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吸手指、摸乳房、依恋小毯子……知道真相后,妈妈后悔了

作者丨多多黛

来源 | 育儿进化论(ID: yuerjinhualun)

01

朋友转了一条视频给我看。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站在晾晒的小毯子旁边,一边吮吸大拇指,一边抓着小毯子,放在脸上摩擦。当妈妈把毯子拽开,她马上拽回去,继续摸索小毯子。

“孩子都7岁了,还有这种怪癖……”朋友惋惜地说。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类“怪癖”。

有抱着妈妈睡衣的;

有抱着布娃娃的;

有依赖安抚奶嘴的……

这些行为,并不是“怪癖”,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行为。

02

孩子为什么会“恋物”?

英国儿科医生、著名精神分析家Donald. W.Winnicott,将这些被孩子们所依恋的小物件,称之为“过渡性客体”

它通常是“柔软的,有毛的,温暖的”物品。比如,小毯子,小毛巾,妈妈的衣服。

孩子把过渡性客体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婴儿一出生就处在“完全自恋期”,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自己是可以掌控世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意识到妈妈和自己并不是一体的,心理上就会有一种缺失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到3岁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只有在形成这个概念后,孩子才能承受与父母的长时间分离,否则孩子会将短暂的分离,视为被抛弃。

孩子的“过渡性客体”是正常的心理行为,并非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导致孩子有了安慰物。

为了满足这种缺失感,“安慰物”就出现了。当孩子感觉到焦虑、恐惧的时候,依赖这些“安慰物”安抚自己。而且,这种“安慰物”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安慰。即使妈妈在身边,孩子也会更加青睐自己的“安慰物”。

“安慰物”的出现,说明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他们开始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程。

美国的心理学家哈洛 ,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亲关系的实验: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单独隔离开,然后让“两个不同的妈妈”陪伴它一个妈妈是绒布的,身上没有奶瓶;一个是铁丝做的,身上挂有奶瓶。

结果显示,小猴子一天都跟绒布做的妈妈在一起,只有饿了,才跑到“铁丝妈妈”身边吃几口奶,吃完又跑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在小猴子看来,“绒布妈妈”就是自己的“安慰物”,能够带给自己安全感。

堂姐因各种原因,在儿子半岁时离了婚。后来儿子上了幼儿园,前夫再婚,堂姐就把儿子接了回来。可是,她却很苦恼,儿子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睡觉的时候,喜欢摸着她的乳房。

因为之前缺席了儿子的成长,堂姐对于儿子这个“小流氓”的行为,也只能生闷气,不知道如何管教。

孩子的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摸奶睡”,其实,是一种“退行”行为。当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有可能退行到婴儿时期。

李雪在《遇见一个人》里写到:

“有退行现象的孩子,一方面说明有心理创伤,另一方面也说明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多了,孩子开始相信爱了,才敢将创伤释放出来了。”

03

动画片《小猪佩奇》是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的一部动画片。佩奇的弟弟乔治,不论去哪,都会带着自己的小恐龙,上幼儿园带着,睡觉也会放在枕头旁边,让小恐龙陪着一起入睡。

而乔治的妈妈,从来没有阻止过乔治。在乔治找不到恐龙的时候,还会帮忙一起找。

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这么淡定。有的家长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正常,孩子不需要“安慰物”。

于是,便出现了强制帮孩子戒掉“安慰物”的事情发生。

一个朋友家的女儿,从小到大,都喜欢抱着一个毛绒小熊入睡。走哪都带着它,还经常会对小熊发出灵魂般的表白:“小熊是我最喜欢的。”

后来,她女儿患了鼻炎,医生再三交代,让孩子不要过多接触毛绒玩具。

于是,表妹趁着女儿睡着,把小熊扔了。

女儿醒来后找不到小熊,急得要命,像是换了一个人,撒泼耍赖不说,到了晚上睡觉,在被窝里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发抖。

表妹想陪着她入睡,却被拒绝了。看着女儿含泪睡去,表妹后悔不已。只得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熊送给她,可却被女儿扔进了垃圾桶。

家长的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会让他们的性格发展也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孩子对“安慰物”的依恋,是不需要干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感建立好了,他们会自行远离“安慰物”。

但是,如果孩子已经7岁了还在吮吸大拇指,家长就要注意了。长期的吸吮可能会导致手指变形,而且,也不卫生。家长可以帮助“戒掉”,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时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有需要“安慰物”的时候,家长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给孩子讲个故事,或者邀请孩子一起玩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慢慢淡忘“安慰物”的存在,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父母们可以尝试一下。

多拥抱孩子

因为缺失安全感,宝宝们很有可能就会有“肌肤饥渴症”。主要是以肌肤的接触的方式获取安全感。它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迫切需求。

情感作家张小娴说:“拥抱的感觉真好,那是肉体的安慰,尘世的奖赏。”

多拥抱孩子,告诉你爱他,这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

睡前陪伴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Stephan Valentin博士认为,睡觉是一种孤独的状态,入睡仪式能帮助宝宝做好和父母分开的准备。当事情每天有顺序地,以同一种方式发生的时候,宝宝每天的期待就能得到满足,父母细心的照料也让宝宝感到舒适,所有的这一切,会让宝宝有安全感。

我女儿一周岁左右,我因工作需要出差半个月。婆婆没有办法,给用了安抚奶嘴,有了这个孩子,女儿会很快入睡。

两岁多,因患了口腔炎,无法吮吸安抚奶嘴入睡,只能戒了。但是,她却“研发”了新的入睡方法——捏我的耳朵。

每次哄睡,我都特别痛苦,耳垂被捏得火辣辣的。

后来,为了打破她这个习惯。我在她睡前,制造了一种仪式感。放着柔和的音乐洗漱,然后,我们一起上床,由她选择一个故事,我来讲给她听。讲完故事,我会跟她说:“晚安,小丫头,妈妈爱你。”

一开始,她有一点不习惯。我就轻声对她说:“睡吧睡吧,妈妈会在这里陪着你。”

后来,孩子果然忘记捏耳朵了。

当孩子从妈妈那里获得了丰盈的爱,足够的安全感,内心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摆脱对安慰物的依赖。

所以,请相信孩子,他们没有“怪癖”。请多一点耐心,陪伴孩子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成长期。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摸乳房,捏耳朵,依恋布娃娃......这些细节,千万不能忽视
6岁的儿子不摸我乳房不睡觉…孩子这些细节,家长要重视!
孩子摸乳房,依恋布娃娃、小毛毯……这些细节,千万不能忽视
孩子总抱着那块破毯子不放,背后原因让人心酸……
孩子总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恋妈妈身体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童书八点 | 孩子"恋物怪癖“,需要纠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