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小编导读


针刺得气的意义

针刺得气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针经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凡此足以说明候气的重要性。

针刺必须得气而有效,所谓“得气”,就是医生运用各种针刺手法,致使针下产生经气传导的感应,也叫气至,现在临床一般称“针感”。如果针感向远处传导叫做“感传”。得气的表现分医、患两方面来看。在医者言,会感到针下沉涩而聚,如《针经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并形象地比喻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是讲进针后,通过手法的操作,以求达到某种针感。如觉针下虚滑,必须持针留捻,或留针片刻再捻,至觉针下沉涩,是谓得气之候。然后可根据脉证的不同而施行补泻手法。从患者言,经气已至就是针刺引起患者机体组织的一种即时性反应,如感觉酸、困、沉、重、胀、热、凉、烧灼、麻木、触电样传导感等。

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也是判断体质强弱、正邪盛衰、施行补泻手法的标志。一般情况下,只要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正常,取穴准确,深浅适宜,手法得当,针刺时就会发生气至现象。《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鸟鸟,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是说针刺气至之时,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禾之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无从捉摸其行迹的起落。故用针之法,于气未至时当留针候气,如横弩之待发;气至后,当迅速起针,如弩箭疾出。候气的意义既然如此重要,针刺手法就是根据脉证的不同,施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总之,得气迅速则疗效较好;若得气慢或不得气则疗效较差,甚至无效。针刺能否取效,得气是关键。

针刺补泻手法

针灸之要,首在配穴,配穴之要,尤重手法。古今研究手法者,其说不一,然掌握其重要关键,不外补泻两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意即虚证用补法来充实;实证用泻法来疏泄;有邪瘀滞的就当除去;邪气偏盛的就要削弱它。《金针赋》曰: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这都充分说明了针刺补泻的重要。大凡补法针刺宜轻宜浅,泻法针刺宜重宜深,故《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这里所说的荣卫,是指部位的深浅。大凡针刺能促进人体衰减的机能恢复和提高的手法即是补法;反之,能祛除病邪,使机体摆脱病理性亢进状态,从而恢复生理之常的手法即是泻法。

补泻手法的种类繁多。归纳总结不外两大类:单式手法与复式手法。单式手法中临床常用的主要有迎随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六种。复式手法主要有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法、烧山火与透天凉法、苍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龙虎交战法、赤凤摇头法等。这方面历代针灸医家多有论述,此处不赘。

我过去带毕业生实习时曾多次说过:针刺补泻手法一定要经常练习,熟练掌握。补泻不明,何似盲人瞎马乎?这里仅就个人临床体会常用的五种补泻手法,因其疗效显著做简单介绍,愿与同道交流。 

(一)迎随补泻及其用法

用针之法,多本诸经络之顺逆起止。迎随补泻,即顺其经络之去路随而济之是谓补;逆其经络之来路迎而夺之是谓泻。进针后,虚证是顺着该经气血的走向转针,即随而济之;实证是逆着该经气血的走向转针,即迎而夺之。同时还需要视其病证的虚实来分别针刺的先后。《灵枢·终始》篇说:“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大意是:阴经太过则阳经不及,阳经太过则阴经不及。太过是实,宜泻;不及是虚,宜补。但补泻的先后是先补而后泻。阳虚当先补阳,而后泻阴以和之;若阴虚当先补阴,而后泻阳以和之。

欲知迎随之补泻,先明经络之逆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针下之时,随其经脉长短,以息计之,取其气至病所为度。逆顺既明,左右当分,左手阳经与右手阴经同法(逆时针);左手阴经与右手阳经同法(顺时针);左足阴经与右足阳经同法(逆时针);左足阳经与右足阴经同法(顺时针)。手足之外,胸背各异,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为吸,为入,为插,为男子之腹。女子者反之。医者刺手(右手持针)拇指之前后捻转依经脉之逆顺而行补泻,亦当分男女,男子左手阳经,以医者拇指前捻为补,向后为泻,阴经反之。左手阳经与右足阳经同法,阴经反之。男左(左手右脚)女右(右手左脚),开始时均以左右交叉掌握为便。人体之经络,上下一贯,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男女上下,凭腰分之。

(二)呼吸补泻及其用法

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针经标幽赋》云:“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当是,完善的补泻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而且要讲究手指的配合。是呼吸与手指并重,而呼吸尤在补泻之先也。然学者遂以为补泻之法,是专用手指,而不在呼吸。致此手法,得其妙用者盖寡。临床上,我常手指与呼吸同时并用而施补泻,解决偏盛偏虚之疾甚多,今不揣谫陋,介绍于下。 

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家自觉温热;当泻之时,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病家自觉清凉。余初以为语多夸诞,非敢信以为真,及运用在临床上,始知其法确切不移。又如少阳病寒热往来、头晕目眩、目赤耳聋、胸下痞满、郁郁微烦。此等证候,手法用补泻兼之呼吸,其人便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临床时呼吸出入与补泻手法必须同时并用,收效始大。其手法操作,比如左手阳经,针合谷穴而用泻法,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医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针,食指向前,拇指后退,紧提慢按,徐进疾退,以得气为度;用补法,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医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针,拇指向前,食指后退,慢提紧按,疾进徐退,以得气为度。

以上所言迎随、呼吸两法,用针在腹部时,宜用呼吸补泻;在四肢时,宜用迎随补泻。

(三)捻转补泻及其用法

此法的要领是将针捻动,依前捻后捻之次数而定补泻。常与疾徐、提插同时运用。故凡“龙虎交战”“龙升虎降”“子午捣臼”“阴中隐阳”“阳中隐阴”等复合式补泻手法,均是依捻转阳九、阴六之数而定的。

《灵枢·官能》篇提出“补必用方,泻必用圆”的操作方法。元·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中论述道:“捻针之法有左有右,何谓之左?何谓之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这是除《内经》外最早最明确记载的捻转补泻手法。即拇指、食指捻转针体,拇指往上(外)推,顺时针捻转针体为补;拇指往下(内)退,逆时针捻转针体为泻。至于“捻针之法有左有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气行于左,阴气行于右,针刺捻转时,拇指往上,顺时针左转从阳,是为补;拇指往下,逆时针右转从阴,是为泻。

可见捻转补泻,一是按照经脉的循行顺逆走向,顺经而转,随济补其不足;逆经而转,迎夺泻其有余;一是拇指捻转的上推(顺时针转动)与下退(逆时针转动)操作,即左转顺阳为补,右转逆阴为泻。

临证中当与呼吸补泻配合运用,如用补法,男子针向左转随呼为补(左转属阳,呼气进针);如用泻法,针向右转随吸为泻(右转属阴,吸气进针)。女子反之。若结合提插补泻,则针左转插之为热为补;针右转提之为寒为泻。同样是“阳下之为补,阴上之为泻”的道理。

(四)提插补泻及其用法

此法施针的要领是依腧穴之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按)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紧提慢按谓之泻,可祛邪盛气滞之病而引阴外出,因此有清凉之感,为泻法;紧按(插)慢提谓之补,可补真元之亏虚,能导阳内入,阳气充实于腠理而有温热之感,为补法。

《难经·七十八难》云:“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推而内,即重插推阳入内(紧按慢提),是为补法;动而伸,即引提而提阴外出(紧提慢按),是为泻法。提插补泻法,也叫浅中深补泻法,古人称为“三才法”。此法操作有两种:一是升阳法,即将针刺透皮后直接刺入要求之最深层,然后分三次做阶梯状的提出;二是降阴法,针刺透皮后分三次做阶梯状刺入,由皮肤浅层至中层,再至肌肉的深层,最后由肌肉深层迅速提至皮下并出针。

总之,提插补泻以“紧按”(推而内之)为补,使阳气固秘(下阳);以“紧提”(动而伸之)为泻,使病邪宣散而出(上阴)。

(五)烧山火与透天凉法

歌云:“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余善用此法,取热之效应甚为迅速,常反复1~2次即得。

歌云:“透天凉法能除热,一进三退冷冰冰,吸气一口鼻出五,须臾热毒自然轻。”此法与上法恰成一对,上法为补,此法为泻。

1
烧山火施术法 

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以疾徐、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补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补法组成。操作程序是: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9次,按针时左转;次进针至人部(腧穴进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2
透天凉施术法 
 

以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泻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泻法组成。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举针。操作程序是: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并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如果三度施术目的未达时,结合10~15分钟的留针,往往可以提高疗效。留针在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意义,正如《灵枢·终始》篇所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烧山火法能补益经络脏腑之元气,治疗一切虚寒性疾患;透天凉法能疏泄偏盛的阳气和病邪,可治疗一切实热性疾患。例如,胃寒腹痛,针中脘、足三里穴用烧山火法,使胃脘部有温热的感觉,腹痛立愈。再如急性结膜炎所致结膜和眼睑的红肿热病,针中封穴施透天凉手法,患者不仅足踝部有凉感,而且眼部亦有清凉的感觉,此时症状减轻,病可速效。

针刺手法直接关乎疗效已不言而喻,其与针灸配穴相提并重。若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补泻手法,临床自能通权达变,左右逢源。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复式补泻手法 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
金针赋针法
徐氏复式针刺手法之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经典里的针刺补泻手法,易学易用,教你也可做出烧山火、透天凉
《金针赋》治病八法的具体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