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业寒冬将至?我不同意

2018年,注定是将会载入电影史册的一年。

 

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年的票房可能会再创新高,更是因为自“崔永元爆料事件”后,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让整个电影行业看上去似乎在开启一场寒冬。

 

而新出台的有关取消电商票补的政策,似乎成为这套组合拳的沉重一拳,彻底地宣告,一个票房扩张时代的结束


未来,票补时代或将成为电影产业界的专有名词进入百科词条:起始于2014年的《心花路放》,终结于2018年10月1日



票补结束了,有人欢喜有人忧。


宣发方不必“被动”砸钱了,影院不会再被电商平台绑架了,然而有人便开始开始担心了,这之后看电影还看得起吗?观众少了电影票房不就哗哗掉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还看不看得起电影。想想2014年以前我们如何获取电影票优惠的,线下会员卡、电影票兑换券、信用卡折扣还有2012-2014年前曾出现的“百团大战”(团购)等等,所以,尽管我们将面临消费升级物价上涨),但总不会出现看不起电影的情况。


说白了,养成电影观影习惯的人,票价尽管可能贵些,多少还是会看电影的,只不过因为以前有票补的时候,一个月看4部,现在只能从中筛选,一个月看2部了。理想状态下,这或可以真正实现“内容决定市场”了。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电影票房会不会哗哗掉。我们且看一下产业数据报告,2015-2017年期间,票补金额在20-40亿左右,占全年总票房8%-10%左右,而2017年559亿元的票房中,有30亿元是票补。实际上,自今年年初开始全面限制最低票价不得低于19.9元时,就可以看出,相关部门有意减少票补对票房造成的影响。


如今,票补完全取消,将“注水”的成分拿掉,一方面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部分观众的观影习惯已经养成,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未来的市场良性发展做准备


或许,没了每年的20-40亿票补,票房会有所下降,但这必然只是与同期几年相比,与2012年以前的市场相比,应该说,无论是院线制度、发行营销方式还是制作技术、资本运作,电影行业的大环境还是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相较于90年代末提出的电影市场化,我们已真正步入了电影产业时代。



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定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脱不开的关系。


2011年,拉手网这一类团购网站出现,带动了消费行业的火热,电影自然也从中收益。2012年《泰囧》创造了12亿元的票房成为华语片票房冠军后,资本一下子开始关注电影生产,几千万的成本创造三个多亿的盈利。这种投资回报比例,太过吸引人了。


因而,自2012年开始,许多资方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疯狂地投资电影项目,我们进入了“量产”的时代,甚至有半年时间就完成上映的片子,质量的层次不齐可想而知。


直到2014年,电影投资出现赚与赔“三七开”比例后,再加上2015年出现了《心迷宫》这样的超小成本艺术片票房超过1000万成为年度黑马时,大家开始追捧一个词叫做“内容为王”。



于是,大家开始关注内容,一方面研究影片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提倡类型概念,出现了IP热,一方面强调内容制作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还有一拨投资者对艺术片的创作者和内容产生了兴趣,开始挖掘投资新人导演和偏艺术风格的内容。


这些项目,终于在2016-2018年期间逐一面市。


这三年间,我们也在各种场合不断听到“内容为王,工匠精神”的话语,事实也证明,观众的欣赏能力在逐步提高,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在增多,每年也会开始出现个别几部艺术片爆款。


当然,不可否认,所有在市场上取得较好成绩的,这其中宣发营销、资本运作的方式绝对不会简单



肯定有人要提出异议,有一些好的片子,比如说2014年的《黄金时代》,2015年的《山河故人》,或者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2017年的《明月几时有》等等,每年都有艺术质量不错的电影折戟沙场,再有近两年许多成本不高的艺术片但都是有各种国内外电影节获奖的导演作品,无法取得非常好的票房(甚至无法回本),这都是为什么?


只能说,假如是想做艺术片而且还是作者风格非常强的作品,真的不应该期待过高票房。


且不论是不是我们国内普罗大众艺术欣赏水平高低,即便是在艺术电影发源地欧洲或是电影产业发展成熟的美国,有着定期进艺术影院观看艺术电影的观众,也是有限的、非主流的。


艺术电影就不该用商业大片的模式去做

 


如此倒想,做艺术片的资方和制片人、导演就更应该合理地做好票房预估与回收成本的方式规划,做好成本控制


当然,世界电影史上从来不缺作者导演任性地拍垮一个公司的案例,当下国内也有这样的事情,这只能看,资方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来投资这部影片或者这位导演的了,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立名

 

所以,回到我们一开始说的影视寒冬。最近两周,业内人见面怕全是在谈行业资本遇冷、制作成本增加、多半项目暂停的事情,一片萧瑟,仿佛我们来到了电影行业的至低点。但放长远来看,这何尝不是将混沌发展的行业进行规范化、大浪淘沙的过程?而这对于有志从事影视创作的创作者或者行业工匠们来说,不就是很好的沉淀自我、不被资本裹挟的时期?

 

我们常说,做学问要能把冷板凳坐穿,做电影,又何尝不是需要潜心修行呢?2010年开始,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的8年,也是电影行业翻天覆地变化的8年,过多的热钱进入,让太多人开始迷失。

 


张艺谋带着《影》重回威尼斯,这件事本身就是令人感慨的。


张艺谋的起步和成名是在威尼斯,如今在经历了市场阶段的徘徊、探索甚至失败后,他又回归初心,重新拾起艺术电影的创作。拍了几十年电影,依然愿意坚守与创新的张艺谋,威尼斯的“积家电影人荣誉奖”实至名归。

 

这才是我们尊敬的国师。

 


而昨天首映的《江湖儿女》, 贾导在创作20年后,仍然选择了关注人,凝视生活。采访时问他,创作这部影片请徐峥、张一白他们来客串是否有商业的考量?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如果是商业片,他们就不会来了”。

 

这才是我们视作精神偶像的科长。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葛格说,我想知道现在电影行业的机遇是什么?说真的,我也想知道。或许是技术发展为电影带来的第三次革命,也或许处在风口浪尖的跨媒介影像会成为下一轮投资浪潮,然而这些都是未知。不过,既然选择了电影,那么踏踏实实提升我们的实力,怀揣赤子之心,追寻艺术理想,以不变应万变,总是没有错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中国的电影产业在经历它必将经历的震荡,而我们,对电影永远热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里,完美世界,猫眼纷纷抢占滩头:文艺片即将成为下一波风潮?
看复联四被嘲无脑嗨,假期你还敢二刷?
​从《封神》到《繁花》,谁来接盘“影视烂尾楼”?
艺术电影没有“速效救心丸”
《黑处有什么》“准同步上映”,100家影厅的艺术院线联盟,可能都不如一次实在的网络发行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举行特别鉴赏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