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一、房颤的分类
房颤是脑栓塞事件的主要原因,75%的房颤病人并发脑血管事件。。
房颤的分类没有统一意见,一般分为阵发性(paroxysmal)和慢性(chronic)房颤,一般建议将7天作为区别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分界点(cut-off point)。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许俊堂
在阵发性房颤,如果一次发作持续的时间超过48小时,那么称为持续性(persistent)房颤。房颤持续超过此时限,复律前必须正规抗凝。
永久(permanent)房颤指房颤持续存在,复律无效或者复律后很快复发。
二、房颤发生脑栓塞的流行病学
房颤的发生明显和年龄相关,40岁以后房颤发生开始增加,65岁以后开始显著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约7-14%。Framingham研究显示,非风湿房颤栓塞风险是对照的5.6倍,而风湿性房颤的发生率是对照的17.6倍。非风湿房颤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15~20%(参见表1)。
表1 Framingham研究(1982年)
年龄
50~59岁
80~89岁
房颤的发生率
0.5%
8.8%
脑卒中的发生率
1.5%
30%
虽然有资料显示慢性房颤的栓塞发生率(每年6%)高于阵发性房颤(每年2~3%),但对此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多数研究估计,非风湿房颤栓塞的风险是每年5%,年轻人发生率明显减低。5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汇总分析显示,房颤类型(阵发或者持续)和持续时间对栓塞风险无重大影响。房颤发生栓塞的风险可能在房颤后早期、房颤后1年内和复律后早期较高。
在老年人,房颤相关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50~59岁人群占全部脑血管事件的6.7%,80~89岁占36.2%。约有一半房颤相关的栓塞发生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
大约25%房颤相关的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引起,而不是由于血栓栓塞或者主动脉弓的粥样硬化斑块引起。
三、房颤与脑栓塞
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增加,与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常常病情严重,预后不佳。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71%的脑栓塞在观察随访的6周内死亡或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两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致死或者致残的比例分别有63%和44%。
房颤是最常见的脑栓塞栓子的潜在来源,房颤导致的脑栓塞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20%。脑栓塞其它的栓子来源包括:左室附壁血栓;器质性二尖瓣疾患(包括粘液瘤或瓣环钙化);累及脑血管(颅内或颅外)或胸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
一些早期的观察性研究显示,脑卒中发作后的头2周内,再次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10%~20%。但这些研究和其他研究也显示,栓塞性的脑梗死向出血转化的机率较高,一些研究报告了与肝素抗凝相关的有症状的脑出血。国际脑卒中试验(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房颤亚组的分析显示,固定剂量的皮下普通肝素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但这一获益被同时增加的脑出血抵消。
四、口服抗凝药物及其监测
主要是香豆素类抗凝药物,临床常用的有可密定和华法林。
中国人一般从每日3mg开始,>75的老年人适当减量,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用药剂量。
(一)、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中文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INR=(病人PT/正常对照PT)ISI,采用I 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便于统一用药标准。
(二)、用药的调整
用药前必须测定INR,用药3~4天和1周各1次,1个月内1周1次,连续2次INR在正常范围后过渡到1个月1次。
如INR低于或者高于治疗的目标范围,应适当增加或者减少可密定的剂量,每次增加或者减少的剂量为每日0.5~1mg。
嘱咐病人,如遇到可以改变INR的情况,或者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并测定INR。
(三)、影响INR的因素
许多因素,包括旅行、膳食、环境、身体状况、患其他疾病和用药,都会使INR发生变化。
当有影响用药的因素存在时,如感冒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因故停用药物或者服药不规则时,应额外多做几次INR,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维持INR在治疗的目标范围以内。
(四)、口服抗凝药物的效果与安全性
如采用INR监测和调整用药,口服抗凝药物非常安全,严重出血与口服阿司匹林的发生率差不多,出血事件与监测时INR增高及年龄相关。
调整INR在2.0~3.0,既能保证抗栓效果,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危险。
观察发现,INR小于2.0抗栓作用减弱,缺血性脑卒中明显增加;如INR小于1.5,则华法令几乎无效;多数情况下应该维持目标INR于2.5(2.0~3.0);如INR大于3.0,出血事件增加,大于5.0出血事件急剧增加。
五、房颤发生脑栓塞的危险因素
房颤病人是否发生栓塞,与是否存在相关的心脏疾病、心脏病的性质及其程度,和是否存在其他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关。脑栓塞病史的病人复发率明显增高。其他增加脑栓塞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冠心病或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X光胸片心脏扩大,及房颤持续大于1年。
多因素分析的汇总资料显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先前的脑卒中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左房增大、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表2)。食道超声发现左房内血栓、自发超声显影、左心房血流速减慢和左室功能下降,使栓塞的风险增加。
表2 非风湿房颤促发脑卒中的临床因素
先前的栓塞事件或者脑卒中病史
高血压病史
年龄超过65岁
心肌梗死病史
糖尿病
左室功能不全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房增大(>50mm)、左房血栓或者左房机械障碍
六、房颤危险分层与血栓栓塞预防
强烈推荐高危病人(大于75岁和/或存在危险因素)长期口服抗凝剂,维持目标INR 2.5(2.0~3.0),阿司匹林的效果不如抗凝剂。对于不愿接受抗凝治疗或无力承担费用者,可口服阿司匹林。年龄65岁以下,没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即便不抗凝,脑卒中的发生率很低,约为1%/年,华法令抗凝没有获益,可口服阿司匹林。年龄65~75岁,没有其它危险因素的病人,选择阿司匹林或华法令应根据病人的喜好或经济状况、是否有条件监测INR或出血风险而定(表3);有高危因素应考虑口服抗凝剂。
表3 慢性房颤病人长期抗凝的建议
年龄
危险因素*
建议
<65岁
65~75岁
>75岁
不存在
存在
不存在
存在
所有病人
阿司匹林
华法令,目标INR2.5(2.0~3.0)
阿司匹林或华法令
华法令,目标INR2.5(2.0~3.0)
华法令,目标INR2.5(2.0~3.0)
* 危险因素包括先前的TIA、周围血管栓塞或脑卒中、高血压、左室功能低下、风湿性二尖瓣病、瓣膜置换
七、脑栓塞的预防
(一)、栓塞事件预防的策略
抗凝降低脑栓塞的危险平均为68%,但严重出血有所增加(大约1%/年);如维持INR于2~3,则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令不显著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率。
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对于防止血栓栓塞有益,但抗心律失常药的效果和安全性值得探讨。
(二)、使用华法令或者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的对照试验
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终点之一,迄今最有效的药物是口服抗凝剂(华法令或者可密定)。
1.华法令与对照
近年脑栓塞一级预防试验的结果非常一致,和对照组比较,华法令降低脑栓塞的风险44%~81%。INR大于4使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BAATAF试验显示,维持INR于2~3,既有效防止栓塞,又不增加出血;此外,试验还显示死亡率下降。
2.华法令与阿司匹林
在AFASAK试验,低剂量阿司匹林(每日75mg)无效;SPAF试验阿司匹林的剂量为每日325mg,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有一定的效果。
在SPAF II试验,75岁以下组病人华法令和阿司匹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都减低,分别为1.3%和1.9%;大于75岁病人轻度出血在两组分别为20%和11%;严重出血在老年人分别为5%/年和1.6%/年。
总体上,在口服抗凝剂和阿司匹林的比较中,应用华法令者脑卒中危险性下降程度明显大于使用阿司匹林者,比阿司匹林组下降约30~48%。
3.华法令与阿司匹林合用
SPAF III试验入选的是脑卒中高危病人,小剂量华法令(INR 1.2~1.5)与阿司匹林(325mg/日)合用,与常规抗凝(INR 2~3)比较,死亡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
(三)、脑栓塞的二级预防
脑栓塞后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每年超过10%。在不太大的脑栓塞,应在发生的数日内开始抗凝治疗;大面积的脑梗死抗凝应延迟至一周后考虑,以避免可能发生的继发出血。
口服抗凝药物对近期脑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同样有效,阿司匹林效果明显不及抗凝药物,仅用于抗凝禁忌时。著名的EAFT试验显示,在房颤已发生TIA或脑栓塞的病人,口服抗凝剂降低年主要心血管事件(血管性死亡、非致命性脑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周围血管栓塞)47%,脑卒中危险下降66%,抗凝组没有病人发生脑出血;阿司匹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17%,脑卒中下降14%,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四)、治疗推荐
抗凝明显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但需要监测,出血的风险增加。在每一个非风湿房颤病人,应评价抗凝获益和风险的比例,并维持INR在2~3。有血栓高危因素(见上表)的非风湿慢性房颤病人都应常规抗凝;阵发性房颤抗凝的原则也是基于是否有心脏疾病和其他危险因素。阿司匹林的效果不确定,仅用于抗凝禁忌或者低危(如60岁以下的孤立房颤)病人。
在有瓣膜病或者瓣膜置换的房颤病人,必须常规抗凝,而且往往要求较高的抗凝水平。
周围血管栓塞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明显多于其它形式的瓣膜病,据推测,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发生率至少为五分之一。如合并房颤,则发生率比窦律者提高7倍。换瓣手术成功后仍有较高的死亡率,许多病人不是死于心脏问题,而是死于抗栓不足导致的脑栓塞,或由于没有很好的监测和随访而发生脑出血。
其他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房颤并发栓塞的预防资料不多。
八、房颤的转复和抗栓
房颤持续小于48小时,药物转复的可能性较大,超过此时间一般采用电转复,而且在电复律前必须抗凝3周,复律后抗凝至少4周。不抗栓的房颤病人,电复律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为1%~5.3%。复律前抗凝可以使心房内血栓消失,减少复律后的栓塞事件。Bjerkelund和Orning在一前瞻性性队列研究发现,电复律前后未抗凝者栓塞发生率为5.3%,接受抗凝降低至0.8%。
据认为,心房内附壁血栓约需2周时间才能机化,并结实地附着于心房壁,心房收缩恢复后不易碎裂或脱落引起栓塞。食道内超声探测房内血栓的敏感性高,食道超声没有发现血栓仍存在较高的栓塞风险,仍需要抗凝。这是由于复律后存在心房顿抑,心房机械障碍在复律后可持续至3周,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心房机械收缩障碍主要与房颤持续的时间有关,与采用什么方式复律关系不大。
有人尝试在房颤超过48小时的病人使用肝素,如超声没有发现血栓,可在近期内电转复。
如果食道超声发现房内血栓,应至少抗凝6周,重复超声检查,然后决定是否电复律。
据报道,口服奎尼丁复律栓塞发生率在400个病人中为1.5%,因此建议同电复律一样,需要口服抗凝治疗。
房扑与房颤的情况相似,复律前3周,复律后4周口服抗凝,目标INR也是2.5。
房颤紧急电复律的病人,如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房颤可能复发或超声可疑心房内血栓者,应使用静脉肝素加短期口服抗凝剂疗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Ezekowitz MD, Levine JA. Preventing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AMA, 1999, 281: 1830-1835.
2.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5th Consensus o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Chest, 1998, 114(Suppl 5): 439S-769S.
3.      Lévy S, Breithardt G, Campbell F, et al. Working Group Report. Atrial fibrillation: current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998, 19: 1294-1320.
4.      Berge E, Abdelnoor M, Nakstad PH, Sandset PM, on behalf of the HAEST Study Group. 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 versus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 The Lancet, 2000, 355: 1205-1210.
5.      Prystowsky EN, Benson Jr DW, Fuster V, et 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ubcommittee 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phys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996, 93: 1262-1277.
6.      Hylek EM, Skates SJ, Sheehan MA,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lowest effective intensity of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1996, 335: 540.
7.      许俊堂, 胡大一, 丛玉隆, 编写. 心血管血栓的溶栓与抗栓疗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通讯联系:
许俊堂
Email:xjtang@public.bta.net.cnthrombo@yeah.net
Home phone:85782145
Mobile phone:13501167736
Pager:68478800-83977
阵发性房颤的分类
Group I:第一次有症状的房颤发作
a. 自发终止
b. 需要药物或者电复律
Group II:房颤反复发作(未经治疗)
a. 无症状的
b. 症状<1次发作/3个月
c. 症状>1次发作/3个月
Group III:房颤反复发作(治疗的)
a. 无症状的
b. 症状<1次发作/3个月
c. 症状>1次发作/3个月
房颤的流行病学
Framingham Study(1982年)
50~59岁
80~89岁
房颤的发生率
0.5%
8.8%
脑卒中的发生率
1.5%
30%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on Americans大于65岁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大约为5%。
发生房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和左室肥厚。房颤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衰。大约30%的房颤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称为孤立房颤(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房颤病人和无房颤者比较,死亡的危险增加2倍。脑卒中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年龄50~59岁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5%,年龄80~89岁发生率为30%。据报告,孤立房颤只有当年龄大于60岁时,脑卒中的危险性才增加。
房颤的原因
房颤可能由急性原因造成,如果这些原因消失或者治愈后,房颤可能不再复发。房颤的急性原因包括:急性酒精摄入(假日心脏综合征)、触电、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肺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急性肺疾病。房颤也是心脏(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成形术和瓣膜置换)和胸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一些病人,尤其年轻人,房颤可能和另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有关系。成功治疗引起房颤的病因,终止急性发作,可使房颤消失,并不再复发。
80%的房颤与器质性心脏疾病有关,包括瓣膜病(多为二尖瓣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尤其存在左室肥厚时)、肥厚或者扩张性心肌病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尤其成人)。其它导致房颤的原因还包括:限制性心肌病(如心脏淀粉样变、血色素沉着病和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脏肿瘤和限制性心包炎。其它心脏疾病,如二尖瓣脱垂(没有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环钙化和特发性右房扩张,据报告房颤的发病率较高,但这些疾病和房颤的关系还不明确。
虽然房颤可以发生在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但随时间的推移,许多病人逐渐出现了房颤相关的心脏疾病,因此老年孤立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然而,出现心脏疾病并不意味着房颤就是由于心脏疾病引起。
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指的是房颤不伴有任何可以寻找到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显性窦房结功能紊乱、嗜铬细胞瘤、显性或隐匿性预激等。任何近期发现的房颤,都应检查和排除是否因甲亢引起。
房颤与一些心律失常有关联,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性心动过速或者房性心动过速。在某些心动过速触发房颤的病人,治愈交界性心动过速就可以治愈房颤。
新近发现房颤病人的检查
一、病史和体检
1.确定症状的存在及其性质
2.确定房颤的临床类型:阵发、慢性或者新近发生
3.确定第一次有症状的发作和/或房颤的发现日期
4.确定有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最短和最长的发作)、促发因素和终止方式(自发终止与持续)
5.确定是否存在导致房颤的心脏疾病,或者其它可能的能够识别的原因(如酒精消费情况、糖尿病、甲亢),这些病因是可以治愈或者控制的。
二、心电图
1.左室肥厚
2.窦性心律时P波的持续时间和形态
3.复极变化、束支阻滞、陈旧心肌梗死和其它心电图异常的证据
三、超声心动图(M型或者二维超声)
1.基础心脏疾病的证据和类型
2.左房的大小
3.左室大小和功能
4.心腔内血栓(敏感性差)
四、甲状腺功能测定
如果首次发现有房颤,心室率难以控制或者过去用过胺碘酮
房颤的机制
有涉及单个或者多个局灶的自律性增强(enhanced automaticity)和涉及多个环路的折返两种假说。
男性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一些因素
由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房组织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一致
其他因素引起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因素还包括:早搏、自主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心房的牵拉或者伸展、各向异性传导和退行性变。
房颤复律后预防复发
l  心律失常的机制:随机折返
l  易患因素:心房不应期
交感或者付交感神经张力
房性早搏
心室收缩(受抑制)
治疗选择:        (1)增加心房不应期
(2)降低交感或者付交感神经张力
(3)减少早搏的发生
药物:                (1)钠和钾通道阻滞剂
(2)b-阻滞剂、毒蕈碱受体拮抗剂
房颤后24小时就可导致电生理或者结构的变化,导致心房电重塑和心房不应期缩短,此时复律最为理想。
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评价血栓栓塞的危险
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终点之一。血栓栓塞的危险与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或者心脏疾病的性质有关。Framingham研究显示,非风湿房颤栓塞风险是对照的5.6倍,而风湿性房颤的发生率是对照的17.6倍。非风湿房颤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15~20%。
虽然有资料显示慢性房颤的栓塞发生率(每年6%)高于阵发性房颤(每年2~3%),但对此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多数研究估计,非风湿房颤栓塞的风险是每年5%,年轻人发生率明显减低。5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汇总分析显示,房颤类型(阵发或者持续)和持续时间对栓塞风险无重大影响。房颤发生栓塞的风险可能在房颤后早期、房颤后1年内和复律后早期最高。
在老年人,房颤相关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50~59岁人群占全部脑血管事件的6.7%,80~89岁占36.2%。约有一半房颤相关的栓塞发生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
大约25%房颤相关的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引起,而不是由于血栓栓塞或者主动脉弓的粥样硬化斑块引起。
房颤病人是否发生栓塞,与是否存在相关的心脏疾病、心脏病的性质及其程度,和是否存在其他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关。脑栓塞病史的病人复发率明显增高。其他增加脑栓塞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冠心病或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X光胸片心脏扩大,及房颤持续大于1年。多因素分析的汇总资料显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先前的脑卒中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左房增大、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食道超声发现左房内血栓、自发超声显影、左心房血流速减慢和左室功能下降,使栓塞的风险增加。
使用华法令或者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的对照试验
华法令与对照
近年脑栓塞一级预防试验的结果非常一致,和对照组比较,华法令降低脑栓塞的风险44%~81%。近期脑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同样有效,华法令和对照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12%。INR大于4使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BAATAF试验显示,维持INR于2~3,既有效防止栓塞,又不增加出血;此外,试验还显示死亡率下降。
华法令与阿司匹林
在AFASAK试验,低剂量阿司匹林(每日75mg)无效;SPAF试验阿司匹林的剂量为每日325mg,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有一定的效果。
在SPAF II试验,75岁以下组病人华法令和阿司匹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都减低,分别为1.3%和1.9%;大于75岁病人轻度出血在两组分别为20%和11%;严重出血在老年人分别为5%/年和1.6%/年。
华法令与阿司匹林合用
SPAF III试验入选的是脑卒中高危病人,小剂量华法令(INR 1.2~1.5)与阿司匹林(325mg/日)合用,与常规抗凝(INR 2~3)比较,死亡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
脑栓塞的二级预防
脑栓塞后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每年超过10%。在不太大的脑栓塞,应在发生的数日内开始抗凝治疗,大的脑梗死抗凝应延迟至一周后考虑,以避免可能发生的继发出血。抗凝效果确切,并且较为安全;阿司匹林效果明显不及抗凝药物,仅用于抗凝禁忌时。Prystowsky EN, Benson Jr DW, Fuster V, et 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ubcommittee 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phys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996, 93: 1262-1277.
脑栓塞事件的预测因子
非风湿房颤促发脑卒中的临床因子
先前的栓塞事件或者脑卒中病史
高血压病史
年龄超过65岁
心肌梗死病史
糖尿病
左室功能不全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房增大(>50mm)、左房血栓或者左房机械障碍
栓塞事件预防的策略
抗凝降低脑栓塞的危险平均为68%,但严重出血有所增加(大约1%/年);如维持INR于2~3,则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令不显著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率。
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对于防止血栓栓塞有益,但抗心律失常药的效果和安全性值得探讨。
推荐
抗凝明显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但需要监测,出血的风险增加。在每一个非风湿房颤病人,应评价抗凝获益和风险的比例,并维持INR在2~3。有血栓高危因素(见上表)的非风湿慢性房颤病人都应常规抗凝;阵发性房颤抗凝的原则也是基于是否有心脏疾病和其他危险因素。阿司匹林的效果不确定,仅用于抗凝禁忌或者低危(如60岁以下的孤立房颤)病人。
在有瓣膜病或者瓣膜置换的房颤病人,必须常规抗凝,而且往往要求较高的抗凝水平。
其他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房颤并发栓塞的预防资料不多。
房颤的转复和抗栓
房颤持续小于48小时,药物转复的可能性较大,超过此时间一般采用电转复,而且在电复律前必须抗凝3周,复律后抗凝至少4周。不抗栓的病人栓塞事件的风险为1%~5.3%。复律前抗凝可以使心房内血栓消失,减少复律后的栓塞事件。
食道内超声探测房内血栓的敏感性高,食道超声没有发现血栓仍存在较高的栓塞风险,仍需要抗凝。这是由于复律后存在心房顿抑,心房机械障碍在复律后可持续至3周,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心房机械收缩障碍主要与房颤持续的时间有关,与采用什么方式复律关系不大。
有人尝试在房颤超过48小时的病人使用肝素,如超声没有发现血栓,可在近期内电转复。
如果食道超声发现房内血栓,应至少抗凝6周,重复超声检查,然后决定是否电复律。
Prystowsky EN, Benson Jr DW, Fuster V, et 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ubcommittee 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phys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996, 93: 1262-1277.
脑栓塞的栓子的来源
房颤中风除由左房血栓栓塞引起,还存在其它的栓子来源。
其它的栓子来源包括:
左室附壁血栓;
器质性二尖瓣疾患(包括粘液瘤或瓣环钙化);
累及脑血管(颅内或颅外)或胸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
后者为近年来方认识到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栓塞来源。
既往血栓栓塞史
既往中风或者外周动脉栓塞史,是发生新的或再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后一年内复发率15%~30%,可能与心腔内残余血栓有关。
初发房颤中风的危险性
有资料显示,非风湿性房颤初发2年内脑卒中发生率相对较高,Petersen等发现房颤发生的1个月内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为6.8%,以后降至每年2%(Acta Med Scand, 1984, 216: 5-9.)。
但较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房颤小于1年和大于1年者,脑卒中发生率相似 (N Engl J Med, 1990, 323: 1505-1511.)。
孤立房颤中风的危险性
病人较年轻,无心血管病易患因素和其它危险因素,且房颤为阵发性时,孤立房颤中风的危险性不大,和同龄无房颤人群相当;
但高龄(>75岁)、慢性房颤病人,既便为孤立房颤,中风危险性也明显增加。
超声心动图发现与脑栓塞
超声心动图发生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
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发现左心房或者左心室附壁血栓;
左房扩大;
经食道超声左房内自发回声和左心耳血流速£20m.s-1)
左室功能不全或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
阵发性房颤中风的危险性
426例阵发性AF病人,随访27年
体循环栓塞发生率
在进展到慢性房颤前为2.0%,
进展到慢性房颤后为5.6%
结论
阵发性房颤中风危险性较小(Peterson等) 。
房颤伴脑栓塞的后果
一项回顾性研究:
71%的脑栓塞在观察随访的6周内死亡或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两项前瞻性研究:
房颤病人发生中风,致死或者致残的比例分别有63%和44%。
CT检查发现的脑梗塞
除临床发现的中风外,房颤病人亚临床或者无症状脑梗塞的危险性也增大。
Kempster等发现,有房颤的病人,13%经CT检查有既往脑梗塞的证据,而无房颤对照仅为4%。
脑栓塞后抗凝(二级预防)
一次脑栓塞后近期复发危险性高,宜及早开始抗凝治疗,但过早抗凝又可能使栓塞后脑组织转为出血的危险性增高。
脑梗塞研究组根据临床试验结果与文献复习,建议中、小栓塞性脑梗塞于中风后24小时CT证实无出血,再开始抗凝;而大梗塞则需推迟至中风后7天CT排除延长出血后才开始抗凝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原则
华法林的使用与剂量调整
181例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分析………………?王合宾?田静文?方颖-中国当代医学-医学...
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房颤的抗凝治疗
胡大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实际应用·365医学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