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次中东战争:美苏联手搅局,英法江河日下,埃及成最大赢家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埃及、约旦瓜分了巴勒斯坦。

以色列占了大头,埃及占了加沙、约旦占了约旦河西岸。

虽说埃及也捞了好处,但毕竟是吃了败仗。

所以战争结束后,一些埃及人便开始反思。

咱阿拉伯世界人多地广,为啥连个小小的以色列都拍不死?

经过反思一番,埃及国内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进行民主民族革命的自由派军官得出结论——之所以打败仗,全赖国王法鲁克一世扯后腿。

埃及要想振兴,就必须要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

1952年,这些自由派军官在纳吉布和纳赛尔的领导下,发动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埃及共和国。

事成之后,纳吉布因为革命不够坚决,又被纳赛尔发动政变,解除职务。

自此,纳赛尔便成为埃及总统,埃及也进入了崭新的纳赛尔时代。

新时代自然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纳赛尔执政后,政治上奉行“不结盟”政策。

军事上实行改革,经济上推进埃及的工业化建设。

但要搞工业化,需要很多很多钱。

1955年12月,美、英曾表示,愿为埃及的经济建设提供7000万美元“赠款”。

世界银行也答应贷款2亿美元。

但到了1956年的7月,美国又以埃及不愿加入围堵苏联的“巴格达条约”、“不愿合作”为借口,宣布终止资助计划。

答应的事情又反悔,纳赛尔决定将矛头对准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上。

苏伊士运河是什么?

简单地讲,这就是印钞机!

拿下苏伊士运河,埃及人什么都不用干,坐等收账就好了。

七月革命后,英军虽然撤离埃及,结束了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但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仍然掌握在英法两国手上。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在庆祝革命成功四周年的群众集会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的税收搞经济建设,比如修建阿斯旺水坝。

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这个事情的性质,就相当于一个4岁小孩当街甩了两个彪形大汉一人一个大耳刮子。

自打二战结束以来,法国接连在越南、阿尔及利亚吃瘪。

执政英国的工党则是一心一意卖家产,把帝国遗产换成黄油和午餐肉,获取选民支持。

等到英国人吃饱,又回忆起昔日荣光时,才发现大英的核心资产已经被卖得差不多了。

可以说,二战后的头十年,英法都憋了一肚子气。

现如今,小小的埃及居然也敢叫板,两个没落贵族顿时就搂不住火。决定夺回苏伊士运河。

怎么夺回呢?

一开始,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打算走法律途径,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可安理会讨论后,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的提案。

既然法律途径走不通,那就只好动粗了。

不过,这会儿毕竟不是英法称雄的时代。

美苏控制着联合国,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你凭什么出兵?

明抢行不通,法国想了个好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开打,然后英法再找机会调停,迫使埃及放弃运河控制权。

以色列那边,其实早就想打了。

自从纳赛尔执政以来,埃及就不断进口武器,还派飞行员到苏联受训。

就是想着养精蓄锐后,报一箭之仇。

既然对面早晚都要打过来,那不如先下手为强,主动找上门干一架。

开战前,以色列军队共有10万人、400辆坦克、150门火炮、155架作战飞机。

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530辆坦克、500门火炮、255架作战飞机。

但是,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接受训练,能参加作战的飞机仅100余架。

并且,由于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苏伊士运河两岸。

所以,部署在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仅3万人,兵力远逊于以军。

针对埃军布防上的弱点,英法与以色列商议后,决定由以军首先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吸引埃军主力部队前来支援;

接着,英法派出7航母,会同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起飞的战机,轰炸埃及的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

待轰炸结束,12万英法联军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

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建立傀儡政府。

10月29日下午5点,以军伞兵突袭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当得知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的消息后,纳赛尔立即调派兵力增援。

10月30日,英法跳出来“调停”,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并开放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否则将派兵干涉。

如此咄咄逼人的“调停方案”,纳赛尔自然无法接受。

为避免埃军腹背受敌,纳赛尔命令西奈半岛的军队向运河撤退,以免被包围。

10月31日,见埃及拒绝“调停”,英法两军开始对埃及全境发动空袭。

实力上的差距,让埃及空军当天就被打残,丧失了制空权。

11月1日,以军进攻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控制了蒂朗海峡。

同时,英法空军空袭苏伊士运河,塞得港惨遭轰炸。

纳赛尔自知无力抵挡英法以联军,遂向联合国安理会求救。

被摧毁的埃及坦克

安理会开会讨论需要时间,趁着这个空窗期,英法决定快刀斩乱麻,派出伞兵空降塞得港,与埃及军队争夺港口。

见英法不达目的不罢休,纳赛尔号召全体埃及民众保卫国家。

一时间,大量埃及平民也加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

驻守塞得港的埃军死守港口外围,英法联军无法夺取整个港口,最远只能挺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

11月5日,鉴于运河北部已经失守,纳赛尔命人在运河下游凿沉十几艘船只,彻底堵塞苏伊士运河。决心与英法鱼死网破。

被沉船堵塞的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被堵,欧亚大陆的贸易船只都得停运,这下事情闹大了。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

但接受停火后,英法依旧不退兵。

见此情形,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警告英法,如果继续恃强凌弱,苏联将会对他们动用“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打击。

苏联祭出核威胁,以色列立即就慌了。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劝告英法:“如果战争继续,以色列可能将不会作为一个国家存在。”

言外之意,苏联要想摧毁以色列,一枚原子弹就足够了。

英法当时也很慌,但仗着是北约成员国,多少还有点侥幸心理。

艾登和摩勒认为,北约各成员国享有“集体自卫权”。

并且纳赛尔上台后,埃及跟苏联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成为苏联在中东的着力点。

所以,两人都判断美国为了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会站出来应对苏联的威胁。

但不料,美国有自己的想法。

在美国决策层看来,军事同盟只能有一个老大!其余必须都是马仔。

如果一个军事同盟里有两个甚至是多个老大,这个同盟必然不靠谱。

有多不靠谱?

这事你看看希特勒就知道了,他被日本军部和墨索里尼坑得有多惨?

德意日这三个轴心国,当年谁也不听谁的。

所谓结盟对抗英美,那不过是说得好听罢了,实际就是催命符。

日本对美宣战,德国、意大利跟不跟?

如果不跟,轴心国名存实亡。

后来战局不利,德国希望日本对苏宣战,日本拒绝,轴心国还真就名存实亡了。

这就好似两个人合伙开公司,如果都是50%股份,公司准得黄。

而如果是一个人绝对控股,相反还能干得更长久一点。

美国是商业帝国,这种最基础的经营理念刻在美国人的骨子里。

为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给英法一个教训,告诉他们,谁才是老大?以后不管做什么,先得跟老大打好招呼!

很快,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

但美军进入警戒状态,同样也针对了英法。

艾森豪威尔照会艾登,称这次行动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要求英法立即撤军,否则美国就对两国进行制裁。

赫鲁晓夫访美

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的一唱一和,让艾登和摩勒颜面尽失。

11月22日,英法撤出全部军队。

1957年1月,由于丢人显然,英国首相艾登辞职下台。

同年3月,在埃及同意以色列享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也从西奈半岛撤军。

随着英法以撤军,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一个由欧洲主导世界的旧时代也彻底落幕。

美苏正式坐稳超级大国地位,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英法则从全球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国家。

1957年6月,法国总理摩勒也黯然下台。

接下来的一年,法国连换三任总理,但都干不长。

1958年6月,在法国总统勒内·科蒂的呼吁下,戴高乐出山,组建新政府。

这年12月,经全体公民投票,法国通过新宪法,戴高乐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戴高乐

戴高乐执政后,将法国定位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而不是美国的小跟班。

基于这个种定位,戴高乐在政治上,主张欧洲的事,欧洲人说了算。欧洲要团结一致,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形成第三股平衡力量。

经济上,巩固欧洲经济共同体。

在军事上,下定决心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并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强调一下,法国退出的是“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不是北约。

这个组织相当于北约的总司令部。

法国退出该组织后,法军就不再接受北约指挥。法国也有了军事自主性。

为了更好的团结欧洲,戴高乐极力希望英国加入“欧共体”。

然而,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决定跟着美国走,拒绝与法国合作。

“欧共体”初始成员国

有意思的是,麦克米伦不敢忤逆美国,却总想跟法国争夺“欧洲一哥”。

1960年1月,为了与“欧共体”打擂台,英国拉拢丹麦、挪威、奥地利等国,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可这个贸易联盟开业没几年,英国就后悔了,又转头申请加入“欧共体”。

1963年1月,麦克米伦代表英国提交申请,结果被戴高乐断然否决。

1967年,英国再次申请加入,又被戴高乐否决。

戴高乐反对英国加入的理由也很有意思。

他怀疑英国是美国派来打入组织内部的卧底。担心英国加入后,“欧共体”会沦为一个“依赖美国的庞大大西洋团体”。

时至今日再看欧盟,会发现戴高乐当年的担心不无道理。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在军事层面彻底失败了。

但凭借对抗强权,夺回苏伊士运河的英雄形象,纳赛尔在政治上却获利颇多。

战争结束后,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并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

纳赛尔成为阿拉伯民族的英雄,许多后世的阿拉伯领导人,都以纳赛尔为心中偶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埃及人的故事(14)现代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领袖
中东风云:为什么说苏伊士运河之战,是英国人霸权旁落的标志?
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埃及的国父,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埃及。
巴以冲突,何以至此?
英法设计抢夺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军事打击是赢了,但两国从此没落
第二次中东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