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说了三人,分别是谁
司马读史2022-08-01 05:26
张学良称得上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了,这个享年101岁的世纪老人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便是他年少风流时的最好诠释。
从含着金钥匙出生,到大帅府中备受父亲重视、被寄予厚望的长子,再到父亲遇刺身亡后临危受命执掌东北大权成为真正的三省统帅,张学良的前半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完全是达到了人生巅峰。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在经历了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政治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他也从此身陷囹圄,被蒋家父子软禁了半个多世纪。
1990年,已经九十高龄的张学良才被台当局释放,获得了难得的自由之身。
作为一个曾经搅动民国风云的人物,张学良身上有太多的历史谜团,一时间竟吸引了无数媒体与学者的注意,而他也坦然接受了采访人员的上门慰问。
后来在采访中,张学良还被人问起一生中最佩服的人是谁,而他却说出了三个人,除了非常佩服父亲张作霖外,剩下的两个都是我党核心人物,他们又分别是谁呢?
一、张学良眼中的父亲张作霖
在张学良心里,父亲是值得尊敬和佩服的人。
1901年6月,张学良出生在辽宁台安,由于他出生时父亲张作霖第一次打了个胜仗,所以给他取 乳名“双喜”,由此也可见张学良在父亲心中的地位。
张学良当年有“民国四大公子”的称号,与之同名的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关于张作霖的发迹史,有各种各样的奇闻轶事,世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张作霖是乱世枭雄,能够打下偌大一片江山,是曹操式的英雄。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却认为张作霖出身绿林,本身就有黑历史,只不过发迹后洗白了,但本质上还是土匪,匪气很重,不值得尊敬。
当然还有人觉得张作霖能够与日本人周旋,没有出卖国家了利益,最终逼得日本人对其下死手,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孙科曾认为张作霖应该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悍匪一般的人物,但后来却转变了看法,这在《八十略述》中有提及。
即:“以前只听说张作霖是出身土匪,就以为他非常的粗鲁剽悍,是一个大马金刀汉子,但是真正和他见面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张作霖他虽然个子不怎么高,却长得很是清秀,完全看不出来是土匪之类的人物。”
但不管外人如何评价张作霖,对于张学良来说,张作霖是他的父亲,也是他所有地位、荣耀、金钱,甚至是命运的根源。
因此在张学良心中,张作霖的地位极高,他非常佩服自己的父亲。
在谈及自己的父亲之时,张学良就曾说过:“父亲比我要厉害,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搞外交的人,也很会利用局势进行操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图片来源网络
在张学良眼中,父亲骑马、打枪无所不能,也非常精通麻将,是一个殿堂级的玩家。
张作霖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为了生存,他很早就出门谋生了,为此还做过兽医,给马看病,可以说,张作霖的一生都与马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年少时,给人医治马匹养活了他,加入清军后,他又成为了马队的冠带,也就是相当于骑兵营营长,后来更是招兵买马,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经过一番艰苦创业,才有了后来张大帅的辉煌与荣耀。
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也提起过自己父亲不仅十分懂马,而且骑术也非常高超。
从骑术上来讲,判断一个人骑马骑得好不好,就看他会不会骑走马,能够达到“骑走马”的境界,就非常厉害了。
那什么是“骑走马”呢?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大概就有些类似我们后世的竞走,并不是让马跑起来,而是走小步,用腿的力量让马小步走起来。
图片来源网络
张学良坦言他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但毫无疑问,张作霖却是这方面的好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从底层发迹的人,一定是有过人本事的。张作霖的成功也并不是偶然的,除了骑术高超,他的枪法也非常精准。
张学良说父亲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靠的就是好身手和接地气。对于属下,张作霖没有颐指气使,反而与他们一起同进退,甚至还常常身先士卒,赢得了众人的爱戴和追随。
正是从实战中血与火的锤炼,使得张作霖练就了百步穿杨的枪法。
在张学良的记忆中,张作霖打枪从来不瞄准,抬起枪就射击,还专门在士兵面前露过一手。在一次打靶时,张作霖心血来潮,来了兴致,就决定亲自来操作一番,给大家开开眼。
于是,按照张作霖的吩咐,在一百米远的距离上布置好铁或者铜做的牌子来当做靶子,只要子弹击中目标,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张作霖接过属下递过来已经装好子弹的枪,抬手就射击,每一声枪响之后都会听见“当”的击中牌子的声音,可见其枪法之精湛。
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还非常佩服父亲发达之后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即使张作霖日后已经成为了东三省实际上的统治者,还曾是中华民国大元帅,行使总统职能,大权在握又富可敌国,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当年的苦难经历,身怀“达则兼济天下”的热心肠,同情贫弱。
“我佩服我父亲这个人,他有个穷苦出身,那么他是一心一直就是个穷苦人不忘掉,怎样使穷苦人不要那么穷苦”。
从上面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张学良承认自己富贵出身,但父亲出身贫苦,却在发达之后从来没有忘掉过社会的底层人民,常常愿意慷慨解囊,赈济救灾,履行社会责任,对穷人充满怜悯与同情。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有人会认为张作霖此举只不过是一些收买人心的惺惺作态罢了,但在那个人如草芥,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去关心底层民众的死活呢?
北洋军阀们不在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不在乎,甚至为了所谓的“剿红匪”还会喊出“石要过刀、茅要过火、人要换种”等等丧心病狂口号,对于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统治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宁杀错不放过,哪里在乎民众的死活和所谓的人心呢?
比起这些人,张作霖当然值得儿子的钦佩。
张学良从小也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影响,这或许也是他虽然犯下过大错,但依旧能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改变局势而发动“西安事变”的内在原因之一!
曾经跟随父亲打仗,张学良清楚地记得:当年打仗为了取得胜利,曾下令拆除老百姓房子,但就这种民国时期司空见惯的事,父亲张作霖曾大发雷霆,严厉的责骂了他一番。
而要知道,以往张作霖很少斥责这个被他寄予厚望的长子,一直是宠爱有加,极力呵护。
儿子佩服父亲是人之常情,尤其是能够从底层崛起,从一个身无长物的穷苦之人成长为东三省的实际统治者,张作霖当然值得儿子钦佩。
不过,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了他佩服的另外两个人,他们就是毛主席与周总理。
图片来源网络
二、张学良佩服毛主席
1936年12月13日,西安事变刚刚爆发后不久。
当时国民党大佬戴季陶在国民党中央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其中比较引人注目和敏感的是“张学良会见毛泽东”,这是冯玉祥日记中关于西安事变部分的记载。
但令人遗憾的是,张学良虽然敬重毛主席,却从来没有真正见过他。
1991年,张学良获得自由身之后接受了美国之音“新闻广角镜”节目记者的访谈,在谈起毛主席之际,张学良毫不掩饰对他的钦佩之情。
但当记者进一步追问两人是否见过面时,张学良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不过张学良虽然没有与毛主席直接会面过,但作为当时令蒋介石极为头疼的红军领袖,毛主席大名如雷贯耳,尤其是在他领导红军成功走过万里长征到达延安后,他本人则更让张学良格外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曾经造访过陕北,并写过《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这样对张学良说过:“你最好也去一去那边,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值得一见的人,他能够帮助你为父亲报仇,告诉你如何打回东北老家去。”
斯诺的这番话也令张学良大为惊讶,实际上张学良原本虽然开始关注共产党,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他的内心还是比较孤傲的。
1934年,张学良甚至还这样说过:“必须明确的是,日本人是强大的,我们只有先剿灭了共产党,清除内乱,再寻求国际力量的团结与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抗日,不然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一开始还不了解共产党的时候,是比较倾向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1939年9月,张学良听从南京政府的命令,派出十万重兵围剿只有区区七八千人的陕甘红军。
按理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东北军再“无能”,比起那个时候的红军至少装备要精良很多。
但令张学良没想到的是,就是这区区几千人,灭掉了东北军接近三个师的主力。如此惨败让张学良十分错愕。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强烈的战果反差让张学良开始反思,而在阅读和了解了一些共产党的思想和著作后,张学良的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转变了对共产党人的立场,萌生了联合抗日的思想。
1936年1月25日,毛主席起草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的公开信。
在信中,毛主席针对东北军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就当前形势来说,东北军将枪口对准红军、攻打苏区是不明智的举动。
蒋介石是驱虎吞狼之计,想借东北军之手打击红军,实际上却是想同时消灭红军和东北军,以解决心腹大患。
最后,毛主席指出只有抗日反蒋才是东北军的唯一出路,也是最正确和光荣的道路。
毛主席的这番分析有理有据,令张学良极为感慨,他也发自肺腑地说道:“寻求救国之路,只有共产党的路。”
图片来源网络
张学良不是愚笨之人,他十分了解蒋某的为人,在蒋介石眼中,只有黄埔和嫡系才是最值得信任的,其他人即使是拜把子兄弟又如何?该舍弃的时候会毫不犹豫。
思想转变之后,张学良整个境界都提升了不少, 他甚至起了想拉一支队伍和红军一起去打游击的念头。
不过毛主席审时度势后,并不赞同张学良这个想法,认为这样会分散抗日力量,不利于抗日大局。得知毛主席的看法,张学良再次感叹道:“总有人说共产党心怀叵测,是想趁机吃掉对方,实在是小人之心了。”
作为带兵之人,张学良当然懂得在战乱年代兵马越多越重要的道理,可是毛主席和共产党人能够对送上门来的队伍保持理性态度,这实在是让人意外又钦佩。
自此之后,张学良也明白了共产党人是真心想帮助东北军的,也是真正以抗日为己任的,是值得信任的力量。
多年以后,有人告诉张学良,虽然他们没有见过面,但两人实际上也真正交往过,当年他在上海资助去苏联求学的两个男孩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听闻这个消息后,张学良欣慰地笑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激荡岁月......
图片来源网络
三、最敬佩的人是周总理
在采访中,张学良一度提到了佩服父亲和毛主席,但他一生中最敬佩的却还是周恩来。
1991年,在同美国记者的谈话中,张学良说:“我与周恩来的感情是极好的。”
对于周恩来,张学良评价很高,用张学良原话来说就是:“中国现代政治人物中,我最佩服周恩来,我最佩服他,这个人我俩一见面他就把我刺透了,当然,他也相当佩服我!”
在张学良的印象中,周总理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人,反应非常快,对事物的理解也很深刻,对于许多事情都能一语中的,看出事情的本质。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十分博学,是一个极具胸怀和智慧的人。按照张学良的说法,两人一见如故,彼此也很对脾气,就像老朋友一样。
张学良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遗憾的没有见到毛主席,但却有缘与周总理会面过。
图片来源网络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乘坐自己的飞机从洛川前往延安,随行的还有王以哲和黄显声两位东北军将领。当天傍晚,在延安清凉山下的天主教堂,张学良与周总理进行了历史性的第一次会面。
一见面,张学良就紧紧握着周总理的手说道:“你一定是周先生吧,久仰、久仰啊!”
这等会面自然不会只有两个人,周总理虽然不是讲究排场的人,但也必然有陪同人员,在此之前,二人并没有见过面,但是张学良却一眼就认为当面之人就是周恩来。
“张将军真是好眼力啊”周总理也连忙回道。
“哈哈,谁人不知道您是共产党著名的美髯公啊”,张学良也十分风趣,打笑着周总理,现场的气氛一度十分欢快......
周总理在革命年代曾经因为安全等特殊原因留过胡须,在与张学良会面时,也还留着长长的胡须,非常有辨识度。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这一次的会面,于公于私周总理都非常激动,他说道:“虽然是和汉卿第一次见面,但我总有一种见到故人的亲切感。”
张学良有些不太理解,稍稍一愣,周总理又解释说:“我早年在东北生活过,做过你富父帅三年的臣民啊,对东北人的性格也还算了解,是非常喜欢的。”
听到周恩来这样说,张学良也非常高兴:“那咱们还算得上是半个老乡啊,也难怪周公如此的爽快。”
实际上,张学良与周恩来也算是有一些渊源的,他们都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弟子。
周总理毕业于南开,这是人所众知的事情,但是张学良又是如何与张伯苓有师徒之谊的呢?原来张学良以前喜欢抽大烟、打吗啡,是张伯苓规劝他戒掉了这些坏毛病,他也就拜张伯苓为师了。
图片来源网络
周恩来与张学良一生真正见面相交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天九夜,但两人也的确是一见如故的,互相引为知己。即使在张学良失去人生自由,被软禁了几十年,周总理对他的思念与关心却依旧从没断过。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周总理就坚决反对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因为他太了解蒋介石了,此人从来只允许文人反对,坚决不许武人反对他,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就是羊入虎口,根本脱不了身。
为了劝阻张学良,周恩来还举了邓演达被杀的例子,只可惜最终并没有改变张学良的决定。
在周总理的一生中,曾三次为张学良的不幸遭遇而落泪。
第一次1936年12月25日的下午,周恩来听闻张学良已经准备离开西安了,连忙带人赶去机场阻止时,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周总理顿时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第二次是1946年在重庆,周总理哀叹已经被软禁十年的张学良,抑制不住悲哀之情,眼角满是泪珠。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次是1961年在北京饭店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之际,众人谈起了张学良在台湾的近况,张学良四弟张学思在向周总理敬酒时由于过于思念,竟泣不成声,而周总理也受此感染,禁不住潸然泪下。
要知道,那时候的张学思已经是人民解放军的海军参谋长,是共和国的将领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90年张学良获释后,有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说了三人,分别是谁
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立刻说出了3个名字
记者问张学良:这一辈子最佩服谁?张学良张口说出三个人的名字 西
1972年,50多岁老妇到中南海申冤,毛主席怒拍桌子:把叶剑英找来
49年周恩来接于学忠来京,于低调生活:这样张学良的日子能好过点
1972年毛主席收到一封告状信,看完后勃然大怒:把叶剑英叫到这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