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间歇性情绪爆发,是情绪压抑的结果 和谐需求高的人容易压抑情绪委屈自己


间歇性情绪爆发,是情绪压抑的结果。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生活中的“间歇君”越来越多了——有些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失踪,有些总会定期发飙,还有些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成为“撒泼小孩儿”……“间歇性发神经”是怎么发生的?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间歇君”们能否自救于泥潭?其实,无论哪一种“间歇症状”,都只是更深层次心理问题的表象,想要降服它们,先要了解自己。

 


压抑的情绪是指在受到挫折后,将变化的思想、情感抑制在心头,而形成的一种情绪。
    压抑虽然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能使焦虑完全消失,而是使其变成种潜意识,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压抑情绪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是内向性。与现实产生矛盾时,不是积极调整,而是退缩、回避矛盾,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克制、约束,以求安宁。
    二是消沉性。潜入心中的矛盾,使其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由于矛盾的直存在,不快的感情便与日俱增,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产生自卑感。
    三是潜意识性。久而久之,压抑在心头的情感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动机。

    压抑情绪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情绪。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

(【注】这里指的是心理咨询中精神分析流派的看法,不是一般人日常讲的压抑)。

    压抑情绪的主要表现
    (1)忧郁。忧心忡忡、失眠、易疲劳、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愿与人多交往、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2)厌倦。对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和人讲话也很少;工作、学习、生活的效率急剧下降;不愿承担社会工作和义务;成就动机下降等。
    (3)犹疑。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做事无主见、不果断,犹豫不决。
    (4)沉闷。不愿多与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备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来越少。
    (5)焦虑。焦虑感明显增强,自我感觉很不好。焦虑常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有的则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去摆脱压抑感,结果导致肥胖症。

 

    某校大学生何宜良,近一年来总是心神不宁,学习无法进行,手中拿着书。里却老想着别的事,成绩一落千丈。

    他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他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父亲一天到晚在外忙,管他不多。他母亲没有文化,总是用粗野的态度对待他,常因一点点小事就骂他打他。一次,他把衣服刮破了,他母亲狠狠地惩罚了他。他学习成绩好,经常看书到深夜,母亲还骂他浪费电费。上高三时,他的精神快崩溃了,不想参加考试了。是叔叔动员、帮助他鼓起勇气参加了高考。总算进了大学。因此他感谢叔叔婶婶。但是大二暑假,他在叔叔家时,抽烟、喝酒,叔叔批评了他。他感到十分不满,与叔叔吵了起来,提前回校了。从此,觉得世界上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内心十分压抑。由此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性格逐渐变得孤僻。
    因为母亲对他的态度刻薄,何宜良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防卫机制,后来把叔叔善意的批评当做故意找茬,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灰暗的。以前他尽管性格内向,但对学习还有点兴趣。与叔叔的关系出现裂痕后,就出现多愁善感,胡思乱想,感到悲伤,孤独,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和爱好。

 


“间歇性发神经”其实是情绪警报

  每一种“间歇症”的发作,都是某种情绪积累后的爆发,反过来,“间歇性发神经”其实是在告诉你平日里的情绪处理方式可能不那么顺畅,以至于淤积到一处,间歇性释放出来。

  太丰富的联想力是种灾难

  “海灵菇”的大脑回路犹如她的花名——太复杂了,她的前男友就是因为这点和她分手的。分手后他对共同的朋友说:“约好了一起去吃大餐,她忽然要加班。临时加班谁没有过?这是多大的事?她却打电话不停地问我:‘你是不是生气了?’她根本不信我没生气,非要一遍遍和我道歉,说觉得特别对不起我,以后绝不这样,再这样就辞职。事后还会送礼物‘补偿’我。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和她在一起,我真的很累。”

  解析:太看重结果就会“想太多”

  联想力丰富的人一般都有些自卑、怯懦。他们害怕做错、失败,所以做事时往往思前想后、畏首畏尾。结果却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怕,即使有自己的观点和选择也不敢表达。自卑还会导致一个人的猜疑心重,对很多人和事不能很好地包容。因为自己想得多,遇到性格直爽的人,会觉得对方“不懂事”,或者无端猜疑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捕风捉影地证明自己的“正确”。

  “撒泼的小孩儿”都没安全感

  小L是个急性子,出门吃饭,15分钟不上菜,即刻离席,气势汹汹没人敢拦。嫌在银行办理业务等待人数太多,好几次和大堂经理吵起来。终于有一天,这急性子脾气发到了男友身上:年末时公司面临重大变革,男友身心俱疲,一时忽略了小L。最初还能理解男友的小L终于爆发,不管他怎么解释“忙完了这阵子好好补偿你”,小L就是不能停止耍泼:“我要你现在就陪我!立刻!马上!”当男友不搭理她时,她便在午夜痛哭流涕地给他打电话、留言,一会儿可怜兮兮地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一会儿咬牙切齿地说:“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解析:他们不相信“明天”

  每隔一阵儿就要像小L一样耍泼的人,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这些人平时可能是个天使,但种种“担忧”的阴影其实一直笼罩着他们,一旦出现相应的刺激因素,他们就会迅速陷入“间歇性发神经”状态。有时明知道自己的状态很不好,这样撒泼除了伤害别人毫无意义,但他们还是会选择让自己越陷越深。此时的他们对发泄对象不会有同情心,也不会尊重客观事实,而是固执地想要自己期待的结果。

 

  “发神经”前不妨试试这些

  转移注意力

  有研究表明,愤怒情绪的持续时间其实不会超过12秒,如果能安然度过这关键的12秒,你就能重新掌控情绪。下次感到自己要“发神经”时,不妨先在心里默数10个数,然后去做打扫、健身、听音乐、唱歌等能让你专注、沉下心的事,做完这些,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没那么生气了。一项研究表明,为自己拍几张“发神经”时的照片可以帮助自省。

  过有节奏的生活

  可以说,我们除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几乎都是“混乱”的。而混乱会引起“分散”,让你的情绪更差。除了试着养成规律作息,养宠物、花草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力量感。每天睡前闭上眼睛放松自己,去掉干扰你的一切情绪,试着“放空”、感知自己。慢慢你会重拾与自己相处的方式,获得耐心,进而学会控制情绪。

  找到“爆发”的根源

  观察自己,看看是什么在引爆你的情绪,反思它背后真正的原因。不要长久压抑情绪问题,而是要在发作之前解决它们,才能避免“间歇性发神经”破坏生活。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节奏,同时也不必过于忌讳情绪“间歇性发作”。每一次发作也是一次有效的释放,只要频率不那么高,不那么过火,各种“间歇症”也是情绪健康的保证。



别压抑你的情绪


 “【Arthur Lynch亚瑟·林奇网络课程】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和当代冲突理论临床应用
心理困惑:

  王先生37岁,性格温和,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工作。他平时工作压力特别大,既要面对严苛的上司,又得应付一些傲慢的作者,简直就是两面受气。为了饭碗,他不得不忍着,尽力去满足上司苛刻的要求,又忍受着刁钻作者的各种傲慢无礼。时间久了,他觉得自己特别疲累,有时会突然烦躁不安,有时情绪会变得非常低落,感到自己特别无能无力,工作和生活都没有意义,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出现。


博爱解读: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过大,这些都可能导致人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人处于高压状态下,哪怕外界小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会引发不良情绪。这时如果人们能找到一个宣泄口,让负面情绪及时得以宣泄,则会缓解内心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如果一个人的负面情绪不得到宣泄,而是郁积在心,久而久之便像一个承受了高压的闭塞瓶子一样,会在某个临界点濒于崩溃的边缘。

  一个人如果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它总会找一种消耗方式。一般来说,负面情绪有两种发泄渠道,一种是向外,即是对外表现出攻击行为;一种是向内,即向内攻击自身,表现为自怨、自责、自恨,甚至可能发生自杀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会通过实施攻击行为而释放内在能量,并从中得到快感,但在很多时候,这种攻击性会被社会制度约束,或者被个人的超我控制住。但是一旦负面情绪不能借由攻击性而发泄出来,便容易造成个人内心冲突,严重者可能产生情绪障碍,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所以,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倾向于鼓励人们通过变相的方式向外发泄情绪,比如参与那些攻击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国外有些大公司设立员工情绪发泄室,让员工通过击打充气小人而发泄不满情绪。

  上述案例中,王先生属于性格内敛型的人。相对于外向型的人,内敛型的人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种种内心冲突。他在高压的工作当中因疲于应付各种人际关系而产生种种不良情绪,但由于他本身性格内向,习惯于忍气吞声,不善于发泄情绪,没有及时为负面情绪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宣泄口,因此负面情绪淤积在内心,采取了向内的发泄方式,表现为自责、自怨,产生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甚至还有自杀的念头。所以,对王先生来说,适当的工作减压与情绪宣泄都是对自己必要的保护措施,建议如下:

  1、允许自己进行适当的情绪发泄,寻找合适的情绪发泄渠道,比如向朋友倾诉内心的烦恼,甚至允许自己偶尔发脾气,到空旷处大喊几声等等。

  2、多与上级及工作伙伴沟通,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尽职尽责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益。不逢迎他人,不委屈自己,理性处理工作事务,但不压抑真实的情绪,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则无需再忍。

  3、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静下心来梳理情绪,无需太久,哪怕就是晚上睡觉前的几分钟亦可。此外,经常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参考资料:《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编

 

 

 

和谐需求高的人容易压抑情绪委屈自己
 
  
 

 
 
   
导读
人们在心理冲突压力下,如何应对压力,这一防御机制的干预极其敏感。这种对压力的高敏感性,可以从负面情绪具有的容忍程度看出来。负面情绪大家一定不陌生,生活中的老好人,出了事儿周围的人才知道。可为什么会发生呢?

 

 

近来一项研究显示,焦虑、愤怒和沮丧是心理痛苦程度的重要指标,需要细加评估。人最常见的情绪影响包括负面情绪的增加,比如焦虑、愤怒、悲伤,还有痛苦、尴尬、内疚、羞耻、没有安全感和不满足。

在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Valeria Biasi等学者的这次研究中,调查的目的是具体分析防御机制“和谐的需要(N/H)”,开发出有用的研究工具,用于评估心理特质和区分对负面情绪的态度。文章发表在科研出版社2014年12月英文期刊《Open Journal of Depression》(抑郁症)上。人们在心理冲突压力下,如何应对压力,这一防御机制的干预极其敏感。这种对压力的高敏感性,可以从负面情绪具有的容忍程度看出来。

在各国关于生活方式的防御机制(LDM)、疾病的心身构成调查中,采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对LDM量表的原始项目加以替换和改善。LDM表中包括两个分量表,第一个分量表命名为“和谐的需求”(N/H),包含12个项目,分属两个子量表“自我牺牲(SS)”和“和谐关系(HR)”。第二个分量表命名为“理性/感性防卫(R/ED)”,包含另两12个项目,分属两个子量表“理性”和“感性防卫”。

当一个人对心理冲突容忍度差,与对侵略性的压抑,容易增加一种负面情绪:悲伤。这是一种更符合既定条件下情感平衡(即N/H)的感情。因此,研究中以“N/H”作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一特征包含了公开避免冲突(特别是人际冲突)、具有自我牺牲倾向等方面。当冲突增加了,这些倾向会让人宁愿自我惩罚来解决,而不是公开表现愤怒和侵略性。

结果表明,对和谐需求高的人,理性和感性防卫分数也高;在应对短期压力时,对和谐需求高的人,更容易在三个主要的负面情绪(焦虑、愤怒和悲伤)上得分较高。因此,压力下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寻常事,但越希望和谐相处的人,越容易忍耐不愉快的事,自身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悲伤情绪都加剧了沮丧、抑郁的情绪。不得不说,有时也不能太老好人了,偶尔学着“破罐子破摔”也不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淡定是可以修炼的
这是我见过写“负面情绪”最好的文章
成人的负面情绪,虽然很“丧”,但并非无药可治
鉴峰丨遇到负面情绪,用2招自洽与自我修复
改变这种认知,抑郁症、焦虑症才能真正地康复!
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