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年慢性病患者将猛增 中风筛查成防控利器 A1叠04/05

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做客第五届解放健康讲坛

中年慢性病患者将猛增 中风筛查成防控利器

2011年10月20日   A1叠04/05:A1叠04/05-深度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许沁/朱蒙雪

晚报记者 何雯亚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周斌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何雯亚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许沁 朱蒙雪 报道

    昨天下午,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市卫生局主办,本报和市健康教育所承办的主题为“国际保健新观念和现代人‘健康素养’”的第五届解放健康讲坛在新落成的莘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大厦举行,这也是在新大楼首次举办的高端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指出,未来20年中国40岁以上慢性病患者将增2倍—3倍,做好中风筛查工程就是牵住了慢性病防控的 “牛鼻子”,同时中国人急需一场生活方式革命,并提出了饮食健康的“十个网球三个一”建议。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教授说,上海医改必须突出预防为主原则,把卫生服务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生活方式入手,干预市民群众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成为当前上海推进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重要抓手。

王陇德:国人亟待一场生活方式革命

    王陇德院士在题为 《慢性病预防和国际保健新观念》的演讲中指出,快速增长的慢性病正剥夺无数人的美好人生,以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不足为标志的 “行为麻木”已成中国人健康状况恶化的“祸首”。预防慢性疾病、保证身体健康,一场生活方式革命迫在眉睫。

慢性病快速增长  中风危害最大

    生命的长度固然引人追逐,但生命的质量更加令人珍视。由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期望寿命”这一概念,通俗地说,就是居民在多大年纪以前能够做到身体健康、不疾病缠身。然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健康期望寿命比发达国家要短10岁。王陇德院士指出,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正在剥夺着许多人的美好人生。

    王陇德介绍,根据世卫组织2008年的资料,全球5700万例死亡中约有3600万例系非传染性疾病致死,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今年7月,世界银行专门对我国的慢性病问题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未来20年里,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肺癌等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2—3倍,其中慢性病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且一半慢性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

    国际社会正为阻击慢性病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而携手合作。今年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了有193个会员国参加的首届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通过了一份注重行动的重要的政治宣言,提出了慢性病防控的有效对策和途径。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慢性病中,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王陇德表示,中风在我国的发生率每年以8.7%的速度增加,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过,国际国内的研究表明,导致中风的绝大部分危险因素是可控的,这样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每年却造成了大量不应发生的死亡和残疾,令人扼腕。

    2009年6月,卫生部启动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通过这一工程探索慢性病防控的适宜策略和工作模式。 “这个工程是等于牵住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牛鼻子,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抓住了慢性病防控的龙头。”王陇德说道。

多吃少动是健康恶化祸首

    王陇德表示,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一为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造就了慢病上升的基础;二是具有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大量增加。他强调,肥胖是几乎所有重要慢性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冠心病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5倍、高血压发病率高2—6倍、糖尿病发病率高约4倍。

    造成高血脂和肥胖等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摄入过多、消耗太少。王陇德痛心疾首地说,包括城市白领和企业高管在内的中国人健康状况恶化的最大 “祸首”,莫过于以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不足为标志的 “行为麻木”。 “特别是年轻人,一些白领阶层认为自己还有本钱,现在搞事业,等老了以后再注重健康,殊不知这些慢性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慢性病的病理变化是日积月累的,其预防必须从年轻时就开始。”

    王陇德指出,现代人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摄入食物的结构和数量。部分居民摄入热能过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体能消耗过少包括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的减少。 “以前上班还要走路,现在坐车、开车;以前进了办公楼要爬楼梯,现在都坐电梯。”王陇德说,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每年全球有200多万人因缺乏体力活动而死亡,每个国家有65%—85%的成年人由于没有足够的体力活动而健康受损。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都解释了慢性病为何高发。

任何时候也不要找不锻炼的借口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国人对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 “四大基石”并不陌生,而知易行难,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的人却并不多。王陇德提出,国人亟待一场生活方式革命,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此外,他还给出不少简便易行的健康建议。

    以 “吃”为例。王陇德提出 “调整、维持、控制、增加”这一科学饮食 “八字方针”: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他还编写了容易记诵的合理膳食口诀: “先吃水果后吃饭,每天一顿全素餐,一斤奶、一个蛋、三个果,限盐少油多蔬菜,粗粮细粮交替吃,合理膳食保健康。”王陇德特意提到,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把握膳食结构与数量可依据 “十个网球”原则,即每天吃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的肉类、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同时加上一个鸡蛋、一斤奶、一小把坚果。

    再说 “锻炼”。锻炼须做到每周至少三次、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心率最好达到 (170-本人年龄),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锻炼。有的人称自己“在散步”、 “在运动”,但实际上没有起到锻炼效果。王陇德表示,中青年人只散步达不到锻炼效果,如此消耗量不足,不仅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可能促进食欲,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王陇德还强调肌肉锻炼的重要性。因为人体很多代谢发生在肌肉里的,如果不刻意锻炼肌肉,从30岁开始肌纤维就逐年减少,到75岁时只剩50%,肌肉的萎缩将使人体损失正常代谢的物质基础,是健康大敌。肌肉锻炼未必只能在健身房进行,器械、哑铃、拉力器、俯卧撑、仰卧起坐……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特点来设计锻炼方式。很多人觉得锻炼需要极大的毅力,其实也不尽然。根据行为学研究,坚持三周就能初步形成习惯,三个月就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半年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经常锻炼的人已经养成了习惯,到那个时间必定要去做了。”王陇德说道。

    “很多人都说 ‘太忙’、 ‘没有时间’锻炼,但你看电视的时候别坐在沙发上看,可以在原地走着看啊,可以原地小跳着看,也可以举着哑铃看。实际上,不是我们没时间,而是我们没有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在给自己的惰性找借口”,王陇德一针见血地说, “美国有个健身教练说得很好,任何时候也不要给自己找不锻炼的借口。”

呼吁通过立法改善国民营养

    王陇德认为,防控慢性病既需要每个个体扭转生活方式,更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支持。他呼吁通过立法途径改善国民营养,甚至呼吁立法控制食用盐摄入量。

    身为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今年还向全国人大提交一份 “提请国务院尽快制定 《国民营养改善条例》的建议”。王陇德说,膳食营养问题是影响国民健康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1947年就对营养问题立法,而我国营养立法仍为空白;美国2亿多人口有6万多名营养师,日本一亿多人口就有30万名执业营养师,而我国14亿人口,合格营养师才区区4000多人。

    “这样一个状况怎么来做好营养工作?怎么教给人们科学的营养知识?”王陇德表示,如果我国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尽快立法,从法律的角度来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引导市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将会极大提高和改善国民的健康水平。

徐建光:卫生服务应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教授在第五届解放健康讲坛上作了题为《建设健康城市:上海的选择》的演讲。徐建光说,上海医改必须突出预防为主原则,把卫生服务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生活方式入手,干预市民群众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成为当前上海推进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重要抓手。

干预不良生活  打造健康城市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健康的因素还有那么多:苏丹红、问题馒头、地沟油……拷问着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筑施工扬尘、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所暴露的环境污染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折射出的医疗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徐建光说,健康城市不是城市现状的描述,而是代表城市发展的终极追求。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健康城市行动,根本上是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带来的各种健康问题。作为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说,他所担忧的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遇到的健康问题,在我们这座城市将会一一重演和凸显:生活条件好了,患 “富贵病”的人群却多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让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和卫生服务能力相形不足……我们需要让这座城市形成一个有效发现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合力机制,这是上海选择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某些原先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可能伴随着各种交流而广泛传播甚至泛滥成为影响世界范围内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03年抗击非典之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徐建光介绍说, 2003年,上海启动了第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当年市政府同步实施的还有两个 “三年行动”:环保三年行动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三驾马车同步驱动,全方位提升城市健康水平的统筹性、决策力和执行力。 8年多来,持续组织实施了三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 (第三轮行动将于2011年底结束),共包括15项任务、 185项指标和30类重点活动,行动目标从初期的着力解决影响市民健康的环境因素逐步转向直接干预人群健康危害因素以及大力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专业评估表明:前两轮行动计划的预定指标完成率达97.5%;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直接反映市民健康水平的 “三大指标”保持世界发达国家中等水平。从2009年的建设健康城市第三轮三年行动开始,把行动目标指向直接干预由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的健康危害因素,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能力。健康城市的内涵似乎 “变小”了,这种变化,恰恰基于工作外延的放大,基于健康城市的理念逐渐渗透于整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各个领域。

上海医改须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

    陈竺部长在 “糖尿病国际论坛”上指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慢性病带来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加突出。

    现有的大量研究证明,健康问题只通过医疗服务不能全部解决,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改变环境和个人行为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2011年首届全球健康生活方式和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慢性病防控所需要的充足的全人群初级预防措施,远远超出了卫生部门直接控制的范围,需要教育、能源、农业、体育、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调参与,也需要政府开发可以创造个人、家庭和社区环境公平的公共政策,以利于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为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说,这段时间,他的思考重点一直集中在新一轮医改方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旨在解决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市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或缓解这一突出矛盾,需要标本兼治,除了要加快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让市民远离疾病。上海医改必须突出预防为主原则,把卫生服务理念从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新一轮医改工作的艰巨性和迫切性,让他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看到了在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中上海已经形成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这一工作机制的宝贵价值。而从生活方式入手,干预市民群众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成为当前上海推进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重要抓手。

一勺一瓶一尺  推广健康理念

    对于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近两年来,围绕健康城市建设,卫生部门和广大市民一起在做的事,目的就是解决一个问题:让每个人的每一天,生活方式更健康。徐建光说,他的同事编了一首非常通俗的打油诗,来概括这些年的工作情况:一勺一瓶一把尺,实物传播进家庭;一路一组一讲座,健康社区抓重点;一帐一秤一标识,健康单位抓细节;一本手册一场赛,市民参与有氛围。

    为了使市民能够掌握和控制油、盐摄入量,在宣传普及控盐控油知识的同时,尝试运用实物传播法,分别于2008年、 2009年向全市所有市民家庭免费发放2克控盐勺和标有容量刻度、能控制出油速度的控油瓶,让市民掌握每人每天限盐6克、限油25克的合理膳食要点。去年6月,市政府给每户家庭发放了一份特殊的 “健康世博大礼包”,包含1本 《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知识手册》和1个健康腰围尺,发放范围由以往的户籍人口家庭拓展到所有常住人口家庭以及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高校学生等群体中。融健康理念于实用性宣传品推广,新颖的健康公益传播方式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健康生活要从每天做起、从一日三餐开始。

    此外,从2008年以来,以开展“人人坚持日行万步”活动为载体,指导社区在公共绿地、居民小区、步行街建造了573.2公里的 “科学健身路”。还借鉴 “同伴健康教育”、“自我健康管理”等国内外预防医学研究成果,指导相关群体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入手,源头控制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还尝试将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工作引入各类社区文体活动团队,让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掌握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并积极向周围人群传播这些知识。从2007年至2011年上半年,全市已经建立1.35万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共有22.6万市民参与这项活动。市健教所的评估结果表明,组员参加活动后,日常行为、生活习惯都向积极方向改变,如体力活动的时间明显延长、更加注重合理膳食等。今天,在上海 “健康城市”不再是个抽象的概念,说白了,它和每位市民的作息起居、一日三餐、举手投足相关联。

十大健康促进行动  培养市民健康意识

    今年3月出台的 《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 (2010-2020年)》, 《规划》事实上就是告诉公众未来10年上海健康城市建设的重心和方向。

    《规划》在通过媒体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就受到市民、专家等社会各方的关注。按照 《规划》要求,将在全市持续开展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戒烟限酒、心理健康、促进合理用药、中医 “治未病”、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以及健康妇儿、健康老人等10大健康促进行动。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来培养全体市民有一个非常健康的素养,提升健康意识,比如说:合适的膳食要少荤多素、限油、戒烟、限盐等,通过规划使所有市民树立一个非常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10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本市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和体系,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环境,增强市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使市民主要健康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设健康城市:上海的选择》——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
王陇德院士:吃错饭让中国慢病死亡人数激增!合理膳食行动进行中……
慢性病已成健康的第一威胁?王陇德院士从四个方面让你摆脱慢性病
王陇德院士健康演讲:中年人的慢性病防控(受益良多)
疫情期特辑之二-“王陇德院士讲座”:健康中国从我做起
王陇德院士:改善免疫力的秘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