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商文明演变和周文化的形成

公元前21世纪前后,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舜立为继承人成为天下共主,国号“夏”。接着召开涂山之会,召集部落联盟,号召天下诸侯。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古时称铜为金),铸造成九鼎(即 冀州鼎、 兖州鼎、 青州鼎、 徐州鼎、 扬州鼎、 荆州鼎、 豫州鼎、 梁州鼎、 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夏朝共经历十四世、十七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和玉制器物并存。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天下由原来天子和四岳共治共和变为落联盟社会。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百姓弗堪”,“汤遂率兵以伐粲,走鸣条而死”,汤建商而践天子位,国号“商”。 此前,夏朝的部落经过发展融合,许多部落已经发展成为“方国”,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从商汤建国至商纣自焚,商朝历史一共经历近600年的历史。从公元前1577年至前1046年,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文化方面的发展主要在青铜技术进一步成熟,能够使用天然合金黄铜之类。在“君权神授”观点的支配下,祭祀神的文化发展到高峰;形成了法律(《汤刑》外,还有《甘誓》 《盘庚》、《伊训》)和官制卿士三公,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军队编为左右中三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

上面简单介绍一下夏商文化的基础,有些与主题没关系的事夹带一点是为了让读者尽量了解一些那个时代的信息,重点介绍周朝的文化形成。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的祖先“后稷(管农业的官名)”名弃,是帝喾元妃姜原“践巨人脚印而孕”,出生后从小喜欢种树麻、菽等作物,长大后“好耕农”,“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因“天下得其利”而被尧帝封于邰。传至第四代公刘,国於豳。“复修后稷之业,”“居者有其业,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所以古诗中多有赞美公刘的德行。

公刘之下第九代,传到一个甚称伟大的人物,古公亶父,史记和左传里都不惜刀竹记载了公古公亶父一次非常明智仁德的举国大迁徙。“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

《尚书大传》里说:“周人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一户若按五口人计,这次迁徙大概共一万五千人左右,由豳至岐约二百五十里。

古公面对戎狄之攻,力量有“三千之乘”,有“民心皆怒欲战”的士气可用,能战而徙。《尚书大传·略说》:耆老对曰:“又欲君土地。”太王亶父曰:“与之!“耆老曰:“君不为社稷乎?”太王亶父曰:“社稷所以为民也,不可以所为民亡民也!”耆老对曰:“君纵不为社稷,不为宗庙乎?”太王亶父曰:“宗庙,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遂杖策而去。

说文解字:社,从土从示,本指土地神;稷,从禾从畟,本指五谷神。在农业时代,二者合起来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礼记》上说“国君死社稷”,意思是国君要与国家共存亡。这话听起来悲壮,但实行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每当到了国家存亡之秋,国君总是号召人民为国家而战,他不可能执戈操矛冲在第一线,因而即使死也总是死在民众的后面。亶父看出了这一点,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说:国家是为民设立的,哪有为民而让民去死的道理?于是他和当时的第一夫人太姜,骑着马到漆水西岸考察了一番,回来就带领他的亲属来到岐山脚下,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叫“周原”。

古公临出发前他召开动员大会说:“现在戎狄大规模地侵略我们,要的无非是土地与百姓。对百姓来说,跟着我与跟着别人有何区别呢?土地则本来就是养活人的。只要它在那里,它就能养活你们。这么说来,你们现在摩拳擦掌准备战斗,无非是为我个人。但打仗是要死人的,为了我的王位让你们的父亲或儿子去死,我不忍心这么做。你们当初立我为君,是希望我能给你们带来益处的,但现在为了我的王位,搭上你们的性命,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宗庙”是属于我本人一家一姓的,我怎么能因一家之私、一姓之私害了你们大家的性命?因而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土地,放弃了祖宗的灵堂,来到了岐山脚下。这是不是石破天惊的演讲?

古公卒,传位季历,季历传位姬昌,就是西拍,称文王。文王笃仁而礼贤下士,“士多以此归之”, 孤竹伯夷、叔齐,商旧臣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这引起了商纣王的忌惮,派兵把他抓到羑里(现汤阴县)关押起来,并且把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抓来煮了给文王吃,以此来考验他,在散宜生等人寻找天下的美女、宝马等珍奇异物献给纣王后,放了文王。

周文王在羑里也没有闲着,用蓍草和烤龟壳占卜,把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作的八卦,结合实际情况,把八卦分别两两互相重叠,从而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这就是最初的《周易》。 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这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纷纭繁复的现象。

文王在用蓍草推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商纣的天命将被周替代,于是回到西岐就加快了灭商的部署和准备,但是没多久就死了,想起纣王杀自己的儿子逼着他吃的残忍,至死没忘交代太子姬发灭商。

姬发即位后第十一年,盟天下八百诸侯,于牧野一战,纣王兵败鹿台自焚,周朝建立,姬发就天子位后即大封天下。有功之臣,姬姓子弟,前朝遗孤都得到分封,中国社会进入分封制。

这个时候,周武王患了抑郁症,哥哥被纣王所煮和灭商的压力让他天天晚上做恶梦,身体越来越差。他的弟弟周旦(史书称周公)天天为他解梦,这是一种为了减轻武王压力的安慰方法。

但是在此过程中不乏总结了商纣的残暴,周人本来具有仁爱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周公辅政过程、制定周朝管理制度中被理论化系统化,即以人法天,天生万物,为而不害,人从天道则以人类为本的理想纲领《周官》,同时制定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即《仪礼》。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乐工人数甚至车马数量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前面说介绍过,商朝的祭祀文化发展到了高峰,这是一个依靠以青铜技术发展,王朝实力强大而趋向野蛮的恶习,王朝征伐不止,而征伐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为了获得人牲,用人来当作祭牲,并且认为地位越高的俘虏越能得到神的青睐。祭品在拜过祖先之后,由子孙或尊贵的客人分食的。那么商人、商王将人牲做成给祖先的食用祭品之后,自己就吃人了,这与《史记·殷本纪》:“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恰好吻合了。

甲骨文合集499,“而二”,就是烹煮了两个人牲(羌人)用于祭祀。《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饗诸侯。”《战国策·赵策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以为恶,醢鬼侯。”

商朝所辖的方国都受尽“大邦殷”的欺凌压榨,尤以羌国为甚。历代用得最多的人牲就是羌人,隔三差五就要对羌作战,动辄就要杀祭几百个羌族战俘。公元前1059年,周武王联合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西南和西北诸方国,起兵讨伐商王国,商朝遂亡。

所以,周文化的诞生、发展、成熟,是当时社会跨进文明的一个巨大的进步,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变,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殷周之际的剧变,最重要的是殷商杀人祭神制度被废除。周灭商后,建立的“周官”和“礼乐”制度,才是华夏文明的真正根源。

以人法天,天生万物,为而不害,人从天道则以人类为本的理想纲领的《周官》思想,是周人上祖古公的家训,至周武王取得天子地位后引以为治国理念,并发展成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前秦儒家)。

《吕氏春秋·审为》篇,在论述亶父的故事之前开宗明义,就讲:“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最终目的,“天下”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凭借。弄清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凭借,才会知道轻重得失。不知道轻重得失的人常常会做出“断首以易冠,杀身以适衣”的蠢事;而知道目的和手段的人,如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就是能尊重生命,把人的生命,而不是把王权放在第一位。因为王权是代表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人设立它的目的是为了“利”众生中的每一个“自己”。这个“利”包括每个人的幸福、尊严以及享受公平对待的权利。

《尚书·周书·蔡仲之命》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意谓,皇天这个至高神是没有亲属的,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只会佑助德行高尚者;而民心的向背,则只会由仁爱的德政所决定。这深刻地影响了儒家,产生了仁政、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当然,周文化中的“礼乐”所存的等制度的级弊端和遗害,这个留待他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原 华夏文明的起源
布彦隆之:东亚世界秩序的判断与认识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
周朝为中华文明奠定礼乐基础和精神面貌,礼崩乐坏后孔子该怎么办
2周成王姬诵(姬发之子,西周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
楚故事:熊绎初封 筚路蓝缕 周公奔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