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的境界(集)

                                                                               教师的境界
 
  当教师难,当好教师难,当一个有境界的教师更难。

  教师这个职业,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有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为人师表”者,理所当然,有着很多束缚,思想的,语言的,行为的,生活的,等等。

  但是,天地间的滚滚红尘,又不时飞入教师们的眼前心里。于是,教师的境界也就分很多种了。由低到高数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境界,那就是:庸碌境界、良心境界、专家境界、殉道境界。

  庸碌境界的教师为数不少,占据着相当的比例。他们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或者一种早已厌倦的职业,只是一下子难得飞出这个圈子之外,或者一下子还难得飞进另一个更好的工作圈子。他们整天为自己“饿不死、吃不饱”的命运哀叹,艳羡着那些通过各种途径发财致富的人们,每天得过且过,没有过多的事业追求,热衷于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打牌赌博洗脚按摩上网聊天钓鱼唱歌炒股闲荡上。他们教学上有现成的教参教案引路,无需动脑动心,无需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更不理会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他们教育起学生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好人”的古训,靠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支撑着,像九斤老太一样喋喋不休地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教育新理念不关心教育界的日新月异,最多也只是在自视清高的讲台上,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发挥点自己的能力。

  良心境界的教师应该还是大多数。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地贡献着。他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虽然时常也有厌倦之意,也有不平之心,也有黯淡之绪,但还是时常想着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他们常常“恨铁不成钢”地教育学生,常常为几个“不成器”的学生,睡不好觉,吃不香饭,想方设法让这些弟子不断进步。他们也曾在各类教育教学报刊寻章摘句,也曾在花花绿绿的网上寻找教育教学的灵感,也曾或激情满怀或大刀阔斧或和风细雨地上着自己满意的课,就是不想也不敢把教育的思考诉诸笔端。喜欢看教育杂志,也曾想把自己成功的教育故事告诉家人同事朋友学生,偶尔也会产生把这些做法变成美丽文字的想法,但一瞬间又会被家庭的琐事电视的诱惑无形的自卑消融了。

  专家境界的教师数量有限,他们正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不懈地奋斗着。不能否认,现在很多教师挂着“专家”名号,却没有达到专家的境界,他们或是靠着自己特殊的地位到处招摇过市,或是卖着自己应试教育的成果开坛布道,或是为着自己不菲的稿酬码字编书。这些人算不上专家,我所说的专家境界应该是属于程红兵、韩军、高万祥、于永正、窦桂梅这类人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有着自己的教育探索,有着自己的教育反思;他们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平均分、成绩排名,不屑于谈论解题思路、试题预测、应试技巧,尽管他们的学生学习成绩远远超过别人;他们重视教育的内在规律,他们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自成一派,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中,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

  殉道境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了,他们可谓中国教育真正的脊梁。他们对教育的痴情不在于建立一家之言,更不在于成名成家,只想把对教育的热情播撒到更多的人身上,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快乐自由的教育土壤上健康生长。他们为教育作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不为名,更不为利,教育是他终生的情人。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他们抛弃了应该拥有的舒适,拒绝了应该把握的地位,远离了应该轰鸣的声誉。在此,我不禁想起了李镇西,他从乐山一中拼杀到成都石室中学,从石室中学挤进成都教研室,又从成都教研室攻到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这符合“人往高处走”的追求规律,至少应该成就了专家境界的教师。

  按理说,他还可以不断向高处攀登,但是这时候,他却开始“向低处走”了,从成都教研室到盐道街外语学校,既当班主任又任课还管教学,接着从盐道街来到了更艰苦的武侯实验中学---一所城郊的初级中学。他是一个敢为教育“殉道”的人,应该是殉道境界的典型教师。李镇西是这样,魏书生是这样,陶行知更是这样!

  改造教师的境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它有待教师队伍内部和谐和教育环境外部和谐的逐步构建,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作者杨智慧单位:湖南常德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3版
 

附1:

教师的境界
 
刘家亮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要做好教师,就应该追求做高层次的教师——人之师;同时,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或人类境界;并且,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名师或大师。

  在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追求的境界,读书人入不了仕而教书应该说是读书群体中的末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人教书做教师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教师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事业。在这些教师群体中,有率先垂范的“领头雁”,有吃苦耐劳的“孺子牛”,有爱岗敬业的“千里马”。从人类社会的角度、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从奉献精神的角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一、教师的层次

  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追求不同、社会贡献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教师的层次可以纵向分也可以横向分,我们从横向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字之师、事之师和人之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层次越高,他培养出的圣人和君子就越多。

  1.字之师

  师教学生如何学课本,学书本知识,基本是只求分数,不求其他。至于学生的健康、道德、修养、自救、勤奋等人生极为重要的东西一概不予关心过问。

  2.事之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最大的能力不是读几本书的能力,也不是考试得高分的能力,而是谙熟世事、透悟人生的能力,事之师就注意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这种能力。

  3.人之师

  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人之师即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才能、有修养、有情趣、有良好心态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为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圣人、愚人少,更多的人要么是德大于才者,要么是才大于德者,在没有圣人的情况下,宁用德大于才的君子,也不用才大于德的小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首先要求你是一个素质全面、学识丰富的人。其次是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最后是找准学生“成人”与现在国家的成才标准的结合点。

  做好一个教师,特别是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去做,就应该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治学境界。

  二、教师的人生境界

  从育人的意义上,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

  1.自然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事毫无觉醒,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如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高考是为了获奖,写论文是为了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培养对象的利益做各种事,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4.人类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即人类境界。

  三、教师的治学境界

  从教书的意义上,教师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

  教师的治学境界也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庸师、严师、名师和大师。

  1.庸师

  教师只知道教书、不考虑教人,教书也是照本宣科。既不研究前人的经验,也不努力自成一体,无作为,造成一种“误人子弟”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严师

  教师能高瞻远瞩,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治学,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诸方面,可以达到“严师出高徒”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名师

  教师能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所思。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亲人,有名气;可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大师

  教师苦苦追求,不断探索,达到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做出独创性的贡献。对事理、对学科能变复杂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以创新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子女,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有思想,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教师,所要追求的境界——就是要追求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同时,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道德境界或人类境界;并且,还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追求做一位名师、大师。(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465450)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8日第3版 
 

附2:

试论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书匠 能师  人师

福建师范大学 余文森

    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内在家质的表现。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算作教书匠。教师及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终生的人格。这便是名师、人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召唤着名师和人师。

教书匠—灌输型教师

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值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问之学。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值的教材知识和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但是不少数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假知和真知。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谬误和真理,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分类。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所谓传授援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传授假知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机械学习的特点是: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唯书唯师。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竹在胸,了然于口,但却是"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而获得,只需时间和力气,无需更多的智慧。这种熟练只是一种按部就斑的运作,它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师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致使教学变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欠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即就事论事的简单理解。

    如果说传授假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生硬呆板,那么传授真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便是熟练、顺当。控缩型教师唯上、唯书、难教参,缺乏主见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上课的注意中心都是知识。教师素质偏低,是当前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据一份抽样调查,当前80%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属知识型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教书匠,它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教书匠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①职业观不端正。一些人把教书育人工作仅仅当作谋生手段,头脑里严重存在着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雇佣思想,缺乏精神动力,舍不得投入。②教学观陈旧。把自己看成知识的象征,视学生为待灌的知识容器,认为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教学目的就是把教材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客观因素是:①教学负担过重,无暇进修。沉重的考试、升学、评比压力;使教师疲于应付,忙于加班加点,无法自修业务。⑧教育经费拮据;无法进修。目前教育经费越来越紧张,学校无力资助教师进修,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师外出参加教研会的旅差费都难于支付,教师只能"关起门来教书"。③激励机制不健全,不愿进修。一些学校只有对教学实绩好的教师进行奖励的措施,却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科研的规定,造成一些教师认为进了中小学,只能当个教书匠,教学任务完成就行了,提高水平也没用。

能师—智慧型教师

    能师,即智慧型的教师。其特点是术业有专攻,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为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智慧(智慧属个性范畴,只能启迪,而不能直接传授)。能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常地、时不时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捂,从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长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教育智慧火花的闪现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

    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

1、深刻

    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把教材钻得深;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明了,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教书匠常常就不是把课上简单。而是上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

    2.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能师对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来发,见人之所未见,其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面,学生听这样的课就象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3.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能师不仅是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有所涉猎。这样,讲起课来就会纵谈古今,横述东西,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为:

    1.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与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性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积,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 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对抗。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从而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3.绝招

    能师常常身怀绝招,其绝招是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干锤百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上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以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有的教师幽默风超、妙语选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能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能师乃是其敬业、乐业的结晶,是其长期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

    1.多想出智慧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能师的特点就是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教师一定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勤奋出天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不  仅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亲身体会,也是  他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而成为数学家勤奋一生  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当今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  成长道路。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  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值得  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 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杜甫有一句名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用到教师身上,即:"读书破万卷,教学定有神"。"神"就是灵智。

    3.交流长智慧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 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 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 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 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因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在讨论之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办好一所学校,关镁在于拥有一批能师,正象一个剧团要有名角一样。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有吸引力。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办出自己特色,都将是一句空话。

人师--教师的最高境界

    古语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教师修养的最高境界,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人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人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人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人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师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陶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人师的教学已经进人最高的境界--不教之教。不教之教就其内容而言,教的不是书本里现成的事实知识,而是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一种心灵的彻梧,是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洞见。学生一旦获得了人生智慧,其对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祟高。相对而言,事实知识是"硬性"的,人生智慧是“软性”的,这种软性的东西无法通过言传口授、耳提面命,更无法"手把手"教出来。不教之教的最特点是返朴归真,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组织、没明确的教学环节,它抽象不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模式。人们或许要问,这种教育实现的机制是什么?又怎么进行呢?笔者以为,可通过如以下教育来进行和实现:   

    1.以身作则

    人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一个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人师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是以直觉的、形象的、具体的形式非常自然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2.交流对话   

    人师从不以教者自居,而总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分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与生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积极地自由思考、想象和创造,教师将知识中的思想、真理、价值、意义、精神等内涵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能直观地把握,以此获得教育。这种对话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l其主体精神得到发挥。

    3.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不教之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接受教师的教育,正因为有其自我教育作基础,教师的教育才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因为教化心灵的职业对自己心灵的教化具有反弹之力,开凿"知泉"的工程对自己"知泉"的开凿具有渗透之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人格,简言之即德。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以德取人、失德弃人。就个人而言,以德为重,应是做人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别强调入格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人师的可贵之处。如果说能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那么人师便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人师的学识、智慧、人格象花的芬芳,酒的醇香;掩不了封不住,幽香四溢,令人回味悠长。

人师兼备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双重角色的优秀素质。作为实践家,他们躬行实践,始终活跃在教学改革的实验田中,对教育教学进行最真实最有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作为理论家,他们思想深刻,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突出的建树。理论既是实践的结晶,又是实践的指南。人师不仅是教育界的典范,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先进分子。让会变革和教育发展期待和召唤着更多的人师。

值得强调的是,教书匠、能师、人师只是凭借理论抽象对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分类的结果,实际上他们总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纯粹的教书匠、绝对的能师、完全的人师都是少有的。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明确努力方向:传授假知的要朝传授真知的方向努力;传授真知的要朝能师方向努力,把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统一起来;能师还要进一步朝人师方向进取,把教书与育人在高层次上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


附3:
教师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丰子恺先生在对弘一法师一生的回忆与思考中,总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三层楼。即是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这三层楼,实则是人生的几种境界。生活在“物质楼”里的人,追求锦衣玉石,尊荣富贵;他们做事,抑或顺着本能,抑或顺着社会生活习惯,抑或为自己;他们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其结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属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生活在“精神楼里”的人,他们了解社会的存在,把自己看成是社会这个整体的一员;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人类文明的探求;他们所做各事具有道德意义,属于道德境界。生活在“灵魂楼里”的人,追求生命的信仰,有更高的觉解;他们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宇宙的一员,他们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所以,他们满足了“物质欲”不够,满足了“精神欲”不够,还必须去探求生命的本源,探求人生的究竟,探求宇宙的奥秘,他们走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存活生命,一箪食,一钵水,一方地,足矣。而要活出价值,活出境界,就需要有博大的胸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人不仅活在物质里,还要活在精神里,活在灵魂里!这也许是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诠释吧!

教师的境界

  应该说,人生的境界就是教师追求的境界。但教育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的境界应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杰校长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将这种境界概括为三层楼,以此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

  第一类型的人,仅把工作当作是混饭吃的工具,教书只是他求生的一种途径。

  第二类型的人,以工作为乐趣,把教书看成是一种艺术;在教学活动中,让自己的生命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他们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觉得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了学生的第二生命。

  第三类型的人,将教育工作当成是思想的起点,以一生的精力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对他们而言教书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体验,他们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现,把教育事业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里!

  相衡之下,你会选择哪一层楼呢?

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苦与乐,全在于他的心态。弥尔顿曾说:“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亦可以将天国变成地狱。”认识到这一点,在一个教师待遇不是很高,大量知识和信息包围着、冲击着你,而又有着各种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心境,超越生活,诗化人生,实现一种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自我拯救,从而开垦出芳菲满地的精神桃花源来。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佛家修身养性讲一个“静”,武学上常静观其变,以“静”制动,教师要活出境界,同样需要一个“静”字。教师的收入是微薄的,教学的生涯是清苦的,而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艰辛却是巨大的。当教师能发财,那将是天方夜潭。所以,你选择讲台时,你就选择了一颗心——一颗安于清贫、淡泊俭素、不求闻达的沉静心,用它让自己安静而专注,让内心减去很多功利和躁气,让它沉进每一堂课,沉进每一本作业,沉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沉进整个教育事业中去;要静出一种高度,一种缥远,去对话天地,对话万物,对话永恒……能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去擦拭琐碎的事,去擦拭蒙垢的心,最终把它存进一所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捧出一颗奉献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人,是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人类文化知识传播,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衰。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教师是直接从事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他们劳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教师的成长,是以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的。试想,你是一个刚毕业走上讲台的教师,凭你的学识,你的学生能获益多少?等你有了七八年,抑或更长的教龄时,你的学生又能获益多少?还可想,你承担了某个教研课题,实验的对象自然是你的学生。当你研究成功,再用之于实践时,得益的却是另一批学生。你成长了,成“师”了,甚至成“家”了,而学生也付出了他们的前途!再设想:你有十分的精力,却能拼出十二分来,与你拿出七分的精力去教学生,哪部分学生更受益一些呢?面对这些,你有什么理由不去付出呢?教师是魂系神圣的“两端”:一端是人类精神产品,一端是青少年的心灵。所以,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坚守清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献身精神,是为师之德的佳境!教师的职业,注定他全身心的奉献,毕生的奉献!

        怀抱一颗宽容心。一位哲人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无论其美丑,故天地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无疑,这是对宽容最生动、最直观的诠释。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宽容的空间。时下对教师的一些量化考核,很令人无奈。有个别教师由此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放纵、迁就、甚至迎合的态度,以此赢得学生的“好感”。这是极不道德的!试想:一个孩子,从6岁入学到18岁高中毕业,他人生的黄金时代就在学校度过,他健康的个性、高尚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就在教师言行的点点滴滴中形成。做教师的能去计较孩子的不成熟的个性行为吗?宽容是一片明媚的阳光,是一掬甘甜的泉水。同行们,从你的一言一行开始,修一颗宽容的心吧!

        无论是宁静心、奉献心、还是宽容心,他们都基于一颗“爱心”:对学生的真爱,对岗位的诚爱,对事业的挚爱!因为有爱,自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因为有爱,自会甘守清贫,乐于奉献;因为有爱,自会宽以待人,乐观上进。教师的爱心,透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的福音啊!

结尾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已走过了20个春秋,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的时日里能不能达到那最高的境界,但我可以做,也值得去做的是:

        在求真中,让心灵更实;

        在诚实中,让心底更静;

        在静思中,让心神更专;

        在执着中,让人生诗化;

        在奉献中,让境界更高


附3:
教师的境界
刘志敏

人生于天地之间 , 有个定位问题;教师处在群体中 , 有个境界问题。从小处说 , 同样是上一堂课 , 有的兴味盎然、令人深思 , 有的则索然无味、使人欲睡;从大处说 , 同样为师 , 有的被尊为圣 , 有的被誉为贤 , 有的被称为家 , 有的被呼为师 , 还有的被唾为枉为人师。境界不同 , 天壤之别。

那么 , 教师境界的内涵是什么 ? 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水平和层次 , 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智能水平、职业理想、情感方式等方面 , 体现着教师对为什么教、如何教等根本问题的理解和实现方式。

教师的境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分析。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层面看 , 有广博与狭窄 , 精深与肤浅 , 完善与片面 , 多样与单调 , 灵活与死板 , 创新与守成 , 自如与机械等的不同。从教师的从教动机上分析 , 生存型教师视其为不得已的谋生工具;成功型教师把它看作是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发展型教师把它作为

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 实现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看 , 有的就事论事 , 仅为工作关系 ; 有的荣辱与共 , 结成利益共同体 ; 有的平等相待 , 心心相印 , 用生命点燃生命 , 共度锦绣人生 , 精神融为一体。教师对学生爱的方式和程度也有不同 , 有的爱智嫌愚、亲疏有别;有的则有教无类 , 慈爱、欣赏、理解、宽容、关怀每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职业抱负与倾向看 , 有的侧重在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理想 , 为建设美好社会而教;有的侧重在承载文化使命与文化理想 , 为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教;有的侧重在承受生命关怀与期待 ,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人生而教。从教师发挥的作用和效果看 , 有的只是 " 教书匠 ", 做知识的搬运工;有的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 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获得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爱 , 同时教会学生做人 , 学会合作 , 培养学生的健全心智和健康人格。从教师的影响方式看 , 有的靠灌输和强制 , 追求整齐划一 , 有的顺其自然 , 润物无声 , 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开而弗达 , 循循然善诱人 , 做到因材施教、丰富多彩。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的分析 , 可以说教师之名为一 , 而其实则千差万别 , 其境界高低各不相同。

什么是教师理想的境界呢 ? 它应该是 : 教师运用教育手段、方法、方式、策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由之境 ; 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敞开心怀、相视不厌、相会于心、心有灵犀的和谐之境 ; 教师开掘教育资源的源头活水、不断领悟教育新意的澄明之境 ; 教师在有限的、平凡的、琐碎的奉献中实现培育和延续精神生命的崇高之境 ; 教师掌握育人规律、创造育人艺术、形成教育风格的创造之境 ; 教师感悟教育内容美、欣赏学生个性美、体悟育人过程智慧美 , 体验生命律动、展开美好想象的美妙之境 ; 教师在创造过程中物我两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悠然自得的至乐之境。总之 , 教师的理想境界是教师与道为一、与学生为一、与社会为一的和谐 , 是教师慈且慧、仁且智、知行合一、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 是做人与做事、教书与育人心意资源的源头活水、不断领悟教育新意的澄明之境 ; 教师在有限的、平凡的、琐碎的奉献中实现培育和延续精神生命的崇高之境 ; 教师掌握育人规律、创造育人艺术、形成教育风格的创造之境 ; 教师感悟教育内容美、欣赏学生个性美、体悟育人过程智慧美 , 体验生命律动、展开美好想象的美妙之境 ; 教师在创造过程中物我两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悠然自得的至乐之境。总之 , 教师的理想境界是教师与道为一、与学生为一、与社会为一的和谐 , 是教师慈且慧、仁且智、知行合一、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 是做人与做事、教书与育人心意贯通 , 真、善、美浑然一体的境界。教师的境界是其内在深厚文化底蕴、宽广学术视野、高远社会抱负和丰富经验积累的自然流露 , 是其整个精神世界在育人活动中的敞开和显现。

    提高教师的境界有何意义 ? 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存在方式和生命质量 , 而且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习的深度。学生感受教师的人格美、智慧美、神采美、风度美、境界美 , 本身就是学习 , 并且是更深、更高、更远的教育和学习。

" 达师之教 " 的理想境界令人神往 , 做一个有境界、有品位、有层次的教师是多数教师的愿望。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呢 ? 显然 , 我们不可能一献而就、一步登天 , 但可以通过镇而不舍的积累、升华、超越而渐入佳境 , 日臻完善。所谓 " 功夫在诗外 ",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 , 一辈子在准备。

    远志有恒。 " 为仁由己 " 。能不能探索教育的大道 , 能不能成为有较高境界的教师 , 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 前提是教师的自我定位要高 , 仅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 , 没有更高的自我期待 , 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卢梭说 :" 有些职业是这样的崇高 , 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 , 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 ; 教师所从事的 , 就是这样的职业。 "

" 道始于情 " 。教师的定位源于对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感情投入 , 教师要有一点天降大任的气魄 , 充分认识肩负的神圣责任 , 把对教育的满怀深情 , 对学生深切的生命关怀 , 对社会强烈的道义责任 , 对文化的传承使命 , 化作探索育人规律的动力。毋庸讳言 , 育人过程难免有难、有苦、有累、有烦、甚至有怨 , 需要恒心与耐心 , 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教师只有不畏攀登路途之艰辛遥远 , 不惧探索中的挫折与失败 , 忍受住日常工作的平淡与琐碎 , 耐得住创造中的孤独与寂寞 , 才能在点滴中看到整体 , 在片断中领会长远 , 在平凡中实现崇高 , 才能走上成长的大道。

对教育的深情、对学生的关爱 , 是教师能否远志有恒的关键 , 是教师创造的不竭动力。

博学笃行。教师要有广博的一般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 既要有科学知识 , 又要有人文知识。宏、约、深、美是教师理想的知识境界。博学源于持之以恒的学习 , 要学思结合、学用结合 , 做到学而时习之。多读书不仅可以长见识、拓视野、远眼光 , 而且还能养性惰 , 所谓“学到深处意气平”、 " 新学培植转深沉 " 。要善于积累知识 , 更要善于活化知识、运用知识 , 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高屋建瓴的境地 , 在教育中能够左右逢源、出神入化。

要勇于培植和创造新知 , 又要敢于超越知识 , 追求形而上的东西。既为学 , 又为道 , 不仅能 " 以物观之 ", 而且能 " 以道观之 ", 要 " 转识成智 " ——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升华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 教师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 :" 教师没有真正自己的思想 , 就没有自己的真理 ; 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理 , 也就没有在真理范围内的精神自由。

教师要善于闻道 , 更要善于从道、为道、事道、行道。育人的道理、成功的道路在那里 ? 归根到底要靠实践 , 即事才能明理。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真知来源于实践 , 知行统一于实践 , 教育智慧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天下大事作于细 , 难事作于易 , 行于大道 , 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积少成多、由近至远 , 要专注于事 , 投身于事 , 精益求精 , 在事上磨练意志 , 在事上增长才干 , 在事上陶冶性情。功到自然成 , 所谓 " 尽心知性知天 " 、 " 积善成德 , 神明自得 " 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善于超脱于事情 , 玄览深思 , 领悟真谛;能超然于事功 , 淡然处之 , 保持冷静和洒脱;克服习惯的束缚 , 探索新的可能 , 形成三思而行的行为风格。

精思是教师博学笃行的核心环节 , 是其领悟和理解自身工作意义的根本 , 是知行合一的关键。

思齐相长。教师要成长为优秀教师 , 就要取法乎上 , 见贤思齐 , 学习一切杰出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 , 从孔夫子到陶行知 , 从苏格拉底到杜威 ;; 不仅要学习其人格和精神 , 还要学习其理论与方法 , 像他们那样思考和工作 , 感受他们的神韵和风采 , 参透其精髓和底蕴。思齐是正确的方向 , 也是动力 ; 是成功的大道 , 也可以说是成功的捷径。

教师和学生结成学习的共同体 ,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首席 , 带领、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 和学生一道学习 , 还要向学生学习。《学记》深刻地指出 :" 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 然后能自返也 ; 知困 , 然后能自强也 , 教学相长也。 " 教学相长是教育规律 , 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 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的真正基础。 陶行知 先生说 :" 先生创造学生 , 学生也创造先生 , 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

教师以教人者教己 , 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成己而成人。教师首先是学习者 , 只有做个好学生 , 才能当个好先生 ; 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 , 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因此 , 进行自我终身教育 , 是教师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教师的成长靠经验的积累 , 更靠对经验的深刻反思。教师要在反思中知己知彼 , 获得新自觉 ; 在反思中长善救失 , 获得新理性 ; 在反思中解决新问题 , 获得新理解。

教师在对比中找差距 , 在比较中找优势 ; 在总结中形成规律性认识 , 在反思中突破成规和定见。自觉、持久、深入的反思是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环节。

教学相长就是要超越现实 , 追求理想 ; 自强不息 , 与时俱进 ; 超越角色 , 发展个性 ; 超越常规 , 求新求变。就是要不断开阔新视野 , 拓展新境界 , 实现新突破 , 就像毛泽东主席所希望的那样 :"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最终解放自己 , 解放学生 , 达到 " 海阔天空我自飞 " 的自由境界。

虽然我们不能及圣 , 但必须而且能够成为良师。如果能做一个有人生情怀、有事业抱负、有工作智慧、有生活品位、有个人魅力的教师 , 离教师的高远境界就不远了。

( 作者单位 : 山东滨州医学院 )

附4:

教师的境界

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扮演着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双重身份.如何搞好这两种角色的转变?怎么扮演最合适?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把学生当未成年人看。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更不要把成年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
2、把学生当生命的实体来看。只要是学生,就已经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蒙昧儿童。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需要。
3、把学生当变化的个体来看。以平和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一切,不要对任何学生求全责备。对于潜能生,首先要接受他,然后再慢慢提高他。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下列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忍让;
第二重境界是淡泊;
第三重境界是以德报怨。
总之一句话,那就是宽容。

附5:

教师成长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成长

初入教门,原以为所学的间接经验在实践中会所向披靡,又谁知几多挫折,必多丧气,几乎灰心,几经磨砺,几番挣扎,终获得直接经验,也幸得前辈指点,教育教学总算能够应对。

第二种境界----成功

不满足已获得的直接经验,寻求理论指导,于是博览群书,寻找原则,探究原理,总结规律,跳出属于本能的“原我”,形成实现价值的“自我”。

第三种境界----成熟

不断进取但不争强好胜,成果累累但不张扬,教育教学游刃有余,忘却了虚荣浮华,把机会让给后生,在不断反思中感悟到教书育人的真谛,步向至善至美的“超我”。


附6: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难,当一个有境界的教师更难!


教师这个职业,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有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美誉。“为人师表”者,理所当然,要有很多束缚,思想的,语言的,行为的,生活的等等。

但是,教师们又一个个生活在天地间,天地间的滚滚红尘,又不时飞入教师们的眼前心间。于是乎,教师们的境界也有多种了,从低到高算起,大约至少也有以下四种境界,它们是:庸碌境界,良心境界,专家境界,殉道境界。

庸碌境界的教师为数的确不少,占有相当的比例,我们谁都无法否认。他们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或者一种早已厌倦的职业,只是一下子难得飞出这个圈子之外,或者一下子还难得飞进一个另一个更好的工作圈子。他们整天为自己“饿不死、胀不饱”的命运哀叹,艳羡着那些通过各种途径发财致富的人们,天天得过且过,没有过多的事业追求,热衷于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打牌赌博洗脚按摩上网聊天钓鱼唱歌炒股闲荡上;他们教学有现成的教参教案引路,无需动脑动心,无需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更不理会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还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他们教育起学生来,信奉“棍棍棒棒出好人”的古训,不走进学生心灵,不问青红皂白,靠自古以来支撑的“师道尊严”色厉内荏着,像九斤老太一样喋喋不休的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看书不看报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教育新理念不关心教育界的日新月异,最多也只是在自视清高的讲台上、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发挥点自己特有的威力,有时还自诩为一个教育的成功者,认为再优秀的教师就那么回事,甚至还是一个傻乎乎的书呆子……

良心境界的教师应该还是大多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着默默的贡献。他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虽然时常也有厌倦之意,也有不平之心,也有黯淡之境,但还是时常想着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他们常常“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学生,常常为几个“不成器”的学生,睡不好觉,吃不香饭,想方设法让这些弟子们不断进步,虽然也怀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名言,但始终不敢放弃一个学生;他们也曾在各类教育教学报刊寻章摘句,也曾在花花绿绿的网上寻找教育教学的灵感,也曾或激情满怀或大刀阔斧或和风细雨地上着自己满意的课堂,就是不想也不敢把教育的思考诉诸笔端;他们从论文里得到许多启迪,视论文为大家圭臬,不敢有所奢望,喜欢看教育杂志,也视杂志为教育知己,就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总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隔膜;他们也曾想把自己成功的教育故事告诉家人同事朋友学生,偶尔也会产生把这些做法变成美丽文字的想法,但一瞬间又会被家庭的琐事电视的诱惑无形的自卑消融了;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者。

专家境界的教师是很有限的,正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不懈地奋斗着。现在教育界很多教师挂着“专家”名,却没有达到专家的境界,他们或是靠着自己特殊的位置到处招摇过市,或是卖着自己应试教育的成果开坛布道,或是为着自己不菲的稿酬码字编书就是不著书等等,他们算不上专家,或者至多也只能算个二流的专家,他们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名与利的熏陶。我所说的专家境界应该是属于程红兵、韩军、高万祥、于永正、窦桂梅这类人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有着自己的教育探索,有着自己的教育反思;他们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平均分、成绩排名的,不屑于谈论解题思路、试题预测、应试技巧的,尽管他们的学生学习成绩远远超过别人;他们重视教育的内在规律,他们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人,研究革新,研究效率等等。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自成一派,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中,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他们淡忘了物质的贫困,淡忘了世俗的诱惑,把毕生精力都永不后悔地献给了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殉道境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了,可谓中国教育真正的脊梁。他们对教育的痴情不在于建立一家之言,更不在于成名成家,只想把对教育的热情播撒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快乐自由的教育土壤上健康生长;他们为教育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不为名,更不为利,教育是他终身的情人,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他们抛弃了应该拥有的舒适,拒绝了应该把持的地位,远离了应该轰鸣的声誉。在此,我不禁又想起了李镇西,他从乐山一中拼杀到成都石室中学,从石室中学挤进成都教研室,又从成都教研室攻到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这符合“人往高处走”的追求规律,至少应该成就了专家境界的教师,按理说,他还可以不断向高处攀登,至少可以在高等师范教育领域占有很重要学术地位,但是,这时候,他却开始“向低处走”了,从成都教研室到盐道街外语学校,既当班主任又任课还管教学,自讨苦吃而又心力交瘁着,接着从盐道街来到了更艰苦的武侯实验中学——一个城郊的初级中学。或许很多人读不懂他的选择,其实,他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追梦者,“教育”就是他心中的“梦”,心中的“道”,他是一个敢为教育“殉道”的人,一个敢做教育“清道徒”的人,应该是殉道境界的典型教师。李镇西是这样,魏书生也是这样,陶行知更是这样!

教师是教育的支柱,教师的境界决定着教育的境界。庸碌境界的教师,会给教育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让人对教育失望,对教育非议,对教育责难,我们要努力革除;良心境界的教师,一方面自己要树立起自信的大旗,学会在教育成功的幸福中快速成长,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多鼓励,多促进,多营造展示教师素质的平台;专家境界的教师,要自觉肩负起培训教师的任务,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的教育思维影响和感染普通教师;殉道境界的教师,是最高境界的教师,是地地道道的教育家,政府要对他们的教育实验大力支持,要给他们以教育的特区,免除他们种种琐事的干扰,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育的领地里自由驰骋,让他们真正树立起中国教育的品牌!

改造教师的境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不是仅仅靠减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费、提高教师待遇所能实现的,它存在着种种现实的困难,教育决策者,要树立“教师兴则教育兴”的观念,努力构建教师内部的和谐和教育环境外部的和谐.

附7:

教师的三种境界
江苇儿 发表于 2007-11-1 9:47:47 


        第一境界:把学生当孩子。把学生当作孩子,你会宽容孩子的缺点,原谅孩子的过失,你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错误而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不会挫伤他的心灵;第二种境界就是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的一般都认为孩子是自家的好。如果教师能从父母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学生,他的眼里也许就不会有“差生”。你会多一分关心,多一分体贴,多一分呵护。第三种境界就是把自己当孩子。放下架子,真正实现师生平等。

附8:
当教师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传授知识。这类教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一切遵循着“书上这样说的”,每天兢兢业业,把前人总结好的东西传给学生。在他眼里,讲得清楚的就是好教师,听得明白的就是好学生。
第二种境界是启迪智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更聪明、方法更好、策略更多。他不断追求的是教学的技巧和熟练度。在他眼里,教师的教学要“有招”,学生的学习要“得法”.
第三种境界是点化生命。这样的教师在不断地实践着再熟悉不过而又时时被遗忘的一个普通的话语——“教书育人”。在他的眼里,知识、能力、方法等都成为学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他能够不断地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他能够温柔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的成长,他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在这种积极的期盼下,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愿望得以激发。他能够在学生遇到成长障碍或失去动力时,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对希望的追求!他也许做不到爱每一个学生,但他懂得并尊重每一个学生,他珍惜和孩子的每一次对话、共同度过的每一刻,他会精心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使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更率真。
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你要做一一名卓越的教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智慧
【好教师】平庸的教师在说教, 好的教师在解惑, 更好的教师在示范, 卓越的教师在启迪
追寻育人的更高境界
做智慧型教师
【好教师】这才是教师的第一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