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移情和反移情 内心敏感的人该如何保护自己?

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现象与心理工作者的自律




    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会将自己对人生中重要人物的情感移情到咨询师身上。虽然通常被描述为来访者主动诱惑咨询师,但移情也可以表现为愤怒、仇恨、不信任、 父母化、极端依赖,甚至将咨询师当做神或是宗教领袖来崇拜。当弗洛伊德首次面对移情时,他感到这会阻碍治疗进展,但后来他认识到对移情的分析是治疗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精神分析学派的重点便是要找到移情关系,并探索其含义。





移情指本应是对他人(通常是父母,但也可以是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分析家身上。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就是案主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好感或依赖感。负向就是厌恶感。


  如果咨询师与移情者一同陷入情感的漩涡,这样咨询者关系就会产生质变,这是需要严加防止的。

  咨询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面对移情时,也难免会动心的。一旦动心,就称为反移情,即反向移情,反移情对于咨询来说是有害的。咨询师要有充分的理性来避免它的发生。


在咨询过程中大家都明白与患者产生“共情”是很必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那么顺理成章的患者会发生“移情”现象。反之,若心理咨询师与移情者一同掉入了漩涡中,相比之下咨询师就要更痛苦一些。或许正是因为明白这其中的心理机制,就更无法跳出这种情绪。有可能还会因此产生负罪感、更有可能背负起周遭的谴责。




很多时候,移情是动力取向的咨询师和治疗师必须经历的。
对于某些比较重的病人(这里的重指的是动力取向视角下的轻重,与DSM系统诊断的轻重,或者与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的轻重并不完全等同),他的自体本身就是破碎的,或者混乱的。咨询师只有小心翼翼的与病人的这一部分取得联系,才有可能慢慢的帮助他整合。在这样的过程里,难免会与病人纠缠在一起。




咨询师有效工作的前提是在咨询中对自己的角色位置感到自在。
当咨询师被强烈的反移情困扰时,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工作。

    就反移情进行自我分析,寻找个案激活了咨询师个人情结(complex)的地方,通过接受督导和个人分析修通情结。
    从投射性认同的角度对反移情进行工作,通向神入(共情性理解,empathy)。

以问题为例,咨询师面对有过性侵行为的来访者产生了反感,这种情绪和来访者本身的感受(希望被惩罚)是一致的。以就是说,这里产生的是一致性反移情。但是在这个个案里面,咨询关系的客体配对则更为复杂。案主在性侵事件里面的角色是加害者,而在咨询当中,却将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成功地让咨询师处于自己的对立面。于是呈现出来的是咨访关系中不停互换的加害-受害身份配对。



通过反移情工作,可能达成的对个案理解与假设有:

    个案通过持续性的将咨询师放在对立位置,回避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咨询师对自己反感和转介,造成了咨询师“抛弃”自己的事实,满足内心中自我惩罚的需要。
    在个案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加害-受害者成为了客体关系的核心配对,这提示个案的早年经历里面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影子,而在个案的人生经验当中,这可能是唯一让个案感觉到爱与亲近的方法,故个案面对咨询师时,也只能不断地向咨询师展示自己是一个多么坏的人,通过感受咨询师对自己的厌恶和反感感受咨询师是“在乎”自己的。
    惩罚并不是咨询师的工作。如果个案希望对自己犯下的罪行负责,那么合理的方式应当是接受法律制裁并且对受害者及家属进行忏悔和补偿。倘若个案仅仅在咨询室里表达希望得到惩罚,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改变和行动,那么有理由假设咨询存在次级获益,个案在用咨询本身替代生活中的努力。

以上假设需经过进一步的验证。验证的方法是观察咨询的进程是否如同假设预见的一致,以及咨询师的诠释是否促进个案对自身的进一步反思,面对诠释的情绪反应是否合乎预期等等。







必须要有反移情,反移情是探索来访者内心最好的工具。



绝大部分的人对移情与反移情的理解都是错的, 包括很多心理治疗师。




1.移情:
我见过关于移情最好,最简洁的定义是这样的:过去在现在的重现。
用在治疗关系中拓展开来应该是这样的:来访者在童年对一个客体的感情,在治疗中转移给了咨询师。
移情的英文叫做:transference 德文叫做:ubertragung(这个u上面要加两个小眼睛,跟我读:鱼不卡根)
台湾同胞对其的翻译可能更加好一点:转移关系,而不仅仅只是移情,还包括了关系里面的全部。
移情是时间的错误,我拿自己举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错误是怎样产生的。

    我出生的时候因为计划生育,妈妈生下我两天,我就被送到了很远的地方,没吃过妈妈一口奶。
    之后回到母亲身边,因为家中变故又强行与母亲分离,在童年时光中,经常被妈妈关在家中读书。
    这种与母亲的分析关系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
    在之后的恋爱关系中,我时常不能与别人形成亲密关系,经常会因为过分亲密而焦虑,和女朋友发生口角,企图破坏这种亲密关系。
    我成年之后的这种拒绝亲密的行为,就是童年与母亲的分离性体验创伤再现。

那么,咨询师要怎么感受到来访者过去的伤痛呢?


2.反移情
这个“反”翻译的不好,容易给人以误解,在英语中为:counter-transference 在德语中为:Gegenubertragung,这两个前缀都不是anti的意思,更加贴近于“逆”。

    在上面我的例子之中,我因为童年障碍,产生亲密关系障碍,在亲密关系中,会有一种本能的破坏。我为了使得这种破坏更加“合理”,就会勾引我的女朋友与我吵架,她的这种吵架欲望就是对我的“反移情”。

反移情有什么作用?
反移情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工具!反移情是让别人了解你最好的工具。
有过从业经验或者心理疾病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那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感受呢?
答案:感同身受。
比如,我现在非常的愤怒,我要如何让你感受到我的愤怒?我会骂你,我会指责你,我会用各种方式使得你对我产生愤怒,如此一来,你就能深刻体验我的感受了。
我们在生活中,心情好的时候常常会让座,会做一些好事,这些好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我通过做对你有利的事情,让你快乐了,这样一来,你就会了解我的快乐。

3.咨询过程中的情感转移以及关系变化
为了使得大家更直观了解反移情作用,我将整个咨询过程描述出来。
A.关系建立,合理退行
在咨询初期,我们通过尊重,积极关注,保密等方式,给来访者创造安全环境,满足其自恋需求,使得来访者可以合理的展现自己,如此形成了一种良性亲密关系。
在这种安全的氛围下,也有利于来访者合理退行。


B.移情--早期关系模式出现
当来访者信任了咨询师,便会积极主动的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并且会对咨询师产生一种感情,与咨询师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因为所谈论内容都是非常隐私的。在这种亲密关系下,我们会把早期,或者目前内心中的秩序体现到咨询关系之中。
比如,我曾今的一位来访者因为对外界的掩饰,造成了内心巨大矛盾,在与我的关系之中,他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调查我的生活,企图让我感受到这种外界探查的眼光。
再举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我曾今的一位来访者,他总是小心翼翼,但是我能充分感受到内心对他的鄙视,他通过我的这种鄙视,重塑了他与父亲早期的关系----父亲在他童年的时候经常会非常鄙视他的各种行为。

C.反移情--对治疗师能力的考验
来访者通过种种方式,重塑了他的关系模型,咨询师如何应对?这就是一个咨询师能力的检查标准。
首先,必须了解一点,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情是由两部分构成的:1.移情 2.反移情
为什么咨询师从业之前需要做如此之多的自我体验?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尽量避免移情出现。
比如说,一个咨询师早期与母亲关系有问题并且没有处理,如果同样是这样问题的来访者,很可能会勾起咨询师的不良回忆,这个时候就不会纯碎的体验来访者的感情了。
做个比喻,如果将咨询师比作镜子,那么移情的产生,会导致这个镜子变成哈哈镜,来访者更难通过咨询师了解自己。
只有当一个咨询师最大程度的反射来访者的感情,才能更有利于咨询师看到来访者的关系问题。
当咨询师体验到了来访者的移情,并且能够勾起自己的反移情,之后该怎么做?

D.共情----重塑关系
如果说,早期咨询关系是由来访者决定的话,那么咨询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咨询师如何引导这段关系,重塑一种良性关系。
比如:一个社交障碍者,总是强调别人对他的敌意与鄙视,在咨询关系之中,咨询师也能体验到自己产生了对该来访者鄙视的冲动,这里涉及到咨询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克制。
这时候对来访者的反馈,就是咨询成功与否的关键了。
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反馈也是鄙视的话,那来访者依旧会循环在自己曾经的关系之中,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咨询师必须打破这种循环,让他体验到,不一样的关系,如果他感受到,自己的种种行为得到的回馈并不是鄙视,他就有能力打破这种泛化,重新思考关系的其他可能性。
我们已经了解了,咨询师对来访者有反移情,来访者有对咨询师的移情。
当一个人产生心理疾病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他所作的,并不能产生他所希望的。
回到那个社交障碍的来访者,一方面他内心希望融入与他人的关系,不希望再被鄙视,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行为又使得别人对他鄙视。这会使得移情与反移情产生矛盾,咨询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这种关系协调,使得移情与反移情一致,达到一种艺术状态----共情。


E.客体性主体习得
很多时候,来访者无法与咨询师产生分离,是因为咨询师与来访者还未融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发展性心理咨询,就是:让来访者学会借用咨询师人格。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让咨询师成为来访者的客体性主体。
这种来访者与咨询师的融合,在分离的时候会产生不舍,但是完全不会形成障碍,如果来访者无法完成分离,咨询师必须重新自考自己过程中是否有不必要的移情投注给来访者。

最后,总结一下:咨询成败关键,不是咨询师有多少知识,而是咨询师能多大程度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首次描述,是“面对新个体时重新定位了童年时保留下来的感情和渴望”,“不合适地复制了童年时的重要人际关系”,“再现了童年时被压抑的情感体验,并用其他人代替了压抑刺激的来源”。


    人们常常将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伴侣或孩子身上,例如一个女子可能不会信任一个举止声音外表与她前任相似的男人,却可能会对一个长得有些像童年伙伴的人说很多的真心话。



移情现象与心理工作者的自律




    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会将自己对人生中重要人物的情感移情到咨询师身上。虽然通常被描述为来访者主动诱惑咨询师,但移情也可以表现为愤怒、仇恨、不信任、父母化、极端依赖,甚至将咨询师当做神或是宗教领袖来崇拜。当弗洛伊德首次面对移情时,他感到这会阻碍治疗进展,但后来他认识到对移情的分析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神分析学派的重点便是要找到移情关系,并探索其含义。



    由于移情现象的存在,心理咨询师需要自律,不可以趁人之危利用和玩弄来访者的感情。据我的师姐说,在香港,咨询师若是在咨询结束后两年之内与来访者发展出任何感情,来访者的家属都可以把咨询师告上法庭。所以说张国荣遗作《异度空间》的剧情不是一般的扯,医生竟然还领着女主角去游泳,唉真是的。



    在David W. Bernstein关于虐待的移情理论中,虐待者不仅把他们对曾经虐待自己的人的负性情绪移情到了新的受害者身上,还会把之前虐待他们的人的力量和控制感移情到自己身上。例如连环杀手Carroll Cole,其母亲在其父亲出门时搞了些婚外情,强迫Cole目睹这一切,并且体罚Cole以确保他不向父亲告发。之后Cole所谋杀的那些人都是他认为比较放荡的、令他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女子。


    所以说,那些虐待孩子的人一定有着他们做出此事的原因,也会在某种意义上受到天然的制裁。

孙宇任








在《积极能量》这本书中,欧洛芙博士特别提到了一种人,就是移情者,他们非常容易吸收别人的能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必须有一套方法来防止吸收到消极能量。

自我测试:
我是否被认为是过度的敏感?
当我的朋友心情烦乱或身体某处有些疼痛时,我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是否感到能量在逐渐耗尽,而我却无法阻止它们?
我是否对噪音、气味以及过度的闲聊十分敏感?
当我看到一些可怕的新闻时,我的能量是否也受到了压抑?
我在团体中是否感到疲倦不堪,并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独自恢复?

如果上述问题你的答案大部分是“是”,你就是一个移情者。

对于一个移情者而言,防止被消极能量打倒的方法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当你感觉到消极能量时,要立刻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来,控制好呼吸,平稳情绪,用理性去帮助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帮助的人。








内心敏感的人该如何保护自己?敏感者或易共情者



林建国


德祥灵语心理工作室



                                
    在社交场所,在人群里或与人共事时,敏感者或易共情者容易受周围情绪的影响。处于充满爱意和祥和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会吸收这些能量而变得活跃;相反处于消极的环境中,他们则会感觉疲惫,充满攻击性。


    对于容易受周遭影响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敏感并保持情绪稳定。我本身是一个容易共情的人,因此我想帮助这类人培养这种能力,让自己更舒服。

    我总是对他人的情绪高度敏感,无论他们的情绪是好是坏。在我学会保护自己的感受之前,这些情绪在我体内膨胀。离开人群后的我,疲惫而消极。到家后我只想蜷缩在床上呻吟,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这些策略能帮助你更有效的处理敏感,并使你不受消极能量的影响。


□走开。
   可能的话,从可疑的干扰源走开至少20英尺。看看是不是舒服多了?不要因为不想冒犯他人而勉强自己。在聚会上不要挨着“能量吸血鬼”坐。身体上的亲近会增加你的共鸣。



□感受自己的呼吸。
   如果你怀疑自己正在受别人影响,那么就用几分钟来关注你的呼吸——这有利于你集中并感受自己的力量。与之相反,屏住呼吸会使负能量在你体内堆积。要过滤掉恐惧和痛苦,你应当释放压力,吸收平静的能量。想象一下:不健康的情绪像一阵雾霾离开你的身体,取而代之照进了纯净的健康之光——这种想象能即刻产生效果。



□游击式冥想练习。
   聚会之前先冥想一下,集中注意力,感受精神,感受内心。这样你就能变得坚强。如果在某一场合遇到了情绪或身体上的压力,迅速做出反应,冥想几分钟。可以在浴室或空房间进行冥想,如果厕所是公共的,就关上隔间的门。冷静下来感受积极的力量,感受爱。这种方法成功地帮助我多次从感到颓败的社交场合中解救出来。



□为自己设立健康的范围和界限。
   与充满压力的人呆在一起时,控制聆听的时间,学会说“不”。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明确地划清界限,一旦他们开始产生负能量就将其拒之门外。记住,“不”就足够了。



□设想身边的保护。
   研究显示,设想是一种治愈身心的技巧。健康医师应对棘手的病患以及其他许多人都会采用这一实用的方式,比如假象有一束白光围绕周身。或者,在与情绪重度污染的人呆在一起时,设想有一辆警车正在巡逻,随时确保你的情绪场不被入侵。




□明确并尊重你的情感需求。
   保卫你的敏感。情绪冷静集中的时候,列出你情绪波动最大的五个场所。然后设置一个能帮你在这些场合控制情绪的计划。下面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看看如何提前干扰移情。

   当有人对你索求的太多,礼貌的说“不”。没有必要解释拒绝的理由,正如谚语所说“NO就足够了,去用它。”

    如果你社交时保持舒适的时限最多为3小时——即使是与你喜爱的人在——自己开车,或者有备选的交通方式——这样你的心情就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人很多,在去之前先吃好一顿高蛋白的餐点(这能给你支持),坐在远点的角落,比如在剧院或者聚会上,千万不要坐在中心。

   有些移情者对香味极度敏感。如果你也对香味敏感,比如香水,那就要求你的朋友与你在一起时不要使用。如果你不能避免,那就到窗户附近吸收户外的新鲜空气来缓解一下。


   如果以上方法对你都没有作用,那回家后来个热水澡或冲个淋雨。对我而言,一天的忙碌后沐浴能给我解脱。无论是舟车劳顿还是从他人身上接收到的焦虑,一切都会随着水流消失的干干净净。泡温泉会让一切不舒服烟消云散。



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如何减轻内心不安


 解密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1.合理化(文饰法)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

  2.仿同

  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比如,模仿明星造型或行为。

  3.潜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 "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仰了。






 4.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5.反向

  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

  6.躯体化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7.置换

  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例如,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常把对同学和老师的怨气转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静心情。

  8.幻想

  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9.升华

  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足。例如攻击性的愿望不能随处乱用,但可能从打球或射门中得到满足。

  10.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11.否定

  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等等。

  12.退化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而不积极求治自己的疾病,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

  13.转移

  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例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14.隔离

  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如老人常不说死而说“归天” “长眠”等。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15.抵消

  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例如,按我国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

  编后语: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用好自我保护机制。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愿意当自己

做自己,就注定了不断的学习。 做戏,就注定了不断的迷失。


人在落魄时,才知道谁的手最暖。感情在吵架时,才明白谁的心最软。一个只懂流血却为你流了泪的人,是肝胆相照的朋友;一个只知流泪却为你流了血的人,是相濡以沫的爱人。


真正的感情,不是得意时有多少人追捧, 而是在失意时愿意无求的帮助;真正的感情,不是海枯石烂的甜言蜜语,而是在穷困潦倒时愿随你颠沛流离。


很多时候,人在最深的绝望里,能看到的往往是最美的风景!





人在落魄时,才知道谁的手最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手记:什么是有效的心理治疗:赠书福利
来访沉默如何应对?| 施琪嘉和10位咨询师给你支招
邓丹:咨询师的负面能量如何排解?
心理咨询师的双刃剑:反移情
真诚的介绍移情和反移情
【直播结束】张海音: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