都难以保证了,你说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banana in sleeping
走进美好的生活,可能只需要一条正确的路,而不是要经过无数错误、艰苦的路。
  我们可以选择不做别人的“婚姻培训中心”,选择不做那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事情。在这方面的“高尚”不是真“高尚”。不是大家都要去“身经百战”,最后变为专家。都说“吃一堑、长一智”,这件事不需要吃一百个堑,摔一百个跟头。我们更希望这个主人公“吃一堑、长三智”,这样不是成长的快点吗?中国还有句话叫“吃一百个豆子都不嫌腥”,说得就是在一个问题上重复犯错,没有改进。这样就比较麻烦。
心理咨询师和临床心理医生.诊疗指导手册
Biopsychosocial Model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咨询思路】

评 估:
  案例中咨客的婚姻触礁,亮起红灯,可以肯定的是夫妻二人都有责任,并且丈夫负有主要责任。同时,他们夫妻二人的成长环境在不同程度上给他们带来的创伤和烙印,也为这段婚姻亮起红灯做出了主要“贡献”。

1. 关于丈夫:

  1) 在他最需要关心和爱的时候,无人给予,自己野蛮长大,缺乏关怀和爱的体验,所以不会将体贴和爱传递给别人,导致他现在大男子主义,缺乏同情心和爱心,不会体贴别人。

  2) 小时候生活的贫困、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抛弃,让他一直怀恨在心;后来因母亲生活的不好,被迫回来,而他不认母亲,直到母亲突然离世,让他后悔莫及。这种悔恨交加的情感使他脾气暴躁、易激惹,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准备爆炸。

  3) 成年后没有养成“吾日三省吾身” 的习惯,将婚姻中的问题全部归结到妻子身上,当无法在与妻子的争辩中占上风时,采用武力解决问题,在妻子语言暴力的刺激下,习惯性的实施肉体暴力。

2. 关于妻子:

  1) 咨客习得父母之间相互指责、抱怨的互动方式,在自己的婚姻中也喜欢抱怨和指责丈夫。

  2) 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尤其面对易激惹且善用武力的丈夫,不断的通过抱怨去给丈夫“点火”,不会艺术的在丈夫这颗“炸弹”即将燃爆时,适时的将火扑灭。
【综合治疗计划】

干 预:
  案例中的这段婚姻能否继续,需要夫妻二人共同讨论。如果两人都有意愿维持婚姻,分别需要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解决各自的问题,然后进行家庭治疗,最终根据两人的感情基础、各自对婚姻的留恋程度等因素决定这段婚姻的去留。

1. 关于丈夫:

  1) 通过专业咨询师改变他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认知,这是缺乏教养和人性的行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该表现的行为。

  2) 寻求专业咨询师改变“悔恨交加”心理状态,通过体育锻炼、咨询或者药物治疗,缓解压力,进而改变习惯使用暴力的行为。

2. 关于妻子:

  1) 找专业咨询师分析为什么总是抱怨别人,是什么让她不快乐,是从小的家庭环境,还是婚姻,又或者是工作压力大,找出原因后将不快乐的因素减少,快乐的因素增多,最终变得宽容。

  2) 通过与专业咨询师的讨论学会和对方互动、沟通的交往技能,即便自己不快乐,也不一定非要通过抱怨来宣泄,去激惹对方。与咨询师讨论更积极有效的宣泄方式,比如听音乐、运动等能放松的方式来治疗自己。









犯罪心理学:家庭暴力犯罪




   家庭内的纠纷的极端情况是杀害生身父母这种形式。对于信仰老传统的人来说,双亲的恩泽比山高,比海深,必须无条件地尊敬双亲。在刑法中,对杀害尊亲〔不只是亲生父母,也包括祖父母和继父母),不向理由如何,比一般杀人处理要重。最近(一九七三年四月四日),最高法院以接近14:1的比例出现了这样的见解,认为对尊亲报恩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道义,但是,如果没有非常严格的合理的根据,只是对杀害尊亲者从严处理,是违反宪法的。



顺便提一下三个案件的这种判决的对象全是女性。其中一个案例是,十四岁时,在睡觉时被亲父亲奸污,她与母亲从家中逃出,又被找到。后来,父亲又强行要求做出乱伦的勾当,终于生了三个孩子。有一次,她说要另行结婚。父亲产生极端的激情的情况似乎也不少。例如,或者无收人的儿子因为想得到钱而不离开父母,或者家中有专横暴躁的父母亲,专横暴躁的一方或者去杀人,或者被杀。因此,被压迫的一方认为,照此下去,不是全家完蛋,就是自己完蛋,以致进行杀人,这类例子也很多。正因为亲骨肉之间,没有象对他人那样的社会关系和顾虑(另一方面,也不象路人那样陌生),因此,就容易作出原始的、短络的和直情的反应。




  武村信义也认为,从全日本来看,城市杀人案件多,但是杀尊亲的情况少,在农村杀人案件不多,但是,杀尊亲的情况多。尽管如此,他并不认为,这与过渡期的家族形态没有关系。

  武村、大森晶夫把杀尊亲的案例汇集起来,如表9一2那样加以分类(大森收集的只是东京的案例)。

  所谓因纠纷而杀人,不只是父母方面,而孩子那方面也有问题,在他们之间有纠纷。武村与大森不同,也许与大森把“任意杀人”单独列出来有关系。

  但是,对于由于父亲是暴君,孩子因抵抗而杀死暴君这种情况,武村认为,孩子未满三十岁,逐渐地开始独立的社会生活,而父亲依然握有家庭的支配权,也有体力,精力,对儿子说来,这正是对他的优敏地位的威胁。孩子继承父业,直到这个时候,大多数孩子并没有什么非社会的和反吐会的向题。与这种看法相反,大森认为,倒不如说父亲丧失了权威,由于吊儿郎当,受到排斥,给家里添麻烦,什么都开始被抹杀了。大森勾画出没有权威的暴君肖像,这一点is思是深刻的。

  父亲与儿子的斗争,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儿子亲母反父倾向。武村并不肯定这个结论。但是,为什么父亲被儿子杀死的较多,从这种情况来看,在临床上果真能彻底加以否定吗?而且,也要注意到,在儿子的体力、社会的实力都与父亲差不多或者凌驾于父亲之上时,才发生杀父案件。

  子,作为大人的父母与子女骨肉之间的争执杀子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亲生母亲杀害自己的还处于乳幼儿期的婴儿,从把母爱看作是当然的情爱的立场来看,是近乎不能理解的。近五、六年来,甚至报纸也屡次大肆提出这个问题,可以把它看作是上述看法的表现。

  相场均等人比较了东京和纽约的犯罪案件,并且在一九七二年国际心理学会上发表了研究结果。其中,母亲杀子在全女性犯罪中占的比率,纽约是12.4%,东京是24.7%在东京大部分是杀一岁以下的乳儿。在纽约,据推定,这种情况只不过占2 %。由女性伤害的案件在日本不多,这是由于攻击性被压抑住了,但是,当服从、忍耐超过了限度,而爆发也是满不在乎地感到厌恶,讨厌婴儿而侠侠不乐的神色),(五)与再婚的丈夫一起打骂孩子而杀害的;(六)其他(共同自杀,由于母亲精神异常而杀子的等)。

  其中“五”是“四”的特别例子,与前夫离婚以后,把孩子寄存在娘家或乳儿室等处,在劳动中与第2个丈夫结婚,把孩子接回来后,孩子与新丈夫不熟,新丈夫打骂孩子,起初母亲还流着眼泪看着孩子,逐渐就一起打骂孩子,打在要害的地方,就把孩子打死了。这类例子相当多,都是很相似的。

  关于杀害孩子问题,也有各种学说。有的认为,过去就时便寻求弥补,这样的行动看作是挚爱行动(attachment)。

  其中有个时间性I’q题,如果失掉某个时期,就难以产生这种挚爱行动。这就是说,在上述范围内杀害孩子的情况是由于母子关系没有成立,无论从双亲那方面和从孩子那方面都没有形成挚爱行动,失去了应当形成挚爱行动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焦躁使条件越来越坏,在与丈夫的纠葛中,孩子成为复杂关系的牺牲品。同时还可以看到被一再掩盖起来的女性的残暴性(在外国也叫做象catty-猫那样的)。

  在家庭内还有一个典型的争夺,那就是在同胞之间,特别是在兄弟之间的争夺。在西方也可以看到所谓同胞抗争(Sibling rivalry)这个词,在精神分析方面也象兄弟相残复合观念(Cain Cprnplex )那样,力量是匹敌的,然而,是向同一个目标竞争的,是容易做为竞争者进行争斗的。在这里也是不顾任何社会关系地,毫不客气地进行着争斗。据调查过同胞关系的依田明说,在普通的家庭里,在各种同饱关系当中,兄弟之间是最具有竞争性的。有时,在家庭中属于弱者地位的哥哥,不在家里和属于强者地位的弟弟进行争夺,而是在外而进行杀伤居于弱者地位的孩子的违法行为,这种例子也是有的。违法少年对年轻的警察比对上了年岁的瞥察,更加具有反抗性,这就是以强凌弱的一种变种。

  坪井孝幸、中村一夫通过罗夏测验来观察这种杀尊亲的杀人犯,可以看到,这种杀人犯与一般人没有温暖的情感,拒绝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心情不安但也加以压抑,有,L}理上的矛盾斗争,缺乏内在冲动的自觉性,难以控制情绪并且在情绪的压力下有暴发冲动的倾向。在杀父与杀母中,杀父的儿子的智力是好的,性格是复杂的,抽象的,对人过敏,容易陷人不安的抗争。

  与杀父母相对照的是父母杀子。对于把子女看作是天赐的或看作是宝贝,把父母的爱看作是最高价值之一的人来说,觉得杀死自己子女是不能容忍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内伤才可怕
家长:不要让暴力教育主导你的家庭
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原因,无非以下3种原因
我14岁的儿子叛逆到动手打我,我该怎么办?
班主任提醒:家庭教育的失败,大多毁在这6个字
孩子有出息,全靠这张家庭教育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